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E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试题解析 > 现代文阅读Ⅱ

现代文阅读Ⅱ

钱钟书散文阅读:《一个偏见》

分享:杨老师 07-10现代文阅读Ⅱ 问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一个偏见

钱锺书

偏见可以说是思想的放假。它不是没有思想的人的家常日用,而是有思想的人的星期日娱乐。假如我们不能怀挟偏见,随时随地必须得客观公平、正经严肃,那就像造屋只有客厅,没有卧室,又好比在浴室里照镜子还得做出摄影机头前的姿态。人生在世,言动专求合理,大可不必。当然,所谓正道公理压根儿也是偏见。依照生理学常识,人心位置,并不正中,有点偏侧,并且时髦得很,偏倾于左。古人称偏僻之道为“左道”,颇有科学根据。只有人生边上的随笔、热恋时的情书等等,那才是老老实实、痛痛快快的一偏之见。世界太广漠了,我们圆睁两眼,平视正视,视野还是偏狭得可怜,狗注视着肉骨头时,何尝顾到旁边还有狗呢?至于通常所谓偏见,只好比打靶的瞄准,用一只眼来看。但是,也有人以为这倒是瞄中事物红心的看法。譬如说,柏拉图为人类下定义云:“人者,无羽毛之两足动物也。”可谓客观极了!但是偏有人拿着一只拔了毛的鸡向柏拉图去质问。偏激二字,本来相连;我们别有所激,见解当然会另有所偏。假使我们说:“人类是不拘日夜,不问寒暑,发出声音的动物。”那又何妨?

禽啭于春,蛩啼于秋,蚊作雷于夏,夜则虫醒而鸟睡,风雨并不天天有,无来人犬不吠,不下蛋鸡不报。唯有人用语言,用动作,用机械,随时随地做出声音。语言当然不就是声音,但是在不中听,不愿听,或者隔着墙壁和距离听不真的语言里,文字都丧失了主角和轮廓,变成一团忽涨忽缩的喧闹,跟鸡鸣犬吠同样缺乏意义。这就是所谓“人籁”!断送了睡眠,震断了思想,培养了神经衰弱。

这个世界毕竟是人类主宰管领的。人的声音胜过一切。唐子西的《醉眠》诗的名句“山静如太古”,大概指着人类尚未出现的上古时代,否则山上住和尚,山下来游客,半山开饭店茶馆,决不容许那座山清静。人籁是寂静的致命伤,天籁是能和寂静溶为一片的。风声涛声之于寂静,正如风之于空气,涛之于海水,是二是一。每日东方乍白,我们梦已回而困未醒,会听到无数禽声,向早晨打招呼。那时夜未全消,寂静还逗留着,来庇荫未找清的睡梦。数不清的麻雀的鸣噪,琐碎得像要啄破了这个寂静;鸟鹊的声音清利像把剪刀,老鹳鸟的声音滞涩而有刺像把锯子,都一声两声地向寂静来试锋口。但是寂静似乎太厚实了,又似乎太流动了,太富于弹性了,给禽鸟啼破的浮面,立刻就填满。雄鸡引吭悠扬的报晓,也并未在寂静上划下一道声迹。慢慢地,我们忘了鸟啭是在破坏寂静;似乎寂静已将鸟语吸收消化,变成一种有声音的寂静。此时只要有邻家小儿的啼哭,楼上睡人的咳嗽,或墙外早行者的脚步声,寂静就像宿雾见了朝阳,破裂分散得干净。人籁已起,人事复始,你休想更有安顿。所以我们常把“鸦鸣雀噪”来比人声喧哗,还是对人类存三分回护的曲笔。常将一群妇女的说笑声比于“莺啼燕语”,那简直是对于禽类的侮辱了。

