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读素材】2025-2026学年下学期高三语文(第3期)(一轮复习)小说类文学类阅读答题技巧
小说类文学类阅读答题技巧
【情节技巧】
制造波澜技巧:抑扬(曲折多变)悬念(引人入胜)对比(鲜明突出)衬托(鲜明突出)突转(出人意料)延宕(延缓蓄势)
安排严密技巧:线索(紧凑突出)照应(严谨连贯)伏笔(严谨合理)铺垫(蓄积气势)
延迟/延宕式小说效果:(1)为后文铺垫蓄势(2)渲染紧张气氛,扣人心弦,给读者带领阅读期待(3)使原本激烈紧张的情节节奏舒缓下来(4)使情节产生波澜,跌宕起伏,曲折动人(5)丰富人物形象(6)揭示小说主题,丰富作品主题的内涵
【模考真题】
《牲畜林》中,作者故意地使用了多次"延迟"手法——朱阿举起猎枪准备射杀德国兵时多次被阻止——实现了小说的结构张力。请结合文本二,谈一谈这种手法的妙处。
答案:(1)使原本激烈紧张的情节节奏舒缓下来,使情节有波澜。朱阿每一次放弃射杀德国兵,都使得朱阿与德国兵的矛盾趋于舒缓。多人出现阻止朱阿,都给情节的进展设置障碍,使情节有波澜。(2)丰富小说内容,揭示小说主旨。村民们一次次出现来阻止,是因为不愿放弃唯一的财产,可见战争的残酷,表现了对法西斯的憎恨。(3)有利于刻画人物性格。德国兵喜新厌旧的行为让我们看到了他的贪婪;朱阿一次次放下猎枪,既可以看出他性格里的优柔寡断,也有为他人着想的良善。(4)制造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经过这么多次的放弃,朱阿到底会不会射杀德国人,如何射杀?这些问题让读者产生期待,从而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情节的作用】
(1)从情节方面说:点明题旨、渲染气氛、奠定基调、制造悬念、引出下文、做下铺垫、埋下伏笔、照应前文、承上启下、推动情节、陡生波澜、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卒章显志、深化主题、留下现象等。
(2)从人物方面说:表现人物心理、凸显人物性格、丰富人物形象等。
(3)从环境方面说:描写自然环境、暗示社会环境、使环境更具典型性等。
(4)从主题方面说:丰富、深化和突出主题等。
(5)从读者方面说:激发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留下想象空间等。
【高考真题】
作品为什么以渡夫的任情高歌为结尾?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①在艺术结构上,通过突转产生戏剧性效果,最后以歌声结尾,余韵悠长,耐人寻味;②在情感表现上,以渡夫的无表情代替哭泣,以任情高歌代替诉苦,强化了表现苦难的力度;③在人物形象上,既表现渡夫的洒脱豪放,也反衬他的现实痛苦之深,使渡夫的形象更加丰满;④在思想内容上,从批判社会现实的黑暗到表现渡夫追求自由生活的信念,深化了作品的主题。(2014年全国1卷《古渡头》)
【高考真题】
小说以“渴”为中心谋篇布局,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
答案:①省去许多不必要的叙述交代,使情节更简洁;②集中描写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状态与感受,使主题更突出。 (2017年全国1卷《天嚣》)
【高考真题】
小说以没有谜底的“美好的谜”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答案:①小说人物“他”所知有限,这样写很真实;②故事戛然而止,强化了小说的神秘氛围;③打破读者的心理预期,留下了更多想象回味的空间。(2017全国1卷《天嚣》)
【高考真题】
如果给本文拟一个标题,你会选“磨房里外”还是“冯歪嘴子”?为什么?
