《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附课件)
课题 | 梦游天姥吟留别 | 年级 | 高二 | 设计人 | 杨朋潮 | ||
学科 | 语文 | ||||||
共性部分 | 课程目标 | 课标要求 | 阅读优秀作品,品位语言,感受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 | ||||
考纲要求 | 能读懂诗歌,能从形象、语言、手法、思想方面解读诗歌丰富的内涵。 | ||||||
教情 学情 | 教材分析 | 本课旨在让学生学习运用“置身诗镜,缘景明情”的鉴赏诗歌。 | |||||
学情分析 | 经过单元目标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的“置身诗镜,缘景明情”的鉴赏方法。加之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小组合作学习能力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学生可以独立完成部分学习任务。 | ||||||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 | 梳理字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 |||||
过程与方法 | 鉴赏诗歌的意境美。 | ||||||
情感、态度、 价值观 | 体悟诗人不与权贵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 | ||||||
学科核心素养 | 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 文化传承与理解 | ||||||
教学重点难点疑点 | 重点 | 抓意象,理解诗歌意境。 | |||||
难点 | 体会作者不与权贵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 | ||||||
疑点 (易混易错点) | 浪漫主义的表现形式。 | ||||||
考点 | 考查的主要知识 | 从意象和意境的角度鉴赏山水田园诗。 | |||||
考查的主要办法 | 选择题形式判断和主观题形式简答。 | ||||||
教学 方法 | 教法 | 预学案导学法、问题驱动法、指导点拨法 | |||||
学法 | 诵读领悟法、钩玄提要法、合作探究法 | ||||||
教学内容分析 | 学生通过自学可以学懂的知识点 | 梳理字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 |||||
通过小组合作可以弄懂的知识点 | 抓意象,理解诗歌意境。 | ||||||
必须要教师讲才能弄懂的知识点 | 浪漫主义的表现形式。 | ||||||
经常会考的知识点 | 文言实词句知识。 | ||||||
讲了也可能不懂的知识点 | 天姥山与作者形象的关系。 | ||||||
课型 | 常规课 | 课时规划 | 2课时 | ||||
教学准备 | 1、确定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 2、制作配套课件;3、选择课堂评价题;4、编印《导学案》和《固学案》; 课前活动1、背诵接龙 2、阅读分享 | ||||||
教学流程设计 |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 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曾对李白的这样的评价:“酒入愁肠,七分化作月光,余下三分呼为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看标题《梦游天姥吟留别》你感知了那些信息? 梦游天姥: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吟: 古诗体式,内容多有悲愁慨叹之意,其形式较为自节奏多变,有四字、五字、七字等句式。多有悲愁慨叹之意 留别:说明本诗写作目的。 二、预习检查 活动:小组对抗,你问我答 形式:根据预习记录,对抗小组之间,互相提出一个问题,由对抗组回答。 内容:课文内的字词句问题。 规则: 1、提问方:问题有价值有难度,加1分,无价值无难度不得分。 2、回答方:回答正确,加2分,回答错误,不得分。 三、合作探究(问答式、讨论式、展示式、评价点拨式) 学习任务: 活动:你说我答:自主学习—小组展示—全班研讨 (一 )诵读并分析①段 1.齐读①段并思考:既然题为“梦游天姥”(在“梦游天姥” 四字下标示双横线), 为何开篇要“谈瀛洲”? 明确:“烟涛微茫”的瀛洲与“云霞明灭”的天姥同样神秘而又美妙。然而瀛洲的“信难 求”让人怯步,而天姥的“或可睹”则成了一种强烈的诱惑。如此以瀛洲陪衬天姥,以虚衬实,不仅给天姥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美妙的面纱,而且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念头。 2.除了瀛洲外,此段中还提到了哪些山?有何作用? 明确:还提到了五岳、赤城和天台,从而衬托了天姥的雄峻巍峨,进一步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强烈愿望。 小结:第一段写入梦之由。 (二)诵读并分析②段 1.指出本段共描绘了几幅图景,置身诗境,描述画面,并用1—2个词归纳每一幅图景的特点。 明确: 三个场景: 1、魂飞剡溪:清幽 2、登山奇观:壮美、恐怖 3、洞天仙境:和乐 2.诗人从梦转醒的心情如何? 明确:痛苦惆怅,对理想世界的向往,对现实的厌恶之情。
