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E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考点专题 > 语言运用

语言运用

逻辑知识专题:概念与推理

分享:杨老师 07-03 语言运用 下载支付:1.00点

一、概念

(一)定义

概念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在人们头脑中的概括反映。

概念是理性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具有抽象性和普遍性。人类在认识过程中,把所感觉到的事物的共同特点抽出来,加以概括,就成为概念。比如:从白雪、白马、白纸等事物里抽出它们的共同特点,就得出“白"的概念。

“定义”与“概念”密切相关,但有别于“概念”。“定义”是对一种事物的本质特征或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确切而简要的说明。“下定义"必须抓住被定义事物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多采用判断单句的形式。其格式多为“XXX (种概念)是XXX (本质特征)的XXx (属概念)”。比如:无理数(种概念)是(判断词)无限而不循环(本质特征)的小数(属概念)。

(二)基本特征

概念具有两个基本特征,即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1.概念的内涵就是指这个概念的含义。即该概念所反映的事物对象所特有的属性。

例如:“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其中,“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就是概念“商品”的内涵。

2.概念的外延就是指这个概念所反映的事物对象的范围,即具有概念所反映的属性的事物或对象。例如:“森林包括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特殊用途林”,这就是从外延角度说明“森林”的概念。

(三)概念间的关系

1.全同:两个概念的外延完全相同。例如: 珠穆朗玛峰和世界最高峰    中国的母亲河和黄河

2.全分:两个概念的外延完全不同。例如: 猫和狗   奇数和偶数

3.交叉:两个概念的外延有重合的部分,也有不重合的部分。(二者是不能并列的)

例如: 学生和党员   演员和歌手

4.     包含:一个概念的外延包含着另一个概念的外延。(二者是不能并列的)

例如: 人和女人  学生和小学生

(四)概念偷换

概念偷换是指在思维和论辩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违反同一律(“同一律”详解见下一讲中“逻辑规律”)的逻辑要求,用一个概念去代换另一个不同的概念而产生的逻辑错误。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

1.任意改变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使之变成另一个概念。

2.利用多义词可以表达几个不同概念的特点,故意把不同的概念混淆起来。

3.抓住概念之间的某些相似之处,抹杀不同概念的本质区别。

4.混淆集合概念与非集合概念。

5.断章取文:从对方真正的言论中选取有误导性的段落。

例如:当有人说欧谛德谟克说谎时,他狡辩说:“谁说谎就是在说不存在的东西,而不存在的东西是无法说的。所以没有人能说慌”

在欧谛德谟克的狡辩中,两次使用了“不存在的东西”这一语词,但其所表达的概念却是不同的。前者表达的是“不符合事实”的概念,后者表达的是“根本不存在的事物”的概念。他就是故意用后一概念去偷换了前一概念。

二、推理

逻辑学是一门比较复杂和繁琐的学问,论证中常用的逻辑有演绎、归纳、类比推理。

(一)演绎推理

演绎推理。就是以一般性事理或普遍性结论为前提,通过推导即“演绎”,得出具体陈述或个别结论的过程。这是由一般到个别的认识方法。演绎推理的核心可以归纳为:

三段:  大前提、小前提、结论。

例如  毛泽东《为人民服务》的这一段, 就是典型的演绎推理。

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作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的,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这个推理过程归纳为三段:

为人民利益而死的,就比泰山还重。 (大前提,这是普遍性结论)

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兹而死的。  (小前提,这是客观事实)

他的死悬比泰山还要取的。        (由已知推导出个别结论)

(二)归纳推理

归纳推理,就是从个别性知识推出一般性结论的推理,是从个别事实中概括出一般的原理。关键词是“概括"。

归纳和演绎是方向相反的两种逻辑过程,但两者又是互相依赖互相促进的。归纳是演绎的基础,演绎又是另一个归纳的前提。

例如,一篇名为《媒体.霉体》的时事评论,就见运用口纳推理。

(个例1)台北,一个姓吴的,伙同恶少,绑架仇人,结果把仇人给活理了。姓吴的承认,他是从电影里学来的。

(个例2)香港一名大盗,用挖土机挖走自动提款机。怎么想到的?也是看电影,学作案。

(个例3)广州两名十七岁男孩,挟持一名十岁儿童,勒死人后打电话勒索赎款。是电影告诉他们的。

(个例4)达拉斯七岁男孩醉心于电视上的职业摔跤。后来摔死了他三岁的弟弟。

(结论)媒体长期密集进行暴力表演,形成暴力文化,让许多人心智麻本,恶性被激发,不啻在人群中预置了无数定时炸件。

(三)类比推理

类比推理亦称“类推” “类比”。它是根据两个或两类事物在某些属性上相同或相似,通过比较而推断出它们在其他属性(这一属性已为类比的一个对象所具有,另一个类比的对象那里尚未发现)上也相同的推理过程。它的逻辑模式可以表述为:

A本物具有甲乙丙等属性,B事物具有甲乙等属性,A与B是一类事物,所以B也有丙属性。

类比不同于比较。类比是为了推理出具有共同的属性结论,比较是为了区分二者的异同点。

类比不同于比喻。类比的事物是同类的。比喻则是不同事物;类比是逻辑推理,比喻是修辞手法;类比是以推理结论为目的,比喻是为了形象描述。

类比推理,不要陷入“以喻代证”的逻辑错误中。

(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中,邹忌向齐王进谏,运用的便是类比推理。

相同点

邹忌

齐王

1

吾之妻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2

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吾之蔽甚矣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结论,共同点)


内容加载中..
阅读全文
逻辑知识专题:概念与推理

微信扫码分享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