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10分)
晚夏时分的森林里,弥漫着一种独特的气息。树冠上原本 A ,正悄悄被逐渐扩散的黄缘所取代,似乎每天都有更多的树倦累了,正筋疲力尽地等待劳碌的季节画下休止符。从每年八月起,我们都会看到,即使在十月前还有许多美妙的艳阳天可以利用,但野樱桃树、花楸树和野生楸树却已经开始让自己的叶子转红。这种现象无非意味着一整年的辛劳即将结束,电池充电已近满格。也就是说,不管是在树身还是在根部,所有能储存能量的空间都已满载,即使制造再多的糖分 B 。
但是,不少树种有着更大的储藏空间,所以一直到凛列的寒霜降临前,它们都可以进行光合作用。不过它们终究会在某一天停止一切活动,进入休眠状态。①树木此时必须停工的原因之一是水造成的,②为了不丧失许多机能,③它内部的水必须维护在流动的状态,④如果树木的“血管”冻住了,⑤那么树木的一切也会停止。⑥同样的,太过潮湿的木质组织一旦在低温中完全冻结,⑦也会像结冰的水管一样爆裂。⑧为了避免这种情况不再发生,⑨大部分的树从七月起就会对树液分配进行渐进式的管控。
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
A B
2.文中第二段带序号的句子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但不得改变原意。(6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
夜里犬吠有点怕人,而鸡啼就很好。长夜漫漫何时旦?当风雨夜雷电交加之时,你在旅馆的床上報转不寐。这时若鸡啼一声,你就有了盼头了。尽管是 ① 的夜晚,但总放不住一遍遍的鸡声相催,渐渐的东方欲白,月没星稀。
农家春耕季节,鸡叫头遍长工就起来喂牛,鸡叫三遍他就带了犁耙绳索上坡。最怀念:闪灼的星空下料峭的春风中,鸡啼声里,犬吠声里,那伴了三头耕牛,两只猎狗,一车农具的上坡人啊。还有,除夕夜阑,祠堂前,家人围在一起发纸马、烧金银鍱、放鞭炮的时候,五更鸡啼也一声声频繁了起来,那情景至今让我怀念。
中国古代有长鸣鸡的传说,有 ② 的故事,也有“束带待鸡鸣”“鸡声茅店月”的动人诗句。——喂,被锁在都城的你,笼里金丝雀与架上的鹦鹉声听够了,何不在星月夜,于驿桥边,听一听那 ③ 的鸡鸣声呢?它可以给你很多安慰和鼓舞。不信,前路茫茫正自踌躇当儿,隐隐的雄鸡啼处,山那畔村含舍不远了。
3.下列选项中的“就”与文中加点的“就”,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大点儿就大点儿吧,买下来赶紧走吧。 B.有老虎就有武松,有困难就有英雄。
C那个穿绿色羽绒服的,就是他妹妹。 D.以前就他自己知道,现在大家都知道了。
4.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① ② ③
5.文学作品中标点标示的停顿,有时很有表现力。请分析文中画横线处的冒号是怎样增强表现力的。(4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可怜虫
狄更斯
扰乱了女总管房间里静谧气氛的那个老婆子,担任报丧人的角色倒是挺合适的。她因为上了年纪而弓腰曲背,手脚颤颤巍巍地不由自主,她那变了形的脸现出一副努嘴斜眼的丑相,与其说这是造化之功,毋宁说像一张信笔乱涂的漫画草稿。
那个干瘪老婆子步履蹒跚地穿过甬通,登上扶梯,咿咿唔唔地回答女总管的责骂;后来她不得不停下来喘一口气,把蜡烛交给考尔尼太太,让脚步较快的女总管先向女病人躺着的那间屋子走去,自己尽全力跟在后面。
“那是谁?”病人以虚弱的声音问。
“别嚷,别嚷!”两个老婆子中的一个俯身到她面前说。“躺下,快躺下!”
“我决不再躺下,除非我咽了气!”病人挣扎着说。“我一定得告诉她。过来!走近些!让我凑在你耳边说。”
她一把抓住女总管的手臂,把她按在床畔一张椅子里,正要开口;这时她向屋子里扫视一圈,发现那两个老婆子探出上半身作谛听状。
“叫她们走开,”病人有气无力地说,“赶快!赶快叫她们走开!”
两个干瘪老太婆这时齐声哀号起来,说可怜的老莎利头脑完全糊涂了,连她最要好的朋友也认不出了。女总管把她们撵出房间时,她们还是一百个不答应,声称决不把朋友撇下。但女总管终于把她们关在门外,自己回到床边。两位老太太被摈诸门外,便改变腔调向锁孔中叫喊说,老莎利醉了。这倒可能不是瞎说,因为除了药剂师开的少量鸦片酊外,她最近一次喝下的掺水杜松子酒尚未充分发散;这酒确是两位可敬的老太太出于一片好心私下给她弄来的。
“现在听我讲,”垂死的妇人大声说,她像是在作极大的努力企图重新吹旺生命的一星余烬,“就在这间屋子里,就在这张床上,我曾经看护过一个长得很美的年轻女子;她被送到习艺所的时候,两只脚全是尘土,血肉模糊,恐怕走了不少路,磨破了好几处,青一块紫一块的。她生下一个男孩以后就死了。让我想一想,这是哪一年的事?”
