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E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考点专题 > 诗歌鉴赏

诗歌鉴赏

诗歌鉴赏之描写和抒情

分享:杨老师 01-23 诗歌鉴赏 下载支付:1.00点

表达方式共有5种:叙述、议论、抒情、描写、说明(诗歌重点掌握描写和抒情

一、描写

就是用语言文字等把事物的形象表现出来。常见的描写方式或描写角度有:

(一)正面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就是直接面对人物、景物进行描述。侧面描写,就是不从正面,间接地去描写人物、景物。侧面描写又叫侧面烘托。

(二)虚实结合

实写,是写眼前的实景,写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虚写,是写想象中的景象。

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1)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2)已逝之景之境。这类虚景是作者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在却不在眼前。(3)设想的未来之境。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感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

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的。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中心的。

(三)白描与工笔(细描):  

白描,本是国画的一种画法,纯用粗线条勾画,不加彩色渲染。现常用于写作,指文字简练单纯,不加渲染烘托的写作手法。

例如:

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词全用白描,不加任何渲染烘托,通过纯客观的景物组成有主观色彩的意境。

工笔,也是国画的一种画法,用笔工整,注重细部的描绘,在写作上常常称作细描。就是精雕细刻地描写。工笔描写人物时抓住人物外貌的主要特征,多角度、多侧面地进行描写,反映出人物的思想、品格、性格的特点。

(四)细节描写

必须抓住细小的动作、细小的情节,来展现人物的形象、心理。

例如:杜甫的《春望》“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就是诗人动作方面的细节描写,又如:         

赵师秀《约客》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其中“闲敲棋子落灯花”就是一处细节描写。

(五)动静结合(有声与无声)

在动静结合的描写过程中往往采用以动衬静、以动写静、以静衬动、以静写动(以有声写无声,以无声写有声)的写法。例如:

鸟鸣涧 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此诗“月出……时鸣”句以动衬静,突出了春天月夜空旷寂静的清幽明净的优美境界。

(六)点面结合

万事万物都是彼此相互联系的,不是孤立存在的,被描写的景物也一样,它们总是和周围的景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我们在写景状物时,不能孤立地静止地写主体物,还必须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

(七)远近、高低、俯仰的变化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看同一景物,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视,仰视,远眺,近看,视觉形象会呈现千姿百态,变化万千。从不同角度描写,会使读者对所描写的景物产生更加全面地认识,获得更完美的感受。

(八)通过听觉、视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觉多角度描摹。(绘形绘声绘色)

 

二、抒情

抒情是诗歌的主要表达方式。抒情方式包括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直接抒发自己的感情,不借助景物、人、事传情达意。

陆游《示儿》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这首四行的小诗,直抒胸臆,情感思想一览无余——饱含了一个赤子无限深沉的悲伤和期望。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诗句开门见山,诗人直叙登上高台后,“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苍凉意境,引发了感时伤事的情怀,想着天地悠悠之大,而人之渺小,不禁“独怆然而涕下”。

2.间接抒情:通过对某些事物、某个问题等的叙述、描写或议论,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感情。(借助于景、物、人、事来传情达意,含蓄、委婉、蕴藉。)

(1)借景抒情:诗人把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抒情。

①情景交融: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

②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衬乐情。如:“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以宴会的欢乐反衬诗人的“茫然”之情。

(2)托物言志:就是借助具体外物来表达自己的志向、志愿,将思想感情隐含在具体的外物之中。先咏他物,塑造一个完整可感的形象,借助它将自己的感情得以寄托。它不是单纯地写景,而是通过塑造事物的具体形象,来达到抒发某种感情的目的。

三、鉴赏表达方式的要点:

①识别(找出)表达方式

②结合诗歌内容具体分析

②指出它的表达效果(作用)

刻画人物形象

烘托人物心情

表达思想感情

凸显诗歌主题

 

【典例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初发太城留别田父 范成大

秋苗五月未入土,行人欲行心更苦。

路逢田翁有好语,竞说宿来三尺雨。

行人虽去亦伸眉,翁皆好住莫相思。

流渠汤汤声满野,今年醉饱鸡豚社

【注】①诗人题注:“西蜀夏旱,未行前数日连得雨,父老云:‘今岁又熟矣!’”太城:成都。 ②社:祭祀土地神的日子。每年二社,即春社和秋社。社日那天,人们聚在大树下祭祀神灵,祭后大家分享祭品。这里指秋社。

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尾联的精妙之处。

                                                                                

                                                                                

                                                                                

 

[参考答案]

(步骤一:识别表达方式)运用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步骤二:结合诗歌内容具体分析)实写当时的满野潺潺流动的沟渠水,虚写秋社时人们杀鸡宰猪祭祀神灵、庆祝丰收的场景,(步骤三:指出它的表达效果)表达诗人对成都人民真诚而美好的祝愿。


阅读全文
诗歌鉴赏之描写和抒情

微信扫码分享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