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E网

首页 > 精品试题 > 周测试题

周测试题

2025-2026学年上学期高二语文第4次周测(word试题+答案解析)

分享:杨老师 2025-10-12 下载支付:2点 立即下载

一、信息类文本阅读

材料一:

儒家认为爱家人必须按照关系的远近而有亲疏的不同,尊重贤才也因人才各异而有等级的差别,说的是亲疏、尊卑的差异。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严格的上下等级秩序,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陷入一种僵化的、严重不自由的异化。反之,墨家则提倡兼,反对别,主张兼以易别。《墨子·兼爱下》说:分名乎,天下恶人而贼人者,兼与?别与?即必曰:别也’。然即之交别者,果生天下之大害者与?是故别非也。先辨析一下概念,天下憎恶别人和残害别人的人,是兼相爱还是别相恶呢?则必然会说是别相恶,既然如此,那么这种别相恶,果然是产生天下大害的原因啊!所以别相恶是不对的。被儒家奉为至上的等,墨家认为它们都是用来表达人与人之间的本来应该具有的平等关系。因此,墨家的兼爱所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的互相平等,而这正好反映了在当时社会动荡的时代作为小生产者阶层的墨家学派极力主张取得人格平等的要求。

儒家的仁爱是由己及人,这种爱随着血缘关系由近及远而由浓转淡,从父母之爱到国家社会之爱,有亲疏厚薄的分别,是一种差等之爱。《论语·卫灵公》说推己及人,即仁爱就是要每一个人都用自己的心意去推想别人的心意。孟子发展了孔子的仁爱思想,认为对待别人,要将心比心,推己及人,推人及于万物,提出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按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的解释,禽兽草木取之有时,用之有节爱物即是爱惜草木禽兽,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珍惜自然资源、保护自然环境。爱物是由亲亲、仁民推衍而来的,一个人只有爱自己的亲人,才能推及他人,去仁爱百姓;只有当仁爱百姓,才能珍爱万物。在墨家看来,兼爱的实现并不是通过推己及人来实现的,而是要靠上位者对于下位者的关爱来发挥作用。而且,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兼爱是完全可以在现实中得到实现的。                 (摘编自杨武金《墨家的兼爱论及其与儒家的论争的逻辑问题》)

材料二:

儒家重义轻利,是重视精神之利,重视长远的公利。儒家的多指精神方面的利,多指物质方面的利。重义轻利,就是重视道德的社会效果,这是人们安身立命的原则。梁惠王向孟子问利,孟子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为什么不主张讲利呢?孟子认为人人争利是危险的。人臣怀利以事君,人子怀利以事父,人弟怀利以事兄,则人人争利而忘义。如果人人怀仁义,天下就太平无事了。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国君行仁义则国自安。要是人人争利,斤斤计较物利就危险了。

儒家的是公利,是私利。在儒家的经典中,凡是讲到义的,一定是对公众或他人有利;凡是反对的利,一般是指个人或少数人的私利。《论语·宪问》有许多处对管仲的评价:问管仲。曰:仁也,夺伯氏骈邑三百,饭疏食,没齿无怨言。”“子贡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在这里,管仲尽管有许多不是之处,但孔子肯定他是仁人,因为他有功于统治者,也有功于人民,所以是义的行为。冉求是孔子的弟子,孔子却反对他,因为他帮助季氏聚敛,而季氏本来就富于周公了。所以孔子说: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因为冉求敛财是为季氏个人的私利。

墨家讲的指公利,和儒家讲的是一致的,故义利并重。墨家兼爱,特别强调刻苦自励,对中国优秀道德传统的形成有重要作用。墨家是农与工肆之人的思想代表,反映了当时小生产者的利益要求。墨子提出兼爱,要求爱无差等,也就是要求统治者爱及小生产者,把农与工肆之人当作堂堂正正的人来对待,所以义利都要符合兼爱。墨家的义和儒家有共同之处,都要求符合社会行为规范。但它的外延要比儒家广,不仅要符合统治阶级的行为规范,也要符合小生产者的行为规范。墨家讲的,多指公利或利他。墨子提出十大主张,就是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圣子·非乐上》说利乎人即为,不利乎人即止上考之,不中圣王之事:下度之,不中万民之利则不为。墨家注重实际,讲究实用。为了利于天下,墨家舍己为人,勇于牺牲的精神,在先秦诸子中是公认的。孟子说,墨家摩顶放踵,利天下而为之。庄子说,墨子其生也勤,其死也薄,胫无毛。在墨子的带动下,墨子之徒均能吃苦耐劳,忠于职守,不怕牺牲。因此,当时的诸侯,都乐于用墨者从事。

