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教材全5册作文素材分类梳理(下)
四、探索规律 勤于学习类
(一)《师说》
适用话题:教书育人、教育方式、时代发展下的教育变革等
从学术上看,师生间没有绝对的界限。“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揭示了师生之间没有年龄的差距,有“道”者即可为师。老师与学生的定位不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可变的。老师也许在人生阅历、学术经验上丰富一些,但是学生思维活跃,可能在创新方面强于老师,而且接受新事物也可能比老师快,因此,双方可以形成互补。老师不能因为年长、经验丰富而否定学生的创见。孔子说“教学相长”,教师要在自己的“教”和学生的“学”中,发现不足并不断提高自己。
要善于发现自己的长处,也要学会取长补短。“术业有专攻”,一专多能的人才毕竟是少数,每个人都会是某一方面的专家。正如音乐家善于演奏乐曲,建筑师精于设计高楼大厦,文学家长于描述人生百态。每个人都是一个奇迹,都有属于自己的天赋,有自己的强项,因此,要把自己某一方面的潜能发挥到最大值。同时,我们还要认汉到“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要虚心地向拥有其他专长的人求教,正如作为教育家的孔子向郯子、苌弘等人请教。唯有如此,才肯不断地丰富自己。
(二)《劝学》
1.自我反省、自我审视能够提高道德修养。“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失往往会伴随着人的一生,但自我反省能起到纠正和扼制过失的作用。“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博学的君子是通过不断地反省、批判自我而最终成为道德的楷模。每个人都是上帝咬过的苹果,缺陷谁都不可避免,不断地自我批评、拷问灵魂可以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自我。
2.善于借助外物是成功的捷径。“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善于借物是一种智慧,借力能打力,恰当地借助外力能达到预期的目标。“物”的含义颇为广泛,可以指必要的器具、先进的技术、优秀的文化、精警的名言,甚至可以指人——卓越的人才、良师益友等。善借外物者能够开辟一条捷径,借助一种独特的精神力量、文化精髓,同时也借给他人一双看世界的慧眼。
《种树郭橐驼传》)
适用话题:顺其自然,尊重规律
故事简介:郭橐驼是一个传奇人物,他外貌不佳,“橐驼”还是别人给他取的外号,他却欣然接受;他种树技艺高超,名震京城,别人学不来。后来橐驼自述种树秘诀:“顺木之天以致其性”
五、革命历史 红色基因类
(一)《长征胜利万岁》
适用话题:“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的使命”“苦难中的辉煌”
1936年10月18日,红军部队经过万水千山,经过一年多的长途跋涉,经过无数次残酷的战斗,克服了一切物质生活上的困难,终于到达了江西吴起镇。两年里,他们走过了草地,翻越了雪山,飞夺泸定桥,红军用脚,丈量的一寸寸土地,彰显了大无畏的长征精神。
(二)《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适用话题:“奉献”“奋斗”“乐观”“劳动”
1.那是1962年冬天,正是豫东兰考县遭受内涝、风沙、盐碱三害最严重的时刻。这一年,春天风沙打毁了20万亩麦子,秋天淹坏了30多万亩庄稼,盐碱地上有10万亩禾苗碱死,全县的粮食产量下降到了历年的最低水平。就是在这样的关口,党派焦裕禄来到了兰考。面对如此严重的灾荒景象,焦裕禄没有退却,为了兰考这片土地风里来雨里去。他在身患肝癌时,依旧强忍剧痛,坚持工作,直至病逝。他用自己的生命铸就了亲民、爱民,艰苦奋斗、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
2.在风沙最大的时候,亲自带头查风口探流沙;雨最大的时候,带头冒雨涉水,观水势,将自己投身于他的工作中去。这就是焦裕禄。
3.“生于沙丘,葬于沙丘”,焦裕禄,这位沉默的汉子把荒漠上的一切都扛在了肩上,在胃病侵蚀他时,他用自己的手,用藤椅,用所有能用的硬物抵住自己的胃,迫使自己扛住了这份担当。
六、优良传统 文化传承类
适用话题:无用之用
(一)《老子四章》
“无用之用”当真无用?答案必然是否定的,追求有用是为了眼前的利益,追求看得见的物质提升,但当我们把时间都用在了追求“有用”上,是否已经背离了我们的初衷,使我们自己只着眼目前,疲于奔命。因此,只有“有用之用”,人生会有缺憾,而无用之用,立足长远,寄托心灵,方为大用。
(二)《庖丁解牛》
适用话题:劳动的艺术、享受劳动、实践、事物的规律和本质
同样的刀子,同样是用来切割牛肉,有的厨师只用了一个月便刀刃缺损,只好再换新的;技术好的厨师可以一年换一次;有一个高明的厨师,一把刀子用了十九年,刀刃依旧锋利。这到底是什么原因?我国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庄子在《庖丁解牛》中,就以厨师的刀子使用时间长短,来形象地说明了掌握事物基本原理,探究其中规律的重要性和避开矛盾,顺应自然的道理,婉转而又风趣。
