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题范围:选必修上第1-2单元 总分:60分
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
一.信息类文本阅读1(20分)
材料一:
人物通讯是以报道新闻人物事迹或活动,展示人物精神面貌为主要内容的通讯类型。人物通讯在写作上文笔细腻,描述事实详尽,常常和议论、抒情结合起来,人物形象较为丰满,精神境界得到充分揭示,因而篇幅较长,在时效性上不如人物消息,也正因为如此,它比人物消息在形象和语言上具有更高的审美要求。
人物通讯要选择适当的新闻事实塑造新闻人物的形象美。也就是根据人物所具有的新闻价值来选取的新闻事件,必须是最能体现人物个性的事件,必须是最具代表性的事件。而且需要找准表现角度,把握人物与事件的内在联系,尽可能地把人物性格与细节融合在事件里,使文章可读,人物可亲。而人物通讯中的人物语言是人物思想、情感、气质、性格的具体体现,必须符合人物的性格特点。引用最具表现力的人物语言,是展现新闻人物形象美最直接的方法。
除了塑造新闻人物的形象美,人物通讯还要重视在新闻写作上展现人物通讯的语言美。
新闻作品的语言美,是指新闻作品的语言审美属性和所呈现出来的审美价值。由于新闻的特性,新闻作品的语言美不体现在华丽的辞藻上,也不像文学作品,运用合理想象、夸张、类比等修辞美化语言。因此零度修辞和纯文本写作的方式,尤其适用于人物通讯。
写作人物通讯时用词上对形容词的选择应该尽量审慎,甚至少用。因为形容词往往带有作者主观的情感色彩,反映了作者的主观意识。并且还要少用含混不清、笼统的词语。文章中尽量不要用“不久前”“最近”等笼统的时间概念,也不要用“许多”“极少数”“大概”“也许”等模棱两可的词语。用词要确切,用语要恳切,具体准确的描述比空洞华丽的形容更能立体地展现人物,也更具有语言上的美感和冲击力。
另外人物通讯的语言还应通俗简练。通俗简练,即能用常用词语说明的,就不用生疏词和生僻字,同时斟酌字句,删除多余的字词,比如(长期的)夙愿,平均每(一个)人,主要演员(的扮演者),避免词义重复的词语出现。在通俗简练的基础上,新闻作品中的语言在刻画人物、表达情感的同时也能够体现作者的写作风格,使新闻语言富于个性美。
(摘编自《浅析人物通讯的形象美和语言美——以〈人民日报〉的人物通讯为例》)
材料二:
新闻写作是采访人生,散文创作则是咀嚼人生。长久以来,很多人都认为在新闻和散文之间很难找到一个合适的平衡点。新闻没有必要自我封闭。人物通讯写作可以借鉴散文的写作手法,把呆板的材料变成生动活泼的新闻事实,把人物写得更立体、更有吸引力,充分凸显人物通讯的新闻价值,取得最佳的传播效果。
人物通讯之中所运用的散文式笔法并不等于散文,散文式笔法与散文既有联系,也有区别。首先,散文式笔法既具有散文的特点,又具有新闻的特点。有散文的灵动自由随意,又有着新闻的真实严谨。散文式笔法就是要求记者遵守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客观性,但允许记者以事实为依据抒发出喜、怒、哀、乐、憎、爱的思想和感情。其次,散文式笔法也像散文那样讲究立意深刻。再次,散文式笔法同散文一样讲究文字优美,简明精练,笔调自由,篇幅短小,结构形式多样。最后,散文式笔法也与散文创作一样追求自身风格。散文式新闻允许记者有风格,而且在实践中创造个人的风格,切忌千篇一律、“千人一面”。因此,可以说人物通讯中散文式笔法的运用并不能对新闻真实性构成威胁。
