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E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试题解析 > 现代文阅读Ⅱ

现代文阅读Ⅱ

鲁迅《自在暗中,看一切暗》(附习题+答案)

分享:杨老师 2023-10-27 现代文阅读Ⅱ 问答

自在暗中,看一切暗

鲁 迅 

甲   夜颂【1】

>>>直接抒情,写作目的明确,表达出对夜的礼赞和颂扬。

①爱夜的人,也不但是孤独者,有闲者,不能战斗者,怕光明者。

>>>直接抒情,“我”是一个爱夜的人。短句行文,简洁明快,点出爱夜人的类型;排比复沓,是作家的感情浓烈到不能自已不得不如此的表现。

②人的言行,在白天和在深夜,在日下和在灯前,常常显得两样。夜是造化所织的幽玄的天衣,普覆一切人,使他们温暖,安心,不知不觉地自己渐渐脱去人造的面具和衣裳,赤条条地裹在这无边际的黑絮似的大块里。(比喻手法,日本国旗是太阳旗,国民党军旗是“青天白日旗”,日本、国民党无休止、无秩序地压榨、盘剥百姓,可见社会之颠倒黑白;少数如同鲁迅这般清醒的批判者,只能“在这无边际的黑絮似的大块里”的阴暗的自然夜色中,得到自由、温暖、安心。)

>>>过渡自然,从自然过渡到了社会;化虚为实,由一般到特殊,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道出“我”爱夜的原因。

③虽然是夜,但也有明暗。(过渡,明辨是非,既承接上文“夜”的明,又开始下文“夜”的暗,由此形成对比,自见分晓。)有微明,有昏暗,有伸手不见掌,有漆黑一团糟。爱夜的人要有听夜的耳朵和看夜的眼睛,自在暗中,看一切暗。君子们从电灯下走入暗室中,伸开了他的懒腰;爱侣们从月光下走进树阴里,突变了他的眼色。夜的降临,抹杀了一切文人学士们当光天化日之下,写在耀眼的白纸上的超然、混然、恍然、勃然、粲然的文章,只剩下乞怜、讨好、撒谎、骗人、吹牛,捣鬼的夜气,形成一个灿烂的金色的光圈,像见于佛画上面似的,笼罩在学识不凡的头脑上。

>>>画龙点睛,自在暗中,看一切暗。爱夜的清醒与反抗黑暗的战斗,听见、看见黑夜里发生的一切——君子的虚伪,爱侣的缠绵,特别是一切“文人学士”的丑恶:白天所照亮的“光明”,黑夜里显露出的黑暗。

④爱夜的人于是领受了夜所给与的光明。

>>>反语运用,“光明”“自在暗中,看一切暗”,眼睛在夜色中更加明亮,从而获得“光明”,哲思无限。

⑤高跟鞋的摩登女郎在马路边的电光灯下,阁阁的走得很起劲,但鼻尖也闪烁着一点油汗,在证明她是初学的时髦,假如长在明晃晃的照耀中,将使她碰着“没落”【2】的命运。一大排关着的店铺的昏暗助她一臂之力,使她放缓开足的马力,吐一口气,这时才觉得沁人心脾的夜里的拂拂的凉风。

⑥爱夜的人和摩登女郎,于是同时领受了夜所给与的恩惠。

>>>小结歌颂“夜所给与的恩惠”,白描与细节描写摩登女郎,由紧张而放松的心情变化过程,可以减却一天由于政治空气压迫,可能碰着的“没落”命运的紧张,领略“沁人心脾的夜里的拂拂的凉风”,温暖、恩惠自然来。

⑦一夜已尽,人们又小心翼翼的起来,出来了便是夫妇们,面目和五六点钟之前也何其两样。从此就是热闹,喧嚣。(反衬手法,此处写凡俗的热闹、喧嚣,为下文各处“弥漫着惊人的真的大黑暗”作陪衬。)而高墙后面,大厦中间,深闺里,黑狱里,客室里,秘密机关里,却依然弥漫着惊人的真的大黑暗。