寂静并非是声响全无。声响全无是死,不是静;所以但丁说,在地狱里,连太阳都是静悄悄的。寂静可以说是听觉方面的透明状态,正好像空明可以说是视觉方面的寂穆。寂穆能使人听见平常所听不到的声息,使道德家听见了良心的微语,使诗人们听见了暮色移动的潜息或青草萌芽的幽响。你愈听得见喧闹,你愈听不清声音。唯其人类如此善闹,所以人类相聚而寂不作声,反欠自然。

人籁还有可怕的一点。车马虽喧,跟你在一条水平线上,只在你周围闹。惟有人会对准了你头脑,在你顶上闹——譬如说,你住楼下,有人住楼上。不讲别的,只是脚步声一项,已够教你感到像《红楼梦》里的赵姨娘,有人在踹你的头。每到忍无可忍,你会发两个宏愿。一愿住在楼下的自己变成《山海经》所谓“刑天之民”,头脑生在胸膛下面,不致首当其冲,受楼上皮鞋的践踏。二愿住在楼上的人变像基督教的“安琪儿”或天使,身体生到腰部而止,背生两翼,不用腿脚走路。你存心真好,你不愿意楼上人像孙膑那样受刖足的痛苦,虽然他何尝顾到你的头脑,顾到你是罗登巴煦所谓“给喧闹损伤了的灵魂”?

闹与热,静与冷,都有连带关系;所以在阴惨的地狱里,太阳也给人以寂寥之感。人声喧杂,冷屋会变成热锅,使人通身烦躁。叔本华《哲学小品》第二百七十八节中说,思想家应当耳聋,大有道理。因为耳朵不聋,必闻声音,声音热闹,头脑就很难保持冷静,思想不会公平,只能把偏见来代替。那时候,你忘掉了你自己也是会闹的动物,你也曾踹过楼下人的头,也曾嚷嚷以致隔壁的人不能思想和睡眠,你更顾不得旁人在说你偏见太深,你又添了一种偏见,又在人生边上注了一笔。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作者开篇提出对偏见持赞成的态度,并分别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论证,他认为有一些说得冠冕堂皇的“真理”并不比坦诚的“偏见”来得更令人信服。

B.第三段将人籁和天籁进行对比,直接明快、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作者对人籁的恶以及对天籁的喜,并借此表达了作者渴望亲近自然、远离尘世的理想。

C.虽然万籁有声,但在作者看来,自然界的各种声音和寂静其实是完美统一的,它让我们更加能体会到环境的寂静,这与听到人声感觉是截然不同的。

D.第三段的“人籁”指世俗的观点与言论,第五段“楼上的声音”可理解为带有强权政治的言论,它们干扰人们的思想与判断,是作者着力批判的对象。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的第一段末尾作者提出自己对“人”的定义,采用归谬法,意在证明柏拉图对人类定义的荒谬性,并在结构上起到了总结全段、照应标题“一个偏见”的作用。

B.文章第二段采用排比铺陈的手法将天籁与人籁的特点罗列出来,语言褒贬分明,并在最后提出自己的观点,指出“人籁”的危害,直言不讳地表达对人籁的厌恶之情。

C.作者学贯中西,文中引经据典,有但丁的《地狱曲》,有叔本华的《哲学小品》。作者熟悉、灵活、技巧性地处理典故,使之发挥出出人意料而又合情合理的效果。

D.作品多以杂文笔法,体现“顺手一击”的机智与力量,如利用“人心偏左”的生理学常识就顺带讽刺人们常有的“左倾”思想本身就是一种典型的“偏见”。

3.理解文中划线句子的含义。

(1)你愈听得见喧闹,你愈听不清声音。

(2)思想家应当耳聋。

4.有人评价说:“钱锺书的语言是带刺的玫瑰,是越咀嚼越有味道的橄榄。”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一、1.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B.“渴望亲近自然、远离尘世的理想”错误,情感分析有误。作者以“天籁”反衬“人籁”,重点是要突出对“人籁”的厌恶,并不代表作者就要“亲近自然,远离尘世”。这里的“人籁”指世俗中影响人们思想与判断的观点与言论,作者主张不要受世俗观点的影响,要敢于发出内心真实的声音。

