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E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试题解析 > 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古文观止》(选读)专练解析丨刘向《战国策·司马错论伐蜀》

分享:杨老师 2024-04-13 文言文阅读 问答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子鱼曰:“君未知战。勍敌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且今之勍者,皆吾敌也。虽及胡耇,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明耻教战,求杀敌也。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儳可也。

(节选自《左传·子鱼论战》)

材料二:

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司马错欲伐蜀,张仪曰:“不如伐韩。”王曰:“请闻其说。”对曰:“亲魏善楚,下兵三川,塞辗辕、缑氏之口,当屯留之道,魏绝南阳,楚临南郑,秦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诛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周自知不救,九鼎宝器必出。据九鼎,按图籍,换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今夫蜀,西辟之国,而戎狄之长也,弊兵劳众,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为利。”司马错曰:“不然。夫蜀,西辟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而有桀纣之乱。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也。取其地,足以广国也;得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矣。故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西海,诸侯不以为贪。是我一举而名实两附,而又有禁暴正乱之名。今攻韩劫天子,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不如伐蜀之完也。”惠王曰:“善!寡人听子。”卒起兵伐蜀,十月取之,遂定蜀

(节选自《战国策·司马错论伐蜀》)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既陈A而后B击之C宋师D败绩E公伤FG门官歼焉

【答案】CEG

【解析】兼语等到楚军排好了阵势以后,宋军才去进攻楚军,结果宋军大败。宋襄公大腿受了伤,他的护卫官也被杀死了。

“宋师”为后句主语,其前C处断开;

“宋师败绩”为主谓句,表意完整,其后E处断开;

“公伤股”主谓宾齐全,表意完整,其后G处断开。

故选CEG。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爱,指怜悯,与《齐桓晋文之事》“百姓皆以王为爱也”中的“爱”词义相同。

B.三军,古代指前军、中军、后军,与现代陆、海、空三军的意义不同。

C.九鼎,传说是大禹铸造,象征九州;“一言九鼎”意思是一句话的分量象九鼎那样重。

D.长,指首领,与《谏太宗十思疏》“臣闻求木之长者”中的“长”词义不同。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理解文言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

 A.错误。怜悯;吝啬。句意:如果怜悯重伤的人。/百姓都认为大王吝啬(一头牛)

B.正确。

C.正确。

D.正确。首领;长得好。句意:野蛮人当首领的国家。/臣听说,想要树长得好,一定要使它的根扎得稳固。

故选A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襄公死守“不以阻隘”“不鼓不成列”的迁腐教条,不接受正确意见,以致贻误战机,宋军大败,引起国人的强烈不满。

B.子鱼在论战中提出“明耻教战”的军事原则,展现了他透辟的军事作战理论,也批评了宋襄公的迁腐,条理清晰,痛快淋漓。

C.秦国要进行军事扩张,在朝廷上展开论辩,张仪主张伐韩,司马错主张伐蜀,二人各陈己见,最终秦王采纳了司马错的策略。

D.两则材料都在论述战略,材料一子鱼认为作战要抓住有利战机,不能墨守成规;材料二以司马错对张仪的驳斥来讽刺张仪见识浅陋。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材料二以司马错对张仪的驳斥来讽刺张仪见识浅陋有误,文中虽写到司马错驳斥了张仪先攻打韩国的建议,认为应该首先攻打蜀国,只是一种争论,就事论事,文中并没有表露出以司马错对张仪的驳斥来讽刺张仪见识浅陋。

故选D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勍敌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

【译文】强大的敌人,在地势险要的地方没能摆好阵势,这是上天帮助我们。

【解析】勍敌之人,强大的敌人;,指地势险要的地方;,帮助。

(2)卒起兵伐蜀,十月取之,遂定蜀。

【译文】最终秦国出兵攻打蜀国,经过十个月的征讨,夺取了那里的土地,终于平定了蜀国。  

【解析】,最终;,攻打;,终于。

5.材料二中,司马错和张仪的分歧点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答案】司马错主张伐蜀,伐蜀名利双收,伐韩招致坏名声,给国家带来危险;张仪主张伐韩,伐韩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成就霸业,伐蜀兴师劳众,无名无利。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由原文司马错说到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也。取其地,足以广国也;得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矣。故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西海,诸侯不以为贪。是我一举而名实两附,而又有禁暴正乱之名可知。他主张伐蜀,伐蜀名利双收。还说到今攻韩劫天子,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可知,他认为伐韩招致坏名声,给国家带来危险。

