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码分享
《乡土中国》批注版
【批注】本篇为《乡土中国》第一篇,自然要解释乡土社会最基本的特点,故名“乡土本色”。那么乡土有哪些本色呢?
请底部下载全书完整版
①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批注:开篇的这第一句话,即为本篇内容核心论点】我说中国社会的基层是乡土性的,那是因为我考虑到从这基层上曾长出一层比较上和乡土基层不完全相同的社会,而且在近百年来更在东西方接触边缘上发生了一种很特殊的社会。【批注:为方便理解,这两个社会可姑且称之为“高层社会”和“边缘社会”】这些社会的特性我们暂时不提,将来再说。我们不妨先集中注意那些被称为土头土脑的乡下人。他们才是中国社会的基层。【批注】本段开宗明义,直接陈述作者自己的观点,然而我们不禁疑惑,作者为何将自己的研究目标定位于基层社会,为何声称“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阅读。
【批注】以上①段为本文的第一部分,概括地提出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这一观点。
②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虽则似乎带着几分藐视的意味,但这个“土”字却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批注:中国的农民聚集在一起,成为了乡村,处于大河流域的乡村必然依靠土地谋生】在我们这片远东大陆上,可能在很古的时候住过些还不知道种地的原始人,那些人的生活怎样,对于我们至多只有一些好奇的兴趣罢了。以现在的情形来说,这片大陆上最大多数的人是拖泥带水下田讨生活的了。我们不妨缩小一些范围来看,三条大河的流域已经全是农业区。【批注:从现实来看,黄河、长江等流域确实自古都是农业区】而且,据说凡是从这个农业老家里迁移到四围边地上去的子弟,也老是很忠实地守着这直接向土里去讨生活的传统。最近我遇着一位到内蒙旅行回来的美国朋友,他很奇怪地问我:你们中原去的人,到了这最适宜于放牧的草原上,依旧锄地播种,一家家划着小小的一方地,种植起来;真像是向土里一钻,看不到其他利用这片地的方法了。【批注:举例一,美国友人对中国人种地的疑惑】我记得我的老师史禄国先生也告诉过我,远在西伯利亚,中国人住下了,不管天气如何,还是要下些种子,试试看能不能种地。【批注:举例二,西伯利亚中国人种地的行为】【批注:举两个例子来佐证中国人远离家乡也仍然依靠土地讨生活的观点】——这样说来,我们的民族确是和泥土分不开的了。【批注:这一句是本段的核心观点句】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自然也会受到土的束缚,现在很有些飞不上天的样子。【批注:最后这一句评价了中国乡土社会的两面性。】【批注】本段主要举例论述我们民族与土地的关系之深,同时“人离不开土”这也是乡土社会的第一个最主要的特征。
③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城里人可以用土气来藐视乡下人,但是乡下,“土”是他们的命根。在数量上占着最高地位的神,无疑的是“土地”。“土地”这位最近于人性的神,老夫老妻白首偕老的一对,管着乡间一切的闲事。【批注:运用比喻,生动形象表现出土地在中国社会中的重要性】他们象征着可贵的泥土。我初次出国时,我的奶妈偷偷地把一包用红纸裹着的东西,塞在我箱子底下。后来,她又避了人和我说,假如水土不服,老是想家时,可以把红纸包裹的东西煮一点汤吃。这是一包灶上的泥土。【批注:举例一,水土不服可用家乡的土煮水喝】——我在《一曲难忘》的电影里看到了东欧农业国家的波兰也有着类似的风俗,【批注:举例二,电影场景中类似的水土情节】使我更领略了“土”在我们这种文化里所占和所应当占的地位了。【批注】本段继续举例来证明泥土对于农业文明国家的重要性。
④农业和游牧或工业不同,它是直接取资于土地的。游牧的人可以逐水草而居,飘忽无定;做工业的人可以择地而居,迁移无碍;而种地的人却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侍候庄稼的老农也因之像是半身插入了土里,【比喻,生动形象表现出农民的特点】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批注:这一句是本段核心观点句】【批注】本段通过与游牧文明、工业文明的对比,强调农业的不流动性的成因与特点。
⑤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黏着在土地上的。【批注:这个“黏”字用得生动形象,表现出人与土地的密不可分】我遇见过一位在张北一带研究语言的朋友。我问他说在这一带的语言中有没有受蒙古话的影响。他摇了摇头,不但语言上看不出什么影响,其他方面也很少。他接着说:“村子里几百年来老是这几个姓,我从墓碑上去重构每家的家谱,清清楚楚的,一直到现在还是那些人。乡村里的人口似乎是附着在土上的,一代一代地下去,不太有变动。”【批注:举语言学家研究的成果为例,从语言角度来看,用例独特,证明农民黏着土地的特点】——这结论自然应当加以条件的,但是大体上说,这是乡土社会的特性之一。我们很可以相信,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批注:这是本段的核心观点句】大旱大水,连年兵乱,可以使一部分农民抛井离乡;即使像抗战这样大事件所引起基层人口的流动,我相信还是微乎其微的。【批注】本段通过语言学家研究成果来例证农民黏着土地,时代不大变动的观点,同时这也就是乡土社会的第二个主要特点。
