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读素材】2025-2026学年上学期高三语文晨读材料(第4期)
一、高考语文知识点扫描
散文知识梳理
熟悉散文文体
(1)定义:散文相对于骈文而言,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指不讲究格律的散体文章,包括写人、记事、抒情类散文以及杂文、随笔、游记等。行文自由,不讲究音韵,不讲究对仗。
散文的基本特征
(2)基本特征:
“形散神不散”。散文的“形”,指散文中用来表情达意的人物、事物、景物、器物等;“形散”指散文的取材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方法不拘一格。散文的“神”,指蕴含于外在的“形”中的思想感情或哲理;“神不散”指散文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明确而集中。
(3)内容特征:
题材广泛多样。其纵贯古今,横亘中外,表现人生社会,寄寓人生百态、家长里短,取材十分广泛。
(4)形式特征:
①以个人抒情为主,把抒情、叙述、议论融为一炉;②从细处落笔,小中见大;③从侧面暗示,发挥读者的想象力;④写法自由,体式不拘。
(5)意境深邃,抒情性强。
作者借助想象与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而虚的依次写来,可以融情于景、寄情于事、寓情于物、托物言志,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情感真挚;实现物我的统一,展现出更深远的思想,使读者领会更深的道理。
(6)语言优美、凝炼。风格清新隽永、质朴无华,富于文采。
所谓优美,就是指散文的语言清新明丽(也美丽),生动活泼,富于音乐感,行文如涓涓流水,叮咚有声,如娓娓而谈,情真意切。
所谓凝炼,是说散文的语言简洁质朴,自然流畅,寥寥数语就可以描绘出生动的形象,勾勒出动人的场景,显示出深远的意境。散文力求写景如在眼前,写情沁人心脾。
散文基础知识
1.表达方式
①叙述的技巧:
插叙:给中心事件作必要的铺垫,使情节更加完整,内容更加丰富。
倒叙:设置悬念,激发读者兴趣,取得引人入胜、先声夺人的表达效果。
②描写的技巧:
总体来说,描写有以下一些作用:①再现自然风光。②描绘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③交代人物活动的自然及社会环境。
1.人物肖像、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使人物形象丰满,增强感染力。
2.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烘托主题。
景物描写的基本方法(也适用诗歌赏析):a、注意景物描写的层次,远景近景、高景低景相结合;b、动景和静景的结合或衬托;c、绘声绘色;d、运用视觉、听觉和心理感受来写景等。
3.环境、场面描写: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
4.人物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5.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正面直接表现人物、事物;侧面烘托突出人物、事物。
侧面描写(烘托):以特征相似或相反的另一事物作正衬或反衬,能突出要表现的事物。
正面描写:对人物或事物进行直接的描写。
渲染:浓墨重彩的描绘能感染读者;
白描:简练勾勒,生动传神。
6.细节描写:所谓细节描写是指文学作品中对人物动作、语言、神态、心理、外貌以及自然景观、场面气氛等细小环节或情节的描写。细节描写在刻画人物性格、丰满人物形象、连接故事情节、丰富作品内涵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生动的细节描写,有助于折射广阔的生活画面,表现深刻的社会主题
③叙述人称的技巧:
1.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2.第二人称:便于作者与主人公的对话,易于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能拉近读者与文本的距离,激发读者深入思考。
3.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④议论的技巧。
在开头或结尾往往是文章的主旨;在中间常起过渡、引出主旨的作用。
⑤抒情技巧:
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在开头能定文章基调;在结尾能升华主题。
⑥叙述、议论、抒情相结合的技巧。
2.表现手法
1、象征,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一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增强文章的表现力,象征手法的“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
2、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
