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E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考点专题 > 诗歌鉴赏

诗歌鉴赏

诗歌鉴赏五步式

分享:杨老师 08-17 诗歌鉴赏

第一步,先读全诗分类别

古诗鉴赏是较难的知识,拿到题后先看一下诗歌是哪一类,知题材,定主旨古代诗歌浩如烟海,从《诗经》到清代的诗歌,数量之多,题材之广,令人叹观止矣。但就其题材划分,主要有这样几类:

诗词题材分类:

1.山水田园诗,是以山水自然景观和田园生活为主要描写对象的诗歌,主要表达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的不满。

2.思乡怀远诗,对远方亲友、故土的思念之情。

3.即事咏怀诗,由于外界某事(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或别人身上的)触发了作者心中的某种情感,从而引出诗人感情的抒发或议论,这种因事而发,借以抒发心中感慨的诗称为即事咏怀诗。

4.怀古(咏史)诗,基本了解诗歌所咏的历史事件,找到诗人对此段历史的观点,揣摩作者在咏叹历史背后所抒发的对现实的感慨。

5.羁旅行役诗,所写内容无非是抒情主人公旅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所感所叹。指滞留他乡很久而不能回家所产生的思乡及思亲之情。游客浪子,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心中所感都包含着由此触发的对遥远故乡的眺望,对温馨家庭的憧憬。

6.边塞诗,注意诗中描写边塞怎样的景色、戍边将士怎样的生活,抒发诗人怎样的情感。

7.哲理诗,透过诗人写景、叙事、咏物的文字,领悟诗人所寄托的思想感情,从而获得哲理上的启迪。

8.托物言志诗,诗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采用比喻、象征、兴寄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融于某种具体事物(常有松、竹、梅等意象),即借所咏之物表达自己的情操志趣。或托物显示自己的高洁品质,或托物抒发怀才不遇的伤感。

第二步,后半部分找中心(作者要抒的情 要表达的志)

诗歌的后部分一般运用议论、抒情手法,是诗的主旨所在。古代诗歌往往是先写景而后抒情,而这个“情”常常就是诗歌的中心所在。例如:

题临安邸

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是诗人进一步抒发自己的感概。“暖风”一语双关,既指自然界的春风,又指社会上淫靡之风。正是这股“暖风”把人们的头脑吹得如醉如迷,像喝醉了酒似的。“游人”不能理解为一般游客,它是特指那些忘了国难,苟且偷安,寻欢作乐的南宋统治阶级。宋王朝本在北方,迁都于此亦是“游人”。诗中“熏”“醉”两字用得精妙无比,把那些纵情声色、祸国殃民的达官显贵的精神状态刻画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结尾“直把杭州作汴州”,是直斥南宋当局忘了国恨家仇,把临时苟安的杭州简直当作了故都汴州。辛辣的讽刺中蕴含着极大的愤怒和无穷的隐忧。

第三步,前半部分寻意象

意象是诗歌艺术中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基本单位。“意”即主观情感,“象”即客观物象(如山川草木等等),意思是诗人的情意要融注在形象中。鉴赏具体作品的时候,不仅要着眼于它们所描写的客观物象,还应透过它们的外表,看到其中注入的意念和感情;注意主客观两方面融合的程度。意象是诗歌艺术构思的形象元件,诗歌的意义就是由若干意象的内蕴所组成的。只有抓住作品的意象,以及意象所包含的旨趣,意象所体现的情调,意象的社会意义和感染作用,才能真正地鉴赏古代的诗词作品。一首诗歌的理解和把握我们可以分解为三维,即诗歌以物(实物)情(情感)技(手法)三维做支撑,从而创作出内涵丰富、感情丰满的一首诗作的。也就是说,要想读懂理解诗歌,首先,就是要把握诗歌的这三维(这三维属于上面所说“理解”范畴):

——诗中出现了什么实物(人事物景),即内容。

——诗中表达了什么情感,即主旨。

——诗中用了什么技法,即手法。

这三块的每一块两两配合就形成了诗歌鉴赏的三个方向:

情与‍‍物:物与情结合成“意境”这一方向,这是诗歌鉴赏中最重要一环

物与技:物与技结合形成“实物技巧”这一方向,即诗人是用什么手法来写景叙事状物的

技与情:技与情结合形成“情感技巧”这一方向,即诗人是用什么手法来表达感情主旨的

(这三个方向属于上面所说的“表述”范畴)

第四步,掌握意象的作用

①营造氛围

如《琵琶行<并序>》中的“枫叶荻花秋瑟瑟”句,就营造出与朋友离别时的萧瑟、落寞的氛围。

②借景抒情

一切景语皆情语。凡诗歌中有描写的景物,一般都具有这一作用。

③塑造背景或环境

这一作用与“营造氛围”有相似之处,但亦有不同,那就是通过多个意象组合——意象群,为人物的活动提供背景或环境,这种作用在山水诗、边塞诗中运用较多,如王昌龄的《从军行》之“青海长云暗雪山”即是。

④塑造意境

意境是作者描绘自然景物中景物而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目的是让读者“临其境”或“入其境”感知境界之妙以及作者的情感。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等都是意境深远的诗句。

⑤衬托人物节气、品质或性格

这种作用在写物诗中较为普遍,在表达技巧上,常用象征手法或比喻修辞,如雪、竹、梅、松、鹤、荷、平仲、金风玉露等等,衬托人物品行高洁、性格坚毅、情感纯洁等。

⑥奠定情感基调

如柳永《雨霖铃》开头三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为全词奠定了凄凉、伤感的基调。

⑦以景衬境

这一作用在山水诗中运用最多,如以闹景衬静境——“竹喧归浣女”,以动景衬静境——“莲动下渔舟”,以暖景衬冷境——“日色冷青松”,以亮景衬暗境——“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以满景衬空境——“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以物语(或物态)衬心境——“废池乔木,犹厌言兵”等等。

第五步,评价诗歌的意境特点

1.什么是意境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有名言曰:“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当一些人物.景物的形象处在客观世界里被我们观察时,那些只是“无情无意”的物象。当诗人以自己个性化的带有特定情感的眼光观察了,并择取物象的某方面特征付诸毫端的时候,这些物象就被称之为意象。而统一于作者主要思想感情的一组意象,就是意境

2.体味意境的基本方法

从意象的形声色味等特征开始,通过合理想象,设身处地,把握意象的形态声音色彩气味的美丑、高低缓急、明暗、香臭等属性,并依人之常情,由己及诗,对应推断诗中的感情基调与感情变化。推断过程中注意主次关系的取舍。

3.常见的评价意境特点的词语

壮阔阔远(阔大悠远)、雄奇优美、雄浑苍劲、雄浑壮观

富丽堂皇、瑰丽、明丽、淡雅、恬淡、自然

恬静安谧、幽静、和平、生机勃勃、繁华热闹

深远、幽深、奇险、迷濛、迷茫、飘渺、虚幻、暗淡、幽暗、昏暗

荒寒、肃杀、萧条、萧索、冷落、孤寂(孤独、寂寞)、落寞

悲凉、慷慨、悲壮、悲壮苍凉、凄凉、凄惨


阅读全文
诗歌鉴赏五步式

微信扫码分享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