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E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试题解析 > 现代文阅读Ⅱ

现代文阅读Ⅱ

老舍《邻居们》(附习题+答案)

分享:杨老师 2024-02-27 现代文阅读Ⅱ 问答

邻居们

老 舍

明先生对不识字的太太放纵儿女,和邻居吵闹,辞退仆人这些事,给她一些自由,以为是为明家露脸。(正面写明先生,侧面写明太太,写出明太太的自私、霸道、蛮不讲理。)明先生的头抬得很高。他有在洋人那里赚钱的职业,他求不着别人,所以用不着客气。他永远不看书,因为书籍不能供给他什么。可是,他究竟还有点不满意。他清清楚楚地看见自己身里有个黑点,像水晶里包着的一个小物件。可是他没法去掉它,它长在他的心里。

他知道太太晓得这个黑点。明太太所以爱多心,也正因为这个黑点。

邻居是对儿姓杨的小夫妇,明先生看不起他们,总以为教书的人是穷酸,没出息的。尤其叫他恨恶杨先生的是杨太太很好看。他看不起教书的,可是女教书的——倘若长得够样儿——多少得另眼看待一点。杨穷酸居然有这够样的太太,比起他自己的要好上十几倍,他不能不恨。

>>>以上是故事情节的序幕。

明先生的小孩偷了杨家的葡萄。界墙很矮,孩子们不断地过去偷花草。对此,杨先生始终不愿说什么,他似乎想到明家夫妇要是受过教育,自然会自动过来道歉,可明家始终没来。杨太太决定找明太太去。

杨太太很客气:“明太太吧?我姓杨。”

明太太准知道杨太太是干什么来的,而且从心里头厌恶她:“啊,我早知道。”

杨太太所受的教育使她红了脸,而想不出再说什么。可是她必须说点什么。“没什么,小孩们,没多大关系,拿了点葡萄。”

“是吗?”明太太的音调是音乐的,“小孩们都爱葡萄,好玩。我并不许他们吃,拿着玩。”(语言描写,写出明太太的自私、狡黠与自作聪明。)

“我们的葡萄,”杨太太的脸渐渐白起来,“不容易,三年才结果!”

“我说的也是你们的葡萄呀,酸的;我只许他们拿着玩。你们的葡萄泄气,才结那么一点!”(语言描写,写出明太太的自私与蛮不讲理。)

“小孩呀,”杨太太想起教育的理论,“都淘气。不过,杨先生和我都爱花草。”

“明先生和我也爱花草。”

“假如你们的花草被别人家的孩子偷去呢?”

“谁敢呢?”(语言描写,写出明太太的霸道。)

“你们的孩子偷了别人家的呢?”

“偷了你们的,是不是?你们顶好搬家呀,别在这儿住哇。我们的孩子就是爱拿葡萄玩。”(语言描写,活画出市侩兼泼妇的霸道形象。)

杨太太没法再说什么了,嘴唇哆嗦着回了家。作为最新式中国人的杨先生不便于当面交涉,客客气气地写封信吧,只求明先生嘱咐孩子们不要再来糟蹋花草。

>>>以上是故事情节的开端:“葡萄事件”。

信是杨家仆人送过去的,被明太太窝回去了。

下午,老妈子拿进一封信来。杨先生接过一看,门牌写对了,可是给明先生的。他忽然想到扣下这封信,可是马上觉得那不是好人应干的事。告诉老妈子把信送到邻家去。

“拿回去吧,我们不看这个!”

“给明先生的!”老妈子说。

“是呀,我们先生没那么大工夫看你们的信!”

“是送错了的,不是我们的!”

“送错了的?”明太太翻了翻眼,马上有了主意,“叫你们先生给收着吧。当是我看不出来呢,不用打算诈我!”拍的一声,门关上了。(不只是霸道,还自作聪明。)

怎么处置这封信呢?私藏别人的信件?拆开看看?是不光明的。想来想去,杨先生决定给外加一个信封,改上门牌号数,扔在邮筒里。第二天早晨,夫妇忙着去上学,忘了那封信。

下学回来,刚要吃饭,听见明家闹起来了。饭后,杨家的老妈子知道了消息:明先生打太太是为一封信,要紧的信。(侧面描写明先生与明太太。)杨先生想必定就是他所存着的那封信了。既是要紧的信,为什么不挂号,而且马马虎虎写错了门牌呢?混蛋应受惩罚。他想起那些葡萄来……第二天早晨把那封送错的信和劝告明家管束孩子的信一齐发了,他不希望明先生悔过,只教明混蛋看看读书人是怎样的客气与和蔼,是君子就够了。

明先生见着了写信的人,知道了信的内容:他和一个朋友借着外国人的光儿私运了一些货物,被那个洋人晓得了。所以他担心,命令太太去索要那封信。明太太宁肯挨打也不肯去,这太难堪了,就诬说杨家不给。(明先生以杨先生为穷酸,杨先生则以明先生为“混蛋”,他们各自猜测着对方,感觉着自己的优越。他们之间是不能沟通的,不存在相互的了解。明太太的“宁肯挨打也不肯去”则尽显明太太的自私、蛮横、死要面子和自作聪明。)明先生的气不打一处来,就凭个穷酸教书的敢跟我斗气。哼!他向孩子们发了命令。

