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E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试题解析 > 现代文阅读Ⅱ

现代文阅读Ⅱ

魏巍《地球的红飘带》(附习题+答案)

分享:杨老师 2023-11-01 现代文阅读Ⅱ 问答

地球的红飘带

>>>以某个事物为题,该物象往往具有象征性,且和文章主旨有关。结合全文,红飘带象征着红军的两万五千里长征,表达了对红军战士勇往直前、不惧牺牲的赞美。

魏 巍

韩洞庭指着渡口,对丁纬吩咐说:“这里是佯动方向,你们就在这里架桥!”

正在这时,只听“轰隆”一声,一颗迫击炮弹落在附近,在雨雾里升起一团浓浓的蓝烟。接着又是一梭子哒哒哒的机枪声,茅屋旁边的一棵大树落下不少枝条来。(通过“迫击炮弹”“机枪声”交代了故事发生 的背景:战争年代。同时营造了紧张的氛围。“架桥”为后文的做竹筏、战士冒死渡河埋下了伏笔。)

“敌人发现我们了!”韩洞庭说,“快分头干吧!”过了不大工夫,杨米贵就领着十几个战士,出没在竹林里,砍竹子,捆竹子,背竹子,忙个不停。(几个短句连用,用一系列的动词写出了战士们砍伐竹子、制作竹筏时的忙碌、紧张的状态。)他们的身上湿漉漉的都是雪水。杨米贵真的像是造船司令似的不断提醒着人们一些注意事项而且具有鲜明的原则性:“同志们,请注意,不要把公竹子砍光了!”(以小见大,通过杨米贵体现了整个部队的作风:有原则,有底线。)

“什么公竹子?杨二郎,难道还有母竹子吗?”人们一片笑声。(体现了战士们苦中作乐,乐观诙谐的精神品质。)

“莫笑,莫笑,确实有公竹子、母竹子的!我小时候干过的。”杨米贵一本正经地说。接着,他领着人们指看什么是公竹子,什么是母竹子,说:“我们把公竹子或者母竹子全砍了,这片竹林以后就不存在了,那么老百姓怎么办?就是土豪的,以后还要分给穷人嘛!”

“对,杨二郎说得有理!”人们纷纷说。

“所以,咱们要隔几棵砍一棵,留下公的,也要留下母的!”(语言描写,体现了红军战士时时刻刻为老百姓考虑,是人民的军队。)

人们砍下竹子,他又指导编竹筏。竹筏编成,他又喊:“不成,不成,船头上还要烤一烤,让它翘起来,不然阻力大,走不好。”(体现了人物经验丰富、思虑周全、精益求精的精神品质。)

这样,到了中午时分,就编起了一只漂漂亮亮的翘着头的青青的竹筏。

>>>小说的开端:作者集中描写伐竹、做竹筏的过程,为后文战士们乘竹筏渡江做铺垫。

当这只竹筏出现在韩洞庭、黄苏、金雨来的面前时,他们乐得眉开眼笑。他们这里捅捅,那里摸摸,然后对着造出最新产品的造船司令,看了又看,笑得很甜。(侧面描写,通过人物的笑、捅、摸、看等词语,反映出杨米贵等人技艺精湛。而且此处的“喜”与下文中的“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能体现出战士们失败,甚至牺牲时的痛心。)韩洞庭转过头问金雨来:“过江的人准备好了吗?”

“早就准备好了。”金雨来说,“报名的不少,我先挑了八个,过不过得去,让他们先试一试。”(“早就准备好了”“报名的人不少”,体现了战士们舍己为人,勇于献身的精神品质。)“这样好。”黄苏先肯定了,“把他们带来吧!”

不一时,七名战士由一名排长率领,跑步赶来。在他们面前站成一排。韩洞庭一看,来的人虽然武装整齐,可是八个人有四个穿便衣的,七长八短,还有一个穿长袍的,一个戴礼帽的,心中就有几分不悦。真是,还不如中央苏区的游击队整齐!但转念一想,出发两个多月了,天天走,没有得到一点补充,也只好如此。再看那八个人精神还好,在首长面前故意表现出执行艰巨任务满不在乎的神气,也就释然了。(通过外貌、神态正面描写,体现出虽然战争残酷,战士们物资匮乏,但仍不失昂扬斗志的可贵精神。)

“你们都识水性吗?”黄苏问。

“他们都是赣江边长大的。”金雨来笑着说。

“我看这条江还没有赣江宽哩。”那个戴礼帽的显出一脸满不在乎的神气。(语言、神态描写,体现出战士们乐观、大无畏的革命主义精神。)

出于政治委员的责任感,黄苏望着大家严肃地说:“同志们的责任很重呵!如果我们过不去乌江……”

