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立自信 学习反驳》教学设计(附配套课件)下载
资源特色:教学设计注重实用性,共2课时,设计思路清晰,内容详实,重难点突出,注重趣味性和学生活动;课件简洁、美观,与教学设计完美结合,拿来就能用。
下载方法:底部隐藏部分附word版教学设计及PPT课件等资源下载地址,购买即可下载!
【素养目标】
1、理解自信对人成长的作用。
2.学习反驳的方法和驳论文的写法。
3.理解驳论文的写作要求,并能学写简单的驳论文。
【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反驳的方法和驳论文的写法。
难点:写作练习,学写简单的驳论文。
【教学方法】情景创设法、问题引导法
【学法指导】诵读领悟法、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当今高考作文可以说是议论文的天下,大多议论文又是“心灵鸡汤”小故事的拼盘,读起来既缺少真情实感,又少见缜密的逻辑分析,这种情况下,一篇针锋相对、破中有立的驳论文,定然能够使阅卷人眼前一亮、获得高分。本文就和同学们探讨一下,如何写好驳论文。
二、研读课本,感悟话题
活动:阅读教材,归纳“话题”,思考:什么是自信呢?为什么要确立自信?
明确:
自信就是“信自”,即相信自己。
自信对一个人成长起着重要作用,爱默生曾经说过:“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
自信不等于自大,也不等于固执
三、理解概念,学习驳论
什么是驳论文?
就论证方式而言,可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
立论是直接阐明论点并加以证明,与之对应的是“立论文”;
驳论是通过反驳对立的论点来阐明自己的主张,与之对应的是“驳论文”。驳论文侧重于反驳。
例如,《拿来主义》首先深刻解剖“闭关主义”“送去主义”和“送来主义”的实质与危害,驳斥反动当局对待中外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破),然后提出并阐释“拿来主义”的正确态度(立),就是一篇驳论文。
(一)驳论文的基本特征
驳论文一般是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或直接批驳(驳论点),或间接批驳(驳论据、驳论证);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所以驳论文往往破中有立,边破边立。
(二)反驳的方法
论点、论据、论证是议论文的三要素,想驳倒对方自然也就从这三要素入手,不管你针锋相对地反驳对方论点,还是抓住了对方论据的漏洞,或者揭示了对方论证过程的不合逻辑,只要能驳倒对方,你的观点自然也就可以站住脚了。
1、反驳敌方论点
2、反驳敌方论据
3、反驳敌方论证
举例讲解:
1.驳论点
A.直接反驳论点
直接驳斥,即用正确的论点和事实直接证明对方的论点是错误的。
问题(1):下面一段文字是如何提出论点的?
古人云:“知足常乐。”意思是说一个人知道满足,他就会永远快乐。如果把这话理解为今天的青年在生活上知足,不做不切实际的追求倒也不错。但是要从事业的追求上来理解,这话却是不对的。
【提示】 作者先提出原论点“知足常乐”,而后针锋相对地提出一个与原题相反的新论点,即“不知足才常乐”。
B.归谬法
归谬法又叫引申论证,这种方法是为了证明对方论点是虚假的,先假定它是真的,然后以它为前提,合乎逻辑地推出非常荒谬的结论,以证明对方论点的错误。归谬法是将对方论点的错误“放大”,并推向极端,使之暴露全部的谬误、荒唐而不攻自破。这是以退为进的方法。
问题(2):下面一段文字,作者是如何对“亲自”这种现象进行批驳的?
近几年来,一提到领导干部做什么事,往往就用“亲自”二字,什么“亲自下到基层”“亲自检查工作”“亲临现场”等等,倘若报纸有一天出现下面文字,不知读者该做何感想:“某农民,黎明即起,亲自拿起农具,亲自甩开膀子锄地;某校教师,作风过硬,亲自给学生讲课……”这样的好事数不胜数,演员亲自上台,司机亲自开车,厨师亲自掌勺……
深入基层,了解下情,本来是每一位干部分内的事,但新闻报道往往对这类事情做了过火的宣传。对这种现象,有人习以为常,有人不以为意,有人不置可否。
【提示】 文章对这种现象没有直接进行批驳,而是按照这种逻辑进行推理,使人一眼就看出说法的荒谬,使对方观点不攻自破。
2.驳论据
驳论据,就是针对虚假的论据进行批驳,指出这些论据是错误的。因为错误的论点是由论据来支撑的,批倒了论据,论点也就站不住脚了。驳论据常常从三个方面入手,可以揭露其虚假、数字含混或理论的荒谬。
问题(3):如何反驳下面一段文字中对方的论据?