第二课时 (三)诵读并分析③段 1.第③段中“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明确: 一说:消极的人生态度。人生如梦,古往今来的名利权势,都像流水一样流逝。世事痛苦,要及时行乐。 二说:积极的人生态度。控诉唐明王朝嫉才害贤的小人。宫廷的快乐就像噩梦,此句表明了作者的觉悟,鄙弃一切,超凡脱俗的理想人格。 2.“安能”两句表现出怎样的性格和精神? 明确:蔑视权贵的性格和强烈的反抗精神。 四、拓展延伸 拓展思考:诗人梦游仙界,为什么只写自己不在其中的仙人盛会呢?“神仙世界”和“现实世界”有何关系? 活动:学生畅所欲言,自由发表观点。 明确:一说:梦中仙境象征着作者追求的理想世界,仙境的美妙是为了反衬现实的丑恶,写对仙境的向往,正是为了表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 二说:梦境就是其长安生活的印证。“一夜飞度镜湖月”暗指自己由一介布衣一跃而为万众仰慕的卿相,“仙人聚会”象征宫廷生活。而放荡不羁,桀骜不驯的李白却无法与他们合拍,时刻感到“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的战栗、孤危。诗人被排斥在外,只能作为上流社会的旁观者,他的梦醒,即表明了与这样生活的彻底决裂。 五、课堂小结(教师小结、学生小结) 英国诗人柯尔律治说:“诗的各个部分都是相互支撑相互解释的。”读至此,再体会1、2两段,我们心里豁然开朗:高大雄奇的天姥山,不正体现了诗人所羡慕的人格形象吗?富丽堂皇,超脱尘世,和睦美好的仙境不正是诗人对世俗生活的超越,对美好人生的追求吗?抒情主人公最后发出的感慨和呼喊,不也正是为梦中图景心旌激荡的结果吗?我们知道了,诗人对壮丽奇伟的崇高美的向往,正是因为人生征和的激情的驱动,虽然有苦闷,但洋溢着热情!诗歌也由此气势流注,奔放飘逸,形成了内在强大的精神力量。 | ||||||
教学评价 | 课后第四题:请将此诗与李贺的《梦天》进行比较,分析两诗在主题和意境上的差异。 梦天 李贺 老兔寒蟾泣天色,云楼半开壁斜白。 鉴赏: 开头四句,描写梦中上天。第一句“老兔寒蟾泣天色”是说,古代传说,月里住着玉兔和蟾蜍。句中的“老兔寒蟾”指的便是月亮。幽冷的月夜,阴云四合,空中飘洒下来一阵冻雨,仿佛是月里玉兔寒蟾在哭泣似的。第二句“云楼半开壁斜白”是说,雨飘洒了一阵,又停住了,云层裂开,幻成了一座高耸的楼阁;月亮从云缝里穿出来,光芒射在云块上,显出了白色的轮廓,有如屋墙受到月光斜射一样。第三句“玉轮轧露湿团光”是说,下雨以后,水气未散,天空充满了很小的水点子。玉轮似的月亮在水汽上面辗过,它所发出的一团光都给打湿了。以上三句,都是诗人梦里漫游天空所见的景色。第四句则写诗人自己进入了月宫。“鸾佩”是雕着鸾凤的玉佩,这里代指仙女。这句是说:在桂花飘香的月宫小路上,诗人和一群仙女遇上了。这四句,开头是看见了月亮;转眼就是云雾四合,细雨飘飘;然后又看到云层裂开,月色皎洁;然后诗人飘然走进了月宫;层次分明,步步深入。 下面四句,又可以分作两段。“黄尘清水三山下,更变千年如走马。”是写诗人同仙女的谈话。这两句可能就是仙女说出来的。“黄尘清水”,换句常见的话就是“沧海桑田”:“三山”原指传说中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神山。这里却是指东海上的三座山。它原来有一段典故。葛洪的《神仙传》记载说:仙女麻姑有一回对王方平说:“接待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向到蓬莱,水又浅于往日会时略半耳。岂将复为陵陆乎?”这就是说,人间的沧海桑田,变化很快。“山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古人往往以为“神仙境界”就是这样,所以诗人以为,人们到了月宫,回过头来看人世,就会看出“千年如走马”的迅速变化了。 最后两句,是诗人“回头下望人寰处”所见的景色。“齐州”指中国。中国古代分为九州,所以诗人感觉得大地上的九州有如九点“烟尘”。“一泓”等于一汪水,这是形容东海之小如同一杯水被打翻了一样。这四句,诗人尽情驰骋幻想,仿佛他真已飞入月宫,看到大地上的时间流驶和景物的渺小。浪漫主义的色彩是很浓厚的。 李贺在这首诗里,通过梦游月宫,描写天上仙境,以排遣个人苦闷。天上众多仙女在清幽的环境中,你来我往,过着一种宁静的生活。而俯视人间,时间是那样短促,空间是那样渺小,寄寓了诗人对人事沧桑的深沉感慨,表现出冷眼看待现实的态度。想象丰富,构思奇妙,用比新颖,体现了李贺诗歌变幻怪谲的艺术特色。 | ||||||
板书设计 | 呈现方式:1、简明知识清单;2、主题思想导图; 详见课件,略
| ||||||
下节预习任务 | 预习p36-38“推荐作品”。 要求: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诗歌,标注难点。 | ||||||
课后作业 | 1、完成P33第二题; 2、完成P35第三题;
| ||||||
教后反思 |
相关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