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E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晨读素材 > 高二年级

高二年级

【晨读素材】 语文材料 第1期

分享:杨老师 10-10 高二年级

一、高考文言120实词助记(1-10)

1. 爱   本义是悲哀、伤心。

楚王爱(喜爱)鹤,饲以珍粟。民饥,谏者曰:"王独爱(吝惜)粟,不爱(爱护)民乎?"王怒,囚之。后国乱,王逃于野,饥甚,农以糠饼饲之,泣曰:"昔不惜财,今方知爱(珍惜)生之道。"悔之晚矣。

2.安   本义是安静。

越王初践祚,尝问政于范蠡:"寡人欲安(安定)社稷,何以教之?"对曰:"昔者桀安(安于)逸乐而亡,汤安(安置)流民而兴。今吴人新附,王当安(安抚)其心。"王乃省刑薄赋,立安民碑于市衢。三月,有楚使诘曰:"越之安(哪里)在?"蠡笑指阡陌:"耕者有其田,商贾安(安坐)于肆,此乃越之所在。"后十年,越果霸诸侯。《书》云"居安(平安)思危",范子之谓欤?

3.被   本义指一种睡衣。

晋臣张孟,尝以直谏被(遭受)黜,乃被(通"披",披散)发徂行。过河内,见氓庶被(承受)灾,田庐尽淹,孟恻然曰:"德泽未被(施加),咎在吾辈。"遂请开仓。有司阻之:"此非君之事。"孟正色曰:"昔禹被(穿戴)蓑治水,今余岂惜身?"表三上,乃准之。饥者得粟,寒者得衣,民歌曰:"被(遍及)恩若阳,岂曰无裳?"

4.倍   本义是按原数增加,与现代汉语表“多少倍”的“倍”相同。

吴将孙离伐楚,郢守倍(通"背",背叛)楚,离夜袭其城。楚人怨曰:"吴王无信,今倍(加倍)劫掠!"楚王怒,发兵三倍(倍数)加于吴。离败走,叹曰:"悔不听子胥之言,致祸倍(更加)深。"遂散私财而募死士,以倍(增加)其军。越三年,率舟师袭楚,焚其粮十而还。

5.本   本义为树的干、根,与“末”相对。

大夫张寻巡颍川,见农人斫桑取叶,喟然曰:"木伤其本(草木的根茎),蚕食何依?"乃令植柘代桑,民初怨其本(原本)意,仪告之曰:"昔管仲固本(根基)富国,今岂欺尔?"是年秋,缫丝倍于往岁。世人赞曰:"治政者当本(根据)天道,方能久安。"

6.鄙   本义是边疆、边陲、边远的地方。

陈轸世居东鄙(边邑),家贫,耕读自娱。燕使过其居,鄙(轻视)其衣褐,轸曰:"鄙人(谦称)虽居僻壤,尝闻管仲治鄙(郊野)之法。"遂献策于燕王,嗤为鄙(浅薄)言,不纳。后三载,岁大旱,燕大饥,多奔于齐。故曰,以鄙(简陋)居而拒善言,犹弃珠玉而宝砾石也。

7.兵   本义是双手拿着武器。

楚将项燕伐蔡,砺兵(兵器)秣马,三日即至。蔡侯惧,欲调西邑之兵(士兵),庄辛谏曰:"公精于兵(军事)乎?善战者不恃于兵(武力),可不战而屈人。"乃闭城示弱,阴遣死士焚楚粮道。项燕无粮,又恐齐兵(军队)来援,腹背受敌,遂返。

8.病   本义是重病。

魏相李悝巡邺城,见民有菜色,叹曰:"此吏治之病(弊病)也!"昔西门豹治邺,犹病(忧虑)河伯娶妇,而无患于粮,今反困于粮乎?"乃察田畴,引漳水溉盐卤地。秋,有农跪献新谷,曰:"去岁病(患病)馁者众,今仓廪实矣!"有墨者病(指责)其变法,悝指稷庙云:"周人病(疲惫)戎狄之扰,尚作《无逸》自警,况今乎?"

9.察   本义为仔细看、观察。

范蠡行郡县,察(考察)农桑虚实。见老妪持素绢泣,蠡察(观察)其纹曰:"此贡品也!"吏惶伏曰:"前令苛察(苛求),强征民帛。"蠡立焚机杼于市,张榜曰:"政在察(辨明)善恶,非掠细民。"三年,商贾察察(洁净貌)往来,夜不闭户。勾践闻而叹:"明察(洞察)秋毫,民心自附。"

10.朝   本义为早晨,与“暮(夕)”相对。

晋公子重耳晨谒秦穆公,朝(早晨)食未毕,穆公曰:"子其朝(朝见)于周室乎?"对曰:"昔齐桓朝(使朝贡)诸侯,今虽晋室衰微,然愿效其志。"遂借秦师东归,朝(朝廷)野皆惊。及践祚,晋国称霸于天下,诸侯莫敢仰视。

二、作文素材积累:“感动中国”舍命救人的东海英雄——沈华忠

【事迹】浙江舟山船老大沈华忠两次舍弃价值50万元的蟹笼,救起32名遇险渔民。2024年3月,他砍断6000只蟹笼,全速救援16名外籍船员。他说:“救人就是本能,钱可以再赚!”

