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E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考点专题 > 诗歌鉴赏

诗歌鉴赏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11种题型及解题思路之形象类、意境类

分享:杨老师 07-21 诗歌鉴赏

诗歌是最古老的文学体裁,承载着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精粹,是非常珍贵的中国古文化遗产。诗歌鉴赏是语文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在平时的检测中,学生往往难以入手,得分偏少。

诗歌鉴赏的重点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正确把握诗歌所描写的意象,即诗歌中所描写的形象(人、物、景、事)。而古代诗歌当中许多的意象都是有它们各自的寓意的。虽然这种意象的寓意在不同的意境当中有可能有不同,但多数情况之下却是有其共通之处的。

比如,竹的气节、劲健、积极向上;菊的高洁、脱俗、隐逸;松的坚贞、傲雪斗霜、有凌云志;柳的柔情、惜别怀远;梧桐的凄凉、悲伤;桃花的美人之喻;杨花的离散、漂泊之意;杜鹃的凄凉哀伤、有归家之意等,这些事物在古诗词中出现一般都有其共性的,了解了这些内容,在鉴赏古诗词的时候就会比较轻松了。

一、形象类

(一)一般提问方式:

1.这首诗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

2.试说说这首诗中的形象特点?

3.通过诗中的形象塑造,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二)分类分析

1.人物形象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有两种类别,一类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即诗人自己;另一类是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就是分析诗中诗人所塑造的人物的行为、神态、心理、性格、情感、观点、处境等内容,把握人物形象的个性特征。

分析思路和答题方法:

(1)知人论世,结合背景了解人物当时的情境;

(2)分析人物的行为、语言、心理,把握人物特征;

(3)抓住表露人物情感或思想的词句;

(4)借助意象和典故,展开联想和想象,感知形象。

常见形象:

(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

(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

(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

(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

(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

(8)爱恨情长的形象。

常用词汇:

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心忧天下、忧国忧民、寄情山水、归隐田园、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慷慨愤世、矢志报国、报国无门、建功立业、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爱恨情长、悯农怜农、热爱山川、哀叹昔盛今衰等。

2.事物形象

有些作品以某些事物为具体描写对象,在形象描写中将事物人格化。从全诗看,即把诗人要表现的品格节操或思想感情用象征性的形象曲折地表达出来,这种象征性的形象就是事物形象,即物象,如咏物诗中常见的松、竹、梅等。考试中对事物形象的考查主要是针对某些事物形象的象征意义来设题。通过分析事物形象的特点,来探求象征体和本体之间的联系,进而分析并把握诗歌的思想和情感。

分析思路和答题方法:

(1)捕捉所写物象描写特征的词语,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形、色、声、态等)、环境特点和内在品性;

(2)挖掘物象内在的品格、精神,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

(3)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从整体构思看,表现手法是托物言志或象征;从具体描写方法看,有正面描写、侧面烘托、对比及常用修辞(比喻、拟人、夸张)等。

3.景物形象

景物形象指写景诗或杂诗中的一般景物。抒情诗往往借助客观事物来表达感情,这种承载主观感情的客观事物也是景物形象。它包括:景物描写(季节、时令、地域等)、场面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色彩描写。   语文学习中对景物形象的考查,一般有两种类型,即考查意象类和考查意境类。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一切景语皆情语”,鉴赏景物形象的基本思路是:以所写景物的自然属性为依据,挖掘其社会属性(作者借以抒发的感情、表达的寓意等)。

写景技巧:

(1)各种修辞手法;

(2)正面描写:动静结合(以静衬动,以动写静)、虚实结合、点面结合、白描勾勒、工笔细描、列锦(意象排列)、色彩渲染(季节色彩、冷暖色调)、观察角度(高低、远近、俯仰)、感觉角度(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

(3)侧面描写:对比、衬托。  

景情关系:

(1)正衬:乐景衬乐情,哀景衬哀情;

(2)反衬:乐景衬哀情,哀景衬乐情;

(3)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三)答题步骤:

第一步,总说形象:概说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

第二步,具体分析:结合诗句内容或表达技巧具体分析形象特点。

第三步,形象意义:揭示形象表现的意义(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

(四)答题示例:

人物形象类:

例题1: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寻陆鸿渐不遇

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问:分析诗中塑造的陆鸿渐形象。

答案:(步骤一)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形象。(步骤二)前四句通过对陆鸿渐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描写,表现了他的高洁不俗。最后两句通过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疏放。(步骤三)作者通过陆鸿渐这一形象的塑造表现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事物形象类:

例题2: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早梅

张渭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问:诗人是如何借梅展示自我形象的?

