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种常见的诗歌题材 (八)即事(景)抒怀诗(必备知识+典例练习)
【必备知识】
即事(景)抒怀诗——家事国事天下事,亦喜亦悲亦啸吟
特征 | 内涵 | 即事(景)抒怀,指的是诗人就某件事或者眼前景发表自己的议论,抒发自己的感慨。即事(景)诗,一般来说并无严格的界定,许多其他题材的作品,如怀亲、送友、思乡,抒发人生感慨、闲情逸趣等,一般皆可笼统地称之为“即事(景)抒怀诗”。 |
标志 | ①诗歌中包含叙事或写景内容,重点在作者由所叙之事或所写之景而生发的感慨之情。即事抒怀偏重于叙事,即景抒怀偏重于写景,其重点在“抒怀”。 ②标题往往有“即事”“即景”“抒怀”等词。 ③常见意象:闲居、山月、河水、梅花、鸟鸣、风雨、草虫、阴晴、夕阳、铜镜、鬓发、夜雨、孤舟、雁鸣、落叶、芳花、流水等身边之事、眼见之景。 | |
内容情感 | 内容 | 随意出现的身边之事、可见之景。包括思亲、送友、怀乡、赠人、宴集、登高、仕途升贬、科考、郊游、天气变化等等引发的人生感触或闲情逸致。 |
情感 | ①寄情山水,对宁静和平、悠闲舒适的隐居生活的热爱向往。 ②生活感悟或理性思考,如伤感、偶得、诙谐自嘲。 ③对现实哀怨不满、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惆怅之情。 ④酬赠应答之作,关心祝福、怀念同情他人,表白自己的心志情操,或抒写政治上的失意和对世事的感慨。 | |
常用技法 | ①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②常用叙事写景的表现手法有: l 虚实结合 l 衬托(以动衬静、以乐衬哀) l 侧面描写的运用 l 白描与细节描写 ③常用的抒情方法: l 直抒胸臆 l 展开想象,寄托情感 l 触景生情,借景抒情 l 用典抒情 | |
教材链接 | 李商隐《无题》 杜甫《春望》 | |
代表作品 | 《客至》《寻隐者不遇》《游园不值》《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将进酒》《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春夜喜雨》《登高》《逢入京使》《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
【典例分析】
春 望
[唐]杜甫
[文学常识]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 炼字:“破”字写尽国破城荒的悲凉景象,“深”字再现荒无人迹的凄凉。诗人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营造出荒凉凄惨的气氛。 意境意象:“国破”和“城春”两个截然相反的意象,同时存在并形成强烈的反差,痛彻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 |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 修辞:“溅”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诗人当时面对国家衰亡的无奈与愁绪借花表现出来。“感时”“恨别”都凝聚着因时伤怀、苦闷沉痛的忧愁。 表现手法:这种以乐景表现哀情的艺术手法,通过美好景物的衬托,表现了诗人忧伤国事、离别伤感之情。 |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 修辞:“抵万金”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形容家书的珍贵,“家书抵万金”与“恨别”相照应,写出了因战事使消息隔断,久盼音信不至的焦急心情,表达了诗人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 |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 内容理解: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 炼字:“白头”为愁所致,“搔”字是对诗人想要排解忧愁而不得的细节描写,“更短”可见“愁”的程度,尾联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苍老之态、苍老之快,传神地表达了诗人内心难以排遣的忧国、伤时、思家、悲己之情。 |
主旨 全诗围绕“望”字展开,用春城破败的感叹,离别中思念亲人的境况,融情于景,集中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思家悲己的感情,充分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 |
译文 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盛,一片凄凉。感伤国事,就连花也不禁涕泪四溅,怨恨别离,鸟也觉得心悸不已。连绵的战事已经延续了几个月,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愁绪缠绕,搔头思索,白发越搔越短,稀疏得就要插不上簪子了。 |
1.对诗歌颔联的理解,历来有两种解释:一是诗人落泪,二是花鸟落泪。你赞成哪一种?为什么?
[答案] (示例一)我赞成诗人落泪。该联运用了触景生情的写法,诗人面对国家破碎,种种念头齐涌上心头,禁不住见花落泪,闻鸟惊心,表达了诗人感时伤世的感情。
(示例二)我赞成花鸟落泪。诗人移情于物,以花鸟拟人,写花也溅泪,鸟亦惊心,表达了诗人伤感时世的感情。
2.“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展现了诗人怎样的形象?
