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读素材】2025-2026学年上学期高二语文选择必修上(第5期)
一.常见高频文言实词分类汇编
表人际交往的:
诣:到-----去。
造:到-----去,造访;制造;成就,造就。
谒:拜见,请见;请求;告诉,陈述。
过:拜访,探望;责备,批评;错误,过失;胜过,超越。
存:看望,问候,如越陌度阡,枉用相存;抚恤,如养幼少,存诸孤;思念。
劳:慰劳,如帝亲自劳军;功劳;费力,吃力;疲劳。
访:看望,拜访;询问;查访,侦察。
问:问候;问,询问;追究,考察(问罪);管,干预。
顾:探望,拜访,如三顾茅庐;关心,照顾,如大臣争于私而不顾于民;思念,如顾恋慈母;回头看,如瞻前顾后;看,如君臣相顾,泣下沾巾;回头,如康顾视日影;只是,不过,如顾吾念之。
吊:慰问,如吊民伐罪;悼念死者。
延:邀请;引进,迎接;蔓延,扩展;伸长,延长。
遇:对待,接待;待遇;会见;接触,感触,如臣以神遇;遇合,逢时,指得到君主的信任,如怀才不遇。
通:交往;交换,如通财货;通报,传达,如不肯为通;得志;地位显贵,显达;通晓,如通于兵事;共同的,通常的,如前代通则。
致:送达,如远方莫不致其珍;献出,尽,如事君能致其身;传达,表达,如遣吏存问致意,再如致谢,致敬;招引,引来,如致市民,取聚万货;取得,得到,如知其可以致功也;意态,情趣,如闲情逸致。
遗:赠送,给予;遗失;遗留。
施:给予恩惠,施惠;施舍;施行,实行。
怀:安抚,如怀敌附远;(人心)归向,如黎民怀之;想念,怀念,如思乡怀远;关心,如“少者怀之”。
赡:供给,供养,如皆以赡给九族;富足,充足,如务农积谷,国用丰赡。
与:结交,亲附;给予,授予;参加(与师);赞许(朝过夕改,君子与之)
比:勾结,如朋比为奸;比较,如与天地兮比寿;认为与-----一样,如自比于乐毅管仲;并列,挨着,如鳞次栉比;及,等到,如比去,以手阖门;接连地,如比三年日蚀。
信:言语真实,如信言不美;讲信用,如言必信;相信。
微:地位低下,卑贱;衰败,衰弱,如周室卑微;如果不是,如果没有,如微斯人,吾谁与归;不显露的,如微服而行于民间(微服:国君或官吏穿着一般人的衣服);暗中伺察,如童微伺其睡。
攻:攻打;抨击,指责,如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夺:强取,夺取;强行改变,如匹夫不可夺志也;丧捧,耽误,如勿夺农时。
二、成语积累
名闻遐迩——遐,远。迩,近。远近都闻名。形容名声很大。不能说“海内外名闻遐迩”。
空前绝后——从前没有过,今后也不会再有。多用来形容非凡的成就或盛况。
有口皆碑——比喻对突出的好人好事一致颂扬。
安居乐业——安定地生活,愉快地工作。
参差不齐——长短高低不齐。不用于形容时间有先有后。
车水马龙——形容车马或车辆很多,来往不绝。
沸沸扬扬——像沸腾的水一样喧闹。多形容议论纷纷。不形容场面热闹。
扑朔迷离——形容事情错综复杂,难以辨别清楚。不能理解为不切实际。
千头万绪——绪:丝的头,比喻事情的开端。形容事情纷繁,头绪很多。
天网恢恢——恢恢,形容非常广大。天道像一个广阔的大网,作恶者逃不出这个网,也就是逃不出天道的惩罚。
络绎不绝——络绎:连续不断。形容来往的人、车马、船连续不断。
济济一堂——形容很多有才能的人聚集在一起。
蔚然成风——形容一种事物逐渐发展、盛行,形成风气。不能形容热情。
杯盘狼藉——狼藉:杂乱。杯盘等放得乱七八糟,形容宴饮已毕或将毕时桌上凌乱的情景。
大相径庭——径庭,相差很大。形容彼此相去很远或矛盾很大。
光怪陆离——陆离:式样多,繁杂。形容现象奇异,色彩繁杂。也形容事物离奇多变。
生灵涂炭——生灵:指百姓。涂炭:烂泥和炭火,比喻困苦的境遇。形容政治混乱时期,广大人民处于极端困苦的境地。
万人空巷——家家户户的人都从巷子里出来了,多用于形容庆祝、欢迎等盛况。
子虚乌有——指假设的、不存在的、不真实的事情。
