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E网

首页 > 精品试题 > 专题训练

专题训练

高二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理解性默写(学生版+教师版)

分享:杨老师 2025-10-29 下载支付:2点 立即下载

《〈论语〉十二章》

1.《〈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君子与小人价值指向不同,道德高尚者只需晓以大义,而品质低劣者只能动之以利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论语〉十二章》中表现文采和质朴兼备才有人格魅力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仁就是要克制自己,按照礼的要求去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论语〉十二章》中,既强调榜样的良好作用,又强调自我反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论语·颜渊》中,孔子认为一旦克制自己,按照礼的要求去做了,天下的人就都赞许你有仁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在《〈论语〉十二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最能体现孔子的道德价值观:懂得了仁义的道理,就应该用自己的一生去实践它,有时为了捍卫它,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7、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由此可以想到《〈论语〉十二章》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人要有远大的理想和目标,要承担起实现强国梦的重大责任,曾子在《〈论语〉十二章》中也说过类似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论语〉十二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揭示了处理人际关系的一项重要原则——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同时体现了更强的自我责任感和道德约束力。

10、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用堆土成山这一比喻,说明功亏一篑和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其中功亏一篑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而能够持之以恒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

11、《〈论语〉十二章》中,孔子阐释君子应勤勉做事而谨慎言谈,并向有道德的人学习以匡正自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论语〉十二章》中,孔子强调人要有仁爱之心,否则遵守礼仪也没什么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你宽容一点,其实是给自己留下一片海阔天空”,这句话让我们联想起孔子在阐释“恕”这种儒家思想时所说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孔子在《论语·学而》中谈到君子不要求吃足,不要求居住舒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论语·卫灵公》中,子贡询问孔子有没有可以拿终身去实践的一个字,孔子告诉他是“恕”。接着孔子又对“恕”做了进一步的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在《论语》十二章中,曾子认为读书人(有志之士)任重道远,具体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

17、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教育学生要多读《诗经》、多学诗,因为学诗可以激发热情,可以提高观察力,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意思是还可以团结群众,抒发不满。

18、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实行仁德,在于自己,不在于别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用“___________________”解释了颜渊什么是“仁”的从疑惑,并强调一旦做到这一点,就能达到“____________________”的效果。

20、《论语·泰伯》中“___________________”表明知识分子必须有远大的抱负和坚强的意志,而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21.《礼记·中庸》说:“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孔子在《论语·子罕》中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具备这三德。

《大学之道》

1.唐代文学家韩愈《师说》中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两句,与其中的“小学”相对的是“大学”。《大学之道》阐述了大学的“三纲”,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学之道》中,写性情安和才能够思虑精详,思虑精详才能够处事合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大学之道》中,写知道应达到的“至善”境界,则志向坚定不移志向坚定才能够做到心不妄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大学之道》中,写每一样东西都有根本有始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大学之道》中,写心不妄动才能够性情安和,性情安和才能够思虑精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大学之道》中,写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大学之道》中,用“物有本末,事有终始”两句指出事物都有先后次序的道理,进而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

8.《大学之道》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强调上自天子,下至平民百姓,一切都要以修身作为为人处世的根本。

9.《大学之道》论说的八目是“                                              ”。

10.《大学之道》中,论说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彰明美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大学之道》中,齐家的前提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修身的前提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

12.《大学之道》中,写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大学之道》中,写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大学之道》中,指明获得知识的途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15.《大学之道》中,写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大学之道》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获得知识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而“____________________”则说明推究事物的原理后才能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

17.《大学之道》中,写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大学之道》中,写要想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大学之道》中,论说推究事物的原理后才能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后意念才能真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大学之道》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强调家庭经营有序与国家治理安好的重要性。

21.《大学之道》中,写修养品性后才能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大学之道》中,写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大学之道》中,写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修养品性后才能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大学之道》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句非常准确地揭示了儒学的基本精神。

25.《大学之道》中,修身的前提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正心的前提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

26.《大学之道》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达大学之道的最高境界。

27.《大学之道》中,治国的前提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齐家的前提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

28.《大学之道》中,阐明为人处世的根本原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大学之道》中,写儒家以修、齐、治、平层层推进,由己及人,达到天下太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1.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孟子以人突然看见小孩子将要掉入井里的反应为依据,论证人有一种本能,即“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是说古代圣王由于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

3.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孟子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举例论证,展开了进一步的论述,说明了“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这乃是人的本能。

4,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孟子由不忍之心而推导出“四端”并用比喻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象地说明其于人的重要性。

5,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孟子论及“仁义礼智”扩充推广的积极作用时所说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孟子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文中善于运用比喻说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采用喻证法将“扩而充之”的意义深入浅出地进行了阐述。

7.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是自暴自弃的人。

8.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暴弃君主的人。

《老子》四章

1.了解别人很重要,认识自己更难能可贵,在《老子》四章中表达这一意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老子四章》中劝诫人不要固执己见、自以为是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们常说要防患于未然,要未雨绸缪,在《老子四章》里也表达了同样的意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老子》四章中指出,人们做事常常是在接近成功时候失败了,即“__________________”,如果能做到“____________________”,就不会失败。