答案:选“磨房里外”。理由:①交代故事发生的空间。②小说通过“磨房里外”来架构故事情节。③富有意蕴:磨房外的后园是个童话般的美好世界,磨房内则是艰难的现实世界,但“我”与冯歪嘴子能够友好相处。选“冯歪嘴子”。理由:①他是本文的主人公,以此为题,可突出人物形象。②本文通过冯歪嘴子这一形象牵出小说其他人物,串联故事情节。③关涉小说主旨:寄托了对善良又寂寞的底层劳动者的亲近和同情。
【叙事特征】
1.叙事人称:我(真实自然)、你(亲切抒情)、他(客观灵活) 《大堰河——我的保姆》(交叉使用 我:自传抒情 你:呼告共情 她:旁观升华)
2.叙事视角:全知视角(第三人称 传统小说多用 自由灵活 缺乏亲切和真实感) 限知视角(第一人称、第二人称与不议论、无心理、限时空的第三人称 亲切真实 不够灵活)
儿童视角(童真、对比、活泼)女性视角(细腻、悲悯、反抗)老人视角(怀旧、深思、厚重)动物视角(崭新、情趣、和谐)比如:《尘埃落定》《爸爸爸》(傻子视角),《红高粱》《呼兰河传》(儿童视角),2017全国1《天嚣》(成人受限视角)
3.叙事顺序:顺叙(脉络分明)、倒叙(造成悬念)、插叙(对比 铺垫 照应 波澜 舒缓)、补叙(补充交代、跌宕起伏) 分叙(条理清晰、拓展容量) 插叙与补叙的区别(插叙是插入另外一个故事,补叙是补充交代人物、时间、因果等 插叙只能在篇中,补叙一般在文末 插叙为了紧凑,补叙为了悬念 插叙笔墨多,补叙三两句)
4.叙事节奏:快节奏(次要情节、概括叙述、一句一段、对话书信交流) 慢节奏(精彩情节、细致描写、反复延宕) 快慢交替(一张一弛、跌宕起伏、阅读期待)
5.叙述方式:对话式(明快) 对比式(凸显) 独白式(情感) 重复式(舒缓) 横截式(集中) 双线式(紧凑) 抑扬式(反差) 嵌套式(丰富) 摇摆式(波折) 突转式(出奇) 蒙太奇式(简洁)
【高考真题】
分析《呼兰河传》叙述上的特征(谁在讲,怎样讲)
答案:① 用第一人称,显得真实、自然、亲切。 ②通过孩子的视角,呈现天真有趣、温暖美好的一面。③按照时间顺序自然展开,叙述散文化,节奏舒缓。④注重场景的细节描绘,细腻、生动、传神。(2019年浙江卷《呼兰河传》)
二、高考常考实词整理
教材经典例句+高考对应真题
19.道
【词义推导.教材经典例句】
记住经典 | 归纳义项 |
(1)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姚鼐《登泰山记》) | |
(2)策之不以其道(韩愈《马说》) | |
(3)伐无道,诛暴秦 (司马迁《陈涉世家》) | |
(4)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韩愈《师说》) | |
(5)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司马迁《鸿门宴》) | |
(6)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 (《齐桓晋文之事》) | |
(7)师道之不复,可知矣(韩愈《师说》) | |
(8)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 (贾谊《过秦论》) |
【答案】(1)道路 (2)正确的方法 (3)道义 (4)道理,规律 (5)取道 (6)说,讲 (7)风尚 (8)主张,学说
【高考链接】
(1)[2023·新课标全国Ⅰ卷] 故吾以是默口于小道……矇大道而不悟( )
(2)[2022·北京卷] 或道之以德教,或驱之以法令( )
【答案】(1)“道”与“小”字组成“小道”一词,指礼乐政教以外的学说;“大道”指礼乐政教的学说(因此我对韩非这样的小道沉默不言……在大道上蒙昧而不能醒悟) (2)引导,疏导(有的用道德和教化进行引导,有的用法令进行驱使)
20.得
【词义推导.教材经典例句】
记住经典 | 归纳义项 |
(1)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苏洵《六国论》) | |
(2)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劝学》) | |