报纸新闻主要是靠文字作用于人的感官的,文字运用的形象性、感染性如何,与新闻表达技巧的艺术性密切相关。在各种媒体铺天盖地裹挟而来的当今社会,人们的阅读品位、审美需求、心理预期日益提高,已不仅仅满足于通过各种传播媒体获得基本的信息。人们往往愿意从多个角度、不同侧面去品味现象背后的多重意义,这就需要创作者首先在思维方式上采取开放式的态度,灵活运用多种思维方式和创作手法,而散文式笔法恰恰能满足这些要求。
从读者接受上说,受众也是需要美的新闻作品的。受众在阅读一篇优秀的人物通讯时,会被作品中的人物、事件深深打动,滋生出欢乐、激动、悲哀等感受,也就是新闻的美感。如果将散文式笔法运用到人物通讯中去,挑选最能表现人物性格、心理活动和语言特点的细节,用简笔描述的方法,将人物栩栩如生地表现出来,使读者仿佛置身其中,报道的人物就“活”起来了,就能更好地达到传播的预期目的。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传媒媒介正朝多样化发展,人们获取新闻信息的途径也就多种多样。电视媒体进行信息传播时,其中的某个真实的画面往往胜过报纸的新闻稿。画面的形象、生动相对于文字来说往往会给人以深刻印象。报纸新闻要想在竞争中获得优势,就必须采取文体上的创新,散文式笔法的运用就显得特别有必要。
(摘编自《试论散文式笔法在人物通讯中运用的可行性》,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人物通讯中的人物语言必须符合人物的性格特点,引用人物的语言,是展现新闻人物形象美最有效的方法。
B.新闻作品的语言美既不体现在使用华丽的辞藻上,也不体现在运用合理想象、夸张、类比等修辞上。
C.借鉴散文的写作手法,人物通讯中的新闻事实可以变得生动活泼,人物可以写得更立体。
D.读者阅读具有美感的人物通讯会被作品中的人物、事件深深打动,滋生出欢乐、激动等感受。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人物通讯塑造出人物形象美,要选择适当的新闻事实还要找准表现角度,把握人物与事件的内在联系。
B.材料一主要从形象美和语言美两个维度展开,明确了人物通讯在这两方面的审美要求及写作方法。
C.用散文式笔法写作的人物通讯真实严谨,灵动自由随意,文字优美,简明精练,有记者的个人风格。
D.记者采取开放的态度,灵活运用多种思维方式和创作手法,就可以写出让人认可的优秀的人物通讯。
3.下列选项的文字表述,最能体现材料一中关于人物通讯语言美的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描写医学界名人的人物通讯《多重角色王宁生》,作者选取王宁生教授的三次归国记,并强调妻子跟随归国这一事例。
B.《红星照我去长征——访95岁老红军寇延庆》这篇人物通讯中,作者特别记叙了老红军的话“要是没有朱老总在关键时刻救我一命,我活不到今天。”
C.《母亲节话母亲——访香港特别行政区临时立法会主席范徐丽泰》这篇人物通讯作者选取了“母亲节话母亲”的角度。
D.人物通讯《有将挽狂澜》中未见一个修辞性的形容词,然而将军临危不乱、英勇冷静的形象已经跃然纸上。
4.请根据材料二简要概括散文式笔法可以运用在人物通讯中的原因。(5分)
5.请运用材料中的观点,对下面的人物通讯片段进行简要评析。(6分)