蔚为大观——蔚:茂盛,盛大。丰富多彩,成为盛大的景象(多指文物等)。
满目疮痍——疮痍,创伤。比喻遭受战乱、灾祸严重破坏后的景象。
众口铄金——铄:shuò,熔化。原形容舆论的威力大,后用来形容人多口杂,可以混淆是非。
三、作文素材(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逝世)
新闻概述
2025年10月18日,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先生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他的一生跨越两个世纪,连接中西文化,被誉为“探索未知的不朽传奇”。杨振宁早年赴美求学,1957年因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与李政道共同获得诺贝尔奖,成为首位获此殊荣的华人科学家。他与米尔斯合作提出的“杨-米尔斯规范场论”被视为现代物理学的基石之一,与麦克斯韦方程、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比肩。晚年回归祖国,在清华大学任教,推动基础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被评为“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颁奖辞称其“站在科学和传统的交叉点上,惊才绝艳” 。
重大贡献
1、科学理论的突破
杨-米尔斯规范场论(1954年):该理论统一了自然界三种基本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电磁相互作用)的数学框架,为粒子物理标准模型奠定基础。6个数学界最高奖和7个诺贝尔物理学奖直接或间接源于此理论,其影响力被评价为“牛顿、麦克斯韦、爱因斯坦工作的延续”。
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1956年):与李政道合作推翻物理学界长期信奉的“宇称守恒定律”,吴健雄通过钴-60实验证实后,两人于次年获诺贝尔奖。这一发现打破了自然界的对称性假设,开启了粒子物理研究的新纪元 。
杨-巴克斯特方程(1967年):解决一维量子多体问题的关键方程,推动统计物理、量子群等领域发展,成为拓扑量子计算的重要基础。
2、推动中国科技发展
学术桥梁与人才培养:1971年中美关系解冻后,他作为首位访华的美籍华裔学者,掀起华裔科学家回国热潮,被称为“架设中美学术交流桥梁第一人”。他设立“对华教育交流委员会”,资助近百位中国学者赴美进修,这些人后来成为中国科技发展的中坚力量 。
清华高等研究院的创立:1997年推动清华大学成立高等研究中心(现高等研究院),亲自募集资金并延揽国际顶尖学者,培养出潘建伟、薛其坤等一批杰出科学家,将冷原子、凝聚态物理等领域的研究水平提升数十年 。
政策建言与科学工程:向中央提议恢复基础科学研究,推动自由电子激光装置建设,并长期关注中国重大科技决策,如反对大规模建设粒子对撞机,主张优先发展应用科学。
人物细节
1、求学与成长
少年立志:13岁时在清华园图书馆读到《神秘的宇宙》,立下“拿诺贝尔奖”的志向;16岁以同等学力考入西南联大,师从吴大猷、王竹溪,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 。
学术转型:初到芝加哥大学时主攻实验物理,因“哪里有爆炸,哪里就有杨振宁”的调侃,在导师泰勒建议下转向理论物理,最终找到学术方向 。
2、家国情怀与争议
国籍变迁:1964年加入美国国籍,晚年对此深感遗憾,称“父亲到临终都没原谅我”;2015年放弃美国国籍,恢复中国国籍,强调“身体里循环着中华文化的血液”。