(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鱼我所欲也》) | |
(4)轩凡四遭火,得不焚 (归有光《项脊轩志》) | |
(5)此言得之(苏洵《六国论》) | |
(6)吾得兄事之(司马迁《鸿门宴》) |
【答案】(1)取得,获得 (2)获得 (3)同“德”,感恩,感激 (4)能够,可以 (5)适宜、得当 (6)应该
【高考链接】
(1)[2023·新课标全国Ⅰ卷] 韩氏未必非,孔氏未必得也 ( )
(2)[2023·新课标全国Ⅱ卷] 令将士得周旋 ( )
(3)[2023·新课标全国Ⅱ卷] 得失事迹,足为万代鉴 ( )
【答案】(1)得当,正确 (2)能够(让将士们得以展开战斗) (3)成功,胜利
【答案】(1)测量 (2)限度(费用不足,就变更各种旧有制度,使得犯法的人能用财物赎罪) (3)调度,指挥
21.度
【词义推导.教材经典例句】
记住经典 | 归纳义项 |
(1)一夜飞度镜湖月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 |
(2)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 |
(3)秋月春风等闲度(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 |
(4)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司马迁《鸿门宴》) | |
(5)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 |
(6)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 (贾谊《过秦论》) |
【答案】(1)同“渡”,渡过,越过 (2)制度,法度 (3)度过 (4)推测,估计 (5)计划 (6)衡量
【高考链接】
(1)[2023·新课标全国Ⅰ卷] 而子立尺表以度天( )
(2)[2023·北京卷] 用度不足,乃行一切之变,使犯法者赎罪( )
(3)[2021·新高考全国Ⅱ卷] 径造贼场,受祖逖节度 ( )
【答案】(1)测量 (2)限度(费用不足,就变更各种旧有制度,使得犯法的人能用财物赎罪) (3)调度,指挥
21.非
【词义推导.教材经典例句】
记住经典 | 归纳义项 |
(1)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劝学》) | |
(2)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韩愈《师说》) | |
(3)觉今是而昨非(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 | |
(4)举世非之而不加沮(《逍遥游》) |
【答案】(1)不,没有 (2)不是 (3)不对的,错误的 (4)责难,认为不对
【高考链接】
(1)[2021·新高考全国Ⅰ卷] 爵命既崇,多给力役,恐非示天下以至公也( )
(2)[2019·全国卷Ⅱ] 反古者不可非( )
【答案】(1)不能 (2)否定,反对;被非难
22.复
【词义推导.教材经典例句】
记住经典 | 归纳义项 |
(1)师道之不复,可知矣(韩愈《师说》) | |
(2)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杜牧《阿房宫赋》) | |
(3)山重水复疑无路 (陆游《游山西村》) | |
(4)勿复重纷纭(《孔雀东南飞并序》) | |
(5)阿母为汝求,便复在旦夕 (《孔雀东南飞并序》) | |
(6)复前行,欲穷其林 (陶渊明《桃花源记》) |
【答案】(1)恢复 (2)双层 (3)重复,重叠 (4)又,再 (5)答复 (6)继续
23.负
【词义推导.教材经典例句】
记住经典 | 归纳义项 |
(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寡人之于国也》) | |