(三)相关名言+事例
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钟芳蓉唯有热爱可抵岁月漫长;科技强国,曹原仰望星空踏上《自然》;铸就重器,“神舟”团队将梦想写在浩瀚宇宙。
南仁东倾尽心血使中国睁开勘探宇宙奥秘的“天眼”;水保专家朱显谟固守二十余年,一生圆梦黄河清;“敦煌女儿”樊锦诗守着大漠黄沙,守着中华文化。
2.朝闻道,夕死可矣:王安石“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是屠呦呦将抗疟药物用在自己身上,来向世界证明青蒿素对人体无伤害;是布鲁诺坚持日心说,最终被烧死在了罗马鲜花广场;是亚里士多德“吾爱吾师,但吾更爱真理”的坚定与决然。古今无数雄豪杰舍我其谁,越挫越勇,在追求真理的漫漫长路上艰难行走。反观当下,又有多少人对知识“浅尝辄止”“小学而大遗”“耻于下问”,最终一事无成。
3.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世人惊叹于年仅14岁的全红婵第一次参加奥运会就跳出三个满分动作,可又有谁知成功花儿的背后是七年如一日的苦练。
“草鞋书记”杨善洲,二十年耕耘,乃使荒山变青山;“敦煌女儿”樊锦诗,五十载守护,方让敦煌复辉煌;“纯粹作家”陈忠实,耗一生写作,然使支笔丈文学。多少前辈,为心中所想而不懈奋斗,为实现抱负而不懈努力。反观“三分钟热度”那些人,缺的正是这份坚持,他们即便涉及的领域再广,也未必会有所成就。
4.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孔夫子教我知其不可而为,楚霸王教我虽千万人吾往,西塞罗教我法治。
(四)《礼记》中的哲理思辨
1.“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言前定,则不跲(jiá,受阻碍);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礼记·中庸》
解读:任何事情,事前有准备就可以成功,没有准备就要失败;说话先有准备,就不会辞穷理屈站不住脚;做事先有准备,就不会遇到困难挫折;行事前计划先有定夺,就不会发生错误后悔的事;做人的道理能够事先决定妥当,就不会行不通了。
2.“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礼记·中庸》
解读:求取君子之道的办法,好比走远路那样,必须从近处开始;好比登高山那样,必须从低处开始。
3.“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4.“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
5.“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
(五)《齐桓晋文之事》
适用话题:心系百姓,大丈夫,建设性意见,忧国忧民
1.大丈夫铁骨铮铮。孟子面对当时战乱的世道,他心系百姓,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感到不满,他向社会发出呐喊:“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他构建自己的理想王国,“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他满怀治国良策,一心想救万民于水火,在天下推行王道,使“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在面对困难时,他坚持“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他带着“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激励无数仁人志士,激励了无数大丈夫,他的民本思想于今天的社会亦有重大意义。
2.追求物质与精神的共同富裕。“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在孟子的这幅理想的治国蓝图中,我们看到“无饥”仅仅是第一步,老百姓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满足;而“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则是关键的一步,物质富裕后,需要的是精神的升华,这样才能成为一个真正富有的人。
(六)《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1.“忍”字,是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精神内核,亦有多重含义:“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指在身陷个人困境时坚定心志,磨砺品格,潜心提升自我;“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则是在感知他人苦痛时怜悯体恤,并付诸行动,伸以援手的温暖本性。