“这个我们知道!”“请首长放心吧!”人们纷纷说。(体现了战士们舍生取义、不畏牺牲的精神。)

韩洞庭挥了挥手∶“那就开始吧,我组织火力掩护你们。”

>>>小说发展阶段,战士们勇敢出战,积极参加渡江任务。

他们把竹筏抬到江边。韩洞庭和黄苏在坡坎后面隐蔽观察。此时山谷中依然云雾迷蒙,雨雪霏霏,北风挟着惊涛,发出动人心魄的咆哮声。(环境描写,通过山谷中的云雾、雨雪、北风、惊涛,展现了一幅惊心动魄的画面,通过恶劣的环境体现了战士们人物的艰巨性。)

随着敌人的射击声,红军的马克沁重机枪,也以准确的点射封锁着对岸堡垒上的枪眼。那八个穿着杂色服装的红军战士,精神抖擞地把竹筏推到江水中,然后上了竹筏,用竹篙、木棒开始向江中划去。他们刚刚进入江流两三丈远,就被一个急浪卷了出来。那几个战士不得不再度跳下竹筏,将竹筏推入江流。韩洞庭不断地皱皱眉头。等到竹筏离岸有了一段距离,他的眉头才舒展开来。紧接着,竹筏一时被浪涛吞没,一时又吐露出来,两个指挥员的心,也是一上一下,正像惊涛中的竹筏一般。

竹筏渐渐进入中流。韩、苏二人的精神更加紧张起来。他们看见竹筏好像停滞不动,无力进入的样子。只见几个人站立起来,经过一番紧张的搏斗,竹筏才像疾箭一般地进入激流。

“不好,人落水了!”黄苏忽然惊叫了一声。

韩洞庭定睛一看,只见竹筏几乎直立起来,似乎被什么东西突然卡住似的一动不动,周围激起一堆雪白的浪花。他赶快举起望远镜细看,竹筏上光光地没有一个人影,只是附近有七八个时浮时沉的黑点。说话间,竹筏已经被激流冲向远处,而那几个黑点却仍在浪涛中沉浮。再看时,只是黑魅魅的波浪和靠霏的雨雪;其他什么也看不到了。(正侧面结合,细致的描写了战士们强渡乌江的状况,凸显出渡江之难,体现了战士们不畏艰险,誓死完成任务的决心,以及韩、苏二人对战士们的关切。)

>>>小说高潮阶段,集中笔墨细致的描写了战士们渡江时的情形,将故事推向了高潮。

“糟了!”黄苏颓然地说了一声。韩洞庭放下望远镜,看见政治委员拿望远镜的手在微微颤抖,红星军帽的帽檐下,都是汗水。自己的身上也觉得湿漉漉的,大约里里外外都湿透了。(细节描写,为任务失败,战士们有了能牺牲而紧张、担忧,体现出对战士的关心和爱护。)

“他们没有过得去。”金雨来从那边坡坎下跑过来,神色懊丧而又有几分羞愧。韩洞庭和黄苏没有作声。

“竹筏还有,我们接着过吧!”金雨来以为团首长心中不悦,又说。“不用,晚上再说。”韩洞庭望着政委。

黄苏点了点头,感情沉重地说∶“派几个人到下游村庄里看看,看他们八个人还能不能回来。”(语言描写,表现了对战士们的体恤,任务重要但不能枉顾战士的生命。体现其作为政委的特点,符合人物身份。)

雪愈下愈大,丝毫没有停下来的意思。北风也更加峭厉。对面那四座尖尖的山峰已经消失在浓雾里。江面上混沌一片,乌江显得更加宽阔也更神秘莫测了。(再次交代了红军渡江的恶劣环境,暗示了作战的艰难,也以乌江风雪象征革命事业的艰辛。)

>>>小说结尾阶段,以乌江风雪收尾,暗示革命事业的艰辛。

 

【知识建构】

 

//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其中,社会环境是指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自然环境是指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环境描写的作用在小说阅读中十分重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环境角度:渲染气氛、营造氛围,交代时间、地点和事件发生的背景;二、情节角度:推动情节发展;三、人物角度:暗示人物心理,体现人物性格,烘托人物形象等;四、主旨角度:深化文章主旨。

本文中多处运用环境描写,如风雪、波涛、浓雾、乌江等,意在强调战士任务的艰巨性,从而更好的突出红军战士不畏生死,英勇献身的精神品质。

 

【相关链接】

飞夺泸定桥

魏 巍

部队终于在早六点前赶到了泸定桥。这时风也停了,雨也住了。东方正涌上一轮红玫瑰般的旭日。战士们纷纷骂道:“这老天就是同我们作对,我们走到了,它也不下了。”

