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E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试题解析 > 现代文阅读Ⅱ

现代文阅读Ⅱ

孙犁《张秋阁》(附习题+答案)

分享:杨老师 2023-11-20 现代文阅读Ⅱ 问答

张秋阁

孙 犁

①一九四七年春天,冀中区的党组织号召发动大生产运动,各村都成立了生产委员会。

>>>第①段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背景,这里的环境描写使小说具有了浓郁的时代气息。

②一过了正月十五,街上的锣鼓声音就渐渐稀少,地里的牛马多起来,人们忙着往地里送粪。(“街上的锣鼓声音就渐渐稀少,地里的牛马多起来”暗示着新年的节日气氛淡了,大家又要投入到劳动中去了。人物是环境的产物,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的环境描写为人物活动提供了生动的背景,也为塑造人物形象、揭示人物思想性格提供了逻辑起点。)

>>>①②段是本篇小说故事情节的序幕。

③十九这天晚上,代耕队长曹蜜田拿着一封信,到妇女生产组组长张秋阁家里去了。秋阁的爹娘全死了,自从哥哥参军,她一个人带着小妹妹二格过日子。现在,她住在年前分得的地主曹老太的场院里。

④曹蜜田到了门口,看见她还点着灯在屋里纺线,在窗口低头站了一会,才说:“秋阁,开开门。”

⑤“蜜田哥吗?”秋阁停了纺车,从炕上跳下来打开门,“开会呀?”

⑥曹蜜田低头进去,坐在炕沿上,问:“二格睡了?”

⑦“睡了。”秋阁望着蜜田的脸色,“蜜田哥,你手里拿的是谁的信?”(人物语言极富动作性,大力推动故事情节向前发展。)

⑧“你哥哥的,”蜜田的眼湿了,“他作战牺牲了。”

⑨“在哪里?”秋阁叫了一声把信拿过来,走到油灯前面去。

⑩她没有看信,她呆呆地站在小橱前面,望着那小小的跳动的灯火,流下泪来。(对人物神态动作的生动描写深刻揭示了人物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

⑪她趴在桌子上,痛哭一场,说:“哥哥从小受苦,他的身子很单薄。”

⑫“信上写着他作战很勇敢。”曹蜜田说,“我们从小好了一场,我想把他的尸首起回来,我是来和你商量。”

⑬“那敢情好,可是谁能去呀?”秋阁说。

⑭“去就是我去。”曹蜜田说,“叫村里出辆车,我去,我想五天也就回来了。”

⑮“五天?村里眼下这样忙,”秋阁低着头,“你离得开?我看过一些时再说吧,人已经没有了,也不忙在这一时。”(对曹蜜田想去起回秋来尸首的想法,张秋阁阻止了他。张秋阁阻止曹蜜田,主要是因为此时村里忙,一来一去时间比较长,会影响了村的大生产运动。)她用袖子擦擦眼泪,把灯剔亮一些,接着说“爹娘苦了一辈子,没看见自己的房子、地就死了,哥哥照看着我们实在不容易。眼看地也有得种,房也有得住,生活好些了,我们也长大了,他又去了。”(人物语言极富时代气息,为人物活动提供了必要的思想基础。)

⑯“他是为革命死的,我们不要难过,我们活着,该工作的还是工作,这才对得住他。”蜜田说。(“我们活着,该工作的还是工作,这才对得住他。”这是曹蜜田对张秋阁的安慰,也是他对自己的鞭策。)

⑰“我明白。”秋阁说,“哥哥参军的那天,也是这么晚了,才从家里出发,临走的时候,我记得他也这么说过。”

⑱“你们姐俩是困难的。”曹蜜田说,“信上说可以到县里领恤金粮。”(崇高的信念与坚定的追求就是战争题材小说中的诗意,残酷的战争环境中的人情美、人性美也是战争题材小说中的诗意。)

⑲“什么恤金粮?”秋阁流着泪说,“我不去领,哥哥是自己报名参军的,他流血是为了咱们革命,不是为了换小米粮食。我能够生产。”(“拒领恤金粮”不仅表现了张秋阁的刚强性格,更是体现了她顾全大局的崇高品质。)