许多同志担心他在大风大雨中奔波,会加剧病情的发展,劝他不要参加,但他毫不犹豫地拒绝了同志们的劝告,他说:“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他不愿意坐在办公室里依靠别人的汇报来进行工作……
他站在洪水激流中,同志们为他张了伞,他画了一张又一张水的流向图。
调查队在风里、雨里、沙窝里、激流里度过了一个月又一个月,方圆跋涉了5000余里,终于使县委抓到了兰考“三害”的第一手资料。全县有大小风口84个,经调查队一个个查清,编了号,绘了图;全县有大小沙丘1600个,也一个个经过丈量,编了号……
焦裕禄同志,你没有辜负党的希望,你出色地完成了党交给你的任务,兰考人民将永远忘不了你。你不愧为毛泽东思想哺育成长起来的好党员,不愧为党的好干部,不愧为人民的好儿子! (选自《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有删减)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Ⅱ(18分)
文本一:
两地书 梅子
1942年 秋
吾妻阿兰:
见字如晤。前方战火已燃,归期不定。家中父母年事已高,孩儿尚幼,为夫只得将千斤重担全交予你,日夜思之,既愧且念。惟愿你照料好家人,更护好自己,待我消息。
夫 子归
1943年 春
孩儿他爸:
家里一切都好,爹娘身子还算硬朗,孩子们每日会帮着拾柴、喂鸡,我都照看着呢。我也加入了游击队,跟着同志们学埋地雷、传情报,和鬼子周旋时虽险,但想着能和你一同抗敌,便浑身是劲。前几日鬼子轰炸机来,大壮媳妇为护孩子没躲过去……村长给那娃取名“胜利”,说要让娃记着,这太平得用命换。
你在前线千万当心,枪子不长眼,能躲就躲。我和孩子们都盼着你平平安安回家,给你炖你最爱的萝卜排骨汤。
桂兰
1943年 夏
吾妻阿兰:
见字如面!今日要与你说个振奋人心的好消息——我们打了场大胜仗,全歼鬼子八百余人,我还亲手生擒了一名鬼子中尉,缴了他的军刀,想着日后能给孩儿做个念想。
知道你在后方也扛着担子、跟着奋斗,我既欣慰又心疼。此前将全家托付于你,让你受了太多苦,是我对不住你。待扫尽倭寇、天下太平,我定立刻归家,帮你挑水劈柴,再也不与你分离。
夫 子归
孩儿他爸:
知道前方打了大胜仗我和爹娘都红了眼,街坊们听说了,还凑了鸡蛋让我给你寄去(已托补给队捎走)。上次补给队要去前线,老支书说我去或许能与你见上一面,我夜里翻来覆去没睡好,可终究没去——区里查出了叛徒,大队长带人设伏锄奸,村里老弱多,我得留下守着,帮着放哨、照顾伤员,不能让你在前线分心。
你安心打仗,家里有我,等你回来。
桂兰
1944年 冬
吾妻阿兰:
当你拆这封信时,我大抵已将热血洒在这片咱誓死守护的土地上了。对不起,没能兑现“早日归家”的承诺,让你独自撑起这个家,让爹娘白盼一场,我愧为夫、愧为子。
阿兰,我的妻。若有来世,愿山河无恙,再无战火,我定寻你,从青丝到白首,再不错过一日相伴。
夫 子归
1945年 春
孩儿他爸:
老支书说,你是英雄,是我们全村的英雄。送你那天全村的人都来了,爹娘现在门口和他们说话,他们没哭,我也没哭。因为我是英雄的妻子,我会用鬼子的血来祭奠你,璐儿参加了青年军,他穿上军装的样子像极了你!
孩儿他爸,你在那边好好看着,看我杀了鬼子、二鬼子……看我将爹娘安顿好,看我将孩子们都拉扯大,告诉他们,他们的父亲是守护这片土地,守护我们的国家而牺牲的!
