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题范围:选择性必修上第二单元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对现实的关怀反思,对英雄的敬仰崇拜,对人道的追寻布施,对人性的完美塑造……儒家思想十分看重个人的修身养性、品格塑造。
孔子主张以道德治天下,他说:“【A】”要求以仁义之道作为个人生活乃至为政的准则。但由于各人道德修养的不同、道德境界的差异,就有“君子”与“小人”的区分。孔子认为,君子的修养有两个部分,一是学习“诗书六艺之文”,二是躬行实践。“六艺”包含礼、乐、书、数、射、御,孔子尤其看重对“艺”的掌握,并指出仁人君子的成才之道:“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君子在志道、据德、依仁之外还要“游于艺”,在游憩观赏娱乐中使身心获得全面自由。这一思想是孔子对理想人格、自由人格的充分表述,主张人的全面发展,在驾驭客观世界的规律性的同时获得主体的全面解放。
人格是人的精神属性而非生理属性,是人的超动物属性而非动物属性。只有在食、色之上另有追求,另有坚持,另有作为,才谈得上人格。儒家提倡的“以仁为人”就是对超越生理需要的精神追求和人格力量的高度抽象。孔子认为,真正的“君子”必须在“文”“质”之间配合得恰到好处。他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所谓“文”,指作为历史成果而保存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正如司马光说的:“古之所谓文者,乃诗书礼乐之文,升降进退之容,弦歌雅颂之声。”所谓“质”,指人内在固有的和坚定的伦理品质。“【B】”因此,孔子认为君子只有“质”还不行,还必须有“文”的形式教养,将外在形式与内在品质高度融合起来,才可能成为真正的“君子”。
孟子对先秦儒家“君子”理念做了进一步延伸,即注重内心修养,发展“仁”的内在机制。他指出:“【C】”他认为,“君子”应时刻以仁与礼来“反求诸已”“为仁由己”,从精神上把“仁”化为自己的内驱力和社会实践。
而荀子则注重外在道德规范对君子的陶铸作用。他认为,“【D】”要求重建社会秩序,重铸道德修养,强调“治气养心之术”“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从“外铄”上强化人格完善。
儒家对理想人格的追求,注重人格的全面发展,不仅从行为规范向理想人格的形式趋近,而且更重要的是从内在心源上同“仁”相契合,从而达到文质彬彬、善美融合的理想境界。
(摘编自李明泉《儒家理想人格精神》)
材料二:
现有的研究表明,君子一词出现在儒家之前,或者说在孔子之前,春秋之前。君子主要是指社会的掌权者、当权者。孔子以后,君子的概念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君子从社会地位的标志转变为人格品格的标志。孔子主要从道德的理念来给“君子”做一个这样的规定,这在以后整个中国文化中形成了主流。君子跟小人的差别主要是在道德上、品格上的差别,是学养、德行的分别,这是一个很大的变化。
君子的社会作用首先是引领社会风气。君子起引领的作用,是社会正能量的体现。要做个君子就不能赶时髦,赶时髦是会丧失某些气节的。君子要成为一个社会的引领者。引领就必须以身作则,要身教,自己先做到。君子的另一个作用是文化的传承。文化的传承靠君子来延续,社会上如果没有专注于文化传承的人,那这个文化就会中断。文化是不断地发展变化的,随着时代的变化,文化的内涵和形式都会发生各种各样的变化,但是文化的根本精神不能放弃,这要靠君子来传承。我们要传承传统文化,并不是要大家拘泥于外在的各种各样的形式,而是要把文化的灵魂和精神的东西传承下来。
作为一个君子要具备什么样的品德?一个字的要求就是“孝”。孝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和生命观是有密切关系的。父母要养育教育子女,子女就要孝顺敬重父母,这是一种自然的关系,孝不是强制的,强迫的。两个字的品德是“诚敬”。诚是不要自己去欺骗自己,不要妄为,想怎么做就怎么做。敬是不怠慢,不放荡,我们要敬畏别人,也要敬畏自己,同时也要敬畏所从事的各种各样的事业。三个字是“智、仁、勇”。“好学近乎知”,作为一个君子就要好学,学无止境,不断上进;“力行近乎仁”,要去做,踏踏实实地去做才是“仁”;“知耻而后勇”,懂得羞耻的人才能勇,真正有勇气的人是能够发现自己的错误就去改正的。四个字是“礼、义、廉、耻”。守礼就是按照身份该做的事情,就是尽伦尽责。义,就是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这是人特有的。廉,正直,清廉,做人就应该正直才能起表率作用,一个正直的人才能够诚信。第四个是耻,羞耻。做人要懂得羞耻。有羞耻心的人,行为一定是方方正正的。
君子品德怎么养成?环境非常重要,但不是决定因素,因为决定因素还在人自己身上。中国文化始终是反求诸己的,历来是为己之学。所谓“为己之学”也可以说是“君子之学”。君子学习是使自己成为更加完美的人。“小人之学”或者“今之学者”是为人的,“为人之学也,以为禽犊”,把学到的东西看作飞禽走兽。禽犊就是人所拥有的财富,这些东西也可以说是做表面文章的,显示给别人看的,所以“为人之学”,根本不落到心里面去,更不落到行动上去。另外还要寻求名师良友,荀子讲最直接的就是向身边的君子学习。不仅如此,我们还可以放开眼界,向天地万物学习。只要我们能够谦虚谨慎,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君子。
(摘编自楼宇烈《君子的意义与德行》)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区分“君子”与“小人”的唯一标准,就在于每个人道德修养的不同、道德境界的差异。
B.孔子主张人的全面发展,主张人在驾驭客观世界的规律性的同时,获得主体的全面解放。
C.人格是人的精神和超动物属性,因此只要摒弃食、色,就能有所作为,就能谈得上人格。
D.儒家认为,从行为规范向理想人格的形式趋近和从内在心源上同“仁”相契合同等重要。
2.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孔子以后,对君子的概念主要从道德的理念来做规定,这在以后中国文化中形成了主流。
B.君子要成为社会正能量的引领者,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而不能丧失气节,盲目追赶时髦。
C.时代在变,文化的内涵和形式也在变,君子要传承文化的精神和灵魂,而不是其外在形式。
D.作为中国文化的核心,孝并不是强制的,强迫的,而是一种与生命观密切关联的自然关系。
3.下列对两则材料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在主体部分依次论述了孔子、孟子、荀子这三位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对“君子”各自独特、迥然不同的观点。
B.材料二首段通过比较指出孔子以后“君子”一词的内涵发生了较大变化:从社会地位的标志转变为人格品格的标志。
