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E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试题解析 > 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古文观止》(选读)专练解析丨戴圣《礼记·公子重耳对秦客》

分享:杨老师 2024-03-24 文言文阅读 问答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晋献公将杀其世子申生,公子重耳谓之曰:“子盍言子之志于公乎?”世子曰:“不可,君安骊姬,是我伤公之心也。”曰:“然则盍行乎?”世子曰:“不可,君谓我欲弑君也,天下岂有无父之国哉!吾何行如之?”使人辞于狐突曰:“申生有罪,不念伯氏之言也,以至于死,申生不敢爱其死;虽然,吾君老矣,子少,国家多难,伯氏不出而图吾君,伯氏苟出而图吾君,申生受赐而死。”再拜稽首,乃卒。是以为“恭世子”也。

晋献公之丧,秦穆公使人吊公子重耳,且曰:“寡人闻之,亡国恒于斯,得国恒于斯。虽吾子俨然在忧服之中,丧亦不可久也,时亦不可失也,孺子其图之!”

以告舅犯。舅犯曰:“孺子其辞焉。丧人无宝,仁亲以为宝。父死之谓何?又因以为利,而天下其孰能说之?孺子其辞焉!”公子重耳对客曰:“君患吊亡臣重耳。身丧父死,不得与于哭泣之哀,以为君忧。父死之谓何?或敢有他志,以辱君义。”稽颡而不拜,哭而起,起而不私。

子显以致命于穆公。穆公曰:“仁夫公子重耳夫稽颡而不拜则未为后也故不成拜。哭而起,则爱父也。起而不私,则远利也。”

(选自《礼记·公子重耳对秦客》,有删改)

材料二: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选自《礼记·大学之道》,有删改)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仁夫公子A重耳B夫C稽颡而不拜D则未为E后也F故不G成拜

【答案】BDF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仁人啊,公子重耳!叩拜但不拜谢,是他没以晋献公的继承人自居,所以没有拜谢。

仁夫公子重耳”主谓倒装句,意思完整,在主语“公子重耳”之后B处断开;

稽颡”“不拜”两种行为,中间用”而“连接,在“不拜”之后D处断开;

则未为后也”中“也”句末语气词,在其后F处停顿;

故在BDF三处断开。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然则盍行乎”与“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老子>四章》)两句中的“行”意思不同。

B.稽首,指古代跪拜礼,跪下并拱手至地,头也至地。常为臣子拜见君主时所用。

C.“明明德于天下”与“明明如月”(《短歌行》)两句中的“明明”意思不同。

D.“此谓知之至也”与“知者不惑”(《<论语>十二章》)两句中的“知”意思相同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和一词多义的能力。

A.正确。行动,这里指逃走;行走。句意:那么为什么不逃往他国呢?/踮起脚尖的人不能久立,跨大步的人行走不稳。

B.正确。

C.正确。彰明美好的;明亮的。句意:在天下彰明美好的品德。/明亮的月亮。

D.错误。名词,认知;“知”同“智”,聪明、智慧。句意:这就是认知的最高境界。/聪明的人不迷惑。

故选D。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晋献公将要杀害他的世子申生,重耳劝申生说明情况或者逃亡,但申生出于孝道和国家大义,最终选择了自杀。

B.晋献公去世后,秦国使者暗示重耳趁机夺取君位,子犯认为应当遣返秦国使者,重耳最终遵守丧礼,一心治丧。

C.知道应当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进而能够内心安定,思虑周详,处事合宜,最终更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

D.无论是天子还是平民都应以修养品德为根本。修养好品性,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再治理好国家,再平定天下。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B.“子犯认为应当遣返秦国使者”理解错误,原文是子犯让重耳推辞这件事,并向重耳阐明了仁爱和亲情的重要性,认为如果因父丧图利益,最终难以服众。

故选B。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丧亦不可久也,时亦不可失也,孺子其图之!