(2)见犯乃死,重负国(班固《苏武传》) | |
(3)律前负汉归匈奴(班固《苏武传》) | |
(4)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苏洵《六国论》) |
【答案】(1)背东西,以背载物 (2)对不起,辜负 (3)违背,背弃 (4)失败
【高考链接】
(1)[2022·全国乙卷] 睹长年负薪而有饥色( )
(2)[2020·浙江卷] 负气敢言,以蹈于祸( )
(3)[2017·浙江卷] 足下果不负天所付与、仆所期向( )
【答案】(1)背着(看见一个老人背着柴,面有饥色) (2)倚仗,凭借 (3)对不起,辜负(您果然没有辜负上天所赋予的重任、我以前对您的期望)
24.盖
【词义推导.教材经典例句】
记住经典 | 归纳义项 |
(1)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孔雀东南飞并序》) | |
(2)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 | |
(3)今已亭亭如盖矣 (归有光《项脊轩志》) | |
(4)能克终者盖寡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
【答案】(1)遮盖,掩盖,覆盖 (2)同“盍”,何,怎样 (3)古称“伞” (4)副词,大概,一般
【高考链接】
(1)[2022·浙江卷] 盖以君子先天下,而后有不得已焉 ( )
(2)[2021·全国乙卷] 朕以死刑至重,故令三覆奏,盖欲思之详熟故也( )
【答案】(1)大概(大概是先以君子之道待天下百姓,之后才有不得已的制定刑赏之举) (2)承接上文,解释原因。大概
25.故
【词义推导.教材经典例句】
记住经典 | 归纳义项 |
(1)前以降及物故(班固《苏武传》) | |
(2)温故而知新(《<论语>十二章》) | |
(3)暮去朝来颜色故(白居易《琵琶行 并序》) | |
(4)君安与项伯有故(司马迁《鸿门宴》) | |
(5)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 |
(6)故遣将守关者(司马迁《鸿门宴》) | |
(7)轩东故尝为厨(归有光《项脊轩志》) | |
(8)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 (《孔雀东南飞并序》) | |
(9)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劝学》) |
【答案】(1)死亡 (2)旧,与“新”相对 (3)衰老(4)交情 (5)原因,缘故 (6)故意,特意 (7)过去,从前 (8)仍旧,仍然 (9)所以
【高考链接】
(1)[2023·全国甲卷] 贫以利故,为人直其枉 ( )
(2)[2021·全国甲卷] 是时,故将王继忠为契丹言和好之利,契丹以为然,遣李兴议和( )
【答案】(1)原因(我因为贫穷且追求利益,为别人做假证) (2)以前的
26、固
【词义推导.教材经典例句】
记住经典 | 归纳义项 |
(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孟子》) | |
(2)秦孝公据崤函之固(贾谊《过秦论》) | |
(3)少年固强之(蒲松龄《促织》) | |
(4)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杜牧《阿房宫赋》) | |
(5)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韩愈《师说》) |
【答案】(1)巩固,安定 (2)险要的地势 (3)坚持、一定 (4)顽固,固执 (5)本来,确实
【高考链接】
(1)[2022·北京卷] 及秦而不然。其俗固非贵辞让也,所上者告讦也( )
(2)[2020·全国卷Ⅲ] 大司马必当固让( )
【答案】(1)本来 (2)坚持(大司马一定会再三坚持辞让)
三.成语积累
教材中的常考成语
《边城》(节选)
254.[平淡无奇]平平淡淡,没有一点出奇的地方。