[答案] 展现了诗人的苍老之态、苍老之快以及他忧国忧民的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
【课后练习】
【题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自嘲①
陆游
少读诗书陋汉唐,莫年身世寄农桑。
骑驴两脚欲到地,爱酒一樽常在旁。
老去形容虽变改,醉来意气尚轩昂。
太行王屋何由动,堪笑愚公不自量。
[注]①本诗作于1200年,此时陆游被主和派大臣排挤出朝廷,闲居山阴多年。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通过少时与暮年、诗书与农桑的对比,含蓄地点出了“自嘲”的原因。
B.诗人骑驴闲逛、酒不离手,一个远离朝堂、无所事事的老人形象跃然纸上。
C.颈联用“虽”“尚”两个关联词,表明诗人年华已老却心存对生活的热爱。
D.整首诗语言平易质朴、明白晓畅,又不乏用词上的精心锤炼,富有表现力。
2.本诗与《书愤》的尾联都以典明志,但在情感表达上各有侧重,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题2】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乌栖曲
李白
姑苏台上乌栖时,吴王宫里醉西施。
吴歌楚舞欢未毕,青山欲衔半边日。
银箭金壶漏水多,起看秋月坠江波。
东方渐高奈乐何!
相和歌辞·乌夜啼
白居易
城上归时晚,庭前宿处危。
月明无叶树,霜滑有风枝。
啼涩饥喉咽,飞低冻翅垂。
画堂鹦鹉鸟,冷暖不相知。
3.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诗第二句借“醉”字,写出了吴王沉迷于酒色之中的状态,后面又叠加描写了其彻夜欢歌的无所顾忌。
B.李诗“奈乐何”三字写出了诗人对吴王通宵达旦纵情享乐、醉生梦死的感叹,表达了诗人对统治者的批判。
C.白诗五、六句直接描写乌鸦的啼叫声和飞行状态,以及乌鸦忍饥受冻的状况,引起读者对乌鸦的无比同情。
D.白诗最后一句写到画堂中的鹦鹉虽然生活优渥,但缺少自由,对外界的冷暖也不知道,其命运还不如乌鸦。
4.两首诗都提到了乌鸦,在诗中的作用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题2】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贺新郎
南宋 刘克庄
国脉微如缕。问长缨何时入手,缚将戎主?未必人间无好汉,谁与宽些尺度?试看取当年韩五。岂有谷城公付授,也不干曾遇骊山母。谈笑起,两河路。
少时棋柝曾联句。叹而今登楼揽镜,事机频误。闻说北风吹面急,边上冲梯屡舞。君莫道投鞭虚语,自古一贤能制难,有金汤便可无张许?快投笔,莫题柱。
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即是形象的比喻,国脉存续,宛若游丝,说明国势危急,千钧一发。
B.本词议论较多,如上片以问句形式表达了大敌当前应放宽尺度、重用人才的观点。
C.用“舞”字形容敌方攻城用的冲车云梯,写出了敌军攻势凶猛张狂之态。
D.末两句句短气促,感情喷涌,是对读书人国难当头依旧无聊题字的愤慨。
6.词人提出了怎样的人才观?对此是如何表达的,请结合全词具体分析。
[参考答案]
1.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C.“表明诗人年华已老却心存对生活的热爱”说法错误,颈联的意思是诗人虽然年华老去,容貌改变,但醉酒时依然意气轩昂。这里主要表达的是诗人虽然年老,但依然保持着豪迈的气概,而不是心存对生活的热爱。故选C。
2.《自嘲》的尾联用愚公移山的典故,以愚公自比,说自己就像愚公一样,无法移动太行、王屋二山,嘲笑自己不自量力,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壮志难酬的无奈和自嘲。
《书愤》的尾联用诸葛亮出师北伐的典故,表明自己敬仰诸葛亮的北伐壮举,希望能像诸葛亮一样出师北伐,建功立业,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以及壮志未酬的悲愤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的情感、观点态度的能力。
《自嘲》的尾联化用了古代寓言故事《愚公移山》中的典故,用来比喻自己的壮志难酬。《愚公移山》通常用来赞扬坚持不懈的精神,但在本诗中,陆游却反其道而行之,以一种自嘲的态度说,像太行山和王屋山这样的庞然大物,又怎么可能轻易移动呢?他将自己比作愚公,认为自己年轻时也有过不切实际的梦想,想要做出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业,但实际上,这些梦想就如同想要移动太行王屋一样,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表达了诗人对自己虽有远大理想却难以实现的无奈。