⑳曹蜜田又劝说了几句,就走了。秋阁坐在纺车怀里,再也纺不成线,她望着灯火,一直到眼睛发花,什么也看不见,才睡下来。(时、地、人是划分小说情节单元的极明显标志,一天又一天,一地又一地,有曹蜜田有退场,有郭大妮的出场,小说情节至此被划分为两个相对独立的情节单元。)

>>>③-⑳段是本篇小说故事情节的第一单元。

㉑第二天,她起得很早,把二格叫醒,姐俩到碾子上去推棒子,推好叫二格端回去,先点火添水,她顺路到郭忠的小店里去。

㉒郭忠的老婆是个歪材。她原是街上一个赌棍的女儿,在旧年月,她父亲在街上开设一座大宝局。她从小在那个场合里长大,应酬人是第一,守家过日子顶差。等到大了,不知有多少人想算着她,父亲却把她嫁给了郭忠。谁都说,这个女人要坏了郭家小店的门风,甚至会要了郭忠的性命。娶过门来,她倒安分守己和郭忠过起日子来,并且因为她人缘很好,会应酬人,小店添了这员女将,更兴旺了。(小说插叙郭忠老婆的出身,交代了大妮的家庭环境,既丰富了小说的情节,也因为不同人物之间的对比映衬使得郭大妮的形象更加真实鲜明。)

㉓可是小店也就成了村里游手好闲的人们的聚处,整天价人满座满,说东道西,拉拉唱唱。(侧面描写郭忠老婆,继续从反面着笔,对比映衬出大妮热爱劳动、积极向上的美好形象。)

㉔郭忠有个大女儿名叫大妮,今年十七岁了。大妮以前也和那些杂乱人说说笑笑,打打闹闹,近来却正眼也不看他们。她心里想,这些人要不得,你给他点好颜色看,他就得了意,顺杆爬上来,顶好像蝎子一样螫他们一下。

㉕大妮心里有一种苦痛,也有一个希望。在村里,她是叫同年的姐妹们下眼看的,人们背地说她出身不好,不愿意叫她参加生产组,只有秋阁姐知道她的心,把她叫到自己组里去。她现在很恨她的母亲,更恨那些游手好闲的整天躺在她家炕上的那些人,她一心一意要学正派,要跟着秋阁学。(对郭大妮的细致刻画从侧面充分表现了张秋阁崇高人格的巨大感染力量。)

㉖秋阁来到她家,在院里叫了一声,大妮跑出来,说:“秋阁姐,到屋里坐吧,家里没别人。”

㉗“我不坐了,”秋阁说,“吃过饭,我们去给抗属送粪,你有空吧?”

㉘“有空。”大妮说。

㉙大妮的娘还没有起来,她在屋里喊:“秋阁呀,屋里坐坐嘛。你这孩子,多咱也不到我这屋里来,我怎么得罪了你?”(次要人物闪进闪出,前呼后应,针线密实。)

㉚“我不坐了,还要回去做饭哩。”秋阁走出来,大妮跟着送出来,送到过道里小声问:“秋阁姐,怎么你眼那么红呀,为什么啼哭来着?”

㉛“我哥哥牺牲了。”秋阁说。

㉜“什么,秋来哥呀?”大妮吃了一惊站住了,眼睛立时红了,“那你今儿个就别到地里去了,我们一样做。”(“那你今儿个就别到地里去了,我们一样做。”大妮说的这句话既是对张秋阁的热切的关心,也表明了自己坚定的决心。)(小说作者自觉回避正面渲染战争场面的血腥与残酷,而是主动选择叙写根据地干部群众的支前生活场景,表现历史变革时期的风云变幻与革命者崇高伟大的乐观主义精神,这也是诗体小说创作最为典型的风格追求。)

㉝“不,”秋阁说,“我们还是一块去,你回去做饭吃吧。”(作者置身事外,以一种冷静客观的态度、简洁疏朗的笔调叙述故事,通过人物间的对话推动故事情节向前发展,又运用白描的手法和个性化的语言,展现了人物的思想性格。)

>>>㉑-㉝段是本篇小说故事情节的第二单元,为节选部分耐人寻味的结尾。

(节选自《白洋淀纪事》)

 

