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E网

首页 > 精品试题 > 高考真题

高考真题

2020高考真题分类汇编语文(word试题+答案详解)

分享:杨老师 2023-07-20 下载支付: 5 立即下载

一、(2020·高考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社会是由众多家庭组成的家庭和谐关乎社会和谐。要在家庭中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就需要有家庭伦理。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维护家庭关系的种种伦理规范它们往往体现在各种之中。从《礼记》中可以看到各种礼制的记载如婚丧嫁娶这些都包含着各种家庭伦理规范而要使这些规范成为一种社会遵守的伦理就要使制度化。

在中国古代,“无疑是家庭伦理中最重要的观念。《孝经》中有孔子的一段话: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这是说天道常规地道通则是人们遵之而行的规矩。为什么有这样大的意义?这与中国古代宗法制有关。中国古代社会基本上是宗法性的农耕社会家庭不仅是生活单位而且是生产单位。要较好地维护家庭中长幼尊卑的秩序使家族得以顺利延续必须有一套维护当时社会稳定的家庭伦理规范。这种伦理规范又必须是一套自天子至庶人都遵守的伦理规范这样社会才得以稳定。

成为一种家庭伦理规范并进而成为社会的伦理制度必有其哲理上的根据。《郭店楚简·成之闻之》中说:天登大常以理人伦制为君臣之义作为父子之亲分为夫妇之辨。理顺君臣、父子、夫妇的关系是天道的要求。君子以天道常规处理君臣、父子、夫妇伦理关系社会才能治理好。所以,“人道天道是息息相关的。

作为一种家庭伦理的哲理根据就是孔子的仁学。以亲亲(爱自己的亲人)为基点扩大到仁民”,以及于爱物。基于孔子的仁学”,看成是天之经”“地之义”“人之行是可以理解的。一方面它体现了孔子爱人(泛爱众)的精义;另一方面在孔子儒家思想中,“在社会生活实践中有一个不断扩大的过程。因此,“不是凝固教条而是基于仁学不断释放的过程。只有在家庭实践和社会实践中仁学为基础的的意义才能真正显现出来。

社会在发展现代社会中的家庭伦理会变化,“的内涵也会随之变化。例如四世同堂”“养儿防老”,就因家庭作为生产单位的逐渐消失而失去意义又如二十四孝中的某些形式已没有必要提倡但作为之核心理念的仁爱仍有家庭伦理之意义。在家庭不再是生产单位的情况下保障家庭良好的生活状态将主要由社会保障体系来承担仁爱精神则不会改变。对长辈的爱敬对子孙的培育都是出于人之内在本心的仁爱。鲁迅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中批评抹掉了”,一味说父为子纲提出:我现在心以为然的便只是”“之核心理念仁爱作为家庭伦理仍具有某种普遍价值的意义。

(摘编自汤一介《“孝”作为家庭伦理的意义》)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自古以来注重家庭伦理,把家庭伦理规范置于比社会伦理制度更重要的位置。

B.家庭既是生活单位,又是生产单位,决定了“孝”是中国古代社会特有的家庭伦理。

C.根据儒家思想,“孝”不仅是家庭内的规范,而且在社会中有一个不断扩大的过程。

D.由于家庭结构和家庭伦理的变化,传统“孝”的形式在现代社会无提倡的必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几次引用文献,目的是论证中国古今经典中对“孝”的理解诠释是一致的。

B.文章基于对孔子“仁学”思想的认同与接受,提出了关于“孝”的意义的论断。

C.文章在论证结构上,先引出论题,再提出观点,然后纵向深入,最后补充论述。

D.文章既肯定“孝”的普遍意义,又指出它的内涵变化,显示了作者的思辨态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代的“礼”,既有伦理性的一面,也有制度性的一面,是二者的结合。

B.儒家从“天道”与“人道”的关系看待“孝”,这体现了哲理与伦理的统一。

C.以“亲亲”作为“孝”的基点,能使得“孝”在历史实践中一直是自觉自愿的。

D.鲁迅从“现在怎样做父亲”的角度批评“父为子纲”说,体现了对旧说的反思。

二、(2020·高考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把实物当作原物的倾向在美术史领域根深蒂固。事实上实物并不等于原物我们需要对美术史中原物的概念进行反思对美术馆藏品的直觉上的完整性提出质疑。这种反思和质疑并不是要否定这些藏品恰恰相反它们可以在更大程度上发挥藏品作为历史材料的潜在意义。一旦美术史家取消实物原物之间的等号他们就必须认真考虑和重构二者间的历史关系。这会引导他们发现很多以前不曾想到的问题其核心就是美术的历史物质性

