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E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试题解析 > 现代文阅读Ⅱ

现代文阅读Ⅱ

老舍《鼓书艺人》(附习题+答案)

分享:杨老师 2023-11-09 现代文阅读Ⅱ 问答

鼓书艺人

>>>题目交代了写作对象及身份:民族艺人。

老 舍

①宝庆的心情十分震动,一个抗日团体给他来了信,要他的班子为抗战做点事情。(交代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以及原因。“震动”一词,暗含着人物对授予这样的任务而感到震惊、意外。)

②当琴珠问起他们肯出多少钱时,他大吃一惊。(在宝庆看来,为国出力是每个国人应尽的职责和义务,体现了人物浓厚的爱国之情。)他知道人家连车马费都不会给的。琴珠一听,直摇头:“不干!”

③“我来付车马费,”宝庆没辙了。琴珠笑得前仰后合,半天才憋出话来:“您钱多,您有钱……我们穷人得挣钱吃饭。”(无人帮忙,宝庆的演出遇到的第一个难题。使得文章情节波折起伏。)

>>>第一部分(①~③):小说开端——宝庆接受演出。

④宝庆让她笑去,回到旅馆,自己排练。

⑤他顺口哼了一两段,都不合适。平日里唱的多是些谈情说爱的词儿,就是那些忠君报国的,也不是味儿。(宝庆精挑细选,体现了对此次演出的重视。无合适的唱词,又成为宝庆演出遇到的第二个难题。)

⑥在屋子旮旯里睡着了的窝囊废,(不称呼人物的姓名,而是一个表示无能、懦弱的侮辱性绰号,一方面暗示人物给他人留下的不良印象,另一方面也与后文人物愿意登台演出,为抗日出力形成了鲜明对比,意在突出人物的热忱和爱国豪情。)让宝庆给吵醒了。他从床上坐起,揉着眼,“干吗不睡呀,兄弟?”宝庆说,他要准备一段词,鼓动大家抗日的心劲。

⑦窝囊废又躺下了。宝庆还在拨琴,心里琢磨着词儿。他先念上一句,然后用一只手在琴上弹几下,和着唱唱。有些字实在念不上来,就连蒙带唬,找个合辙押韵的词补上。每找到一个合适的词儿,就直乐:“嗬!有了!”

⑧“唱什么呢?”窝囊废问。

⑨“《抗金兵》!表一表梁红玉擂鼓战金兵的事,”宝庆答道,“就是有些地方不好办。”窝囊废又坐了起来。他清了清嗓子,很严肃地说,“你为难的是不识几个字。”他下了床,“来,我来念给你听。你知道我有学问。”(动作、神态、语言描写,写出了人物面冷心热,关心国家,富有民族大义。)

⑩宝庆奇怪了,看着他。“您认那俩字也不比我多呀!”

⑪窝囊废受了委屈。“怎么不比你多?用得着的字我都认识。好好听着,我来念。”

⑫兄弟俩哼起鼓词来了。窝囊废念一句,宝庆念一句,哥儿俩都很高兴。(两人的高兴一方面是因为配合默契、兄弟情谊提升,另一方面是为能够出抗日出力。)很快就练熟了一个段子。窗纸发白的时候,窝囊废主张睡觉,宝庆同意了,可是他睡不着。他又想起了一件揪心的事。琴珠要是不干,那小刘也就不会来弹弦子了。大哥虽是弹得一手好弦子,但从不肯干这一行,他看不起唱大鼓这一门贱业,宁可什么也不干,赖在家里靠兄弟吃饭。(交代了为何被称为“窝囊废”的原因,同时,可以看出当时人们对鼓书艺人这一行业的鄙视。)

⑬“大哥,”他试着问:“您给弹弹弦子怎么样?”

⑭“我?”窝囊废应着,“我——图什么呢?”

⑮“为了爱国,也给自个儿增光,”宝庆说得很快,“咱们的名字会用大黑体字登在报上。明白吗?会管咱们叫‘先生’。方宝庆先生,方宝森先生。您准保喜欢。”(语言描写,体现出人物能为国出力的喜悦、自豪之情。)

⑯没人答碴,只听得一阵鼾声。

⑰第二天上午,宝庆醒来一看,那把一向放在屋角里的三弦不见了。他跳下了床。没了这个宝贝,可就算玩完了!他一抬头,看见窝囊废的床空了。(设置悬念,让读者担忧宝庆的演出。失去乐器,演出遇到的第三难题。)

⑱他急忙往小河边跑,一下子就找到了窝囊废,他正坐在一块黑色的大石头上,拨拉着琴弦。宝庆如释重负地笑了。(窝囊废拿走三弦是为了练习,该情节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同时,也体现出宝森对人生价值的追求。)

>>>第二部分(④~⑱):发展阶段——演出前。兄弟两人为演出而悉心准备。

⑲重庆来的公共汽车司机,捎来了报纸。宝庆看着剧目广告,得意得心直跳。他、他哥哥的名字都在上面。用的是黑体的大字,先生的尊称。他像个小学生一样,大喊大叫地把报纸拿给窝囊废看。(对受到他人的尊敬而感到喜悦和自豪。)