⑥当然,我并不是说中国乡村人口是固定的。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口在增加,一块地上只要几代的繁殖,人口就到了饱和点;过剩的人口自得宣泄出外,负起锄头去另辟新地。可是老根是不常动的。这些宣泄出外的人,像是从老树上被风吹出去的种子,【批注:比喻,生动形象写出宣泄出外的农民的情态】找到土地的生存了,又形成一个小小的家族殖民地,找不到土地的也就在各式各样的运命下被淘汰了,或是“发迹了”。我在广西靠近瑶山的区域里还看见过这类从老树上吹出来的种子,拼命在垦地。在云南,我看见过这类种子所长成的小村落,还不过是两三代的事;我在那里也看见过找不着地的那些“孤魂”,以及死了给狗吃的路毙尸体。【批注】本段是对上一段内容的补充,表明上一段所言的农民黏着土地并非完全一成不变,而是在宏观历史上稳定时代定居,但是个别时候仍有一些人会离开家乡土地,到外面开辟新的生存空间,但是这样的开辟仍旧是以土地为中心,只不过换了一片土地继续世代生存。
【批注】以上②-⑥为本文第二部分,具体论述乡土社会形成的原因,主要从人与空间的不流动关系入手进行了分析。
⑦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批注:这两句即为本段核心观点句,同时也是承上启下的句子】本来,从农业本身看,许多人群居在一处是无须的。耕种活动里分工的程度很浅,至多在男女间有一些分工,好像女的插秧,男的锄地等。【批注:男耕女织,这就是中国传统社会最突出的特点之一】这种合作与其说是为了增加效率,不如说是因为在某一时间男的忙不过来,家里人出来帮帮忙罢了。耕种活动中既不向分工专业方面充分发展,农业本身也就没有聚集许多人住在一起的需要了。我们看见乡下有大小不同的聚居社区,也可以想到那里出于农业本身以外的原因了。【批注】本段在本篇中为过渡段,由前文所叙述的乡土社会的的不流动特性引出乡土社会中“村落”的概念。
⑧乡下最小的社区可以只有一户人家。【批注:现实中估计已经看不到这样的情形,但是在一些影视作品中仍然有这样的情形】夫妇和孩子聚居于一处有着两性和抚育上的需要。无论在什么性质的社会里,除了军队、学校这些特殊的团体外,家庭总是最基本的抚育社群。在中国乡下这种只有一户人家的小社区是不常见的。在四川的山区种梯田的地方,可能有这类情形,大多的农民是聚村而居。这一点对于我们乡土社会的性质很有影响。【批注:提出中国乡土社会聚村而居的特点事实】美国的乡下大多是一户人家自成一个单位,很少屋檐相接的邻舍。这是他们早年拓殖时代,人少地多的结果,同时也保持了他们个别负责,独来独往的精神。【批注:对比美国乡村社会的情形,与中国乡土社会完全不同】我们中国很少类似的情形。【批注】本段为事实陈述,读到此处,我们不禁疑问,为什么中国乡土社会和美国乡土社会如此不同?这其中的原因有待作者在后文进一步解释。
⑨中国农民聚村而居的原因大致说来有下列几点:【批注:作者开始解释上段提出的问题了】一、每家所耕的面积小,所谓小农经营,所以聚在一起住,住宅和农场不会距离得过分远。二、需要水利的地方,他们有合作的需要,在一起住,合作起来比较方便。三、为了安全,人多了容易保卫。四、土地平等继承的原则下,兄弟分别继承祖上的遗业,使人口在一地方一代一代地积起来,成为相当大的村落。【批注】本段作者解释中国农民聚村而居的四点原因,这四点原因分别从经济、地理、安全、社会等四个角度做出解释。
⑩无论出于什么原因,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批注:作者终于提出这个观点: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我在上文所说的孤立、隔膜是以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批注:这是对之前观点的进一步反复和强化】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批注:这里作者提出“地方性”这个概念,其本质还是对“乡土性”的进一步解释】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批注】本段作者提出“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的观点,并解释了“地方性”这一概念的内涵,以引出后文对其更多的阐发。
⑪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批注:俗话也说过“落叶归根”,我们民族很多离开家乡的游子都总有这样的情怀】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批注:这就是乡土社会额第三个特点,即所谓的“熟人社会”】【批注】本段继续对上文的“地方性”做出解释,同时提出了乡土社会的第三个特点:熟人社会。
⑫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Tönnies【批注:滕尼斯,德国社会学家】的话说:前者是Gemeinschaft,后者是Gesellschaft;用Durkheim【批注:涂尔干,法国著名的社会学家】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批注:这里作者引用各种不同学者的概念,其实都是说明一件事,那就是所谓的社会这一概念通常有两种不同形态呈现】——我以后还要详细分析这两种社会的不同。在这里我想说明的是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批注:这里作者其实再说,我们的乡土社会其实就是礼俗社会】【批注】本段作者继续承接上文,提出“礼俗社会”这一概念,并认为我们的乡土社会即是一种礼俗社会。