3、先抑后扬,引发好奇,感情铺垫,引发好奇。
4、托物言志,作者在对事物的进行描绘的过程中,非常巧妙地寄托作者个人的情感和理念,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事物中,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含蓄、哲理和暗示性,使读者在欣赏中获得独特的美感享受。
5、借景抒情,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6、虚实结合,可以抓住重点,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更鲜明的刻画人物的性格,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地揭示题旨。结构紧凑,笔墨集中。
7、动静相衬,动衬静,静衬动,生动的烘托作用,相得益彰。
8、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有震撼力。
9、渲染烘托,渲染,是指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外形、行为、心理、语言或事件、环境、景物等作多方面的挥洒铺陈,集中描写,突出人或事物的本质特点,用以加深主题的一种表现手法。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
10、联想想象,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所谓想象,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联想想象经常在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增添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11、铺垫,为主要人物出场或主要事件发生,进行的环境、情绪、气氛等描写的造势。
12、对比,在两种互相对立事物的比较中突出主体,凸显正面,使形象鲜明。
3.修辞技巧
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2.比拟:给物赋予人的形态情感(指拟人),描写生动形象,表意丰富。
3.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4.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5.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使词句有音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排比:节奏鲜明,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长于抒情。
7.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8.对比: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述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
9.设问:自问自答,提出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考。
10.反问:强调语气,语气强烈,强化情感。
4.布局谋篇技巧
承上启下→总领全文→引起下文→过渡自然→前后呼应→伏笔照应→制造悬念→照应开头→总结上文→卒章明志→详略主次。
文章或段落开头――①总领全文;②引出下文或引出话题;③为下文作铺垫或与下文构成对比;④营造氛围,奠定感情基调;⑤制造悬念;6首尾呼应;7埋下伏笔;8呼应标题等等
文章或段落中间――①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②前后呼应;③为下文作铺垫、引起下文;④照应上文,转换话题。
文章或段落结尾-―①升华感情;②深化主题;③总结上文;④卒章显志,点明主题;⑤呼应开头,使文章结构首尾圆合;⑥言已尽而意无穷,使文章委婉含蓄。
布局谋篇的技巧术语: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卒章显志、伏笔照应、层层深入、过度铺垫、设置线索;结构严密,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
材料与材料与中心的关系:主次详略是否得当;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有力;材料的点面结合等。
记叙文层次安排:常以情感转变、时间推移、空间转换、情景变化、思维逻辑顺序等来安排层次。
线索:以情为线索;以理为线索;以物为线索;以空间位置为线索。明线和暗线的并行和交织。
二、高考常考实词整理
(一)表疑问
1.奈何:怎么办、怎么、为什么
例: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2.何如:怎么、怎么样、怎么办