桂兰
文本二: 太和殿见证日军投降仪式 单霁翔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发表投降诏书,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代表在投降书上正式签字,宣告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取得伟大胜利。华北日军投降仪式地点原定在中南海怀仁堂室内,但是日军竟提出在仪式上佩带军刀、勋章以保持军国主义者的面子,这一无理要求既违反同盟国共同规定,也损伤了饱受摧残的中国军民的尊严,遭到中方严词拒绝。同时决定,华北日军投降仪式地点改在故宫内举行,并选择在故宫太和殿前受降。因为殿前广场下边可以望到上边,且空间很大,可以容纳几十万人,让更多民众见证日军投降仪式。
1945年10月10日,这一天也是故宫博物院建院20周年纪念日,华北战区受降仪式在故宫太和殿举行。当天,秋高气爽,北平市民闻知受降的消息后,早上7时就从四面八方涌来,大约有20万民众聚集在太和殿前广场区域。9时以后,午门已拥堵得无法通过,人们只得在端门、天安门内外驻足观望。此外,东西华门、南北池子、南北长街处也都聚满了人。
受降仪式地点在太和殿前丹墀上,布置得极为庄重。国民党第92军在军长侯镜如的率领下,列队于太和殿广场上。苏联、美国、英国、法国、荷兰等盟国代表也参加了受降仪式。上午10时10分,景山上汽笛长鸣,太和殿前受降仪式开始。司仪隋永礼上校高呼:“引导日本投降代表入场!”全场立时肃静。3分钟后,日本投降代表、平津地区日本官兵善后联络部部长、前日本华北派遣军司令根本博中将,与参谋长高桥坦及该部高级军官21人,由太和门外下车,低着头,步行入场,在太和殿的礼台前排列一行,向主官敬礼后,退后恭立待命。
此时,广场上民众欢呼雀跃,情绪高亢,现场气氛十分热烈。军乐队凯歌高奏,礼炮齐鸣。随后全体肃立,为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中国将士默哀;日本投降代表各个低头躬身,向中国人民谢罪。司仪宣布投降代表签字,根本博等行至受降台前,向中方受降主官孙连仲将军行礼。孙连仲身材魁梧,是抗日名将,曾因血战台儿庄而驰名海内外。工作人员将3份投降书分别置于台上,根本博在“投降代表”栏签字盖章后呈交孙连仲。孙连仲健步走到受降台前,在“受降主官”栏庄重地签字盖章。根本博等21名投降代表在万众怒目之下,双手捧着自己的佩刀,向孙连仲鞠躬示礼,依次毕恭毕敬地将沾满中国人民鲜血的战刀放在了受降桌上,当场呈缴。事毕后,根本博一行由丹墀西侧便道,经西群房前退场。
受降典礼仅有25分钟,但广场上的民众久久聚集不散。20万北平市民在故宫太和殿见证了这一重大的历史时刻,随后,市民们涌上大街小巷,敲锣打鼓,欢庆胜利。
这是故宫博物院永载史册的辉煌一天,也是一个令人激动难忘的日子。巍峨壮观的太和殿在百年风雨中,见到过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见到过英法联军的狂妄无耻,见到过割占台湾的《马关条约》,见到过八国联军的烧杀掠夺,也见到过侵华日军的嚣张跋扈。上百年的历史中,太和殿唯独没有见证过外国侵略者在它面前俯首投降!这一刻,中国人民盼望得太久了! (改编自2025年08月31日《光明日报》11版)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两地书》分别从妻子桂兰和丈夫子归的视角进行叙述,但是读者却如同上帝一般洞悉一切,这是文本一选择书信体叙述带来的效果。
B. 《两地书》从丈夫、妻子两条线进行叙述,统一于时间。子归书信表现了抗日战士战斗的一生,桂兰书信表现了后方百姓的不断成长。
C. 《两地书》选择多封书信作为故事的载体,便于串联各种场景,情节曲折精巧,塑造了鲜明的夫妻形象,复杂的结构与内容引人遐思。
D. 文本二是作者根据纪录片内容撰写,首段是背景介绍,中间部分是全方位的受降仪式过程,尾段是作者从历史意义角度的情感抒发。
7. 文本二与《别了,不列颠尼亚》有相似性,下列关于文本二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文章以实录方式来“见证”,时间线明晰,视角独特,详略得当,传达出作者的热爱与赤诚。
B. “太和殿”是受降地,更是抗战胜利见证者,“题眼点睛”,作者以拟人化的标题凸显意义。
C. “大约有20万民众”“聚满了人”“欢呼雀跃”等叙写,突出了文章“见证”的全民性。
D. 选文主体部分插入较多背景资料,如“曾因血战台儿庄而驰名海内外”,突出历史厚重感。
8. 文本二中,作者在叙写华北日军投降仪式时,如何体现“见证”性?请结合全文分析。(6分)
9. 谢春涛在谈到民间家书的价值时曾说:一部整个历史,既包括上层认识的活动,更包括人民大众的观点。分析文本一包含的人民大众的观点。(6分)
三、(选做题)文言文阅读(22分)