墨家的义利是统一的。行义必使天下人民得利。今用义为政于国家,人民必众,刑政必治,社稷必安,所以贵良宝者,可以利民也。而义可以利人,故曰:义,天下之良宝也。

(摘编自杨达荣《儒墨义利观的社会效应》)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的仁爱强调亲疏有别、尊卑有序,墨家兼爱则主张人与人、国与国之间互相平等。

B.儒家的爱物思想是从亲亲、仁民推衍而来,体现了对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的珍视。

C.儒家重义轻利,反对个人或少数人的私利,而墨家讲的与儒家的完全相同。

D.墨家的兼爱思想反映小生产者利益要求,其义利观要求符合各阶层的行为规范。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墨家反对儒家的,认为它们破坏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

B.儒家的能带来社会的安定,因为行义之人不会遗弃亲人、怠慢君主。

C.墨家的十大主张都围绕兴利除害展开,且只注重公利而完全忽视个人利益。

D.儒墨两家义利观虽有差异,但都对中国优秀道德传统的形成起到了作用。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儒家重义轻利表现的一项是(   

A.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B.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C.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荀子·荣辱》)

D.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管子·牧民》)

4.请简要概括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结合两则材料,谈谈儒墨两家对构建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的启示。

                                                                                       

                                                                                      

                                                                                   

                                                                                     

二、文言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子墨子言曰:今若国之与国之相攻,家之与家之相篡,人之与人之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此则天下之害也。然则察此害亦何用生哉?子墨子言:以不相爱生。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是以仁者非之

既以非之,何以易之?子墨子言曰: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然则兼相爱、交相利之法将奈何哉?子墨子言: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是故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

子墨子言曰: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识其利,辩其故也。今若夫攻城野战,杀身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难也。苟君说之,则士众能为之。况于兼相爱、交相利,则与此异!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此何难之有?特上弗以为政,士不以为行故也。”     (节选自《墨子·兼爱中》)

材料二: 

墨者夷子因徐辟而求见孟子。孟子曰:吾固愿见,今吾尚病,病愈,我且往见。他日,又求见孟子。孟子曰:吾今则可以见矣。吾闻夷子墨者,墨之治丧也,以薄为其道也;夷子思以易天下,岂以为非是而不贵也?然而夷子葬其亲厚,则是以所贱事亲也。

徐子以告夷子。夷子曰:儒者之道,古之人若保赤子,此言何谓也?之则以为爱无差等,施由亲始。

徐子以告孟子。孟子曰:夫夷子信以为人之亲其兄之子为若亲其邻之赤子乎?

(节选自《孟子·滕文公上》)

6.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凡天下AB篡怨恨C其所以D起者E以不相爱F生也G是以H仁者非之

7.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则不相贼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贼其君者也意思相同。

B墨者夷子因徐辟而求见孟子中的与成语因利乘便中的意思相同。

C.赤子,文中指初生的婴儿,后可指纯洁善良的人,也喻指热爱祖国的人。

D吾固愿见与《五石之瓠》中夫子固拙于用大矣意思不同。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墨子认为,君臣之间不施惠效忠,父子之间不慈爱孝敬,兄弟之间不融洽协调,这些都是天下的祸害。

B.墨子认为,应该用兼爱去改变当时的社会,做到爱别人的国家、家族和人民就像爱自己的国家、家族和人民。

C.墨子认为,兼爱与攻城野战一样能够做到,只是居上位的人不用它施于政、士人不用它践于行罢了。

D.夷子第一次来见孟子,因孟子生病没有见到,后来孟子以夷子的言行不一致来表明他不赞同墨家的主张。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

                                                                                        

2)夫夷子信以为人之亲其兄之子为若亲其邻之赤子乎?

                                                                                     

10.墨家和儒家的看法有何不同?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大雅》之所道曰:“无言而不雠,无德而不报。”即此言爱人者必见爱也,而恶人者必见恶也。不识天下之士,所以皆闻兼而非之者,其故何也?