例: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
3.何以:根据什么……?凭什么……?为什么?怎么会?
例: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为什么要讨伐它呢?)
4.何所:“所……的是什么
例: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
5.奈(若,如)……何:对……怎么办
例: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6.孰与……,与……孰:跟……比较,哪一个……
例: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我跟城北徐公比谁漂亮?)
7.何故:“什么原因,为什么
例: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
(二)表示反问
8.何……哉(也):怎么能……呢
例: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
9.何……为:为什么要……呢
例: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10.何……之有?:有什么……呢、“怎么能……呢?
例: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勾践灭吴》
11.如之何……:怎么能……呢
例: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季氏将伐颛臾》
12.岂(其)……哉(乎,耶,邪)?:哪里……呢?难道……吗?
例:①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报任安书》
13.安……哉(乎):哪里……呢、怎么……呢
例:①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14.不亦……乎:不是……吗
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15.……非……欤:……不是……吗
例:子非三闾大夫欤?《屈原列传》
16.宁……耶:哪里……呢
例:当时虽觭梦幻想,宁知此为归骨所耶?《祭妹文》
17.顾……哉:难道……吗
例:顾不如蜀彼之僧哉?《为学》
18.独……耶(乎):难道……吗
例:①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乎?《信陵君窃符救赵》
三.成语积累
常见语境中识记的成语
1.观赏冰雪景观,领略冰雪文化,能够愉悦身心,人们在赏冰玩雪中能臻于“宠辱不惊、淡雅平和”的高远境界。
宠辱不惊:受宠或受辱都不为所动,形容对得失不在乎。
2.读书,首先要胸罗万卷,旁搜博采,即“破数量”;其次要精益求精,熟读精思,即“破内涵”;最后要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即“破万卷”。
触类旁通:掌握了关于某一事物的知识,而推知同类中其他事物。
3.《典籍里的中国》运用电视化、通俗化表达,将遥不可及的古典书籍变得触手可及。
触手可及:指近在手边,一伸手就可以接触到。形容距离极近。
4.我们应通过春风化雨的美育工作,让孩子成长为有信念、有情怀、有担当的人,成就更加丰富和饱满的人生。
春风化雨:适宜于草木生长的风雨,比喻良好的教育。
5.合理有效的居家运动,对呼吸循环功能改善、肺组织弹性改善等都大有裨益,这也是防控疫情、提高全民免疫力最直接的方式。
大有裨益:比喻有很大益处。
6.为官很难,因为要想干好事业就要殚精竭虑,倾注心血,甚至“5+2”“白+黑”地加班加点,日夜操劳。
殚精竭虑:用尽精力,费尽心思。
7.高校院所蕴藏着开展科普教育活动最为丰富的人才资源,在面向社会公众开展科普活动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得天独厚:独具特殊优越的条件,也指所处的环境特别好。
8.在电影制作上,必须选好主创团队,发扬工匠精神,展现文艺工作者德艺双馨的优秀品质。
德艺双馨:形容一个人的德行和艺术(技艺)都具有良好的声誉,常形容艺术家。
9.金庸笔下的武侠世界与金庸本人的人生乃至性情,当然有联系,但不可等量齐观。
等量齐观:不管事物间的差异,同等看待。
10.党指挥枪是保持人民军队本质和宗旨的根本保障,这是我们党在血与火的斗争中得出的颠扑不破的真理。
颠扑不破:无论怎样摔打都不会破裂,比喻永远不会被推翻(多指理论、道理)。
11.专业作家在作品中展现出来的才华也许令青年读者们觉得望尘莫及,然而阅读活动应当是一个平等的交流过程,因此无须对作者顶礼膜拜。
顶礼膜拜:形容对人特别崇敬(多用于贬义)。
12.传统戏剧传承艰难,不少名角大腕放下身段,进校园开设戏剧讲座,试图让孩子们耳濡目染,从小爱上戏剧。
耳濡目染:形容听得多见得多了之后,无形之中受到影响。
13.虽然离开母校多年,但一提起各位老师的名字,我就能回想起他们在讲台上讲课的样子,他们对我耳提面命的教导,我一刻也不能忘。
耳提面命:不但当面告诉他,而且还贴近耳朵提醒、叮嘱。后来用“耳提面命”形容恳切地教导。
14.把传统的孝道一成不变地移到今天,会产生方枘圆凿的效果,所以我们需要运用现代的眼光来重新审视传统孝文化。
方枘圆凿:方榫头和圆卯眼,两下合不起来。形容格格不入。