材料一:有子问于曾子曰:“问丧①于夫子乎?”曰:“闻之矣:‘丧欲速贫,死欲速朽’。”有子曰:“是非君子之言也。”曾子曰:“参也闻诸夫子也。”有子又曰:“是非君子之言也。”曾子曰:“参也与子游闻之。”有子曰:“然。然则夫子有为言之也。”
曾子以斯言告于子游。子游曰:“甚哉,有子之言似夫子也!昔者,夫子居于宋,见桓司马自为石椁,三年而不成。夫子曰:‘若是其靡也,死不如速朽之愈也。’死之欲速朽为桓司马言之也南宫敬叔反必载宝而朝。夫子曰:‘若是其货也,丧不如速贫之愈也。’丧之欲速贫,为敬叔言之也。”
曾子以子游之言告于有子。有子曰:“然!吾固曰非夫子之言也。”曾子曰:“子何以知之?”有子曰:“夫子制于中都:四寸之棺,五寸之椁。以斯知不欲速朽也。昔者夫子失鲁司寇,将之荆,盖先之以子夏,又申之以冉有。以斯知不欲速贫也。”
(选自《古文观止·有子之言似夫子》)
材料二: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颜渊》)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雍也》)
材料三: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②哉?人焉廋哉?”
(选自《论语·为政第二》)
【注】①丧,失去官位。②廋,隐藏。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选择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3分)( )
死之A欲速朽B为C桓司马D言之也E南宫敬叔反F必载G宝而朝。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夫子,指古代对男子的尊称,学生对老师的尊称;这里特指孔子。
B.棺椁,套棺和棺材,泛指棺材;棺,套在椁外的外棺,就是棺材外面套的大棺材。
C.敏,聪明,机智;与《论语•学而》中“敏于事而慎于言”的“敏”意思不同。
D.所以,所做的事;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的“所以”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曾子认定孔子说过“丧欲速贫,死欲速朽”的话,因为他曾在孔子说话的现场,可见,曾子是一个实事求是、了解孔子的人。
B.子游由衷赞叹“有子之言似夫子”,是因为有子像孔子一样坚持己见、勇于求真。
C.儒家认为,克制自我,战胜自我,使自己的言行举止合乎礼仪,是社会稳定和谐的需要。
D.对人应当听其言而观其行,还要看他习惯兴趣,从表到里,全面了解观察一个人,那么这个人就没有什么可以隐藏得了的。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若是其靡也,死不如速朽之愈也。
(2)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14.综合三则材料说明有子怀疑“丧欲速贫,死欲速朽”是孔子本意的原因。(3分)
本资料下载地址
微信扫码分享
站长推荐
2025—2026学年上学期高二语文第7次周测(word试题+答案详解)
所属栏目:周测试题
2025-2026学年上学期高二语文第6次周测(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周测试题
2025-2026学年上学期高二语文第5次周测(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周测试题
2025-2026学年上学期高二语文第4次周测(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周测试题
2025-2026学年上学期高二语文第3次周测(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周测试题
2025-2026学年上学期高二语文第2次周测(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周测试题
2025-2026学年上学期高二语文第1次周测(word试题+答案详解)
所属栏目:周测试题
第四单元单元测试(选择性必修上册)(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周测试题
第三单元单元测试(选择性必修上册)(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周测试题
第二单元单元测试(选择性必修上册)(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周测试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