下午四时整,王开湘发出了攻击信号。热血沸腾的冲锋号声响起来,接着轻重机枪和各种不同的音调像刮风一般地扫向对岸。两侧的部队也情不自禁地喊起了冲杀声,一时竟显得山摇地动,震人心魂。

在这同时,突击队大步走上来了。连长廖大珠个子虽小,这时却显得十分英挺果决。他回头扫了一眼他的队员,低而有力地喊了一声:“上!”接着就攀着作为栏杆的粗大的铁索。由于圆滚滚的铁索不稳定,他身子趔趄了一下,随即又站稳了。接着一个十六七岁的苗族小鬼,随着廖大珠跟上去了。如果人们没有忘记,他就是在扎西茅屋里朱总司令亲自扩大来的小鬼扬各。其余的人,有的学着连长的样子,抓着另一边的铁索攀缘前进,有的就伏下身子来,骑着两根光溜溜的铁索,两只手抓着向前移动。敌人的子弹从对面噼噼啪啪地扫过来了,在铁索上不时闪出耀眼的火花。人们显然顾不上它了,比起子弹,摄人心魂的倒是下面震耳欲聋的激流。

杨成武直直地望着攀缘铁索向前移动的人们,一颗心只是随着那些战士在颤动的铁索上浮沉。不管哪个人在铁索上打个趔趄,或是铁索抖动一下,他的心就一阵发紧。落在最后面的那个战士似乎爬得十分吃力,爬出几步就爬不动了,不时望着下面的激流,脸色变得蜡黄。杨成武忽然想起,他是去年五次反“围剿”时入伍的。他家分了田地,还娶了一个漂亮的妻子,日子过得很不错。后来激于保卫苏维埃政权的热忱,他还是来了。部队临离开苏区那天,他的妻子来看望他,他不巧外出。等到第二天部队出发了,他才同妻子见了一面。长征以来,他不断地问政委:“什么时候才能回到江西根据地呢?”……就是这样一个战士,他落到最后面去了。

正在这时,只听桥头上有人惊喊了一声:“有人掉下去了!”“沉着一点!”只听远远传来一声威严的叫喊,这是廖大珠的声音。廖大珠一手紧紧抓着铁索在荡来荡去。队伍稳定住了,错错落落地继续在铁索上向前移动。杨成武望望那个爬在最后的战士,已经不见了,想来刚才正是他落下了滚滚的波涛。杨成武望望爬在最前面的,是一个面孔黝黑而又颇为秀丽的青年。他是江西广昌人。在敌人进入广昌时,他的全家都被杀害,只剩下一个出了门的姐姐。他曾经探了一次家,回来后一连哭了几天。现在他像大蜥蜴一样爬得相当迅速,高高地昂起头颅,究竟是故意不看那轰鸣的流水以减少恐惧呢,还是蔑视死亡?

杨成武看到,在所有的人中,最轻松的,恐怕要算那个带点野味的扬各。可能是他那山野生活磨炼出的大胆,也可能是对于生死完全置之度外,他在铁索上竟像猴子般地灵活轻松,甚至还把连长腰上没有插好的什么东西整理了一下,态度和动作都显得相当从容。

“好,好,到底爬过去了!”王开湘掏出手绢擦了擦额头,手绢上全是汗水。

杨成武刚松了一口气,忽然周围有人惊呼起来:“起火了!起火了!”

杨成武定睛一望,果然对岸桥头冒起一股浓烟,腾起了橘红色的火苗,转瞬间火焰飞腾,愈烧愈大。这是敌人把桥头上的什么东西点起来了。这突然发生的情况,使刚刚接近桥头的廖大珠他们大感意外,远远看见他们犹豫了,正在铁索上爬行的人们停住了。这时,杨成武高高地挥着驳壳枪,以他那年轻的尖亮的声音喊道:“同志们!这是胜利的关头呀!犹豫不得呀!冲过去!冲过去!冲过去就是胜利!……”

桥头上的人们也跟着大声喊道:“廖大珠!不要慌,冲过去!!!”