⑳彩排那天,他们早早地就起来了,穿上最好的衣服。窝囊废刮了胡子。他难得刮胡子,这回不但刮了,而且刮得非常认真仔细,一根胡子也没漏网。末了,他把鬓角和脑后的头发也修了修。他穿了件深蓝的大褂,正好跟兄弟的灰大褂相配。为了显得利落,他用长长的宽黑绸带把裤脚扎了起来。(仔细认真的打扮,一方面体现出宝森、宝庆兄弟二人对此次演出的重视。同时,尤其突出宝森,体现出鼓书艺人对自我人格尊严的的重视。)

㉑中午时分,他们进了城。宝庆打算好好请大哥吃上一顿,报答大哥成全他的一番美意。但轰炸后的重庆那么荒凉,劫后余烬的景象,倒了他们的胃口。有些烧毁的房子已经重建起来了,有些还是黑乎乎的一堆破烂,有的孤零零地只剩了一堵墙,人们用茅草靠着这堵墙搭起了小棚棚,继续干他们的营生。满眼令人心酸的战争创伤,一堆堆发黑的断砖残瓦。宝庆觉着眼前是一具巨大的尸体,疮痍密布。他一个劲地打战。(通过正面描写战后的惨烈情形,以及侧面借助宝庆“一个劲地打战”的感受,渲染惨烈的氛围,写出了战争的残酷,控诉了日本侵略者的累累罪行。描写废墟上人民的生活,他们艰难的求生触动了宝庆,更加激发了宝庆兄弟俩的爱国之情,为下文抗日义演蓄势;而宝庆的真切感受,表现了他质朴的民族情感。)

 

㉒到了戏院,一见方家兄弟,大家都迎了上来。所有的青年男女,都管宝庆叫“先生”,他非常得意。这跟唱堂会太不一样了,人家那是把他们当下人使唤。(爱国青年对宝庆的态度和唱堂会时人们对宝庆的态度形成了鲜明对比,突出了青年人对宝庆兄弟的尊敬,对民间艺术的重视,也让宝庆感受到了一种人格平等。)

㉓幕前摆好一张桌子,一把椅子,支着一面鼓。方家兄弟郑重其事地走上台。宝庆清了清嗓子,全场鸦雀无声。他于是开口,声音高亢,表情细腻,吐字行腔,精雕细琢。梁红玉以一弱女子,不惧强敌,不畏艰险,在长江之上,迎着汹涌波涛,擂鼓助战。说书人凭一面鼓,一张琴演得出神入化。只听得风萧萧,水滔滔,隆隆鼓声震撼着将士们的爱国心弦,霎时间,万马奔腾,杀声震天……(正面描写,体现了宝庆兄弟二人技艺高超,与上文中宝庆的尽心排练形成了呼应。同时,民族文化也在时代的洗礼里越发纯粹,民族文化心理得以重塑。)

㉔三弦的最后余音也消失了。场里一片肃穆,气氛兴奋又紧张。听众屏息凝神,像中了魔,末了,突然爆发出掌声。(侧面写观众的反应,再次突出宝庆兄弟二人技艺高超,引人入胜。)

㉕宝庆大大方方地抓住窝囊废的手,举了起来。他鞠了一躬,窝囊废也挺不自然地鞠了一躬。听众一片叫好声。宝庆庄重地拿起三弦,走下了台——这是对他大哥,优秀琴师的一番敬意。

>>>第三部分(⑲~㉕):小说高潮——演出时。宝庆兄弟二人精彩演出,赢得了他人的肯定,实现了二人的自我价值。

㉖后台,全体演员围住了宝庆和窝囊废。拍他们的背,他们拉手。年青的知识分子热情洋溢,宝庆激动得说不出话。吵吵嚷嚷的年轻人围了上来,他立着,眼泪顺着腮帮子往下流。(宝庆的落泪,一方面是感到被人尊重、实现自我价值而落泪;一方面被爱国青年们浓烈的爱国精神而感染。民族艺人的自我价值得以重新确认、人格得到净化与升华。)

>>>第四部分(㉖):小说结尾——演出后。小说在表演结束后众人对宝庆兄弟的态度和宝庆的泪水中结束。

 

 

【知识建构】

//次要人物的作用//

次要人物是相对于主要人物而言的。他们出现在文中主要有以下几个作用:首先,牵线搭桥,推动情节。主要人物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往往从次要人物的眼睛里看出来;对人物的感受、评论,往往从次要人物的嘴里说出来。通过次要人物的见闻,把故事相关的情节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推动情节发展。次要人物往往担当着特定的角色,有一定的叙事功用,起到线索作用。其次,侧面衬托,凸显主要人物。次要人物可以将原本单调的故事情节衬托得活灵活现,凸显主要人物品质,表达思想感情,使主要人物更加鲜明清晰。再次,渲染气氛,奠定基调。次要人物的出现为主要人物的活动提供了具体环境,起到了渲染气氛、奠定感情基调的作用。渲染气氛的次要人物多是群体人物。最后,还可能揭示主题,增添魅力。次要人物的设置是为塑造主要人物服务的,更是为揭示小说主题服务的。小说对次要人物的刻画貌似平淡轻松,实则蕴含着厚重的力量,既揭示了小说的主题,又增添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