2.忍是仁爱之心:这样一种仁爱之心,使屠呦呦竭尽心力,为人类不再忍受疟疾带来的痛苦研究青蒿素,造福世界;正是这样一种仁爱之心,使袁隆平始终牵挂田间水稻,亲身下田,反复试验,只为让中国人乃至世界人民不再忍受饥饿;是这样一种仁爱之心,使万千民众在可能延及周边居民的重庆山火面前,积极支援,冲锋在前,终于将明火全部扑灭,实现了一场史诗级救火。
3.忍是困境时的隐忍:华为在关键领域被美国抑制发展,迎来至暗时刻,仍咬牙坚持,守正创新,努力攻克技术难题,走过一个个困难的时刻,最终更加挺立。
史学家司马迁忍了宫刑的疼痛,忍了世俗的成见,扛起了如椽大笔,立起了泰山,才有了一部“史家之绝唱”;海伦凯勒忍受着黑暗的世界,忍受着心底的孤独,创作出《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鼓舞人们追求光明;江梦南忍受无声世界里的寂寞与困难,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最终学业有所成。
(七)《兼爱》
1.推己及人、将心比心:“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爱人之心,是人的天性,但也具有差异性:爱自己胜过爱人,爱亲人胜过生人。而墨子的兼爱是在此基础上赋予其功利性与平等性,强调了爱人与爱己、利人与利己的逻辑关联,得出“只要人人都能将心比心地爱他人,社会就会安定,国家就会太平”的结论。着实,由于这一逻辑关系的前提是难以成立的,“世人不情愿吃自己兼爱的亏,却情愿享别人兼爱的福”,使得“人人相亲相利”的局面难以实现,但“推己及人、将心比心”的兼爱思想的力量并没有因为理想的困难而减弱。
陶行知留学回国后放弃了北大教职,来到偏僻的晓庄,致力于农民的开化教育。张桂梅创办了华坪女高,引领了多少山村少女走出贫困落后。疫情中的逆行者们离开了安全与稳妥,走向了危险与不确定,庇护了身后千万群众。引领着这些英雄的,是担当、责任,更是视他人为己身,爱他人若爱己,忧他人之忧,悲他人之悲的,平等的,无私的,由对个体推至对普罗大众的兼爱。
(八)《鸿门宴》
适用话题:性格、眼光、智谋、团队
《鸿门宴》是《史记·项羽本纪》中一个相对独立的片段,它是项羽和刘邦在灭秦之后长达五年的斗争的开端。虽是开端,却在某种程度上预示了这场斗争的终结。这样说,是因为作者通过对这次宴会全过程的描写,生动地揭示了项羽的悲剧性格:他自矜功伐而有“妇人之仁”。这种性格不改变,他就必然以失败告终。而刘邦在宴会上能化险为夷,跟善于利用对方性格弱点也是分不开的。
(九)《拿来主义》
适用话题:文化交融、民族文化、外来文化、文化发展、创新等
1.古有“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敕勒川各民族复合型文化,今有“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的对待各国文化融合的态度,文化的交融有着日益扩大的主体。还有观念从冲破封建主义束缚到追求种族平等的转变,科研从“单打独斗”到“团队作战”的变化,时代一直在发展,但它从不言说。
2.反例:变革与守旧——《装在套子里的人》
守旧的别里科夫最终在变革的恐惧中死去了。是变革,还是守旧?是生存,还是死亡?这是我们生活中经常面对的问题。急流险滩,不进则退,在这样的大环境中,过于循规蹈矩,常常固步自封,迟早会被淘汰。变革的痛苦是剧烈的,却也是痛并快乐着的;唯有勇敢走出陈局,大刀阔斧地破旧立新,才能打开新的局面,获得涅槃重生!
(十)《谏逐客书》
适用话题:积累
1.山不让土成其大,海不择流就其深。
2.李斯在《谏逐客书》说:“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3.《劝学》:“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十一)《过秦论》
适用话题:人心向背,成败兴衰
金圣叹评点《过秦论》说:“《过秦论》者,论秦之过也。秦过只是末句‘仁义不施’一语便断尽。”
(十二)《谏太宗十思疏》
核心内容:居安思危,正己安人,以达“治平天下”的目的。分别从以下方面谈论:“见可欲”“将有作”两条是戒奢侈;“念高危”“惧满溢”两条是戒骄傲;“乐盘游”“忧懈怠”两条戒纵欲;“虑壅蔽”“想谗邪”两条戒轻人言;“恩所加”“罚所及”两条戒赏罚不公。
(十三)《种树郭橐驼传》
《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能够凭借他的经验将树养成“硕茂”之状,且“其实且蕃矣”而扬名天下,那对于育人而言,“顺其天性”为培植的指导思想。
(十四)《窦娥冤(节选)》
适用话题:揭露黑暗现实、斗争精神、反抗精神
《窦娥冤》是关汉卿的代表作,也是我国古代悲剧的代表作之一。故事源于《列女传》中的《东海孝妇》。但关汉卿并没有局限在这个传统故事里,去歌颂为东海孝妇平反冤狱的于公的阴德;而是紧紧扣住当时的社会现实,用这段故事,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元蒙统治下中国社会极端黑暗、极端残酷、极端混乱的悲剧时代,表现了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和争取独立生存的强烈要求。它成功地塑造了“窦娥”这个悲剧主人公形象,使其成为元代被压迫、被剥削、被损害的妇女的代表,成为元代社会底层善良、坚强而走向反抗的妇女的典型。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