15.如今,汉服剧本杀、古风宴饮、国风走秀等以汉服为核心元素的沉浸式体验方兴未艾。
方兴未艾:事物正在兴起、发展,一时不会终止。
四、作文素材:台湾光复80周年
适用主题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台湾光复80周年。1895年,因甲午战争落败,清朝政府被迫割让台湾及澎湖列岛给日本。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被殖民统治半个世纪的台湾,终于重新回到祖国怀抱。同年10月25日,中国政府在台湾省台北市庄严举行中国战区台湾省对日本受降典礼,这一天,被正式定为“台湾光复节”。台湾光复是抗战胜利的重要成果,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前赴后继、浴血奋战铸就的伟大胜利,值得两岸同胞共同纪念。
2025年10月25日,纪念台湾光复80周年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王沪宁出席并发表讲话,强调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反对“台独”分裂,推动祖国统一进程。
适用主题
1.铭记历史,捍卫真相
素材要点:台湾光复的历史、日本殖民统治的残酷(《匪徒刑罚令》、警察保甲制度、经济掠夺)、两岸同胞的抗日事迹。
适用主题:历史的意义、真相与谎言、尊重历史、反对虚无主义。
写作角度:引导学生论述为何要铭记历史——历史不仅是过去,更塑造现在的认同与未来的方向。可批判“台独”势力篡改历史的行为,强调“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
2.家国情怀与民族认同
素材要点:台湾同胞对祖国的呼唤与认同(如“与其生为降虏,不如死为义民”)、光复后“以堂堂正正中国人身份立于世界”的宣言。
适用主题:家国情怀、民族认同、个人与祖国。
写作角度:启发学生思考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的紧密相连。可结合台湾同胞在日据时期心向祖国的事例,论述深厚的民族情感如何跨越地理与政治的阻隔。
3.爱国主义与英雄精神
素材要点:林正亨、李友邦等抗日志士的事迹;台湾同胞持续不断的武装与文化抗日。
适用主题:爱国精神、英雄崇拜、民族气节。
写作角度:鼓励学生探讨“英雄”的内涵——英雄既是力挽狂澜的志士,也是坚守气节的普通人。论述爱国主义如何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有不同的践行方式。
4.统一大业与民族复兴
素材要点:全国人大常委会设立“台湾光复纪念日”的法理与历史意义;两岸各界对统一的呼声。
适用主题:梦想与追求(统一梦、复兴梦)、集体与个人、使命与担当。
写作角度:引导学生将个人理想融入民族复兴的宏大叙事中。可论证国家统一是民族复兴的必然要求,以及青年一代在其中应有的责任。
5.文化传承与身份认同
素材要点:《望春风》从“禁歌”到文化桥梁的历程;课纲问题与历史教育之争。
适用主题:文化的力量、身份认同、传统与未来。
写作角度:以《望春风》为例,分析文化作品如何承载民族情感与时代记忆。论述正确的历史教育对于塑造青年身份认同的关键作用。
作文标题
1.《山河回响,光复新章》2.《八十载回响,一脉归心》
3.《潮涌海峡,月圆此时》4.《风起海峡,月照归途》
5.《海峡雾·归来路》6.《八十载回眸,照见千年路》
7.《文化薪火照归途》8.《英雄肝胆照山河》
9.《山河万里总关情》10.《以史为鉴,照亮未来》
时评广角
1.对比两岸纪念台湾光复的态度,谁真正在乎台湾,答案愈发明显。民进党否认抗战、抹去光复,把统一描绘成恐惧,把和平污名为投降。然而,没有中国抗战胜利,就没有台湾的光复;没有中华民族的牺牲,就没有台湾的重生。
2.岁月如歌,山河可鉴。从1895年日本侵占台湾到1945年抗战胜利、台湾光复的50年里,具有光荣爱国主义传统的台湾同胞怀着“与其生为降虏,不如死为义民”的爱国情怀,不畏强暴,奋起反抗,开展轰轰烈烈的抗日斗争,数十万台湾同胞慷慨赴死,用生命完成感天动地的壮举。我们将永远铭记台湾同胞英勇抗日的精神和为中华民族解放事业所付出的努力。台湾光复的历史无可辩驳地证明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两岸同胞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
3.岁月如歌,山河可鉴。从1895年日本侵占台湾到1945年抗战胜利、台湾光复的50年里,具有光荣爱国主义传统的台湾同胞怀着“与其生为降虏,不如死为义民”的爱国情怀,不畏强暴,奋起反抗,开展轰轰烈烈的抗日斗争,数十万台湾同胞慷慨赴死,用生命完成感天动地的壮举。我们将永远铭记台湾同胞英勇抗日的精神和为中华民族解放事业所付出的努力。台湾光复的历史无可辩驳地证明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两岸同胞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