由原文张仪说到换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今夫蜀,西辟之国,而戎狄之长也,弊兵劳众,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为利可知。他认为伐韩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成就霸业,伐蜀兴师劳众,无名无利。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宋襄公与楚军在泓水作战。宋军已经摆好了阵势,楚军还没有全部渡过泓水。担任司马的子鱼对宋襄公说:“对方人多而我们人少,趁着他们还没有全部渡河,请您下令进攻他们。”宋襄公说:“不行。”楚国的军队全部渡河还没有摆好阵势,子鱼又建议宋襄公下令进攻。宋襄公还是说:“不行。”等到楚军排好了阵势以后,宋军才去进攻楚军,结果宋军大败。宋襄公大腿受了伤,他的护卫官也被杀死了。宋国人都责备宋襄公。宋襄公说:“有道德的人不再伤害已经受伤的人,不俘虏头发花白的敌人。古时候领兵作战,是不凭借险要的地势。我虽然是亡了国的殷商的后代,也不攻击没有摆好阵势的敌人。”子鱼说:“您不懂得作战的道理。强大的敌人,在地势险要的地方没能摆好阵势,这是上天帮助我们。阻敌于险地而进攻他们,不也是可以的吗?就这样还怕不能取胜!当前具有很强战斗力的人,都是我们的敌人。即使是年纪很老的,能抓得到就该俘虏他,管什么头发是否花白?使军队明白失败是耻辱,教会他们作战,是为了消灭敌人。敌人受了伤,还没有死,为什么不再杀死他们呢?如果怜悯重伤的人,就等于没有杀伤敌人;怜悯年纪老的敌人,就等于向敌人屈服。军队是凭借有利条件来作战的,鸣金击鼓是用来助长声势、鼓舞士气的。抓住有利的战机,敌人处于困境时正好可以利用;既然声势壮大,充分鼓舞士兵的斗志,那么,攻击未成列的敌人,也是可以的。”

材料二:

司马错和张仪在秦惠王面前争论战事。司马错主张秦国先攻打蜀国,张仪说:“不如先攻打韩国。”秦惠王说:“我愿听听你的意见。”张仪回答说:“我们先跟魏、楚两国结盟,然后出兵三川,堵住辗辕、缑氏山两个通口,挡住屯留的路,这样魏国和南阳就断绝了交通,楚军逼近南郑,秦国的军队攻打新城和宜阳,这样我们就兵临东西周的城外,声讨周君的罪行,可以占领楚、魏两国的土地。周王知道自己的危急不能解救,一定会交出九鼎和宝器。我们占有了九鼎,掌握地图和户籍,假借周天子的名义来号令诸侯,天下没有谁敢不听我们的命令,这才是霸王之业。至于蜀国,那是一个西方边远之地、野蛮人当首领的国家。我们攻打蜀国,使士兵疲惫,使百姓劳苦,却不能以此来建立名望;即使夺取了那里的土地,也不能获得实际利益。”司马错说:“不是这样的。蜀国是西边偏僻的国家,以戎狄为首领,而且又像桀、纣一样的祸乱。如果用秦国的军队攻打蜀国,就如同用豺狼驱赶羊群一样。得到蜀国的土地,能够扩大秦国的疆域;得到蜀国的财富,能够使百姓富足。虽是用兵却不伤害百姓,并且又让蜀国自动屈服。所以,秦国灭亡蜀国,而诸侯不会认为我们暴虐;取尽了蜀国的财富,诸侯也不会认为我们贪婪。这样,我们只要做伐蜀一件事,就能名利双收,还能得到除暴安良的好名声。如果现在去攻打韩国,胁迫周天子,胁迫周天子必然招致恶名,而且也不能获得什么利益,反而落得不义的名声。去进攻天下人都不希望进攻的地方,这是很危险的!不如先攻打蜀国,这才是万全之计。”秦惠王说:“好的!我采纳你的意见。”最终秦国出兵攻打蜀国,经过十个月的征讨,夺取了那里的土地,终于平定了蜀国。


阅读全文
《古文观止》(选读)专练解析丨刘向《战国策·司马错论伐蜀》

微信扫码分享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