【知识建构】

//孙犁小说的语言特点//

孙犁小说语言清新自然、朴素洗练,被称为“诗体小说”。

用散文诗的语言来写小说,是孙犁创作的又一个特点。这就使他的小说带有浓郁的抒情味道。

语言简洁、优美,富于诗情画意。大家常喜欢用“诗的语言”来概括孙犁的作品的语言。孙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诗意,并善于运用饱含诗情的笔触来表现它。不论是对话,还是叙述、描写,用的哪怕是最通俗的口语,都能像诗句一样优雅。

小说《张秋阁》的人物语言质朴自然,切合当时当地的环境和人物生活特点,非常具有表现力。小说不以故事取胜,而是以作者擅长的白描手法来真实细腻地展示人物的内心情感。

小说《张秋阁》的叙述语言同样洗练、朴实,充满诗情画意。特别是在对人物神态、动作、心理等细节的刻画充分表现了人物丰富复杂的性格、心理,言简而意丰,不愧为融小说、散文、诗歌的特点于一体的散文诗式的诗体小说。

 

【思考探究】

1.有人认为,孙犁的小说通篇散发着“真实的群众生活的情调”。请结合本文谈谈你的理解。

                                                           

                                                           

                                                           

                                                           

2.张秋阁是贯串小说情节始终的线索人物,也是集中体现小说主题思想的主要人物,请结合相关细节,评析一下张秋阁思想性格的主要方面。

                                                           

                                                           

                                                           

                                                           

                                                           

3.荷花淀派是以孙犁为代表的一个当代文学的流派,充满浪漫主义气息和乐观精神是这一文学流派的显著特征,请以《张秋阁》一文为例,简析这一特征。

                                                           

                                                           

                                                           

                                                           

4.次要人物有的是主要人物的对立面,有的是支持者、同情者,有的则是处于中间状态的人物,他们构成了作品的具体环境和矛盾冲突,为主要人物的活动提供了最可靠的依据和最广阔的舞台,并对主要人物起着对比、衬托作用。请概括《张秋阁》一文中次要人物郭大妮的作用。

                                                           

                                                           

                                                           

                                                           

 

参考答案

1.①小说贴近时代,反映真实的农村生活。本篇小说取材于冀中平原的农村生活,反映了解放区大生产运动的真实社会图景。

小说塑造的是普通的农民形象。小说着力塑造了张秋阁、曹蜜田、郭大妮等普通农民形象,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小说的语言具有生活化和个性化特征。小说的语言简洁朴素,大量运用群众生活化的口语和个性化的人物对话,使小说呈现朴实简明的风格。

【解析】本题考查对小说作者鲜明创作风格的正确理解与把握。一个成熟了的小说作者的创作风格通常体现了材料选择、形象塑造、情节设计以及语言运用等多个方面。“真实的群众生活的情调”是以孙犁为代表的“荷花淀”派作家群共同的创作风格,他们的作品语言清新淡雅,质朴淳厚,处处散发着浓郁的华北农村的乡土气息。他们利用练达浅近的文字解读生活,注释人生,塑造了一大批富有时代精神和浓郁浪漫主义气息的根据地军民的英雄形象,张秋阁、曹蜜田、郭大妮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2.①她重家人情义,更能顾全大局,主动劝阻曹蜜田在村里忙于“大生产运动”的当口外出将哥哥的尸首起回来。

②她纺纱织布,碾米做饭,热爱劳动,为人刚强,拒绝“到县里领恤金粮”。

③她为人正派,热爱集体,不仅自己努力克服困难,积极参加“生产组”的劳动,还能影响和带动其他人,成为郭大妮学习的榜样。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小说主人公人物形象的分析与概括。张秋阁是小说的主人公,是根据地军民英雄形象的杰出代表。分析这样一个英雄人物的思想性格要从故事发生的背景、人物活动的轨迹、与次要人物的关系以及生动传神的细节等多个方面入手,充分揭示人物思想性格的丰富复杂性与发展变化性,力求准确完整,于文有据。