接近桥头的人们镇定了。廖大珠回过头,向后面喊了一句什么,接着从背上抽出大刀,在阳光里闪了一下,第一个扑到烟火中去了。当他的身影再度从烟火中出现的时候,只见他一挥手,一顶冒着火苗的帽子就落到大渡河中去了。其他人也纷纷跃到火里,不一刻桥头周围就响起了一阵滚雷似的手榴弹爆炸声。

随着突击队的进展,三连很快将收集来的板子铺到了桥头。杨成武随即带领第二梯队冲上去了。廖大珠他们,刚才在桥头所受的惊恐、不安,这时化作一团无名怒火,抡起大刀砍杀起来。贴近桥头就是一条古老而破旧的市街,双方就在这条小街上厮杀起来。敌人见他们人少,正在举行全力反扑时,杨成武率领的第二梯队赶到了,又经过一阵激战,终于将守敌大部歼灭,残敌弃城向北逃窜。

当追击敌人的枪声在晚风里最后飘失的时候,东方升起一轮明月,静静地照着泸定桥。这桥虽然还是寒光闪闪,但看去却像是软软下垂的吊床,不再令人惧怕。

 

【思考探究】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篇描写了红军战士在枪炮声中轻松愉快地伐竹做竹筏的场景,烘托了红军战士的英勇无畏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B.由杨米贵熟知竹子的公母和做竹筏的要点等细节可以看出,这些战士是来自劳动群众的战士,这支军队是人民的军队。

C.小说结尾一段写乌江风雪,再次交代了红军渡江的恶劣环境,暗示了作战的艰难,也以乌江风雪象征革命事业的神圣。

D.小说选取了红军长征路上一次进攻失败的场景,鲜活生动的人物,张弛交错的情节,惊险危急的场面,让人如临其境。

2.作者在塑造渡江战士的形象时运用了多种手法,请选择三种简要赏析。

                                                           

                                                           

                                                           

                                                           

3.这篇小说对于今天的青年学子来说有哪些现实意义?请结合作品简要回答。

                                                           

                                                           

                                                           

                                                           

4.魏巍笔下的事件真实可信,请结合全文分析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5.文中对此出现对乌江环境的描写,请结合全文分析其作用。

                                                           

                                                           

                                                           

                                                           

 

参考答案

1.C【解析】“以乌江风雪象征革命事业的神圣”分析不当,应为以乌江风雪象征革命事业的艰难。

2.①神态描写。他们在首长面前故意表现出满不在乎的神气,通过积极请战的行动,展现了战士们的英勇顽强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②动作描写。通过“几个战士再度跳下竹筏,将竹筏推入江流……只见几个人站立起来……”等动作描写,刻画了一群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形象。

③服饰描写。他们穿七长八短的便衣,有穿长袍的,有戴礼帽的,交代红军战士条件的艰苦。

【解析】该题考查的是小说人物形象塑造的方法,梳理相关知识点,塑造人物形象大方法一般分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正面集中体现为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在本文中,作者对渡江战士既有正面的描写,也有侧面的烘托。正面描写如语言。他们面对滔滔江水,满脸豪气的说:“我看这条江还没有赣江宽哩”,以及神态描写,他们在首长面前故意表现出满不在乎的神气,通过积极请战的行动,都体现了人物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再如对人物渡江时的动作描写,刻画了一群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形象。侧面描写如通过江水的寒冷刺骨,敌人猛烈的袭击,都衬托出渡江战士们英勇无畏,顽强拼搏的革命精神。

3.①学习并继承革命先烈不怕艰难、顽强斗争和革命乐观主义的精神,为振兴中华发愤读书。

②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发扬革命先烈迎难而上、不怕牺牲的光荣传统。

③正确对待成功与失败。红军战士的这次战斗失败了,但他们并没有因为一次失败就放弃了追求。我们要学习红军战士永不言败的精神,在民族复兴大业中勇往直前。

【解析】题目要求结合文章内容,谈谈对当代青年学子的现实意义,故在答题时需要从文本中汲取现实意义。从文本内容上可以总结出革命先烈的诸多精神品质,如不惧困难,勇担重任、敢于献身的革命精神;在困苦艰难中对百姓依然葆有热爱和关切的高尚品质;在失败后冷静分析、沉着应对,永不言败的精神品质。这些都是我们当代青年应该学习的。

4.①人物描写自然真实。通过杨米贵砍竹子时的叮嘱、做竹筏时的要求、政委对战士们的关怀和担忧,战士们的衣着和精神状态以及任务失败后金雨来的愧疚等等,凸显出了小说中人物的真实性。

②环境描写真实可靠。如乌江上的怒涛、烟雨,敌人的炮弹、战士们对百姓关心的话语,体现出了小说中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真实性。

③事件的真实可信。红军长征途中的确有横渡乌江这一事件,作者选用真实的历史事件,让文章更加的真实感人。

5.①暗示人物心理。文尾对北风、山峰、浓雾、江面的描写,暗示出任务失败后战士们内心的担忧和压抑。

②塑造人物形象。通过乌江上的怒涛、风雪等恶劣环境的描写,塑造了战士们不畏生死,勇于献身的形象。

③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全文通过乌江、雨雪风景物,交代了事件发生的背景。

阅读全文
魏巍《地球的红飘带》(附习题+答案)

微信扫码分享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