对方的观点是“文学当描写永久不变的人性,否则便不久长”,论据是“莎士比亚和别的一两个人所写的是永久不变的人性,所以至今流传,其余的人不这样,就都消灭了”。
【提示】 “消灭的东西”,以后是不会有人再看到的,那么,“现在”又从何看见?又怎么能判断它描写的是什么呢?
3.驳论证
驳论证,就是指出对方的论点和论据之间的逻辑错误,进而指出其论点的错误。
问题(4):一个外国女记者问中国外交官:“昨天我家被贼偷了,有人说是中国人干的,你对这件事怎么看?”如果你是中国外交官,会怎么回答呢?
【提示】 中国外交官说:“中国有句古话叫作‘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我记得战国时晏子出使楚国,曾经说一个人在齐国可以安居乐业,而到楚国却成为盗贼,原因仅在于民风问题。因此我建议贵国政府应该致力于民众道德礼仪的培养,只有环境好了,才可以杜绝偷盗。”
研读教材:鲁迅《中国人失去自信力了吗》
思维引导:
1、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什么?支撑对方观点的依据是什么?
明确:
对方观点:中国人失去自信力了
对方论据:两年前自夸“地大物博”;不久只是希望国联;现在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
2、作者自己的观点又是什么?有何依据?
预设:
作者观点: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作者论据: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
小结:作者承认对方的论据是事实,但通过分析后,发现对方说的其实不是自信力的问题而是“它信力”和“自欺力”
驳论文: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
三、研读例文,学习结构
(一)驳论文的基本结构一
驳论文的基本结构是:列现象——示弊端——探根源——找办法。
下面以《拿来主义》一文为例分析。
1.列现象
对现实中不合道德、有碍社会健康发展的现象进行列举。选取的事例要有典型性,以求警醒人们;罗列要丰富,以求引起读者共鸣;修辞要多样,以求彰显文采,增强气势。
如《拿来主义》的第一段。
2.示弊端
每一种(类)丑陋的现象都会或多或少造成社会的损失。有些损失是明显的,人们对这些现象不齿、唾弃;但一些损失在较长的时间段后才会出现,许多人看不到这种现象的危害,那就要揭示,这要求写作者既具有深邃的目光,透过现象看本质,又具有先知先觉的本领。
例如《拿来主义》中“送”的后果是只能让子孙后代“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3.探根源
运用哲学的观点去看问题,从理论的高度去看问题,显示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例如“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
4.找办法
高瞻远瞩,高屋建瓴,为读者指出一条解决问题的思路。多从教育、政府规范和引导、法律严惩几个角度谈起。
如《拿来主义》中,在指出错误做法的根源后,接着说“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二)驳论文的基本结构二
树——辨——驳——结。
“树”就是摆出敌论,树靶子;
“辨”就是辨析敌论中包含的合理成分,同时也指出其漏洞;
“驳”就是展开议论,驳斥敌论,驳中有立,立中有驳;
“结”就是做出结论。
例文赏析《旁观者未必清》(详见课件)
【赏析】 文章无论是打比方,还是举例子,都十分准确熨帖,切中了“旁观者未必清”的主旨,尤其是“旁观者”渔父不懂“当局者”屈原的忠君爱国心,“旁观者”愚昧麻木的看客不懂“当局者”秋瑾、夏瑜的救民志两个材料非常典型,切合题意。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层次完整清晰;综合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语言准确通畅有文采;引用古诗文自然恰当,与叙述融为一体,体现了作者较广的知识面。
注意事项
写好驳论文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①确立攻击目标。在写驳论文时,首先要明确反驳的论点,即确立攻击目标。在针对某一论调写反驳文章时,可以在深入剖析的基础上,抓住其要害,针锋相对地予以反驳。
②抓住要害。反驳,首先要找寻到突破口,然后才能有的放矢地击中其要害,取得论辩的全胜。
③讲究反驳方法。或者直接反驳对方的论点,或者采用间接反驳的方式,从对方的论据、论证入手,证明它的虚妄和荒唐,从而达到驳倒对方论点的目的。
课堂小结:
1 .驳论文的基本结构一
列现象——示弊端——探根源——找办法。
2. 驳论文的基本结构二
树——辨——驳——结。
3.反驳的方法有:驳论点(包括直接驳论点和归谬法)、驳论据和驳论证三种。
第二课时
一、实战演练,学以致用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俗语言:“关公面前耍大刀”。 明朝梅之涣有“鲁班门前弄大斧”的诗句。这两句话都是比喻自不量力、在比自己才能高的人面前自我卖弄。对于这两句话,你怎么看?