【颁奖词】一艘大船四面波,东海大洋捕海货,碰到南风转北暴,总有危急难预料,砍两刀,抛蟹笼,一心只为救人命,沈老大,船顶风,镇浪平涛显英雄。

【人物点评】

斩笼成碑:沈华忠在东海浪涛中镌刻的生命哲学

当舟山渔场的风浪将"浙岱渔11492"船的桅杆压成弯弓,沈华忠手中的利斧落下,斩断的不仅是价值40万元的蟹笼,更是功利主义编织的精神枷锁。这个在东海耕海四十载的船老大,用两次惊心动魄的舍弃,在海天之间树起一座人性的丰碑。他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英雄主义,不在于豪言壮语,而在于危急时刻对生命本能的守护;真正的文明高度,不在于物质丰裕,而在于精神深处对道义准则的坚守。

舍生取义:在物质主义浪潮中锚定精神坐标

沈华忠的两次"斩断",让孟子"舍生取义"的千年哲思在当代获得鲜活注解。2021年他砍断1500只蟹笼救起16名船员,2024年又以6300只蟹笼的代价让16名外籍船员重获生机。这种将生命价值置于经济利益之上的抉择,恰似《孟子・告子上》所言:"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在蟹笼沉入海底的瞬间,他守护的不仅是32条生命,更是中华文明中"仁者爱人"的精神火种。

这种选择在物质主义盛行的今天尤为珍贵。当某些人在"精致利己主义"的泥淖中挣扎,沈华忠用行动证明:人性的光辉从未被物欲遮蔽。正如他朴实的话语:"钱没了可以再赚,人没了就什么都没了",这种对生命本真的敬畏,让古希腊哲人"人是万物的尺度"的箴言有了东方回响。更深刻的是,他的行为打破了"经济理性人"的刻板认知,在冰冷的市场法则中注入滚烫的人文温度。

生命至上:在文明坐标系中重构价值刻度

沈华忠的救援行动,暗合着现代文明对"生命尊严"的终极关怀。他驾驶渔船全速冲向遇险船只的背影,让人想起疫情期间逆行者的身影——两者都在危机时刻诠释着"生命至上"的核心价值。正如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中强调的:"人是目的,而非手段",沈华忠将每个遇险者视为不可替代的生命个体,这种理念在他为外籍船员端上姜汤、裹紧棉被的细节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种人道主义精神具有跨越国界的力量。当他救起16名越南籍船员时,展现的不仅是个人的侠义心肠,更是中华民族"天下一家"的文明胸怀。这与秦皇岛远洋船员救援韩国遇险船员的壮举形成历史呼应,共同勾勒出新时代中国人的精神图谱。正如《礼记・礼运》所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沈华忠用行动将古老的大同理想转化为现代文明的实践样本。

平凡英雄:在基层治理中书写时代担当

沈华忠的价值,更在于他将个人善举升华为社会治理的精神资源。作为岱山县"航行的支部"书记,他创新的"三招海上学习法"让党旗在桅杆上飘扬,牵头的"红盾"调解项目一年化解80多起渔区矛盾。这种将党建引领与渔民自治结合的实践,恰如光明网所言:"基层治理共同体的构建,需要每个人成为善的传播者"。当他的渔船成为流动的"善治课堂",当年轻渔民以他为榜样在海上救人,这种精神传承正在重塑渔区的社会生态。

他的故事打破了"英雄叙事"的刻板模式。这个会为损失蟹笼心疼、会在救援后疲惫不堪的普通渔民,用日常点滴构建起信任共同体:给邻里捎带渔货、为党员基金捐款、帮同行协调设备。这种"微小的坚持",让鲁迅笔下"有埋头苦干的人"的论断获得当代注脚。在他身上,我们看到基层社会最本真的力量——每个平凡人都能成为文明进步的推动者。

站在舟山渔港的堤坝上,望着沈华忠的渔船渐行渐远,海天交界处的那抹剪影愈发清晰。这个普通渔民的选择,为我们这个时代提供了珍贵的价值参照:当物质主义试图解构生命的神圣性,当功利思维侵蚀道义的根基,沈华忠用两次毅然的"斩断"告诉我们,人性的光辉从未熄灭,文明的火种始终在民间传承。正如他在颁奖词中所唱:"沈老大,船顶风,镇浪平涛显英雄"——这英雄的桂冠,不属于某个人,而属于每个在关键时刻选择道义的灵魂;这精神的丰碑,不在史书的字里行间,而在每个普通人守护生命的日常中。当越来越多的"沈华忠"涌现,中华民族"仁者爱人"的千年传统,终将在新时代的浪潮中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模拟真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沈华忠两次砍断价值数十万元的蟹笼救援遇险渔民,当被问及损失时,他说:“救人就是本能,钱可以再赚!”这种将生命价值置于经济利益之上的抉择,与行为经济学中“经济理性人”假设形成鲜明对比。在市场经济浪潮中,他用行动证明:人性的温度能穿透冰冷的利益计算。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参考例文】

