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选读)专练解析丨欧阳修《秋声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段一:
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鏦鏦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余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子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用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嗟乎!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余之叹息。
(选自欧阳修《秋声赋》)
文段二:
欧阳修,宇永叔,庐陵人,四岁面孤,母郑,守节自誓,亲诲之学,家贫,至以荻画地学书。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及冠,嶷然有声。
修始在滁州,号醉翁,晚更号六一居士。天资刚劲,见义勇为,虽机阱在前,脑发之不顾。放逐流离,至于再三,志气自若也。
(节选自欧阳修《画地学书》)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
B.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
C.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
D.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人作为动物,在万物之中最有灵性,许多忧愁有感于心,许多事情劳其外形,只要心中有所触动,就一定会动摇他的精神。
“惟”,文言助词,常用于句首,排除AC;
“百忧感其心”和“万事劳其形”句子的结构对称,排除B;
故选D。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衔枚指在口中横衔着枚。枚的形状像筷子,是古代行军时用以禁止喧哗的器具。
B.商为五声音阶之一。按五度的相生顺序,从宫音开始到羽音,依次为:宫—商—角—羽—徵。
C.金石本是金属和石块。本文的“金石”和《劝学》“金石可镂”的“金石”意思相同。
D.及冠是指男子满二十岁之后,举行“及冠”之礼,表示已经是成年人了,可以取字。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B.“宫—商—角—羽—徵”错误,从宫音开始到羽音,依次为:宫—商—角—徵—羽。
C.句意:为什么要用不是金石的身躯。/连金属和石头这样坚硬的东西也可以雕刻成花饰。
故选B。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秋声赋》中的“秋声”,是指秋天的声音,作者用第三人称进行叙述,从秋之色、容、气、意四个方面写秋到来后万物所呈现的风貌和秋的内在气质。
B.《秋声赋》将作者的“悚然”与童子的若无其事,作者的悲凉之感与童子的朴拙稚幼形成鲜明对比,将秋声的两种不同的感受写得颇具意味。
C.《秋声赋》虽写的是“悲秋”的主题,但角度新颖,其秋虽肃杀萧条,但其笔下的“秋”却烘托出了“人事忧劳更甚于秋的肃杀”这一主题。
D.《画地学书》中的欧阳修出身寒微,但他天性刚直不阿,见义勇为,即使有陷阱在前面,也义无反顾不肯回头,即使被贬多次,仍然不改初衷。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作者用第三人称进行叙述”错误,依据“子曰”“如助余之叹息”可知应为第一人称。
故选A。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译文】商,就是伤,万物衰老就悲伤。夷,就是戮,万物过盛就杀戮。
【解析】“商,伤也”“夷,戮也”,判断句;“而”,表顺承,就;“杀”,杀戮。
(2)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译文】应该想想究竟谁是害我们的贼人,又何必去怨恨这秋声呢?
【解析】“念”,想;“戕”,害;“何……乎”,何必……呢。
5.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欧阳修在文学上颇有造诣的原因。
【答案】①对外界事物有好奇心,并要细究原因深入思考;②母亲的认真教导;③自幼聪慧过人,过目不忘;④即使被贬多次,仍不改变自己的志向。
【解析】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依据“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余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可知欧阳修对外界事物有好奇心,并派童子前往查看,细究原因深入思考。
②依据“母郑,守节自誓,亲诲之学”可知欧阳修母亲的认真教导引导了他前进的方向。
③依据“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可知欧阳修自幼聪慧过人,过目不忘,这是他在文学上颇有造诣的基础。
④依据“放逐流离,至于再三,志气自若也”可知欧阳修即使被贬多次,仍不改变自己的志向,最终令他在文学上颇有造诣。
参考译文:
文段一:
我正在夜间读书,听到有声音从西南方而来,恐惧地侧耳倾听,说:“奇怪啊!”初来时淅浙沥沥十分凄凉,其中还夹杂着萧萧飒飒的风吹树木声,忽然间奔腾澎湃非常汹涌,犹如波涛在黑夜里翻滚,狂风暴雨骤然而至。它碰在物体上,发出铿锵之声,金甲铁衣都发出声响;又如奔袭敌阵的战士,衔枚急走,听不见号令,只听见人马行进的声音。我对书童说:“这是什么声音?你出去看看吧。”书童回来说:“月色皎皎,星光灿烂,银河横挂天边,四周寂静人声悄然,那声音来自树间。”
我说:“唉,可悲啊!这就是秋声啊,它为何而来呢?大概那秋天所呈现的情状:它的色调暗淡,烟雾蒙蒙云气聚集;它的形貌清新明净,天空高洁日色明亮;它的气候寒冷凛冽,刺透肌肉又入骨;它的意境冷落萧索,高山冷落川流寂静。因此秋天发出的声音就是凄凄切切,犹如人们在发愤呼叫。青草在绿地上争相繁茂,美丽的树木郁郁葱葸惹人喜爱;但是草被秋风一拂,颜色就发生变化;树被秋风一碰,叶子就凋落。那摧残树木零落花草的力量,只是秋气的一点余威罢了。秋天,是掌管刑法的,在季节上属阴;又是象征用兵的,在五行中属金,这就是所谓天地之间的义气,常常把肃杀作为核心。自然对于万物,是春天生长,秋天结果,因此秋天在音乐上,商声就是主管西方的音调,而所谓夷则是七月的音律。商,就是伤,万物衰老就悲伤;夷,就是戮,万物过盛就杀戮。
唉!草木无情,尚有衰败零落之时。人作为动物,在万物之中最有灵性,许多忧愁有感于心,许多事情劳其外形,只要心中有所触动,就一定会动摇他的精神。何况还要想念忧虑那些力不能及、智不能到的事情;这就必然会使红润的脸色变得如同枯木,乌黑的头发变得花白。为什么要用不是金石的身躯,去和草木争奇斗胜?应该想想究竟谁是害我们的贼人,又何必去怨恨这秋声呢!”
书童没有回答,垂下头已经熟睡。只听得四周墙壁上虫声唧唧,好像在附和我的叹息。
文段二:
欧阳修,字永叔,是庐陵人。四岁时便死了父亲,母亲郑氏决心不改嫁,(在家)亲自教欧阳修读书学习。因家里贫穷,以至于只能用芦获在地上练习写字。幼年时,欧阳修就聪敏过人,书读过一遍就能背诵下来。等到成年时,更是人品超群而享有盛誉。
欧阳修开始在滁州任职,自号为醉翁,晚年更改为六一居士。他天性刚直不阿,见义勇为,即使有陷阱在前面,就算身受其害都不回头。即使被贬低多次,(他的)志向也一样不变。
微信扫码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