请把你的看法写成一篇不少于800字的驳论文,题目自拟。
【写作指导】 名言警句其实往往只是格外强调某种观点,并非普遍真理,只要仔细揣摩,不难找到其中的漏洞。题目中的观点是让我们谦虚谨慎,不要贻笑大方。但反过来想,在行家里手面前展示自己才华才能够更好地验证自己的能力,得到行家的指点,从而精进才学、登堂入室。相反,总是在行家面前唯唯诺诺,就永远不可能有所突破,没有敢于超越前人的精神,人类文明又将如何进步呢?其实,回望历史,敢于班门弄斧的名人相当多,他们的事迹都可以引用来反驳敌方的观点。
【优秀习作】
弄斧必到班门
人们常用“班门弄斧”来讥讽那些不自量力、在比自己才能高的人面前自我卖弄的人。然而,在行家里手面前展示才能的人并非都不自量力,也并非都出于卖弄的目的。相反,敢于班门弄斧的人很多都拥有自信和勇气,他们“弄斧”的目的是得到行家的指教和提携。数学家华罗庚就曾教导他的学生说“弄斧必到班门”! 李白初出茅庐就带着他的新诗集到京城去拜访当时的文坛领袖贺知章,真可谓是班门弄斧。贺知章读了《蜀道难》之后大加赞赏,送了他“谪仙人”的雅号,并将他推荐给了唐玄宗。正是这次班门弄斧,成就了一代诗仙。年未弱冠的李贺在
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面前即兴作诗《高轩过》亦称得上班门弄斧,可正因如此他才得到了韩愈的指点和帮助,在他因避讳不能参加进士考试时,韩愈还作文为他鸣不平。所以,只要抱着虚心求教的态度,班门弄斧又有何妨?
然而,那些不敢班门弄斧的人也并非都是出于谦虚谨慎的态度,他们更多的只是担心自己出丑而已。爱面子、过分在乎他人的评论都是阻碍进步的绊脚石。孔子为了丰富自己的知识尚且不耻下问,向鲁班学习挥斧又有什么丢人的呢?
不愿班门弄斧,表面上看是谦虚谨慎,实际上正是不能虚心求教的心理在作怪。
班门弄斧可以发展自己,更可以促进创新。饥荒肆虐,袁隆平在水稻专家鄙视的眼神中坚持研究杂交水稻;非典横行,钟南山院士在医学权威质疑的声音里坚持冠状病毒理论;追求真理,伽利略在民众怀疑的目光中走上了比萨斜塔……他们都因为班门弄斧而遭到了质疑和嘲笑,他们也都因为敢于班门弄斧而创造了奇迹。所以,班门弄斧是挑战权威的精神,是创新进步的动力。
如今,我们常常在媒体上看到各种带着“大师”“专家”头衔的名人,在这些人“高妙”的理论下,我们往往变得过于谦虚,有人放弃了多年的饮食习惯,有人砸锅卖铁去置办房产,有人疯狂地购买股票基金,有人辞去了工作网上开店……直到某些“大师”、“专家”的真面目被揭穿,人们才发现,其实积累了大量生活经验的自己才是真正的专家。
班门弄斧,是虚心求教的精神;班门弄斧,是挑战权威的勇气;班门弄斧,是创新进步的动力;班门弄斧,是破解迷信的利器。所以,即使面对关公,我们也要举起大刀;即使遇见鲁班,我们也应亮亮斧子,既谦虚,又自信,抱着学习和突破的态度就不怕任何人的嘲笑。
【点评】
文章开篇直接反驳敌方观点,并引用华罗庚的话提出己方观点,即“弄斧必到班门”。接着用了李白和李贺两个例子证明己方观点,颇具说服力。然后分析了敌方观点的错误根源,继而指出了勇于班门弄斧的好处。充分论证己方观点之后能够联系实际,指出了迷信权威的危害,使观点具有了实际意义。
下载方法:在浏览器中打开下面链接,输入提取码,即可下载本资源: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CR5d0fFa2gk4V4clxSLXfg?pwd=qnln
提取码:qnln
说明:如果下载地址失效或不会下载,请加管理员微信:ypc8808,索取下载地址,感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