利算有尽时,仁心无穷境

《论语》有言:“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沈华忠两次砍断数十万元蟹笼救援渔民,一句“救人就是本能,钱可以再赚”,恰似对这句古训的生动注解。在行为经济学“经济理性人”的利益框架外,他用带着海水咸味的抉择证明:人性的温度从不会被利益的计算器框定,生命的重量永远比金银更沉。

超越利益的抉择,源于人性深处的良善本能。当沈华忠挥刀砍断蟹笼时,他未必权衡过“数十万元”与“两条人命”的算术题,而是被“救人”的本能推着向前。这种本能,是孟子所言“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的天然流露。战国时鲁国有律,救溺水者可获赏金,子贡救人不受赏反遭孔子批评,正因道德行为不应被利益计较绑架;东汉黄香九岁为父温席,晋代王祥卧冰求鲤,皆非功利计算的结果,而是血脉中流淌的孝悌本能。如今,浙江渔民冒死救援朝鲜落水船员,武汉店主疫情期间免费发放千份热饭,山东快递小哥徒手接住坠楼儿童——这些瞬间的抉择,都在诉说:计算器算得出损益,却算不透人性中那点“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执拗,那点“见人危难必援手”的赤诚。

市场经济的浪潮里,更需守护超越利益的价值锚点。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剖析市场逻辑,却也在《道德情操论》中强调“同情是人性的基本情感”。沈华忠的抉择,恰是对这种双重命题的回应:他靠蟹笼谋生,深谙金钱价值,却更明白有些东西比钱更珍贵。敦煌藏经洞守护者王圆箓,虽不懂经卷价值,却拒绝斯坦因的银元诱惑,用粗糙的锁守护文明遗产;当代“信义兄弟”孙水林、孙东林,除夕前千里送薪,车祸后弟承兄诺,让“欠债还钱”的道义超越生死;疫情中无数小微企业主,宁愿亏损也要给员工发工资,说“人在,希望就在”。这些故事共同构成市场社会的精神底色:利益可以是驱动社会的齿轮,但不能成为碾碎良知的重锤;金钱可以是生活的工具,但不能成为衡量价值的唯一标尺。

生命至上的信念,永远是文明社会的压舱石。沈华忠救下的不仅是两个渔民,更是在守护“人命关天”的朴素信仰。这种信仰,在张仲景“进则救世,退则救民”的医训里,在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的担当里,在白求恩“不远万里来中国”的医者仁心里。汶川地震时,空降兵十五勇士从五千米高空盲跳,“根本没时间想危险”;凉山火灾中,消防员冲向火海,“我们不退谁退”;河南暴雨里,铲车司机自发组成救援车队,“救命要紧,不谈钱”。这些身影都在诠释: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从不取决于GDP的数字,而取决于它如何对待生命——是否愿意为陌生人的安危付出代价,是否能在利益与道义的天平上,永远让生命的砝码更重一分。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管仲的智慧启示我们:物质丰裕后,更该守护那些不能用价格衡量的价值。沈华忠的蟹笼或许会再换新的,但他挥刀瞬间闪耀的人性光辉,会永远留在东海的涛声里。当更多人明白“利算有尽时,仁心无穷境”,市场的浪潮终将载着文明向前,而非卷走那些最珍贵的初心。这大概就是沈华忠给我们的启示:算得清的是账目,算不清的是人心;能定价的是商品,不能定价的是生命。

【点评】这篇文章以“利算有尽时,仁心无穷境”为核心,深刻阐释生命价值与经济利益的辩证关系,立意高远且情感真挚。

开篇引《论语》名句破题,将沈华忠的义举与传统义利观相勾连,起笔厚重。论证层层递进:先以子贡、黄香等案例,揭示超越利益的抉择源于人性本善;再借王圆箓、信义兄弟等事例,阐明市场经济中更需守护道义锚点;最终以白求恩、抗震救灾者等典范,升华“生命至上”的文明内核,逻辑缜密。

语言上,对句标题凝练有力,“超越利益的抉择……市场经济的浪潮里……”等对称句富有张力,子贡、黄香、当代善行者的排比案例增强气势。引用《论语》《管子》及亚当・斯密观点,自然融入论述,兼具文化底蕴与说服力。

论据兼顾古今中外与当下热点,让“人性温度穿透利益计算”的观点立体可感。全文在辩证思考中传递深刻价值,启发性与感染力兼具,为理解义利关系提供了鲜活视角。

阅读全文
【晨读素材】 语文材料  第1期

微信扫码分享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