本篇文章中宝森作为次要人物,他主要起到了推动情节的发展,因为有了他的帮助,宝庆才得以参加演出;其次,宝庆还与宝庆互相映衬,互为补充。宝森的变化更加真实地展示了旧社会艺人渴望尊重的心理。第三,折射社会环境,宝森的观念再现当时的社会风气和艺人的艰难境遇。最后,揭示小说主题。宝森的蜕变表达出讴歌底层艺人的爱国热情和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主题。

 

【思考探究】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宝庆想参加抗日义演却遭琴珠嘲弄,询问窝袭废可愿为自己伴奏,并没有得到回应后又发现他起早练琴,情节曲折有致,引人入胜。

B.小说普于在细节中刻画人物,如窝囊废彩排前精心地打扮、表演后不自然地鞠躬,表现了他对弟弟情谊深厚和初次登台的紧张不安

C.作者运用凝练的语言、恰当的修辞、长短结合的句式描写出鼓书表演内容精彩,场面震撼,具有振奋人心的力量将小说推向了高潮。

D.小说通过艺人故事展现市民阶层的生活境遇和精神面貌以鼓书表演展现民间文化凝聚民心的力量,具有浓厚的市井特色和民族色彩。

2.小说为什么不惜笔墨地刻画方宝森这一人物形象?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

                                                           

                                                           

                                                           

                                                           

3.本文节选自老舍的《鼓书艺人》,通过写宝庆一家人的在抗战时期的不幸遭遇,虽则如此,但他们的身上依旧闪烁着民族艺人的美好品德。请结合文章分析文中体现了宝庆和宝森哪些美好品质?

                                                           

                                                           

                                                           

                                                           

 

参考答案

1.B【解析】B项,“表现了他对弟弟情谊深厚和初次登台的紧张不安”有误,精心打扮表现出他对演出的慎重,不自然地鞠躬中有初次登台的羞涩、赢得赞赏的激动。

2.①与宝庆互相映衬,互为补充。宝森的变化更加真实地展示了旧社会艺人渴望尊重的心理。②丰富小说内容。宝森的言行促成情节发展,增添故事生动性。③折射社会环境。宝森的观念再现当时的社会风气和艺人的艰难境遇。④揭示小说主题。宝森的蜕变表达出讴歌底层艺人的爱国热情和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主题。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及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能力。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从侧面衬托(反衬)出主要人物的性格(形象);引出主要人物,推动情节的发展;贯串全文,作为线索;暗示(揭示)小说的主旨;次要人物如果是“我”,能增强故事情节的真实感。结合“大哥虽是弹得一手好弦子,但从不肯干这一行,他看不起唱大鼓这一门贱业,宁可什么也不干,赖在家里靠兄弟吃饭”“到了戏院,一见方家兄弟,大家都迎了上来。所有的青年男女,都管宝庆叫‘先生’,他非常得意。这跟唱堂会太不一样了,人家那是把他们当下人使唤”分析可知,与宝庆互相映衬,互为补充。宝森的变化更加真实地展示了旧社会艺人渴望尊重的心理,宝森的观念再现当时的社会风气和艺人的艰难境遇。丰富小说内容。结合“第二天上午,宝庆醒来一看,那把一向放在屋角里的三弦不见了。他跳下了床。没了这个宝贝,可就算玩完了!他一抬头,看见窝囊废的床空了”“一下子就找到了窝囊废,他正坐在一块黑色的大石头上,拨拄着琴弦”“他们早早地就起来了,穿上最好的衣服。窝囊废刮了胡子。他难得刮胡子,这回不但刮了,而且刮得非常认真仔细,一根胡子也没漏网。末了,他把鬓角和脑后的头发也修了修。他穿了件深蓝的大褂,正好跟兄弟的灰大补相配。为了显得利落,他用长长的宽黑绸带把裤脚扎了起来”等分析可知,宝森的蜕变表达出讴歌底层艺人的爱国热情和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主题。

3.①强烈的爱国热情。如在接到邀请后,宝庆宁可倒贴车费也要为抗日团体演出。宝森主动承担起帮助宝庆念台词和答应宝庆去弹琴。

②对自我人格尊严的维护。如宝森宁可被人称为“窝囊废”,也不愿意出卖尊严的去表演。

③对自我人生价值的追求。如宝森由之前的邋遢到后面收拾、刮胡须等蜕变,表现了他对实现自我价值的追求。

④对自己技艺的精益求精。如宝庆在家里反复推敲唱词、宝森大清早起来一个人到河边去练习弹琴,都体现了兄弟两人作为艺人,对自己技艺的精益求精。

阅读全文
老舍《鼓书艺人》(附习题+答案)

微信扫码分享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