【译文】居丧也不可太久,时机也不可失去啊,年轻人,请考虑一下吧!

【解析】“丧”,居丧;“时”,时机;“图”,考虑。

(2)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译文】所看重的疏远了,所疏远的却厚待于他,没有这样的事情。

【解析】“厚”,看重、厚待;“薄”,疏远;“未之有也”,宾语前置句,正常的语序为“未有之也”,意思是“没有过这样的事情”。

5.秦穆公是如何评价重耳在父丧中的表现的?请简要说明。

【答案】秦穆公认为重耳是一个仁德的人:重耳叩拜但不拜谢,不以晋献公的继承人自居;哭着起身,十分敬爱父亲;起身但不与人私谈,远离个人利益。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概括相关内容要点的能力。

由原文“仁夫公子重耳,夫稽颡而不拜,则未为后也。故不成拜。哭而起,则爱父也。起而不私,则远利也”可知,重耳叩拜但不拜谢,不以晋献公的继承人自居;哭着起身,十分敬爱父亲;起身但不与人私谈,远离个人利益,所以秦穆公认为重耳是一个仁德的人。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晋献公将要杀害他的太子申生,公子重耳对申生说:“您怎么不把受委屈的情况向父亲讲明白呢?”太子说:“不可以,父亲他老人家不可一天没有骊姬,(我如果把事情讲明,骊姬必然获罪)这样一来,岂不是伤了他老人家的心吗?”重耳说:“那么为什么不逃往他国呢?”太子说:“不可,他老人家给我加上的罪名是谋害君父,试想,普天之下哪里有接纳谋害君父之人的国家!我能逃到哪里去呢?”申生派人向狐突诀别说:“我申生有罪,没有听从您的劝告,以至于陷于死地,我个人并不觉得自己死得可惜,尽管如此,想到国君年纪已老,继承人年龄又小,国家正处于多事之秋,您又不出山为我们的国君出谋划策,如果您肯出山为我们的国君出谋划策,申生将怀着对您的感激而死。”申生行过再拜稽首之礼,就自杀了。由于申生一味敬顺事上,所以谥为“恭世子”。

晋献公的丧期,秦穆公派人慰问公子重耳,并且传达自己的话说:“寡人听说,失去国家(君主权)常常在这个时候,得到国家(君主权)也常常在这个时候。虽然您恭敬严肃,在忧伤的服丧期间,居丧也不可太久,时机也不可失去啊,年轻人,请考虑一下吧!”

(重耳)将这事告诉舅舅子犯。舅舅子犯说:“年轻人还是推辞吧。居丧之人没有值得宝贵的东西,可珍贵的只有仁爱和亲情。父亲死去这是何等重大的事情啊?还要用这事来谋利,那么天下谁能说清(我们无罪过)啊?年轻人还是推辞吧!”公子重耳(便)对(秦国的)客人说:“君王赏脸吊唁流亡的我重耳。(我)在父亲死去居丧(的时候),不能参与到哭泣(表达)悲哀的丧礼中去,而让您操心了。父亲死去这是何等重大的事情啊?(我)哪里还有其他的图谋来辜负您(来慰问我)的情义啊?”(重耳)行稽颡之礼但不拜谢(秦国来的客人),哭着起身,起身后不(跟秦国来的客人)私下交谈。

子显复命将事情告诉穆公。穆公说:“公子重耳是有仁德的人啊!叩拜但不拜谢,是他没以晋献公的继承人自居,所以没有拜谢。哭着起身,就表示敬爱父亲。起身但不私谈,就表示远离个人利益啊。”

材料二: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使内心安定,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处事合宜。每一样东西都有根本有始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上至天子下至平民百姓,都应该以修养自身的品德为根本。

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所看重的疏远了,所疏远的却厚待于他,没有这样的事情。这就叫知道了根本,这就是认知的最高境界。

阅读全文
《古文观止》(选读)专练解析丨戴圣《礼记·公子重耳对秦客》

微信扫码分享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