“别管哪一年,”不耐烦的听者说,“她到底怎样?”
“是啊,”病妇喃喃地说着又开始进入刚才那种半昏迷状态,“她到底怎样?她……啊,我想起来了!”她大叫一声,蓦然跳将起来,面孔通紅,两眼凸出。“我偷了她的东西,我偷了!当时她的身子还没冷呢。我告诉你,当时她的身子还没有冷,我就偷了那件东西!”
“偷了什么?看在上帝的份上,你说呀,偷了什么东西?”女总管急得直叫,并且做了一个好像要呼救的手势。
“就是那件东西!”病妇说着把一只手按在女总管嘴上。“这是她惟一的财产。她明明需要穿暖,需要吃饱,可是始終舍不得那件东西,一直把它藏在胸前。我告诉你,那东西是金的!是纯金的,应当可以救她的命!”
“金子?!”女总管跟着说。她急切地俯身问仰面倒下的病人:“讲下去,讲下去,后来怎么样?产妇是谁?事情发生在什么时候?”
“她叮嘱我把那件东西保管好,”病妇呻吟着回答,“她信托我,因为当时只有我在她身旁。她头一回把挂在脖子上的那件东西给我看时,我就起了盗心。也许那孩子的死也是我作的孽!要是他们知道底细的话,一定会待他好些!”
“什么底细?”女总管问,“快说!”
“那孩子长得跟他的母亲一模一样,”病妇并不理会,径自讲下去,“我一看到他的脸,就不能忘记自己干的事情。可怜的女人!可怜的女人!她还那么年轻!真像一只温驯的小羔羊!等一等,我还有话要讲。我还没有把一切都告诉你,是不是?”
“是的,你还没有讲完,”女总管应道,她低下头去竭力想听清从那垂死的女人口中吐出的每一个字,因为病妇的声音愈来愈轻,“快讲,否则就来不及啦!”
“那母亲,”病妇作了一次比先前更惊人的努力说,“那母亲在刚感到临死的痛苦时,曾在我.耳边有气无力地说,要是她的孩子生下来活得成,能长大,有朝一日听别人提到他那苦命而短寿的母亲,他不会感到太丢脸的。当时她把两只又细又瘦的手合在一起说:“仁慈的上帝啊!不管那孩子是男是女,你得安排几个好心人在这乱纷纷的世界上照顾他,你得可怜可怜一个孤苦伶仃的孩子,不能把他扔在这个乱纷纷的世界上不管!’”
“那孩子叫什么名字?”女总管问。
“他们把他叫做奥利弗中,”病妇用微弱的声音回答,“我偷的那件金首饰是——”
“是什么?说呀!”
女总管急切地凑到病妇面前听她回答。但是,当病妇再次慢慢地、直撅撅地坐起来的时候,考尔尼太太却本能地向后退缩。病妇用双手攥紧床罩,喉咙里发出一阵含糊不清的声音,然后倒在床上不再动弹。“这下真的咽了气!”门一开就急急忙忙进来的一个老婆子说。
“结果她什么也没有讲出来。”说罢,女总管若无其事地走了。
两个干瘪的老太婆显然都在忙于准备履行她们那份讨厌的职责,所以顾不上应答。女总管走后,便剩下她们两人在尸体旁边张罗。 (有删减)
[注]①奥利弗,从小就是孤儿,在济贫院受尽虐待,好不容易逃了出来,又不幸落入了贼窝。
6.下列对小说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病妇在生命垂危时,想要把心中藏置多年的秘密告诉女总管,但是直到去世她也没有说清楚金首饰到底是什么。
B.两个老太婆自称是病妇的好朋友。但病妇并不愿意让她们听到自己接下来要说的话,可见病妇与她们并不是真正要好的朋友。
C,女总管想知道年轻女子的底细,但病妇径自说着。话语间表达出愧疚,并认为那个孩子若是活着不会为年轻女子感到丢脸。
D.年轻女子生下孩子后就死了,她不知道自己生的孩子是男是女,只是在临死前祈祷自己的孩子在纷乱的世上能有好心人照顾。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开头便营造出一种将有人逝世的紧张氛围,画面感较强,并且在字里行间充斥着对老婆子的鄙夷和讽刺。
B.小说没有全面交代年轻女子的身世,只是借助病妇之口讲述了年轻女子到习艺所的情况,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
C小说采用了第三人称讲述故事,使得叙述的故事不受时空限制,拉开了作品与读者的距离,使得叙述更加客观。
D,小说情节一波三折,每当病妇将要说出年轻女子的最关键信息时又转面讲述其他内容,能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8.有评论认为狄更斯极其善于描写人之“丑”。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4分)
9.文中年轻女子是标题所指的“可怜虫”。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6分)
三.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材料一:
赵抃,字阅道,衢州西安人也。少孤贫,举进士,知崇安县,徙通判宜州,以母丧庐于墓三年,不宿于家。终喪,起知海陵、江原二县,通判泗州。入为殿中侍御史,弹劾不避权幸,京师号“铁面御史”。其言常欲朝廷别白君子小人。以谓小人虽小过,当力排而绝之,后乃无后患;君子不幸而有诖误,当保持爱惜,以成就其德。故言事虽切,而人不厌。神宗即位,召知谏院。居三月,摧右谏议大夫、参知政事。抃感激思奋,面议政事,有不尽者,辄欲启闻。神宗手诏嘉之。会王安石用事,下视庙堂如无人。因争新法,怒目同列曰“公辈坐不读书耳!”抗折之曰:“君言失矣。如皋、爱、稷、契①之时,有何书可读邪?”安石默然。熙宁三年,以资政殿学士知杭州。州故多盗,闻抃性宽大,细民多骈聚为盗。抃捕获其情重者,黥配他州,盗遂遁去。移越州,吴越大饥,民死者过半。抃出官廪,平其价以粜,次谕富人出粟,而以家赀先之,民乐从焉。下令修城,使民食其力,敌越人虽饥而不怨。复知杭州,杭旱与越等,其民尤病。既而朝廷议欲筑其城,抃曰:“民未可劳也。”罢之。告老,以太子少保致仕。退居于衢有溪石松修之胜与山僧野老游不复有贵势也。居六年卒,年七十七。赠太子少师,谥曰清献。抃和易长厚,气貌清逸,人不见其喜愠。为吏诚心爱人,所至崇学校,礼师儒,民有可与与之,狱有可出出之。治虔与成都,尤为世所称道去。 (节选自《东都事略·赵抃传》)