5.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论述积累的重要性,荀子在《劝学》中说“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老子》中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老子认为,在最后关头仍像开始的时候那样谨慎从事,就不会让事情失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荀子在《劝学》中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老子》中也有类似的表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些名言都启发我们做事要从点滴做起。

8.老子以车轮为例,形象说明“有”与“无”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老子以事物脆弱时容易分离、事物细小时容易散失的现象为例,说明解决问题要做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在《老子》第三十三章中关于有志和长久的精彩论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自我夸耀常常只得一时风光,难以维持。《老子》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正好说明这个道理。

12.《老子》第三十三章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认为知己知彼才是聪明人。

13.老子在阐释治国之道时,连举三个现象说明事物是不断积累和发展的,其中以建筑为例进行阐释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老子》第二十四章中,老子从人的行为举例,主张无为立身,认为刻意为之反而不成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老子》第二十四章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比喻急躁冒进,自我炫耀,反而达不到自己的目的。

16.常言道“知足常乐”,《老子》第三十三章中“____________________”更进一步地表明知道满足的人是富有的。

17.《老子》第三十三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人的肉体生命是短暂的,但人的精神可以永垂千古,那才是真正的长寿。

18.有所作为是值得提倡的,但是如果超过了必要的限度,过于偏执,反而会失败,因而老子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普通人常在接近成功的时候失败,《老子》第六十四章中给出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告诫人们,要不忘初心,不改始终,不到最后的胜利,决不松懈。

20.《老子》总是提醒世人注意观察日常事物那通常被忽视的一面。如通过观察车子、器皿、房室等日常事物,老子看到了“无”的意义,并得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论。

21.《老子》中以大树为喻说明万事万物都是从微小发展壮大起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老子》中指出能战胜别人和能克制自己的弱点的重要性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老子认为,在事情将成之时,人们不够谨慎,开始懈怠,所以出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果。

24.《〈老子〉四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说明一个对自己的事业执着追求的人,人可谢世,而精神、事业、价值却可以万古长青。

25.《老子》对偏执的人、自以为是的人以及自我炫耀的人都给予了理性的警告,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是对自我夸耀之人的劝谏。

26.《老子》不断强调积累的重要性,先用“____________________”来阐述,接着又以“____________________”来形象说理,最后指出走一千里路,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的的道理。

27.《老子》二十四章中使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比喻,说明“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结果都是不好的,会使人们离自己的目标越来越远。

28.《老子》四章中表明踮脚不能长久,跨不能走远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老子〉四章》中,老子认为战胜他人与战胜自己的结果不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石之瓠》《庄子》

1.《五石之瓠》中,惠子描述大葫芦装上水后状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描述大葫芦剖成瓢后状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五石之瓠》中,庄子讲述宋人所从事的职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五石之瓠》中,庄子认为使用大葫芦的正确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五石之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瓠大无用形容庄子的理论虽然宏大,但实际上却毫无用处。

5.惠子得到大瓠之种,栽培后得到一个大葫芦,他向庄子抱怨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作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庄子对此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惠子认为大葫芦大而无用,一是不能盛水,二是因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对于“不龟手之药者”,不同的人“所用之异”:一种是“_________________”,一种是“____________________”。

8.《五石之瓠》中,庄子讲述宋人所从事的职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五石之瓠》中,惠子用瓠大无用形容庄子的理论虽然宏大,但实际上却毫无用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在《五石之瓠》中,对于惠子那只大得不知道用来做什么的大葫芦,用反问的语气告诉他可以把大葫芦系在身上作为腰舟而浮游于江湖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在《五石之瓠》中,写客人与宋国人因为对“不龟手之药”“所用之异”而带来截然不同的结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庄子《五石之瓠》中,在惠子看来,虽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用来盛水,却因为太重而举不起来。

13.在《五石之瓠》中,宋国人凭借不龟手之药“____________________,”,而客人用“不龟手之药”帮助吴王大败越人,因此吴王“___________________”。

14.在《五石之瓠》中,惠子通过盛水的例子说明五石之瓠大而无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庄子《五石之瓠》中,宋人最终将不龟裂手的药方给予客人的原因是他们世世代代靠这种药从事漂洗丝絮所赚“__________________”,但“___________________”,就把它给了客人。

《兼爱》

1.《兼爱》中表明,如果圣人要治理天下,需要找准根源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墨子认为,治理天下需满足五个条件,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此则天下治。

3.《兼爱》最后,说明天下乱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兼爱》中,墨子鼓励人们要相爱,不要互相仇恨,这样才能天下大治,他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墨子在《兼爱》篇里说,圣人治理天下,不可以不考察天下大乱产生的根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二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理解性默写(学生版+教师版)

微信扫码分享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