有研究者追溯郭熙《早春图》的渊源提出这幅卷轴画原是北宋宫殿一套建筑画中的一幅。邓椿《画继》记载他祖上被赐予一个宅子他父亲被任命为提举官时朝廷派遣一个中官监修这所宅第。一天邓椿的父亲看到裱工用旧绢山水擦拭桌子他拿过来一看发现竟是郭熙的作品。那位中官说:昔神宗好熙笔一殿专背()熙作(徽宗)继位后易以古画退入库中者不止此尔。邓父请求徽宗赏赐这些退画。徽宗答应了并派人把废弃的郭熙壁障整车拉到邓宅。这个记载透露了宋神宗时期皇宫中一殿专背熙作的状态这应该是郭熙创作《早春图》这类大幅山水时的状态。因此任何讨论这幅画的构图、功能以及观看方式的文章都必须首先重构这种原始状态。这也就是说目前人们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看到的《早春图》只是这幅画的实物而非原物。也许有人会说:如果研究者的关注点是郭熙的笔墨技法的话这种研究则似不需要。但是笔墨离不开观看而观看必然和绘画的形式和空间有关。

邓椿的记载还引导我们思考另外一个问题即郭熙绘画的历史物质性甚至在徽宗时期就已经发生了重要变化:从形式上说这些画作从建筑绘画转变为卷轴画;从空间上说它们从皇宫内的殿堂进入了私人宅第;从观赏方式上说它们从要求远观的宏大构图转变为鼓励近视的独幅作品。

需要强调的是这种历史物质性的转换并非是少数作品的特例。一幅卷轴画可能在它的流传和收藏过程中并没有发生形态上的重大变化但是各代的藏家在上面盖上图章、写下题跋尤其是乾隆等帝王把这类操作全面系统化之后即使形态未改但也是面貌已非。

那些表面上并没有被改换面貌的艺术品因为环境、组合和观看方式的变化也会成为再造的历史实体。一面原来悬挂在墓室天顶上代表光明的铜镜被移到了美术馆的陈列柜里和几十面其他同类器物一起展示以呈现铜镜的发展史。一幅手卷变成了一幅长卷”,因为观众再不能真正用手触摸它一段一段地欣赏移动的场景……所有这些转化都可以成为美术史研究的课题这些研究所探求的不再是一件作品的原始动机和创作而是它的流传、收藏和陈列——它的持续的和变化中的生命。

(摘编自巫鸿《实物的回归:美术的“历史物质性”》)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美术馆所收藏、陈列的部分艺术品的真实性值得怀疑,因为实物并不等同于原物。

B.宋徽宗的美术趣味与神宗不同,这是郭熙为宫廷创作的画流出皇宫的原因之一。

C.历代藏家和帝王在古画上盖章、题跋,导致这些画作的原初状态已不可考。

D.艺术品在流传中经历的各种转换和变化,使得它们获得了更有价值的生命。

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明确反对美术史领域中将实物当原物的倾向,并提供了新的理解和欣赏美术馆藏品的思路,富有启发意义。

B.文章从多个角度探讨了艺术品在历史流传中可能发生的形式、形态、功能、环境、组合和观看方式等方面的变化。

C.文章第二、三两段对《画继》所记掌故的讨论,是为了证明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早春图》并非“原物”。

D.文章末尾一段举例阐明,一些外表没有发生变化的艺术品所经历的转化,也可以成为美术史研究关注的课题。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件艺术品的历史形态并不会自动地显现于它的现存状态,而是需要通过深入的历史研究来加以重构。

B.郭熙的《早春图》很可能是北宋宫廷建筑画中的一幅,观看它时,只留意细部的笔墨技法,未必符合其最初的创作状态。

C.从寺庙、墓葬中发现的壁画、石刻等,在它们从原址移出转入美术馆陈列后,将不可避免地被赋予新的属性和意义。

D.考虑到艺术品普遍经历了“历史物质性”的转换,美术馆应当改变布展方式,还原它们本来的环境、组合和观看方式。

三、(2020·高考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古文观止》是一个文章选本,“观止本于《左传》记载季札在鲁国看乐舞时赞美的话:观止矣!这个选本是清朝吴楚材、吴调侯在康熙三十三年(1694)选定的它备受读者喜欢是有原因的。