255.[闭口不谈]有意回避或拒绝谈某一类事情。
256.[毫不含糊]态度明确坚定。
《大堰河——我的保姆》
257.[天伦叙乐]叙天伦之乐,叙谈父子、兄弟间的快乐之事。
258.[忸怩不安]形容心里慌乱,不好意思,手足无措。
《秦腔》
259.[出人头地]超出一般人;高人一等。
260.[筋疲力尽]形容非常疲劳,一点儿力气也没有了。
261.[喷薄而出]形容水涌起或太阳初升时涌上地平线的样子。
262.[天翻地覆]形容变化极大;形容闹得很凶。
263.[不偏不倚]指不偏袒任何一方,保持公正或中立。也形容不偏不歪,正中目标。
264.[凶神恶煞]原指凶恶的神。比喻凶恶的人。
265.[喜怒哀乐]喜悦、愤怒、哀伤、快乐,泛指人的各种情绪。
《茶馆》(节选)
266.[满面春风]形容愉快和蔼的面容。
267.[八仙过海]谚语“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或‘各显其能’)”,比喻各自有一套办法,或各自施展本领,互相竞赛。
《陈情表》
268.[门衰祚薄]家门衰微,福分浅薄。
269.[日薄西山]太阳快要落山。比喻人的寿命即将终了。
270.[乌鸟私情]古时传说乌鸦长成之后衔食反哺其母。比喻奉养长辈的孝心。
《兰亭集序》
271.[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指众多的贤人学者,老老少少都聚集一堂。
272.[放浪形骸]放纵、不受拘束。
《自然选择的证明》
273.[不胜枚举]无法一个一个全举出来,形容同一类的人或事物很多。
274.[循序渐进](学习、工作)按照一定的步骤逐渐深入或提高。
《宇宙的边疆》
275.[好大喜功]指不管条件是否许可,一心想做大事,立大功(多含贬义)。
276.[朝气蓬勃]形容精力旺盛,充满活力,积极进取的精神面貌。
277.[无影无踪]形容完全消失,不知去向。
278.[气势磅礴]形容气势雄壮。
279.[璀璨夺目]形容光彩耀眼。
280.[川流不息](行人、车马等)像水流一样连续不断。
281.[奄奄一息]只剩下微弱的一口气。形容临近死亡。
282.[人才济济]形容有才能的人很多。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
283.[波澜起伏]波涛一起一落。比喻文章像波涛一样壮阔起伏。也比喻思潮的起伏变化。
284.[扣人心弦]形容诗文、表演等有感染力,使人心情激动。
285.[旷日持久]多费时日,拖得很久。
286.[一针见血]比喻话说得简短而能切中要害。
287.[根深蒂固]比喻基础稳固,不容易动摇。
288.[相形见绌]跟另一人或事物比较起来显得远远不如。
289.[赫赫有名]形容名声极大。
290.[息息相关]呼吸相关联,形容关系密切。
四、作文素材:
(一)纸质火车票将成历史
01适用主题:科技赋能、民生改善、数字化转型
02事件概述
9月1日,“纸质火车票将正式退出历史舞台”的话题登上热搜,引发关注。2024年11月1日起,国家税务总局、财政部、国铁集团联合发布公告,明确自该日起全国铁路推广电子发票,过渡期截至2025年9月30日。纸质火车票的退场,藏着效率与便捷的双重进步。
03写作示例
纸质火车票的退场,藏着效率与便捷的双重进步。曾几何时,春运或节假日期间的火车站里,总能看到旅客排着长队打印纸质车票,生怕错过乘车或影响报销,丢失车票更是件麻烦事。如今,电子客票让“一证通行”成为常态,电子发票则让报销流程“零跑腿”,旅客无须再为打印车票、保管票根费心。这种变化是铁路系统数字化能力的提升——它减少了人工成本与时间消耗,让出行从“准备票根”的繁琐,走向“手机在手,出行无忧”的顺畅。
(二)九三阅兵仪式
01适用主题:国家实力、铭记历史、守卫和平、科技自强
02事件概述
2025年9月3日上午,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阅兵仪式。活动分为阅兵式和分列式两个环节,时长约70分钟。此次阅兵不仅是视觉盛宴,更是精神洗礼,旨在铭记历史、缅怀先烈,向世界展示中国强大的国防实力与维护和平的坚定决心,彰显大国担当。
03写作示例