2.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A.对“人”的定义作用分析有误。作者用这一定义目的并不在于证明柏拉图关于人类定义的荒谬,而在表明很多问题可以不必强求一律,对人类的各种定义都是有一定的合理性的。同时在结构上的作用主要是引出下文对世俗“人籁”的批判。

3.(1)人的思想如果被世俗嘈杂的“人籁”所干扰,就不能倾听良心的声音,不能感受自然的宁静与美好。

(2)真正的思想家,应该排除世俗和权威的干扰,保持冷静的头脑,保持独立思考。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能力。第一句,重点理解“喧闹”和“声音”两个关键词。结合语境及文段中“使道德家听见了良心的微语,使诗人们听见了暮色移动的潜息或青草萌芽的幽响”的句子可知,“喧闹”是说世俗嘈杂的“人籁”,“声音”的含义是“良心的微语”,“暮色移动的潜息或青草萌芽的幽响”,即自然的宁静与美好。

第二句,重点理解“耳聋”这一关键词,结合“因为耳朵不聋,必闻声音,声音热闹,头脑就很难保持冷静,思想不会公平,只能把偏见来代替”可知,“耳聋”的意思是保持冷静的头脑,保持独立思考。

4.这句话是对钱锺书作品语言特色的赞美,钱锺书作品的语言特色具体体现为以下三个方面:①辛辣讽刺。如世俗成见、强权言论,明明都是偏执一隅,唯己唯利,却偏偏地要宣称自己“客观公正”和“正襟危坐”。真是狗“视着肉骨头的时候,何尝顾着旁边还有狗呢”。这话是何等的辛辣!

②灵动优美。无论是“禽啭于春,蛩啼于秋”之类的整齐对仗,还是“鸟鹊的声音清利像把剪刀,老鹳鸟的声音滞涩而有刺像把锯子”之类化无形为有形的巧妙比喻,无不彰显了语言的美感。

③哲理思辩。如“所谓正道公理压根儿就是一种偏见”,句子看似矛盾,实则体现了一种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钱锺书的作品中很多句子意味深长,需要反复品味咀嚼才能读懂其中深意,读懂后可以使人收获智慧。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钱锺书的语言是带刺的玫瑰,是越咀嚼越有味道的橄榄。”“带刺”即语言的讽刺性,“玫瑰”即语言的美感,“越嚼越有味”即语言的思想内涵,由此可分析出三个方面的特点,恰当引用原文句子并适当分析即可。

如“带刺”,结合“假如我们不能怀挟偏见,随时随地必须得客观公平、正经严肃,那就像造屋只有客厅,没有卧室,又好比在浴室里照镜子还得做出摄影机头前的姿态”“狗注视着肉骨头时,何尝顾到旁边还有狗呢”等句子分析语言的讽刺力量。

如“玫瑰”,结合“禽啭于春,蛩啼于秋,蚊作雷于夏,夜则虫醒而鸟睡”“断送了睡眠,震断了思想,培养了神经衰弱”“风之于空气,涛之于海水”“鸟鹊的声音清利像把剪刀,老鹳鸟的声音滞涩而有刺像把锯子”“似乎太厚实了,又似乎太流动了,太富于弹性了”“使道德家听见了良心的微语,使诗人们听见了暮色移动的潜息或青草萌芽的幽响”等句子分析语言的形象生动性。

如“越嚼越有味”,结合“偏见可以说是思想的放假。它不是没有思想的人的家常日用,而是有思想的人的星期日娱乐”“所谓正道公理压根儿也是偏见”“人籁是寂静的致命伤,天籁是能和寂静溶为一片的”“声响全无是死,不是静”等句子分析语言的深刻和耐人寻味。

阅读全文
钱钟书散文阅读:《一个偏见》

微信扫码分享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