答案:(步骤一)本诗展现了早梅耐寒而立、迎风而发的形象。(步骤二)“寒”字点明早梅生存条件的恶劣;“迥”字表现出早梅的孤单;“白玉条”之喻、疑梅为雪之错觉,鲜明地表现出早梅冰清玉洁之质。(步骤三)作者以梅自喻,展示了一个孤寂傲世、坚韧刚强、超凡脱俗的自我形象。

景物形象类:

例题3: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西楼

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问:此诗描写了什么景色?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步骤一)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步骤二)连天的海浪随着阵阵雷声汹涌而来,在北风的呼啸中波浪不断拍打堤岸,又咆哮着远去。这种壮美景象的描写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步骤三)从而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的豪情。

 

二、意境类

(一)一般提问方式:

1.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

2.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4.诗中描绘了哪些景象?这些景象又创设出一种怎样的意境?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二)分析思路:

鉴赏古诗的意境,要注意作者选取了哪些景物(意象),有什么特征,渲染了何种气氛或传达了何种情感,情景之间的关系如何等问题。

(三)常用词汇:

雄浑壮丽    雄奇险峻    辽阔苍茫    清幽明净

闲适恬淡    恬静优美    萧瑟凄凉    孤寂冷清

肃杀荒寒    雄浑开阔    雄奇瑰丽    恢弘高远

浩瀚辽阔    博大新奇    深邃奇崛    朦胧渺远

空灵高远    空蒙迷茫    虚幻飘渺    苍凉悲壮

优美迷人    清新明丽    清净幽远    宁静恬淡

安谧美好    清净悠闲    冷森幽僻    凄清冷落

萧疏凄寂    淡雅闲适    和谐静谧    开阔苍凉

深远绵邈    高远辽阔    沉郁孤愁......

(四)答题步骤:

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或指出描写的具体景象、意象)。  

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要注意两点:一要忠实于原诗,用自己的语言,切忌直接引用;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要描摹出主要的景物,不必每句、每个景物都写到,但要写到主要的景物语言力求优美。  

2.概括景物营造的氛围(意境)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常见失误:一是描摹景物时采用直译的方法,变描摹为翻译;二是学生往往着重于“思与境偕、情景相融”的正衬模式,而忽略了一些诗歌是通过景物来反衬思想感情,造成理解思想感情的错误。

特别提示:题目中如要求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一定注意结合原诗中的意象进行具体阐释。

(五)答题示例:

例题1: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

   度破讷沙①(其二)

李益

破讷沙头雁正飞,䴙鹈泉②上战初归。

平明日出东南地,满碛寒光生铁衣。

[注]①破讷沙:沙漠名。②鹈泉:泉水名。

问:请从意境营造的角度,赏析全诗。

答案:(步骤一)全诗描绘了戍边将士战罢归来的图景,前两句写大漠辽远、大雁高飞,既有胜利者的喜悦,也有征人的乡思;后两句写日出东南、铁衣生寒,既表现了壮阔背景上军容的整肃,也暗含了军旅生活的艰辛。(步骤二)诗歌撷取极具边塞特色的含蕴丰富的意象,通过喜忧、暖冷、声色等的比照映衬,营造出雄健、壮美的意境,(步骤三)抒写了征人慷慨悲壮的情怀。  

例题2: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问: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步骤一)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二)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三)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

三、意向类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考查意象的角度主要有:(1)考查意象的内涵;

(2)考查意象的作用;

(3)考查意象的特点。

这些角度或单一考查或综合考查。

(一)一般提问方式:

1.这首诗写了什么样的意象?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2.说一说这首诗中意象的特点。

3.诗人通过诗中某意象表现了怎样的情感?

4.诗中某意象有什么作用?

5.分析某意象的内涵。

(二)思路分析

分析诗歌意象要根据诗歌描绘的具体物象和画面识别其性质,并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概括出诗歌意象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

意向的一般作用:

(1)营造气氛;(2)设置背景或环境;(3)塑造意境;(4)奠定情感基调;(5)借景抒情;

(6)衬托(人物性格、品质;以景衬境、以景衬情);(7)诗歌线索。

常见意象:

(1)送别类(或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的思念):杨柳、长亭、驿路、南浦、寒蝉、行舟、酒。

(2)愁苦类(或表达忧愁、悲伤心情,或渲染凄冷、悲凉气氛):梧桐、芭蕉、芳草、流水、杜鹃、猿啼、风霜、飞雪、苦雨、酒。

(3)思乡类(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牵挂):月亮、鸿雁、莼羹、鲈脍、双鲤、羌笛、蟋蟀、捣衣、行舟。