第一一般说来它体现了比较进步的文学主张。古代的选本梁朝萧统的《文选》也很著名。那时的文学主张认为哲理散文和历史散文都不能入选。《文选》除诗歌外选的主要是骈文是一种讲究辞藻、对偶、声律的文章。唐朝韩愈起来提倡古代的散文称为古文用来反对骈文。这种主张是进步的。《古文观止》正是贯彻了韩愈以来的古文家的主张。

第二一般说来入选这个选本的文章丰富多彩思想性和艺术性是比较高的。自从韩愈提倡古文以后古文的选本在《古文观止》前早已有了像宋朝真德秀的《文章正宗》选录《左传》《国语》到唐朝末年的作品《古文观止》的选文从《左传》开始就是本于《文章正宗》。不过真德秀是道学家他用封建伦理的眼光来选文章忽略了文章的艺术性所以他的选本不受欢迎。《古文观止》所选像先秦的历史散文《曹刿论战》《鲁仲连义不帝秦》表现当时人的智慧和品德;两汉文《治安策》和《出师表》反映出当时政治上的重大矛盾表现出作家的远见和忠诚;唐文《捕蛇者说》深刻暴露封建统治者苛政猛于虎的罪恶;宋文《岳阳楼记》通过不同景物的描写来表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精神……这些名篇都是古今传诵。

这个选本所选文章的丰富多彩也表现在文章的体制上。选本也选了几篇韵文、骈文。严格讲起来古文跟骈文是对立的。但就中国文学史的发展讲古文由散体趋向骈体再由骈体回复到散体完全不选骈体就看不出这种变化来。

第三这个选本的编选体例也有它的好处。萧统的《文选》分很多门类烦琐不堪;真德秀的《文章正宗》古文部分分辞令、议论、叙事三类。《古文观止》不分类按时代先后排列从中可看出古代文章演变的迹象。这个选本得以广泛流传跟它的篇幅也有关。康熙二十四年(1685)康熙命令编选《古文渊鉴》称为御选用皇帝的名义来刊行却不能广为流布这跟它用真德秀的体例有关也跟篇幅有关它有六十四卷篇幅太多了自然不易推行。

以上三点当是此书能广泛流布的原因。不过此书也有缺点约略说来如下:一、编者识力不高。像李陵《答苏武书》历来都疑为后人伪托此书也加选录。还有宋朝人论历史人物的文章往往抓住一点发议论并不能够真正考虑当时历史的全面情况。这类文章也选多了。二、不免受到八股文的影响。选文所选《史记》像《伯夷》《管晏》这些传记议论多而不致力于刻画人物。编者选这些是看中它们的唱叹和转折反而把最好的文章漏掉了。

(摘编自振甫《谈谈〈古文观止〉》)

7.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与《古文观止》相比,萧统编选的《文选》体现的是一种相对落后的文学主张,选文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都有一定差距。

B.与《古文观止》相比,真德秀编选的《文章正宗》的弊病在于:选文的时代范围窄、道学气息重、分类复杂。

C.《古文观止》在体例和篇幅上的特点,一是选文按照时代先后排列, 不另分类;二是篇幅较为适当,并不浩繁。

D.《古文观止》编者识力不高主要表现在历史见识方面,如认为《答苏武书》并非伪作,所选宋人作品持论偏颇且占比失当。

8.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陈说观点时使用“一般说来”“严格讲起来”等说法,体现了作者的分寸感。

B.文章第三段列举多篇《古文观止》的选文,证明选本的经典性经得起历史检验。

C.文章讨论《古文观止》的优缺点时,均与其他选本进行比较,学术视野较为开阔。

D.文章的论述脉络清晰,主要观点分不同角度展开,各角度之间是一种并列关系。

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文观止》借用季札“观止”的说法命名,显现了编选者的自信,以及对所选古文思想内涵与艺术境界的赞誉。

B.《古文观止》的编者对“古文”的理解基本贯彻了韩愈倡导古文运动以来古文家的主张,但也有一定的变通。

C.有人评价《古文观止》存在“论策为多,又取便于科举”的倾向,这种看法与文章的观点是不谋而合的。

D.阅读《古文观止》,可以大致了解我国散文从先秦开始的历史轨迹,也可以了解古人选文体例、标准的变迁史。



说明:本资料由于篇幅较长,仅展示部分题。资料试题98页,答案详解53页,可从下面下载资料word版! 


2020高考真题分类汇编语文(word试题+答案详解)

微信扫码分享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