C.材料二第二段分别从引领社会风气和文化的传承两方面阐释了君子的社会作用:第三段具体指出了君子应具备的品德。
D.材料二最后一段论述了养成君子品德的方法途径,通过“为己之学”与“为人之学”的对比,强调了君子要身体力行。
4.以下论据分别出自材料一【A】【B】【C】【D】四处,请根据语境将它们还原到合适的位置。
①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逊以出之,信以成之。
②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
③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
④道之以政,齐之有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5.在论述“如何成为真正的‘君子’”这一问题上,两则材料都提到了需要发挥“外化”的作用,请结合材料进行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曾子耘瓜,误斩其根。曾皙怒,建大杖以击其背。曾子仆地而不知人久之。有顷,乃苏,欣然而起,进于曾皙曰:“向也参得罪于大人,大人用力教参,得无疾乎?”退而就房,援琴而歌,欲令曾皙闻之,知其体康也。
孔子闻之而怒,告门弟子曰:“参来勿内。”曾参自以为无罪,使人请于孔子。
子曰:“汝不闻乎?昔瞽瞍有子曰舜舜之事瞽瞍欲使之未尝不在于侧;索而杀之,未尝可得。小棰则待过,大杖则逃走。故瞽瞍不犯不父之罪,而舜不失烝烝之孝。今参事父,委身以待暴怒,殪而不避,既身死而陷父于不义,其不孝孰大焉?汝非天子之民也?杀天子之民,其罪奚若?”
曾参闻之,曰:“参罪大矣。”遂造孔子而谢过。
(节选自《孔子家语·六本》)
材料二:
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子从父命,孝乎?臣从君命,贞乎?”三问,孔子不对。孔子趋出,以语子贡曰:“乡者君问丘也,曰:‘子从父命,孝乎?臣从君命,贞乎?’三问而丘不对,赐以为何如?”子贡曰:“子从父命,孝矣;臣从君命,贞矣。夫子有奚对焉?”
孔子曰:“小人哉!赐不识也。昔万乘之国有诤臣四人,则封疆不削;千乘之国有诤臣三人,则社稷不危;百乘之家有诤臣二人,则宗庙不毁。父有诤子,不行无礼;士有诤友,不为不义。故子从父,奚子孝?臣从君,奚臣贞?审其所以从之之谓孝、之谓贞也。”
(节选自《荀子·子道》)
材料三: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即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节选自《论语·子罕》)
6.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昔瞽瞍有A子曰B舜C舜之事D瞽瞍E欲F使之G未H尝不在于侧。
7.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建,指举起、拿起,成语有“高屋建瓴”,其中的“建”字意思与此相同。
B.语,告诉,用作动词,与《齐桓晋文之事》中“保民而王”的“王”用法相同。
C.识,懂得,知道,与《论语·阳货》“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的“识”意思相同。
D.喟然,表达赞同钦佩语气,与《论语·侍坐章》“夫子喟然叹曰”的语气相同。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于曾参欣然接受父亲击打一事,孔子却表示了对曾参的不满,认为曾参这种以待暴怒的行为会让父亲陷入不义,是不孝的表现。
B.对于鲁哀公什么是孝和贞的反复追问,孔子虽面上不作回答,内心却认为这是小人之问,回来后又将此问题拿来征询子贡的看法。
C.孔子特别重视“诤人”的作用,他认为无论是国家还是大夫,甚至是父亲或者士人,有了诤臣或诤子、诤友就能够避免很多坏事。
D.颜渊表示,孔子善于有步骤地引导学生,让学生能够持之以恒地学习,自己虽用尽了才力,想要追随上去,却找不到可循的路径。
9.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退而就房,援琴而歌,欲令曾皙闻之,知其体康也。
(2)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10.孔子教育弟子善于就“事”论事,以达到“约我以礼”的目的,材料一和材料二所就之“事”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
11.阅读下面《论语》中的几则语录,回答问题。
①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论语·学而》)
②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论语·八佾》)
③子谓仲弓,曰:“犁牛之子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
《论语·雍也》从上面三则材料,我们能看出孔子什么样的教育理念?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试题word版及答案下载地址
微信扫码分享
站长推荐
2025-2026学年上学期高二语文第2次周测(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周测试题2025-2026学年上学期高二语文第1次周测(word试题+答案详解)
所属栏目:周测试题第四单元单元测试(选择性必修上册)(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周测试题第三单元单元测试(选择性必修上册)(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周测试题第二单元单元测试(选择性必修上册)(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周测试题第一单元单元测试(选择性必修上册)(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周测试题第六单元单元测试(必修下册)(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周测试题第五单元单元测试(必修下册)(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周测试题第三单元单元测试(必修下册)(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周测试题第二单元单元测试(必修下册)(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周测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