材料二:
赵阅道熙宁中以资政殿大学士知越州。两浙旱蝗,米价踊贵,饿死者十五六。诸州背榜衢路,立赏禁人增米价。阅道独榜衢路,令有米者任增价粜之。于是诸州米商辐凑,米价更贱,民无饿死者。阅道治民,所至有声,在成都、杭、越尤著。 (节选自《涑水记闻》卷十四)
[注]①皋、夔、樱、契:传说中舜时贤臣。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退居A于衢B有溪石C松竹D之胜E与山僧野老F游G不复H有贵势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厌,指憎恶,与“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中的“厌”意思不同。
B.居,指过了,与“居域中之大”《谏太宗十思疏》中的“居”意思不同。
C庙堂,指太庙的明堂,古代帝王祭祀、议事的地方,文中指朝廷。
D.坐,指坐着,与“因击沛公于坐”(《鸿门宴》)中的“坐”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赵抃小时候便没有父亲,家中很贫困,他通过科举考试踏入仕途。在任宜州通判时,母亲去世,随后他守孝三年,就在母亲墓旁搭盖小屋居住。
B.赵抃希望朝廷能分辨君子与小人,他认为应严厉对待小人之过,对小人毫不宽容,以免后患;应善待君子诖误,保全并爱护君子,以成就君子德行。
C.赵抃任副相时,恰逢王安石执政。王安石与人争论新法时,斥责众人不读书,赵抃以皋、夔等人没有读书仍为贤臣进行反驳,王安石听后沉默不语。
D.赵抃在越州修治城池,使百姓自食其力。任杭州知州时,杭州的旱情比越州更严重,朝廷想让他再次修筑城墙。赵抃以百姓不能再劳累拒绝了修筑。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面议政事,有不尽者,辄欲启闻。神宗手诏嘉之。
(2)州故多盗,闻扑性宽大。细民多駢聚为盗。
14.赵扑在越州救灾时,平价出售官粮,却允许百姓高价出售粮食。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其原因。(3分)
四.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其1小题,6分)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论证>十二章》用对比的手法,指出君子与小人不同的义利观的句子是“ , ”,
(2)李白的《将进酒》中,“ , ”两句,运用比兴的手法,引发了对人生苦短的慨叹。
(3)小明画了一幅落花图,想在上面题两句诗,却一直没有想好。王老师说不妨就用唐宋诗词成句,比如“ , ”就很好。
试题word版及答案下载地址
微信扫码分享
站长推荐
-
第四单元单元测试(选择性必修上册)(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周测试题 -
第三单元单元测试(选择性必修上册)(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周测试题 -
第二单元单元测试(选择性必修上册)(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周测试题 -
第一单元单元测试(选择性必修上册)(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周测试题 -
第六单元单元测试(必修下册)(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周测试题 -
第五单元单元测试(必修下册)(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周测试题 -
第三单元单元测试(必修下册)(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周测试题 -
第二单元单元测试(必修下册)(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周测试题 -
第一单元单元测试(必修下册)(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周测试题 -
第八单元单元测试(必修上册)(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周测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