邮差下午四点多送来了信。明先生看完,心中说不出是难受还是痛快。痛快的是,他看明白了那封写错了门牌的信,杨先生没有拆开;难过的是另一封,使他更讨厌那个穷酸,他觉得只有穷酸才能那样客气,客气得讨厌。

>>>明先生认为杨先生穷酸,杨先生认为明先生混蛋,他们各自感受着对方,猜测着对方,难以彼此沟通、相互理解。作者从有限视角来叙述,让读者觉得分外可笑,同时也很可悲。

路上,杨先生满心痛快:既然把那封信送回了原主,而且客气地劝告了邻居,这必能感动了明先生。

>>>故事情节至此逆转,进入高潮;人物性格发生异变,热血沸腾。

一进家门,他楞了,院中的花草好似垃圾箱忽然疯了,一院子满是破烂儿。他知道这是谁做的。怎么办呢?他想要冷静地找主意,可冷静不了,他的那点野蛮的血沸腾起来。扯下衣服,捡起两三块半大的砖头,隔着墙向明家的窗子扔了去。听着玻璃的碎裂,他心里痛快。他似乎忽然由文明人变成野蛮人,觉出自己的力量与胆气,像赤裸裸地洗澡时那样舒服,无拘无束地领略着一点新的生活味道。他等着明先生来找他打架。

>>>以上故事情节的发展与高潮:“信件事件”。“信件事件”和“葡萄事件”之间没有必然的因果联系,但都带动了两家人情绪的发展,使人物个性逐次得到充分展现,构成颇具喜剧色彩的情节。

明先生不想过来,因为他觉得杨先生不那么讨厌了。看着破碎玻璃,虽不高兴,可也不十分不舒服。他开始想到嘱告孩子们不要再去偷花。可一想起杨太太,又不能不恨杨先生;可是恨与讨厌,他现在觉出来,是不十分相同的。“恨”有那么一点佩服的气味在里头。

第二天是星期日,杨先生在院中收拾花草,明先生在屋里修补窗户。世界上仿佛很平安,人类似乎有了相互的了解。

>>>以上故事情节的结局,“野蛮”为垂死的文明注入了生命力,这多少带着点出乎意料的夸张,推动读者进一步思考一个关于文化改良的大问题。

(有删改)

 

【文章珠玑】

怎么办呢?他想要冷静地找主意,可冷静不了,他的那点野蛮的血沸腾起来。扯下衣服,捡起两三块半大的砖头,隔着墙向明家的窗子扔了去。听着玻璃的碎裂,他心里痛快。他似乎忽然由文明人变成野蛮人,觉出自己的力量与胆气,像赤裸裸地洗澡时那样舒服,无拘无束地领略着一点新的生活味道。

 

【思考探究】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正是因为明先生身上的“黑点”,使得明太太面对杨太太时格外强调杨家葡萄的“酸”。

B.杨先生在送回信件后“满心痛快”,是一种现代小市民的自以为是和一点“精神胜利”。

C.杨先生家的花园“遭难”,是明先生家的小孩“做”的,但背后却是得到明先生指示的。

D.明太太两次都没有接受杨家的送信,是因为她不识字,又小聪明,不知道信是给明先生的。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葡萄事件”中,作者最出色的塑造在明太太的语言上,寥寥几句,句句带着居高临下的蛮不讲理,泼妇的气息扑面而来。

B.在“信件事件”中,通过对杨先生不同发展阶段的心理变化的描写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使故事节奏张弛有度。

C.“踏花事件”中杨先生通过“以暴制暴”的方式,意想不到地换来了两家的太平,这样的结局处理其实在意料之中。

D.小人物、小事件,合乎老舍短篇小说“集中”“紧凑”的要求,最精巧的是人与事的配合相辅相成,丝毫不见突兀。

3.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

                                                           

                                                           

                                                           

                                                           

4.小说运用多种手法以取得的讽刺的艺术效果,请从文中举出三处手法不同的例子,并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D

【解析】D.“明太太两次都没有接受杨家的送信,是因为她不识字”错误。第一次没接受不是因为不识字,而是因为她的泼辣。故选D。

2.C

【解析】C.“这样的结局处理其实在意料之中”错误。结局在意料之外,而非意料之中。故选C。

3.①讨厌杨先生,是因为杨先生身上的客气和穷酸气惹人心烦。(或答因为明先生讨厌读书人。)

②而恨是因为杨先生有一个让自己羡慕的太太,(或答“因嫉妒而恨”),同时恨中又包含了对其胆气和血性的佩服。

4.①杨先生知书达理和后文野蛮动粗,这两处形成鲜明对比,极具讽刺意味。(或答“葡萄事件”中,杨太太的客气礼貌与明太太蛮不讲理的对比)

②文章结尾的“平安”“了解”,使用了反语的艺术手法,暗藏嘲弄。

③“杨穷酸”“明混蛋”,“漫画式”笔法刻画人物形象,展现了辛辣的嘲讽。

④结尾本应暴力相对的两人之间居然产生了相互的了解,突转的手法带来了讽刺意味。(答出三处即可)

阅读全文
老舍《邻居们》(附习题+答案)

微信扫码分享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