4.岁月如歌,山河可鉴。从1895年日本侵占台湾到1945年抗战胜利、台湾光复的50年里,具有光荣爱国主义传统的台湾同胞怀着“与其生为降虏,不如死为义民”的爱国情怀,不畏强暴,奋起反抗,开展轰轰烈烈的抗日斗争,数十万台湾同胞慷慨赴死,用生命完成感天动地的壮举。我们将永远铭记台湾同胞英勇抗日的精神和为中华民族解放事业所付出的努力。台湾光复的历史无可辩驳地证明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两岸同胞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
5.纪念台湾光复80周年,我们缅怀林正亨、李友邦等抗日志士,他们用生命诠释了"时穷节乃见"的英雄气概。从浴血奋战的峥嵘岁月到和平建设的今天,英雄精神始终是民族脊梁。面对历史虚无主义的侵蚀,我们更需传承这份"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担当。让英雄火炬代代相传,激励我们在新时代勇担使命,共同谱写民族复兴的壮丽篇章。
6.台湾光复80周年纪念,以立法形式确立这一历史时刻,彰显国家统一的坚定意志。80年前的光复洗刷民族屈辱,今日的统一大业更待完成。面对外部干预和岛内杂音,我们当铭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古训,以深化两岸融合促心灵契合。从光复到统一,是历史的必然延伸。让我们携手同心,让统一之光普照神州,共圆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
7.台湾光复80周年之际,《望春风》的传唱印证着两岸割不断的文化血脉。面对岛内"去中国化"的课纲篡改,我们更需守护共同的文化根脉。文化认同是民族认同的基石,正如"月是故乡明"的千古共鸣。让历史教育正本清源,以文化交流促进心灵契合,使文化薪火照亮两岸同胞共同的归途。唯有守住文化根脉,方能夯实统一的坚实基础,共迎民族复兴的曙光。
五、联考作文精选
【原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张骞敢为人先,开辟了闻名世界的丝绸之路;中国共产党披荆斩棘,开创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航天科研团队不辍前行,踏上中国探月工程的万里征途……无数先辈们用“开路精神”开拓了前行的道路,造就了时代的辉煌。
当今时代,发展日新月异,青年一代面临新的挑战与机遇。你如何理解“开路精神”?它对青年成长、时代发展有何意义?请结合材料与自身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 字。
参考立意:
1.以开路精神破局,青年为时代拓新程
2.承先辈开路志,启青年逐梦篇
3.追寻开路精神,筑牢使命担当
4.传承开路精神 ,铸就民族精神丰碑
5.勇于开拓,不辍前行,让开路精神薪火相传
优秀范文:
携“开拓志”,辟“时代途”
“若前方无路,我便踏出一条路来!”哪吒的宣言,不仅是个人对命运的抗争,更是穿越时空、激荡在每一位先行者心中的号角。这号角,回响在张桂梅于大山深处为女孩们踏出的求学小径上,也激荡在无数先驱于未知疆域中披荆斩棘的足迹里。当时代的考题呼唤破局之解,青年自当以“开路”之姿,秉创新之念,在历史的画卷上,刻下属于我们这一代的开拓印记。
开路之勇,生于绝境,成于打破。
真正的开拓,往往萌发于“山穷水尽”之处。哪吒直面“魔丸”宿命的困锁,偏要以混天绫撕裂陈规,用火尖枪捅破偏见,于命运的绝境中硬生生撞出一条生路。这份“我命由我不由天”的胆魄,正是开路精神的灵魂。纵观现实,钱七虎院士在国防防护的“无人区”跋涉数十载,以毕生所学为南京长江大桥、港珠澳大桥等国之命脉铸就“金钟罩”;华为在西方技术的严密封锁下,不屈不挠,独立开拓鸿蒙系统,于全球操作系统的版图上烙下鲜明的中国印记。古语有云:“天无绝人之路,唯勇者与智者能自辟之。”开路者的荣光,永远属于第一个在黑暗中凿壁偷光、在绝境中闯出生路的猛士。
开路之智,贵在创新,功在实干。
开路绝非鲁莽的冲撞,而是困厄中的求变,迷茫中的创见。哪吒以莲花化身完成自我重塑,是形式的创新;张桂梅校长在华坪女高,面对“女孩读书无用”的陈腐枷锁与一无所有的现实,她以“唱跳讲”的独特教学法点燃希望,以近乎执拗的奔走筹集建校之资,这就是方法与行动的伟大创新。她用自己的全部生命证明:开路,是从绝望的冻土中为希望凿开一扇窗,它既需要哪吒“撕裂桎梏”的决绝,更需要“愚公移山”般的笃行。正是这种将创新理念付诸坚实行动的韧性,让一千八百余名女孩的命运轨迹得以改变,也让“开路”二字从激昂的口号,沉淀为沉甸甸的现实。
开路之责,在于个体,归于时代。
“开路精神”既是驱动个体生命进阶的内燃机,更是推动时代洪流奔腾向前的澎湃引擎。从保定学院支教青年,选择扎根新疆且末县沙海深处,用青春的坚守在知识的荒漠播撒希望的星火,到“天眼”探穹、“蛟龙”入海,一代代科技工作者在各自的前沿领域挺进“无人区”,为国家发展注入强劲动能——这些都是开路精神在当代最生动的映照。立于百年变局的历史路口,我辈青年当以哪吒的勇毅为胆,以桂梅校长的坚韧为骨,在平凡的岗位上打开重重关隘,在乡村的沃野里探寻新的希望,在社区的琐碎中理顺一条新路径——让“开路”成为青春最醒目的徽章,让个体的涓滴努力,最终汇成推动时代前行的浩荡江河。
“若前方无路,我便踏出一条路来!”这声从传奇中传来的战歌,理应成为铭刻于吾辈心中的行动纲领。让我们怀揣这份开拓的赤勇与锐智,在属于我们的时代旷野上,毅然前行,踏出独一无二、坚定有力的青春印记。当无数个这样的足迹最终交汇,便铺就成那条通往民族复兴、金光灿烂的康庄大道。
微信扫码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