与邓稼先的情谊:1971年回国访问时,挚友邓稼先告知“中国原子弹完全是自力更生”,杨振宁感动落泪。2021年百岁寿辰上,他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为题追忆邓稼先,称自己后半生始终践行“共同途”的理想 。
3、学术品格与生活
治学态度:秉持“宁拙毋巧,宁朴毋华”的原则,80多岁仍坚持在实验室做研究,发表SCI论文30余篇;亲自为清华大一学生讲授《大学物理》,强调基础学科的重要性 。
文化修养:热爱中国古典诗词,将杜甫诗句“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刻在自己的学术成就立方体上;晚年常以苏轼、陆游的诗词表达人生感悟 。
素材多维分析
1、科学与人文的交融
杨振宁的研究不仅推动了物理学的边界,更揭示了自然界的美学与哲学意义。例如,杨-米尔斯理论中“对称性支配相互作用”的思想,体现了数学之美与物理规律的统一。他本人也强调科学与艺术的相通性,认为“诗歌与物理都是对宇宙本质的探索” 。
2、个人选择与时代浪潮
他的人生轨迹折射出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从战乱中求学,到海外成名,再到晚年归国。其国籍变更、学术争议(如反对粒子对撞机)等事件,反映了个人理想与国家利益、科学理性与现实考量的复杂博弈 。
3、跨文化的桥梁角色
作为首位获诺贝尔奖的华人,他打破了西方科学界对华人的偏见,增强了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同时,他长期致力于中美学术交流,将西方先进的科研理念引入中国,又向世界传播中国的科学成就。
五、理性思辨
1、科学无国界与科学家的祖国
杨振宁的经历引发对“科学无国界”的反思:他在海外取得的成就属于全人类,但晚年回归祖国、推动中国科技发展的选择,体现了科学家对国家的责任感。正如他所说:“科学成果是世界的,但科学家有自己的祖国。”
2、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平衡
他既主张加强基础科学研究(如推动清华高等研究院发展),又反对盲目投入大型科学工程(如粒子对撞机),强调“科研需从国家实际需求出发”。这种务实态度对当代中国科技政策具有启示意义 。
3、评价标准的多元性
杨振宁的争议(如国籍问题、与李政道的分歧)提醒我们:评价一个科学家不能仅看学术成就,还需结合时代背景与个人选择。他的复杂性恰恰体现了人性的真实与科学探索的艰难。
杨振宁的一生是“科学精神与家国情怀的完美诠释”。他的理论为人类认识宇宙提供了钥匙,他的选择彰显了知识分子的担当。正如《感动中国》颁奖辞所言:“你贡献给世界的,如此深奥;你奉献给祖国的,如此纯真。”他的故事将激励后人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不忘来路,心怀家国。
四、最新联考作文满分范文
【原题呈现】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杨振宁先生曾对弟子翟荟说,做科研要“宁拙勿巧”。
翟荟教授也说,“宁拙勿巧”是一种科研态度,一方面是说做科研不要投机取巧,必须诚实;另一方面是说做学问没有捷径可走,必须一步一个脚印。
俄罗斯谚语:“巧干能捕雄狮,蛮干难捉蟋蟀。”这句话道出了一个普遍的真理,即做事要讲究方法,巧干胜于蛮干。读了上述材料,你有何看法,请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
本题属于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主要考查价值观。材料一重点在翟荟教授对“宁拙勿巧”的解说,“宁拙勿巧”是一种科研态度,这“宁拙勿巧”的态度就是诚实、不投机取巧、一步一个脚印、踏实等等。材料二选用外国的谚语,重点讲做事要讲究方法,巧干胜于蛮干。题目的任务部分除要求考生根据上述材料谈看法外,限制并不严格,考生写作比较自由。两个材料涉及两个核心概念,考生可以只写其一,也可辩证立意,开放空间比较大。