(1)青春奋斗与复兴使命:
这些“最可爱的人”平均年龄不到21岁,却在训练中汗水浸透衣衫,脸上留下帽带勒出的印痕,走出了复制粘贴般的整齐步线,“召必回,战必胜”的铮铮誓言,不仅是预备役官兵的承诺,更是全体青年一代对时代的回答。家中四代从军的张笑濛参加完阅兵后说:“我们得把这一棒接稳了,更要走好属于我们这代人的正步!”这生动诠释了青春的接力就是责任的接班。
(2)和平发展与全球担当:
“中华民族历来爱好和平,永远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公平正义的一边。”中国展示国防力量不是为了炫耀武力,而是为了维护和平。中国的发展壮大,不是要称霸世界,而是要做维护和平的坚定力量。从“以武止戈、砥定乾坤”的东风导弹,到为世界和平贡献力量的维和部队:中国始终用实际行动证明:一个强大的中国,是世界和平的稳定器,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积极力量。三、
(三)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开幕
01适用主题:技术与人、科学伦理、赋能与包容、未来趋势
02事件概述
9月12日,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在北京开幕。与往年追求“无人化”“自动化”不同,本届大会的主题是“协作·共生·赋能”,展示的重点从替代人类的机器人转向与人类紧密协作的“协作者机器人”。例如,可自适应配合工人动作的机械臂、能进行精细外科手术的医生助手、陪伴并辅助老人康复的护理机器人等。这标志着机器人产业的发展理念正从“替代人”转向“增强人”,更注重安全、易用和人机交互体验。
03写作示例
世界机器人大会的风向转变,标志着人类对技术角色的认识正走向成熟。我们不再一味追求“无人工厂”的极致效率,而是寻求一种人与机器优势互补、协同共生的新范式。机器擅长精准、重复与负重,人类长于创意、决策与情感。“人机协作”的终极目标不是取代,而是增强,是让人类从繁琐劳动中解放,去从事更有价值的工作,享受更美好的生活。这才是科技发展最人文的归宿。
(四)《731》唤醒民族记忆
01适用主题:历史与记忆、科学伦理、和平的价值、责任与担当
02事件概述
电影《731》于9月18日上映。该电影是以二战时期日本关东军第七三一部队的骇人罪行作为历史背景创作的影视作品。日本关东军第七三一部队于1935年在中国哈尔滨设立细菌武器研究基地,以数千名中、苏、朝等国的战俘和平民(被称为“马路大”)为活体实验对象,进行了包括细菌感染、冻伤、压力测试、活体解剖等惨无人道的人体实验。电影通过艺术化的呈现,揭露了这段被试图掩盖的历史,旨在唤醒民族记忆,警示世人战争的残酷与和平的珍贵。
03写作示例
电影《731》所揭示的,是人类文明史上至暗的一页。铭记这段历史,绝非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完成一场跨越时空的历史救赎。时间的尘埃试图掩埋“731”的废墟,但艺术的再现却让记忆重新变得尖锐。铭记的本质,是对遗忘的抵抗。如果我们选择遗忘,就等于让那些无辜的受难者遭受了第二次死亡——他们在历史中的存在与苦难将被彻底抹去。因此,每一次对这段历史的回顾,都是一次对生命尊严的郑重确认,一次对历史真相的坚决捍卫。它更是一面冰冷的镜子,映照出人类一旦失去理性与良知所能堕入的深渊,从而时刻警示我们:和平与发展是何等来之不易,必须用最大的决心去守护。
(五)老师叫停“唐人”等网络烂梗
01适用主题:育人育心、尊重友爱、网络文明
02事件概述
近日,重庆一名初中班主任在社交平台发布“抵制网络烂梗进校园”的视频,引发广泛关注。视频中,该班主任发现班上同学使用“唐人”一词嘲笑同学,经查阅后得知该词已演变为影射“唐氏综合征”的侮辱性网络烂梗,随即在班内严肃批评并教育学生。该视频走红后,这名班主任的行为得到了不少网友的认可。9月8日,该班主任表示,经过引导,学生们理解了该词的不当含义,已经停止使用这一网络烂梗,被嘲笑的学生也获得了道歉。
03写作示例