意以为难而不可为邪?尝有难此而可为者。昔荆灵王好小腰,当灵王之身,荆国之士饭不逾乎一,固据而后兴,扶垣而后行。故约食为其难为也,然后为而灵王说之,未逾于世而民可移也,即求以乡其上也。昔者越王勾践好勇,教其士臣三年,以其知为未足以知之也,焚舟失火,鼓而进之,其士偃前列,伏水火而死有不可胜数也。当此之时,不鼓而进也,越国之士可谓强矣。故焚身为其难为也,然后为之,越王说之,未逾于世而民可移也,即求以乡其上也。昔者晋文公好苴服。当文公之时,晋国之士,大布之衣,牂羊之裘,练帛之冠,且苴之履,入见文公,出以践之朝。故苴服为其难为也,然后为,而文公说之,未逾于世而民可移也,即求以乡其上也。是故约食、焚舟、苴服,此天下之至难为也,然后为而上说之,未逾于世而民可移也。何故也?即求以乡其上也。今若夫兼相爱、交相利,此其有利,且易为也,不可胜计也。我以为则无有上说之者而已矣,苟有上说之者,劝之以赏誉,威之以刑罚,我以为人之于就兼相爱、交相利也,譬之犹火之就上、水之就下也,不可防止于天下。

(节选自《墨子·兼爱下》)

材料二:

不侈于后世,不靡于万物,不晖于数度,以绳墨自矫,而备世之急;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墨翟、禽滑厘闻其风而说之。为之大过,已之大循。作为《非乐》,命之曰《节用》。墨子泛爱兼利而非斗,其道不怒。又好学而博,不异,不与先王同,毁古之礼乐。尧有《大章》,舜有《大韶》,禹有《大夏》,文王有《辟雍》之乐。古之丧礼,贵贱有仪,上下有等。天子棺椁七重,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今墨子独生不歌死不服桐棺三寸而无椁以为法式。以此教人,恐不爱人;以此自行,固不爱己。未败墨子道。虽然,歌而非歌,哭而非哭,乐而非乐,是果类乎?其生也勤,其死也薄,其道大鷇。使人忧,使人悲,其行难为也。恐其不可以为圣人之道,反天下之心,天下不堪。墨子虽独能任,奈天下何!离于天下,其去王也远矣!                                                (节选自《庄子·天下》)

【注】①据:撑着木杖。②苴:麻。③觳:苛刻。

1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今墨子A独生B不歌CD不服E桐棺三寸F而无椁G以为法式。

1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兴,指起身,与《齐桓晋文之事》抑王兴甲兵含义不相同。

B.苟,指如果,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苟不充之含义不相同。

C.其,代词,与《登泰山记》其级七千有余用法相同。

D.为,动词,与《五石之瓠》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用法相同。

1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本来不愿意去做诸如焚舟、穿粗布衣服之类的事,却为了迎合君王而改变了现行习俗。

B.墨子借火向上升、水向下流阐释了君主对兼相爱、交相利的推行的重要作用。

C.墨子主张节俭、不浪费万物,还撰写文章来阐述反对侵略、消弭怨怒的泛爱主张。

D.庄子认为尧舜禹时期各有自己的礼乐制度,墨子主张毁弃的行为只会让君王疏远自己。

1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即此言爱人者必见爱也,而恶人者必见恶也。

                                                                                     

2)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大学之道》)

                                                                                       

15.材料二认为主张兼爱的墨子虽独能任,奈天下何,原因有哪些?请根据两则材料概括。

                                                                                       

                                                                                      

                                                                                  

三、语言文字运用

墨家思想与儒家多有不同,但在选拔、任用贤才的用人观上是一致的,将“尚贤”作为政治的根本,主张尚贤使能要打破界限,不分社会阶层、职业选拔真才实干者是墨家贤人政治思想的突出特征。后世尊贤、纳贤,甚至提出“野无遗贤”的思想,历朝历代君王尊奉贤才的典故,都体现出我国古代思想家和政治家的  和珍惜贤才。

才”为匡时济世、经世致用的本领。孔子说“君子不器”,作为君子,不能囿于一技之长,君子应有渊博的学识,多才多艺,“游于艺”是一个合格的儒者必备的才能。当然在儒家那里,只有领悟了大道,才能以不变应万变。墨子提出的贤者之“才”更为广泛,如博悟道术、精通逻辑、清正廉洁等,既是治理时弊的技能,也是发展生产的才能

人才成就事业,伟大的事业需要优秀的人才。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德才兼备,坚持以德为先,坚持任人唯贤。这是向优秀的贤良之才发出的号召,众多人才终将汇聚成汪洋大海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①                     ②                       ②                  

2.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一个长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和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2025-2026学年上学期高二语文第4次周测(word试题+答案解析)

微信扫码分享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