>>>黑暗前三个定语值得推敲,“惊人”“真”“大”,突出现实的黑暗、残酷的程度之深重,来体现对黑暗社会无比憎恨的感情。

⑧现在的光天化日,熙来攘往,就是这黑暗的装饰,是人肉酱缸上的金盖,是鬼脸上的雪花膏。只有夜还算是诚实的。我爱夜,在夜间作《夜颂》。

>>>对比、博喻,将“光天化日”比作“装饰”“金盖”“雪花膏”,起到对黑暗污浊的掩饰作用,批判效果和审美境界明显;卒章显志,哲理性升华,鲁迅在诚实的夜里,不屈不挠地同“白天”战斗着、反抗着。

【注】①本文最初发表于一九三三年六月十日《申报·自由谈》,后收入《准风月谈》。《准风月谈》是借“谈风月”来“谈风云”的文章结集。当时国民党反动当局对左翼文化迫害加紧,以致《申报·自由谈》主编黎烈文不得不登出启事“吁请海内文豪,从兹多谈风月”;于是风月文章与粉饰太平的文章充斥报刊。②“没落”:在“革命文学”论争中,创造社成员曾讥讽作者“没落”,这里借引此语。

 

乙    阿Q正传(节选)

⑨拍!拍拍!

⑩在阿Q的记忆上,这大约要算是生平第二件的屈辱。(过渡,承接上文阿Q心里对假洋鬼子杨大少的愤恨,但他一不小心说漏了嘴,被其听到后狠狠地拍了几下,敢怒而不敢言。)幸而拍拍的响了之后,于他倒似乎完结了一件事,反而觉得轻松些,而且“忘却”这一件祖传的宝贝也发生了效力,他慢慢的走,将到酒店门口,早已有些高兴了。

>>>让人同情,可怜的阿Q。阿Q被别人欺侮,面对比自己身份、地位高的假洋鬼子,小心加小心,但还是会被欺负,小人物活得如此艰难,难逃的厄运,注定的悲哀:用精神胜利法一再麻痹自己,获得所谓的高兴。

⑪但对面走来了静修庵里的小尼姑。阿Q便在平时,看见伊也一定要唾骂,而况在屈辱之后呢?他于是发生了回忆,又发生了敌忾了。

⑫“我不知道我今天为什么这样晦气,原来就因为见了你!”他想。

>>>心理描写,为自己被打,找到一个迷信且幼稚的理由——“因为见了你”,为自己的无端受辱开脱,找所谓的心理平衡。

⑬他迎上去,大声地吐一口唾沫:

⑭“咳,呸!” 

⑮小尼姑全不睬,低了头只是走。阿Q走近伊身旁,突然伸出手去摩着伊新剃的头皮,呆笑着,说:

⑯“秃儿!快回去,和尚等着你…”

⑰“你怎么动手动脚……”尼姑满脸通红地说,一面赶快走。

>>>对话、动作描写,将此时人物的心理活动外化出来,一个莽夫,一个素尼;一个粗俗,一个文雅。相差悬殊,但却同属于被压迫的阶层,不免令人心酸。

⑱酒店里的人大笑了。阿Q看见自己的勋业得了赏识,便愈加兴高采烈起来:

⑲“和尚动得,我动不得?”他扭住伊的面颊。

⑳酒店里的人大笑了。阿Q更得意,而且为了满足那些赏鉴家起见,再用力的一拧,才放手。

㉑他这一战,早忘却了王胡,也忘却了假洋鬼子似乎对于今天的一切“晦气”都报了仇而且奇怪,又仿佛全身比拍拍的响了之后轻松飘飘然的似乎要飞去了。

>>>对比照应,呼应上文所受的两处冤屈,居然在“小尼姑”身上“报了仇”,欺软怕硬的阿Q还找到了轻松又飘飘然要飞的感觉,暴露出其人性的弱点。

㉒“这断子绝孙的阿Q!”远远地听得小尼姑的带哭的声音。

 

㉓“哈哈哈!”阿十分得意的笑。“哈哈哈!”酒店里的人也九分得意的笑。

>>>让人气愤,可恨的阿Q。阿Q及“闲人”的笑,呈现出弱者的愚昧,是社会的悲剧。阿Q受辱后,又反过来欺负小尼姑,而那些“闲人”一再地笑,助长了他的嚣张气焰,身为同胞,不懂得同情,反而陷小尼姑于水深火热之中,有力地揭示了旧中国人民的生活场景和其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病态;价值观不端正,那些曾经欺负过阿Q的“闲人”,居然统统站在了阿Q这一边,让他一时间获得所谓胜利的滋味,有力的批判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封建保守、庸俗腐败等社会特点。