3.①作者从侧面着笔,着重写根据地后方的“大生产运动”,并不刻意表现战场的残酷与牺牲的壮烈。

②作者通过对人物语言的生动叙写充分发掘人物言行举止背后的人情美、人性美,有邻里发小之间的互帮互爱,有兄妹家人之间的难以割舍。

③生活的重压与人生的苦难之外,作者更关心关注的是曹蜜田、秋阁、大妮等主要人物投身社会变革、共同学习进步的积极态度与乐观精神。

4.①郭大妮和曹蜜田等次要人物的存在为主要人物张秋阁这个主要人物的塑造提供了必要的社会关系及成长舞台。

②郭大妮与她母亲以及其他聚集在郭家小店里的那些“游手好闲的人们”形成了极其鲜明的对比,有力地衬托了主要人物张秋阁的崇高形象。

③郭大妮和曹蜜田等次要人物作为主要人物张秋阁的支持者与同情者,与主要人物张秋阁共同构成了富有时代气息的社会生活画面,突出表现了共产党领导下的冀中根据地群众积极投身大生产运动,全力支持解放战争的鲜明主题。

 

【相关链接】

“荷花淀”里流淌出“诗化小说”

石雅彬

在风起云涌的革命年代,河北是一片红色的土地。这片红色土地不仅诞生了无数革命英雄,而且滋养了许多红色作家,孙犁就是其中之一。他善于反映农村生活和战争场面,用充满诗情画意的语言塑造一个个红色经典形象,成为“荷花淀派”的创立者和代表作家。

在残酷的战争环境中寻找美和诗意

孙犁,原名孙树勋,1913年4月6日出生于河北省安平县的一个农民家庭。他从小体弱多病,但酷爱读书,借阅了许多古典文学名著,还喜欢听地方戏和大鼓书。在安平县城上高级小学时,他开始阅读“五四”新文学优秀作品,特别是鲁迅和文学研究会的现实主义文学对他影响最大。

1938年初春,孙犁参加了驻扎在河北安平县的冀中人民自卫军,投身抗日洪流,曾先后在晋察冀通讯社、晋察冀文联、《晋察冀日报》、华北联大做编辑和教员。他在抗日文学界崭露头角并非因为自己的作品,而是一次著名的全民文学创作运动——“冀中一日”。孙犁和另一位记者王林参与编辑了《冀中一日》文集,在这个过程中他的文学才能迅速成长,开始探索文学创作理论和独特的文学语言风格。

1944年孙犁赴延安,在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和工作,发表了著名的《荷花淀》《芦花荡》等短篇小说。短篇小说《荷花淀》在延安《解放日报》上发表后,重庆《新华日报》和各解放区的报纸纷纷转载,新华书店发行单行本,香港的书店也予以出版。孙犁小说荷花一样清新独特的艺术风格引起了文坛广泛的关注。《荷花淀》和《芦花荡》分别成为孙犁后来所写的“白洋淀纪事”之一和之二。

《荷花淀》这部作品虽然不长,但是典雅、朴素、凝练,深具中国性,小说在激烈残酷的抗日战争里,一个关系着民族存亡的大背景下,却选取了小小的白洋淀的一隅,表现农村妇女既温柔多情,又坚贞勇敢的性格和精神,发表以后受到了战士们的喜爱。这部作品写出了“我们为什么而战”,却没有鲜血淋漓和生离死别,而是写出了后方百姓安静的生活,它安慰了那些在前线浴血奋战的人们,也鼓舞了士气。

1945年9月抗战胜利后,孙犁返回冀中。他积极努力、实实在在地融入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中,还参加了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工作,并利用在火热的革命斗争中所积累的大量素材,写出了后来收入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中的《钟》《碑》《嘱咐》等短篇小说和一些散文。

用谈笑从容的态度来描摹风云变幻

新中国成立初期,孙犁怀着以作品报效家乡人民,并为新中国文学增光添彩的理想,勤奋写作。那些他所亲历的烽火岁月,冀中人民前赴后继、英勇顽强的斗争场面,令他兴奋不已,以致夜不能寐。1950年7月他开始了长篇小说《风云初记》的构思和创作。

《风云初记》是孙犁创作的唯一一部长篇小说。它以滹沱河沿岸两个村庄为背景,围绕着高、吴、田、蒋四姓五家的生活史,细致地勾勒了冀中平原各个社会阶层的生活状况和精神面貌。小说从“七七事变”展开故事,表现了抗日战争初期,共产党在滹沱河两岸组织人民武装、建立抗日根据地的曲折历程,反映了冀中劳动人民的觉醒进步和澎湃高涨的战斗热情。