⑬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磨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批注:从文字学角度看,“习”的本义就是小鸟反复的试飞】“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批注:这里作者对论语中第一句话的解释,可谓非常到位】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批注:这就是孔子所追求的方向】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不是法律,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换一句话说,社会和个人在这里通了家。【批注】本段作者引用并解释《论语》中的第一句话,其实还是为了说明中国乡土社会是一个熟悉的礼俗社会,而非法理社会。
⑭“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照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批注:直到今天,这样的话还经常能听到】——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批注:大家都是一个村子里的,都知根知底,也就无条件信任对方了】这信任并非没有根据的,其实最可靠也没有了,因为这是规矩。【批注:因为每个人从小就受到这种社会的规矩,已经内化于心的认可,所以无需外在法律而制约】西洋的商人到现在还时常说中国人的信用是天生的。类于神话的故事真多:说是某人接到了大批磁器,还是他祖父在中国时订的货,一文不要地交了来,还说着许多不能及早寄出的抱歉话。【批注:引述一个神话故事做论据】——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批注】本段继续论述乡土社会作为一种礼俗社会的特点,作者用乡土社会中的信用来说明乡土社会礼俗对人的内在规范。
⑮这自是“土气”的一种特色。【批注:上文所说的那种不用契约,而依靠规矩熟悉的信用行为,在现代社会看来,自然就是“土气”】因为只有直接有赖于泥土的生活才会像植物一般地在一个地方生下根,这些生了根在一个小地方的人,才能在悠长的时间中,从容地去摸熟每个人的生活,像母亲对于她的儿女一般。【批注:比喻,生动形象写出乡土社会中的熟悉到底是设么样的程度】陌生人对于婴孩的话是无法懂的,但是在做母亲的人听来都清清楚楚,还能听出没有用字音表达的意思来。【批注】本段回应了“土气”,并用“母亲熟悉子女”的比喻生动形象叙述了乡土社会中的“熟悉”到底是么样的。
⑯不但对人,他们对物也是“熟悉”的。一个老农看见蚂蚁在搬家了,会忙着去田里开沟,他熟悉蚂蚁搬家的意义。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在乡土社会中生长的人似乎不太追求这笼罩万有的真理。【批注:看看我国的古代的文化成就,特别是科学技术,就可以理解,我们很多科学技术都是一种经验,而非理论性的科学研究】我读《论语》时,看到孔子在不同人面前说着不同的话来解释“孝”的意义时,我感觉到这乡土社会的特性了。孝是什么?孔子并没有抽象地加以说明,而列举具体的行为,因人而异地答复了他的学生。最后甚至归结到“心安”两字。做子女的得在日常接触中去摸熟父母的性格,然后去承他们的欢,做到自己的心安。【批注:作者举“孔子论孝”的例子进一步证明我国古代不追求“万有的真理”,而是重视个体经验】这说明了乡土社会中人和人相处的基本办法。【批注】本段进一步通过举例论证与分析论证等方法,说明乡土社会中的“熟悉”到底是设么样的。
⑰这种办法在一个陌生人面前是无法应用的。在我们社会的激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批注:现代社会大家都不像从前那样熟悉对方,但是却又受到了熟人社会的礼俗规范,所以很多时候会出现尴尬的场景】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风俗来应付的。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批注:衣锦还乡,当年项羽的这种心态估计也是乡土社会造就的】【批注】最后一段作者阐明乡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矛盾,从中可以体会出作者复杂的思想情感,一方面对乡土社会有着眷恋之情,一方面又理性的明白乡土社会终究要被现代社会所取代。
【批注】以上⑦-⑰段为本文的第三部分,是从人与人的关系上进一步解释乡土社会形成的原因及其特点。
Ø 字词积累
土头土脑 藐视 束缚 白首偕老 抛井离乡 拓殖 终老是乡 生而与俱 流弊 衣锦荣归
Ø 佳句摘抄
²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² “土地”这位最近于人性的神,老夫老妻白首偕老的一对,管着乡间一切的闲事。
²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
² “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
² 在我们社会的激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
Ø 内容概括
本文是《乡土中国》的第一篇。在本文中,作者开宗明义,提出中国社会是乡土社会这一观点,也就是标题所言的“乡土本色”,文中所说的“乡土性”等,并进而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等角度论述了“乡土性”产生的原因及这种乡土社会所具有的一些特点。文中流露着作者复杂的情感,既有对乡土社会利弊的理性分析,也有对其逝去的无奈留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