网络烂梗的危害远不止于语言失范。许多应当被尊重的共识与良知,正在被网络烂梗娱乐化,直接导致青少年在无意识中将歧视当作有趣,将冒犯美化为调侃,使学生群体一定程度上丧失对于善恶的分辨。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类烂梗往往针对特定群体,本质上是将弱势者符号化进行欺凌。面对烂梗,这名老师并没有一禁了之,而是主动去了解其成因,并告知学生其中包含的负面意味——查证来源、剖析影响、引导共情,让学生真正理解词语的“重量”。说到底,培育语言即培养心灵,守护校园即守护明天。
五、联考作文精选
【原题呈现】(黄冈市2026届高三9月调研考试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在数字化时代,有人认为,经典文字比爆款短视频影像更能触动心弦,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共鸣;也有人认为,爆款短视频爆发出的情感力量更为巨大。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优秀例文】
笔墨与光影
在数字化浪潮席卷生活的今天,经典文字与爆款短视频影像,恰似两条并行的轨道,承载着人类对情感共鸣的永恒追寻。有人倾心于文字的深邃绵长,有人沉醉于影像的直观冲击,实则二者并非对立,而是各有千秋、互为补充,共同构筑起数字时代的情感表达矩阵。
经典文字以其细腻的笔触与留白的艺术,在触动心弦时更显深沉持久。从《红楼梦》中“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悲悯,到《百年孤独》里家族兴衰的沧桑,文字摒弃了直观的画面冲击,转而通过精准的叙事与细腻的心理刻画,为读者搭建起想象的桥梁。读者在逐字逐句的品读中,会不自觉地将自身经历融入文字场景,与角色的悲欢产生深度共情。这种共鸣不依赖于瞬时的感官刺激,而是如同文火慢炖的茶汤,在反复咀嚼中愈发醇厚。就像疫情期间,无数人重读加缪的《鼠疫》,在“人类的赞歌就是勇气的赞歌”的文字里,找到面对困境的精神力量——这种共鸣源于文字对人性本质的深刻洞察,足以跨越时空,在读者心中留下长久的印记。
爆款短视频影像则凭借其直观的画面与强烈的节奏,爆发出更具即时性的情感力量。在15秒到3分钟的时长里,一段记录消防员逆行冲进火场的视频、一组展现边疆战士风雪中站岗的画面、一曲搭配着普通人生活片段的旋律,都能以最直接的方式冲击观众的视觉与听觉,瞬间点燃情感火花。去年河南暴雨期间,“地铁5号线救援现场”的短视频在网络刷屏,浑浊的积水、救援人员的呼喊、被困者的坚持,无需过多文字解说,便让无数人揪心落泪,进而自发参与到捐款捐物、支援救灾的行动中。这种情感传递的高效性,让短视频在凝聚社会共识、激发即时行动上,展现出独特优势——它能快速打破地域与圈层的壁垒,让个体的情感在短时间内汇聚成集体的共鸣浪潮。
事实上,经典文字与爆款短视频影像并非非此即彼的选择,而是可以相互赋能,共同丰富情感表达的维度。如今,越来越多创作者将经典文字改编成短视频,用影像还原《论语》中的“仁者爱人”、《诗经》里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让古老的文字在现代光影中焕发新生;也有短视频博主在分享生活片段时,引用鲁迅的“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路遥的“生活不能等待别人来安排,要自己去争取和奋斗”,让影像的情感冲击在文字的加持下更具深度。这种“文字为骨、影像为翼”的结合,既保留了文字的思想厚度,又兼具了影像的传播广度,让情感共鸣既有“瞬间的爆发”,也有“长久的沉淀”。
数字化时代的情感需求,从来不是单一的。我们既需要经典文字带来的深度思考与心灵慰藉,也需要爆款短视频影像带来的即时感动与群体联结。笔墨的温度与光影的力量,共同编织着人类情感的丰富图景。不必纠结于“谁更能触动心弦”,而是以开放的心态,接纳两种表达方式的独特价值,让文字与影像在碰撞中相得益彰,为我们的情感世界,开辟出更广阔的天地。
微信扫码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