1963年9月,孙犁在一篇回忆文章中写道:“那时(指1937年秋季)我正在家里,亲眼见到冀中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掀起的巨大的抗日战争的怒潮。”“在抗日战争里,我更深刻地了解到中国农民勤劳、勇敢的性格……他们是充满胜利的信心的。这种信心,在战争岁月里,可以说是与日俱增的。伟大的抗日战争,不只是民族的觉醒和奋起,而且是广泛、深刻地传播了新的思想,建立了新的文化。在这个历程里,我更加热爱着我的家乡,这里的人民。”“他们进行的工作,和他们所表现的高尚品质……它是鼓动我创作的最大的动力。”“那一时期的情景,就像泉水一样在我的笔下流开来了。”“小说的前二十章的情节可以说是自然形成的。它们完全是生活的再现,是关于那一时期我的家乡的人民的生活和情绪的真实记录。我没有做任何夸张,它很少虚构的成分,生活的印象,交流、组织,构成了小说的情节。”

在《风云初记》中,作家极善于运用抒情诗似的语言,用饱含着浓郁感情的精细的笔法,连续不断地描绘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来展示抗日战争初期冀中平原的生活情景,真实地再现了冀中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反抗日本侵略者的可歌可泣的伟大斗争,热情地讴歌了在斗争中成长起来的春儿、芒种等英雄人物。因此被誉为“诗化小说”的经典。尽管在写战争,但文笔行云流水,明丽天然,正如评论家张莉所说:孙犁的作品既写出了世界的样子也写出了世界的美好,他的作品中有对人性的美好和对生活的愿景的描摹。

1950年,《风云初记》第一集边写边由《天津日报》副刊连载,1951年3月完稿后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第二集完成于1952年7月,1953年春仍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第三集原本于1954年5月写完,还未及加工润色,作家便身患重病,辗转治疗。直至1962年春,病体稍愈孙犁才开始修订并对小说结尾进行了重写。1963年4月,这部共90章、27万多字的长篇小说全本由作家出版社出版。

1960年,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三次代表大会上,时任文化部部长、全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主席茅盾在报告中高度称赞孙犁:“孙犁的创作有一贯的风格,他的散文富于抒情味,他的小说好像不讲究篇章结构,然而决不枝蔓;他是用谈笑从容的态度来描摹风云变幻的,好处在于虽多风趣而不落轻佻。”

受孙犁影响很深的我国当代作家从维熙也说:《风云初记》的艺术魅力恰恰在于作家在描写残酷的抗日战争时选择了一个独具匠心的角度,从冀中最普通的农村、最普通的家庭写起,整部作品绝少刀光剑影、狼烟烽火,大部分篇幅却是明月清风、田园牧歌的“市井图”。

创造立体复杂的人物形象

孙犁的中篇小说《铁木前传》是反映农村合作化运动中农民生活的优秀文学艺术作品。主要通过铁、木两家两代人的前后变化,揭示了20世纪50年代初期北方农村的生活风貌和农业合作化运动给予农村社会的深刻影响,是当时反映农村合作化运动的作品中极具艺术特色的一部。

这部书初版于1957年,1959年由百花文艺出版社首次出版插图本。在这部作品中,孙犁依然秉持一贯的诗意风格,写出了一幅二十世纪50年代的“农村百景图”。作者没有拘泥于当时文坛的一贯风格,而是创造出了一群极富个性和真实性的人物形象,比如“小满儿”“六儿”“黎老东”等人,他们的形象是丰满的、立体的、复杂多面的,绝非程式化、纸片化的,在故事的发展过程中,我们能清晰地看到人物性格的转变脉络,这让农村合作化的影响力更加凸显和具有说服力,即使是反面人物,孙犁也赋予他追求幸福的权利,并且让这种追求具有部分合理性,这种创作理念即使放到现在也是先进的。

孙犁的晚年生活一直受病痛困扰,创作极为艰难,但是从1979年到1995年,他先后出版了《晚华集》《秀露集》《澹定集》《尺泽集》《远道集》《老荒集》《陋巷集》《无为集》《如云集》《曲终集》十部散文集,合称为《耕堂劫后十种》。2002年,一代文学大师孙犁溘然长逝。这位写了近70年文章的作家,留给后代四百余万字的优秀作品,那些作品中秀美的文字、鲜活的人物将长留人们心间。

阅读全文
孙犁《张秋阁》(附习题+答案)

微信扫码分享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