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脊轩志》教学设计(附课件)
课题 | 项脊轩志 | 年级 | 高二 | 设计人 | 杨朋潮 | ||||
学科 | 语文 | ||||||||
共性部分 | 课程目标 | 课标要求 | 阅读优秀作品,品位语言,感受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 | ||||||
考纲要求 | 通过对课文字词积累,能阅读和鉴赏文言散文,理解作品的形象。 | ||||||||
教情 学情 | 教材分析 | 本课旨在让学生学习“叙事陈情”的方法。 | |||||||
学情分析 | 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小组合作学习能力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学生可以独立完成部分学习任务。 | ||||||||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 | 结合语境揣摩语言,掌握重要文言字词及文言现象,积累精彩语句 | |||||||
过程与方法 | 学习本文善于捕捉生活中典型的细节和场面,来表情达意的方法。 | ||||||||
情感、态度、价值观 | 领略本文记物、叙事和抒情融于一炉,如行云流水,舒卷自如;笔墨纡徐平坦,悱恻动人的散文特点。 | ||||||||
学科核心素养 | 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 文化传承与理解 | ||||||||
教学重点难点疑点 | 重点 | 积累文言字词句知识。 | |||||||
难点 | 梳理文章论证结构,理解文章内容。 | ||||||||
疑点 (易混易错点) | 词类活用现象。 | ||||||||
考点 | 考查的主要知识 | 文言字词句知识。 | |||||||
考查的主要办法 | 选择题形式和翻译题形式考查。 | ||||||||
教学 方法 | 教法 | 问题驱动法、指导点拨法 | |||||||
学法 | 诵读领悟法、合作探究法 | ||||||||
教学内容分析 | 学生通过自学可以学懂的知识点 | 梳理字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 |||||||
通过小组合作可以弄懂的知识点 | 从结构中概括字里行间浓浓深情。 | ||||||||
必须要教师讲才能弄懂的知识点 | 了解作者相关知识。 | ||||||||
经常会考的知识点 | 字词句知识及文化常识。 | ||||||||
讲了也可能不懂的知识点 | 志的文体知识。 | ||||||||
课型 | 常规课 | 课时规划 | 1课时 | 总课时 | |||||
教学准备 | 1、确定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 2、制作配套课件;3、选择课堂评价题;4、编印《导学案》和《固学案》; 课前活动1、背诵接龙 2、阅读分享 | ||||||||
教学流程设计 | 一、导入新课 文人的书屋: 陋室----(唐)刘禹锡-----志行高洁,安贫乐道 老学庵----(宋)陆游-----生命不息,学而不止. 七录斋----(明)张溥-----七抄七毁,勤奋刻苦. 聊斋----(清)蒲松龄-----采自民间,整理成文. 北望斋----(现)张恨水----寄托希望,怀念故乡. 四步斋----(当)赵丽宏----四步蜗居,自得其乐. 静虚村----(当)贾平凹----心静如水,虚怀若谷. 二、作者简介 归有光(1506——1571)字熙甫,早年号项脊生,晚年号震川,苏州昆山人。明代散文家。 主要经历:他自幼苦读,9岁能文,从小立志澄清天下,振兴家业,但仕途不利,35岁才中举人,后连续8次考进士不第。于是迁居嘉定安亭江上,在那里讲学二十余年。他的学生很多,称他为“震川先生”。到60岁才中进士,授县令职,一生郁郁不得志。 8岁丧母,23岁取妻,27岁时丧妻。 文学成就: 归有光虽仕途不得意,但他博览群书,是明代杰出的散文家。他的散文源出于《史记》,取法于唐宋八大家,主要特点是:①即事抒情,真切感人。②注重细节,刻画生动。③篇幅短小,言简意赅。④结构精巧,波折多变。被誉为“明文第一”(黄宗羲语)。当时人称他为“今之欧阳修”。 代表作有《项脊轩志》《先妣事略》《思子亭记》《寒花葬志》《沧浪亭记》等。 今有《震川先生集》。 文学地位: 他发掘了唐宋散文的优良传统,提倡学习唐宋文,后人把他和唐顺之、茅坤等人并称为“唐宋派”,而他的成就最高。 清代桐城派代表人物之一的姚鼐视之为唐宋八大家和桐城派之间的一座桥梁。 三、文题解读 项脊轩——书斋名,是作者家中的一个只有一丈见方的斗室。 为什么给书斋取这样一个名字呢?据说有双重意思:一是说它窄小,如在颈脊之间;一是因作者远祖归道隆曾在江苏太仓县的项脊泾住过,取此名,有怀宗追远之意。 “志”:一种文体,与“记”相似。但“记”通常用以记“事” “物”,“志”以记录人物事迹为主。 文章主体部分写于18岁,后一部分写于15年后,是补记。 四、朗读课文 活动:播放录音,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读准字音 项脊轩: 渗漉: 修葺: 垣墙: 栏楯: 偃仰: 万籁: 迨: 异爨: 老妪: 婢: 先妣: 呱呱: 阖门: 象笏: 扃牖: 长号: 枇杷:
第二课时 四、合作学习 活动:学生翻译课文,教师点拨纠错,梳理课文后回答问题。 文言知识积累:(详见课件) 第一段:轩中读书的乐趣。 1、修补、美化前后的项脊轩有何不同特点? 明确: 前:狭小、破漏、阴暗 后:幽雅、不漏、明亮 2、作者居轩中读书、生活有何感受? 明确: 志趣高尚,心境恬淡 3、“杂植兰桂竹木于庭”、“万籁有声”两句各有什么表达作用? 明确: 1、屈原以兰桂喻美德,宋代人以竹喻志节。杂植兰桂竹木于庭,作者品格高洁,志趣高雅。 2、“万籁有声”乃是以动衬静笔法,深得唐人王藉“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之意境。 第二段:项脊轩的变迁,回忆母亲和祖母 思考:写了几件事情?表达了什么感情? 明确: 诸父异爨——回忆母亲——回忆祖母 感情:思念、悼亡之情 第三段:勤勉发奋的书生苦读图 思考:写枇杷树有何作用? 明确: 借庭树表达对亡妻的思念之情。达到“不言情而情无限,言有尽而意无穷。”艺术效果。 五、赏析艺术 1、善于选取生活中的琐事,表现人物的音容笑貌,寄托深情。 2、善于利用白描,细节描写。 3、语言委婉含蓄,清新淡雅,感情浓郁真挚。 课堂小结: 好端端一个大家庭,最终分崩离析,这是一悲,人们常说,人生有三大不幸::少年丧母,中年丧妻,老年丧子,归有光就占了两大不幸,再加上功名未遂,辜负了祖母的殷切期望,接二连三的悲压得他喘不过气来,只能借《项脊轩志》这一篇散文来寄托对大家庭破落的感慨和对亲人的怀念 | ||||||||
教学评价 | 学生完成练习册配套习题。 | ||||||||
板书设计 | 呈现方式:1、简明知识清单;2、主题思想导图; 详见课件,略
| ||||||||
下节预习任务 | 无 | ||||||||
课后作业 | 1、课后习题,做到书上。 2、完成AB卷相关练习。 | ||||||||
教后反思 | |||||||||
相关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