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选读)专练解析丨李格非《书洛阳名园记后》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书《洛阳名园记》后
[宋]李格非
①洛阳处天下之中,挟崤、渑之阻,当秦、陇之襟喉,而赵、魏之走集①,盖四方必争之地也。天下常无事则已,有事,则洛阳先受兵。予故尝曰:“洛阳之盛衰,天下治乱之候也。”
②方唐贞观、开元之间,公卿贵戚开馆列第于东都者,号千有余邸。及其乱离,继以五季之酷,其池塘竹树,兵车蹂践,废而为丘墟。高亭大榭,烟火焚燎,化而为灰烬,与唐共灭而俱亡,无余处£。予故尝曰:“园圃之废兴,洛阳盛衰之候也。”
③且天下之治乱,候于洛阳之盛衰而知;洛阳之盛衰,候于园圃之废兴而得。则《名园记》之作,予岂徒然哉?
④呜呼!公卿大夫方进于朝放乎一己之私意以自为而忘天下之治忽欲退享此乐,得乎?唐之末路是已。
【注释】①走集:争相奔走、集会的地方,即出入必经之地。
1.第②中£处应填入的虚词是( )
A.也 B.矣 C.焉 D.然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与唐共灭而俱亡,无余处”意思是“跟唐朝一起灰飞烟灭,没有留下一处了”。此处是陈述语气。
A.也:助词,多表判断语气,此处不是判断句,因此不能选择“也”。
B.矣:助词,用在句末,表示陈述,相当于“了”。
C.焉:助词,用在句末,多为形容词词尾或者兼词、语气词。“余处”不是形容词,这里也不需要兼词,“焉”字所表语气不是陈述语气,不能选择“焉”。
D.然:助词,用在句末,多为形容词词尾。“余处”不是形容词,不能选择“然”。
故选B。
2.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书……后”属于“序跋”文体中的“跋”,可以用来阐明写作宗旨。
B.洛阳成为自古兵家必争之地,与周边崤山与渑池的地势分不开关系。
C.唐末五代战乱纷起时,洛阳千余家园林馆舍也随之化为灰烬。
D.作者暗指北宋政权正是因像唐末公卿大夫享乐荒淫而最终导致了亡国。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而最终导致了亡国”错误。根据“唐之末路是已”可知,本文最后卒章显志,亮出了自己真正的写作意图,借古鉴今,批判现实。作者身在号称“太平盛世”的徽宗朝,尖锐地揭露掩盖于表面繁荣下的深刻社会危机,并预见到公卿大夫的享乐必将导致亡国。因此“导致了”错误。
故选D。
3.请用“/”为第④段画线部分断句。
公 卿 大 夫 方 进 于 朝 放 乎 一 己 之 私 意 以 自 为 而 忘 天 下 之 治 忽 欲 退 享 此 乐
【答案】公卿大夫方进于朝/放乎一己之私意以自为/而忘天下之治忽/欲退享此乐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公卿大夫们正在被朝廷提拔任用,就放纵自己的私欲,为自己谋利,却忘记了天下治乱的大事,如果这样,想在引退之时再到洛阳名园中来享受园林之乐。
“公卿大夫”是主语,“进”是谓语,“于朝”是后置的状语,其后应断开;
“放”是谓语,主语“公卿大夫”承前省略,“乎一己之私意”是介词结构,“乎”相当于介词“于”,“放乎一己之私意”之间不能断开,“放乎一己之私意”与“自为”之间用表目的连词“以”连接,中间不能断开,“自为”后应断开;
“忘天下之治忽”中“忘”是谓语,“天下之治忽”是宾语,其中“治忽”意思是为治理与忽怠,不能断开,其后断开。
4.李格非在《洛阳名园记》中详细记述了洛阳当时十九处著名园圃,此文为记述名园后的总结,请分析作者是如何借洛阳名园阐发自己的“警世”之言的?
【答案】作者由洛阳名园的兴废看到洛阳全城的盛衰,又从洛阳的盛衰看到天下的治乱,同时还从北宋中期公卿大夫放意乎园林的佚乐生活入手,以小及大,见微知著,揭示了掩盖在表面繁荣下严重的社会危机,预见到达官显贵的放纵享乐必将导致亡国。借古鉴今,警世后人。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分析文章结构思路的能力。
根据第③段“且天下之治乱,候于洛阳之盛衰而知;洛阳之盛衰,候于园圃之废兴而得”可知,作者由洛阳名园的兴废看到洛阳全城的盛衰,又从洛阳的盛衰看到天下的治乱。
根据第④段“公卿大夫方进于朝,放乎一己之私意以自为,而忘天下之治忽”可知,作者感叹公卿大夫们现在正被朝廷提拔任用,放纵一己的私欲,为所欲为,却忘掉了国家的太平或动乱的大事。
这就是“以小及大”,从“放乎一己之私意”到“唐之末路是已”,作者见微知著,看出北宋在走“唐之末路”,经过逐层严密推理,最后卒章显志,明确亮出真正的写作意图:借古鉴今,批判现实。笔端饱含感情,“警世”的语气极为严厉深沉,具有很强的逻辑说服力和现实针对性。李格非能在号称“太平盛世”的北宋中期尖锐地揭露掩盖在表面繁荣下严重的社会危机,预见到达官显贵的放纵享乐必将导致亡国,可见其识见之深远和文笔的犀利。
参考译文:
洛阳位处天下的中心,倚仗崤山、渑池的险阻,正当秦川、陇地的冲要之地,又是赵、魏之间的必经要道,因此是四方诸侯的必争之地。天下安然太平无事也就罢了,一旦有了战事,那么洛阳必定首先遭受兵患。所以我曾说过:“洛阳的兴盛和衰败,是天下太平或者动乱的征兆啊。”
正当唐太宗贞观、唐玄宗开元盛世时,王公贵族、皇亲国戚在东都洛阳营建馆阁宅第的,号称有一千多家。等到唐朝末期遭受战乱,接着又遭五代的惨痛破坏,那些池塘竹树,被兵车蹂躏践踏,遭到破坏成了废墟;高大的亭台楼阁,被战火焚烧,化成了灰烬,跟唐朝一起覆灭丧亡,一处也没有留存下来。所以我曾说过:“园林的兴盛或荒废,就是洛阳繁盛或衰败的征兆啊。”
并且天下的治理或动乱,从洛阳的盛衰就可以看出征兆;洛阳的盛衰,又能从园林的兴废看到征兆。那么写《洛阳名园记》,我难道是白费笔墨了吗?
唉!公卿大夫们正在被朝廷提拔任用,就放纵自己的私欲,为自己谋利,却忘记了天下治乱的大事,如果这样,想在引退之时再到洛阳名园中来享受园林之乐,能够得到吗?唐朝最后覆灭的情形就是这样啊!
微信扫码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