 

【文章珠玑】

①人的言行,在白天和在深夜,在日下和在灯前,常常显得两样。夜是造化所织的幽玄的天衣,普覆一切人,使他们温暖,安心,不知不觉地自己渐渐脱去人造的面具和衣裳,赤条条地裹在这无边际的黑絮似的大块里。

②一夜已尽,人们又小心翼翼的起来,出来了便是夫妇们,面目和五六点钟之前也何其两样。从此就是热闹,喧嚣。而高墙后面,大厦中间,深闺里,黑狱里,客室里,秘密机关里,却依然弥漫着惊人的真的大黑暗。

 

【思考探究】

1.夜,往往是黑暗的象征,是人们诅咒的对象。那么,为什么一生爱憎分明的鲁迅,在日本侵略者向山海关内大举进攻、国民党当局拼命围剿革命力量的1933年,反而“颂”起“夜”来了呢?

                                                           

                                                           

                                                           

                                                           

2.散文《夜颂》写摩登女郎的手法与乙文写阿Q的手法明显不同,请结合作品内容加以分析。

                                                           

                                                           

                                                           

                                                           

3.中国现代文学在表现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方面有着独特的贡献。以“民族心理”或“时代精神”为角度,为《夜颂》或《阿Q正传》写一篇文学短评,100字左右。

                                                           

                                                           

                                                           

                                                           

 

参考答案

1.①黑夜首先指自然时间和光色,其次指象征意义上的负面内容。鲁迅所歌颂的夜是指前者自然界的夜,它 “虽然是夜,但也有明暗。有微明,有昏暗”;而当时社会的夜,却漆黑一团糟,“弥漫着惊人的真的大黑暗”。

作者立意在讥讽与批判现实,却能超越具体的问题,选择了“夜”这样具有象征性意味的意象,在对于“夜”的描写和颂赞中,传达出作者幽深愤激的思绪。在夜气如磐的年月里,作为一个战斗者的爱夜,由于他追求的是光明,就特别需要有“听夜的耳朵和看夜的眼睛”,这样,才能“自在暗中,看一切暗”,从而领受夜所给予的“温暖”“恩惠”。

③“夜颂”显示一个革命者,要有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战士身处黑暗,却练就“自在暗中,看一切暗”的本领,在暗夜的光照下看清恶人面孔。鲁迅便是通过对自然界的夜色的赞美来诅咒人间的暗夜,抒发自己鞭挞国统区和敌占区的黑暗现实的战斗情怀。

2.甲文勾勒写人,而乙文写人的手法多样。对摩登女郎的速写虽然有走路、鼻尖、吐气等细节描写,但整体上是白描勾勒。乙文通过阿Q挨打及阿Q调戏小尼姑的情节、在阿Q与假洋鬼子和小尼姑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动作外又用了语言、心理等人物描写手法。

3.示例一 在日本入侵我国东北、国民党当局围剿进步力量的时候,鲁迅以《夜颂》诅咒人间的暗夜,鞭挞当时社会的种种虚伪、丑态和罪恶,表现出与一切反动势力绝不妥协的战斗精神;这种战斗精神正是那个时代进步精神的旗帜。

示例二 《阿Q正传》塑造了充满精神胜利法的阿Q形象,精神胜利法固然可以是人类普遍的一种精神反映,但从鲁迅“揭出病苦”的创作动机看,它首先揭示了旧中国国民自欺欺人、卑怯狡辩、欺软怕硬、愚昧麻木、妄自尊大等病态心理。

【解析】本题考查探讨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从“民族心理”或“时代精神”的角度、作品内容、文学短评的要求三方面进行作答。要注意文学短评的写作策略:要细致地阅读作品,准确把握评论对象;要确定评论点,有明确的评价;采用叙议结合、评析结合的写法。

阅读全文
鲁迅《自在暗中,看一切暗》(附习题+答案)

微信扫码分享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