思辨思维复习,
(一)用一分为二(辩证)的观点看待问题
(二)用联系的观点看待问题。
(三)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四)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全面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
(五)运用量变与质变原理——把握适度原则
(六)透过现象看本质
【参考立意】
宁拙勿巧,脚踏实地。
实诚为人,不投机取巧。
守拙务实,踏踏实实做事。
大巧若拙,处事智慧。
学会巧干,不可一味蛮干。
灵巧处事,灵活变通。
讲究方法,提高效率。
重视巧干,轻松获胜。
既要脚踏实地,又要讲究方法。
亦拙亦巧,因时因事而异。
【优秀范文】
行路前方,宁拙勿巧(标题即观点)
杨振宁先生对弟子说:“做科研要宁拙勿巧。”我以为在对梦想的追逐中我们也要做到宁拙勿巧,要知道前方只有一条路,没有任何捷径可走。只有脚踏实地,讲究方式方法,我们才能在前行途中走得更远更稳(开头引用材料,提出文章观点)。
宁拙勿巧,需面对前路,脚踏实地(分论点一,从怎么做的角度论述)。前方还有许多未知等待着我们,想要克服这些未知因素,我们要做到脚踏实地(阐释分论点)。金博洋,北京冬奥会男子单人滑比赛中,依靠总分270.43位列第九,一路从低谷走来,金博洋战胜了自己,脚踏实地的奋斗,换了他如今的成绩,未来的他一定熠熠闪光。00后赵嘉文,经过不断的坚持和脚踏实地的努力,获得了北欧两项的奥运参赛资格,“2026年的奥运会上,我应该能站上领奖台吧。”付出终会得到回报,赵嘉文行路前方,宁拙勿巧,我相信2026年的他,一定能取得满意的成绩(使用北京冬奥会人物素材)。身为少年的我们,要勇于尝试,即使身处黑暗,也要努力向前,要学会变通,行不通的路要绕道而行,最后的我们定能收获光明(联系自己总结议论)。
宁拙勿巧,去面对挫折,砥砺前行。(分论点二,从怎么做的角度论述)在成长的路上,我们会面临许多挫折,勇敢去面对,勇敢去克服去打败,做到真干实干。(阐释分论点)从小失聪的江梦南,依靠自己的努力考上清华大学博士,对江梦南来说,每一步都像是困难模式,但江梦兰没有放弃,依旧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最终成功考取了好的大学。我觉得他和我们一样,但又那么不同寻常,江梦南吹响心中嘹亮的号角,从无声里突围,先飞的她一定能飞得更远,迟开的她也鲜花般怒放(使用感动中国人物素材)。少年的我们,在面对挫折时也不要放弃,不要投机取巧,要努力克服,做到宁拙勿巧(联系自己总结议论)。
宁拙勿巧,须面对事情,不骄不躁(分论点三,从怎么做的角度论述)。做任何事情不能投机取巧,不能急躁,要巧干(阐释分论点)。赵普少有大志,即使身处繁华落阳却坚持独坐一偶,做事认真,不急不躁,勤学勉励,最后三拜宰相。赵普面对自己的志向,找准了去实现它的方法,沉下心去学习,他在繁华的尘世中保持一份不为外物所惑的本真,最终成功。这种态度和精神值得我们去学习。不仅古人,这种精神在如今社会也存在着。彭士禄一生都为科研事业努力奋斗,在这条艰苦的道路上 ,他没有走任何一个捷径,他的所有成功都是靠他的艰苦付出换来的,彭士禄的精神和行为是宁拙勿巧的体现(从古代到如今,事例充分)。
身为少年的我们,在前行路中面对事情也要一步一个脚印去完成,不骄不躁(联系自己总结议论)。“梅花香自苦寒来”,要知道成功是脚踏实地,成功是无捷径可走,依靠自己的努力获得的东西是最有价值的。行路前方的我们要充满希望,行路前方的我们要宁拙勿巧(引用诗句,总结议论,再次点出中心论点)。
微信扫码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