《书愤》尾联的意思是:诸葛亮所写的《出师表》成为了流传千古的名篇,真正地名垂青史,在漫长的千年历史中,又有谁能与诸葛亮相提并论呢?此联化用了诸葛亮出师北伐的典故,通过对历史人物诸葛亮的高度评价,表达了对古代贤者的敬仰之情。同时也寄寓了诗人自己的政治理想与抱负,诗人希望自己能够像诸葛亮一样,在国家危难之时挺身而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这些理想未能实现,因此诗中也流露出了一种壮志未酬的悲愤情绪。
3.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D.“其命运还不如乌鸦”错误。白诗最后一句写画堂中的鹦鹉,是将乌鸦的饥寒交迫与画堂鹦鹉的饱暖无忧进行对比,突出乌鸦的悲惨,表达对乌鸦的同情和对鹦鹉的讽刺,但并没有说鹦鹉的命运不如乌鸦。故选D。
4.李诗中的乌鸦是作为时间的标志物,象征着夜晚的来临,营造出一种日薄西山的黯淡氛围,为后文吴王宫中的纵情享乐与最终的败亡埋下伏笔,表达对统治者的批判。
白诗中的乌鸦则是作为描写对象,通过写乌鸦的悲惨处境,表达对底层生存困境的同情及自身仕途不顺、生活困苦的感慨;同时通过与画堂鹦鹉的对比,讽刺了那些生活优渥却不知冷暖的宠物,反映了社会的不公。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意象的能力。
李诗中“姑苏台上乌栖时”,可见乌鸦是作为时间的标志物,乌鸦归巢的时间通常是黄昏时分,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同时象征着夜晚的来临;黄昏乌鸦归巢本是自然之景,但在吴王宫的背景下,营造出一种日薄西山、盛景将逝的黯淡氛围,为后文吴王宫中的纵情享乐与最终的败亡埋下伏笔,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表达对统治者的批判。
白诗中“啼涩饥喉咽,飞低冻翅垂”,可见乌鸦是作为描写的对象,写乌鸦啼声干涩、冻饿交加的悲惨处境,表达对弱小生命的同情,实则以乌鸦自比,抒发自身仕途不顺、生活困苦的感慨;同时通过与画堂鹦鹉对比,讽刺了那些生活优渥却不知冷暖的宠物,衬托出乌鸦虽生活艰难却能感知外界冷暖,进一步强化了诗人对社会不公、自身命运的感慨以及对世事的思考。
5.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D.“是对读书人国难当头依旧无聊题字的愤慨”错误,“快投笔”用班超的典故,劝告读书人投笔从戎报效国家;“莫题柱”用司马相如的典故,告诫读书人在现在这个时代,不要再想用文辞来博得高官厚禄了。故选D。
6.(1)本词提出任人唯贤的观点
(2)①设问。以“未必”二字起句,举韩世忠的例子作答,提醒注意,引发读者思考。②用典。借用韩世忠的典故,希望朝廷能够任人唯贤,让有识之士有用武之地。③对比(反问)。把张巡、许远等人才与“金汤”等自然条件进行对比,借反问语气强调任人唯贤的重要性,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④表达方式多样。在写景、抒情手法之外,夹以叙事、说理,于诗中发表议论,直接表达作者任人唯贤的观点。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观点及表现手法的能力。
(1)此词上片以韩世忠为例,提出在大敌当前时,应放宽尺度,重用人才;下片抚今追昔,指出国势垂危的情况下,不应幻想依靠天险,而应依靠能拯世扶倾的英雄。其中“未必人间无好汉,谁与宽些尺度?”强调了不拘一格任用人材的观点。
(2)设问。“未必人间无好汉,谁与宽些尺度?试看取当年韩五”,人间自有降龙伏虎的好汉,只是无人不拘一格任用人才。如不信,看看南宋初年的抗金名将韩世忠吧。“谁与宽些尺度?”是问,“试看取当年韩五”是答,采用了设问手法,先提出问题,启发读者思考,再给出答案,引起读者关注。
用典。“岂有谷城公付授,也不干曾遇骊山母。谈笑起,两河路”是写韩世忠的典故,他并没有经过谷城公那样的名师传授指点,也不曾遇到过像骊山圣母那样的神仙传授法术,可他一样能在谈笑之中指挥大军,在河北东西两路大败金兵。他出身行伍,既没有名师传授,也未遇神仙指点,但是却能在谈笑之间大战两河,成为抗金名将。有了这些名将贤相,“国脉微如缕”的惨状也就有扭转的可能了。表达了作者对任人唯贤的议论,希望朝廷能够放宽尺度,提拔人才,让有识之士有用武之地。
对比(反问)。“自古一贤能制难,有金汤便可无张许?”,金汤,指坚固的防御工事,张许指张巡、许远,安史之乱时,他们坚守睢阳,坚贞不屈。大敌当前,假如没有像张巡、许远这样的良将,即使有坚固的城池,也不能久守。把张巡、许远等人才与“金汤”等自然条件进行对比,借反问语气强调任人唯贤的重要性,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
④表达方式多样。有写景“北风吹面急”、抒情“叹而今登楼揽镜,事机频误”,中间还夹以叙事“岂有谷城公付授,也不干曾遇骊山母。谈笑起,两河路”、说理“未必人间无好汉,谁与宽些尺度”,于诗中发表议论,直接表达作者任人唯贤的观点。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