(4)抒怀类(或托物显示高洁的品质,或抒发感慨):梅花、菊花、松柏、幽兰、蝉、翠竹、黍离、冰雪、草木、乌鸦。

(5)爱情类(用以表达爱恋、相思之情):红豆、连理枝、比翼鸟。

(6)战争类(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表达对和平的向往):投笔、长城、楼兰、请缨、柳营、羌笛。

(7)闲适类(或表达清闲恬淡的心情,或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五柳、东篱、三径、渔樵、山林。

(三)答题步骤:

1.找出诗中描绘的意象;

2.分析意象的基本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或内涵;

3.指出描绘意象的作用或效果。

(四)答题示例:

例题1: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子规【注】

[元]曹伯启

蜀魄曾为古帝王,千声万血送年芳。

贪夫倦听空低首,远客初闻已断肠。

锦水春残花似雨,楚天梦觉月如霜。

催归催得谁归去,唯有东郊农事忙。

[注]子规:即杜鹃,又名蜀魄、蜀魂、催归,相传为古蜀王杜宇所化。

问:本诗主要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任选能表现这种情感的两个意象简要分析。

答案:本诗主要表达了思乡难归的情感。

意象分析示例:①子规。子规啼声凄切,年复一年催人归去,令“贪夫”“远客”无不惆怅、“断肠”,足见思乡心切、归家不易。②贪夫、远客。意指客居他乡之人。无论“倦听”还是“初闻”,都在“催归”声里“空低首”、“已断肠”,表达出了思乡难归之情。③锦水春残。春已残,花飘零,黯然失色的锦水春景,烘托出思乡难归的惆怅。④楚天月光。异乡梦醒,月光如霜,烘托出凄清冷寂的氛围,表达了思乡难归之情。

四、技巧类

(一)一般提问方式:

1.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表现手法、艺术手法、艺术技巧)?

2.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艺术手法、表达技巧)。

3.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4.这首诗(某某诗句)在写景(抒情、描写人物/某某)上有什么特点?

注意:此类问题分角度大小:

“小角度”设题的“切入点”较小,考查的针对性强,题干要求上明确规定了从表达技巧中的某一个具体方面鉴赏。此类题目的考查目标非常明确,题干明确告诉考生须从“修辞方法”、“虚实”、“景”和“情”、“融情于景”等角度鉴赏,答题时我们只要根据题干所要求的相关表达技巧知识,并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作出分析说明即可。
    “大角度”设题往往“泛泛而谈”,没有具体的角度要求,出现在题干中的关键词通常是“表现手法”、“艺术手法”或“手法”等较为宽泛的概念。此类题目较之上一类鉴赏难度要大,因未规定表达技巧的具体类型,所以答案的不确定性因素很大,答案有可能是表达技巧中的任何一种甚至几种类型。这些题型往往给考生答题带来很大盲目性。

(二)分析思路:

这类提问注重的是诗歌整体的艺术表现特色,主要应从诗歌的整体构思、诗歌整体的艺术技巧方面来解答。

常见表达技巧:

1.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2.表现手法:

(1)修辞手法:比喻、比拟(拟人、拟物)、夸张、借代、对偶、设问、反问、双关、顶真、谐音、互文、反语、通感、排比、反复等。

(2)抒情手法:

①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②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乐景写哀情、乐景写乐情、哀景写哀情、哀景写乐情;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

(3)描写方法:

A.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

B.虚实结合、虚实相生、由实到虚、由虚到实;C.正侧结合(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

D.点面结合(以点写面、以面写点);E.远近结合;

F.抑扬结合(先抑后扬/欲扬先抑、先扬后抑/欲抑先杨);

G.褒贬结合(似贬实褒/寓褒于贬/正话反说、似褒实贬/寓贬于褒/反话正说);

H.明暗结合;I.声色结合;J.细节描写;K.比兴;L.白描;M.工笔;N.象征;O.对比;

P.衬托(正衬、反衬);Q.烘托;R.渲染;S.用典;T.铺陈;U.联想、想象;V.以小见大;

W.侧面描写;X.主客移位(侧面虚写)。

(4)结构技巧:

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以小见大、过渡、铺垫、伏笔、悬念等。

(四)答题步骤:

1.明手法: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释理由: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析作用:此手法怎样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五)答题示例:

例题1: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问: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案:(步骤一)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二)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三)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

 


阅读全文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11种题型及解题思路之形象类、意境类

微信扫码分享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