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E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教研教改 > 教研论文

教研论文

论语文人文教育在人格塑造方面的价值追求

分享:杨老师 10-23教研论文 问答

教育绝非简单的文化传递,而是对一个人人格心灵的‘唤醒’,教育的根本特点是培养人。在众多的学科中,语文学科在这一方面表现尤为明显。因为语文学科本身就是一门具有工具性、人文性、综合性等等多重属性的基础学科,其本质特征是基础工具性和思想教育性的统一。而思想教育性又是由语文的人文性所决定的,因此,它在学生的求知增智和人格发展过程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重视语文的人文教育,就是要重视塑造完美的人格。
     但长期以来,我们却漠视了这一简单的道理。随着现代社会科学技术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日益繁荣、富裕,但是人们的精神却越来越感到迷惘、困惑和失落。为什么繁荣、富裕的现代生活却不能带给我们所期盼的幸福生活?答案就在于现代社会越来越远离一种人文文化,这种人文关怀的缺失使我们对这个现实世界越来越陌生,人们正越来越多地失去自己的精神家园。 造成这种危机的原因很多,就教育而言,其价值取向的偏颇在于:一是过度地为实用和功利而教育和受教育。学校偏重于科学教育,疏忽人文精神的培养和关怀;重视教会学生生存的手段,疏忽引导学生懂得生活的意义。二是片面强调人的社会性,漠视人的个性,为谋生、晋升而教育,人成为社会的工具,教育则成为创造工具的手段。卢梭曾说:“教育之事必须给予人们的心灵以民族的形式,而这种形式其意和嗜好使得他们不但由于必要,而且也由于倾向和愿望而成其爱国者。”实际上,科学和人文犹如鸟之两翼,若缺其一,人类社会和人类个体就都是畸形的,不健全的。时代呼唤着新教育,要变人为的教育为为人的教育,教育应该更多地考虑个体的人和人的自身发展。 “教育作为一种独立的现象,……它既不能向社会直接提供物质产品,也不能向社会直接提供实物形式的精神产品,而是要它向社会提供合乎社会需要的各种规格的人才。所以,教育的根本特点是培养人⑥。” (⑥《教育学教程》邵宗杰主编 浙江教育出版社(86年版)第10页。语文教育界应该重视培养人,以人为世界价值的核心,以对个体生命的生存状态和意义之尊重为最高价值关怀,突破了狭隘的政治思想品德的局限性,超越了疆域、时代和种族诸多隔阂,把教育指向对人的终极关怀,这是关乎几代人的大事,美国前总统艾森豪威尔在1945年4月的一次记者招待会上说:“你竖起一张多米诺骨牌,推倒第一张,最后一张牌的结局必然会很快倒下去!”我们的民族要想永远不倒,就必须重视人文教育对人格塑造作用。
      语文的基本教学内容是文学作品,而文学的本质就是人学,它以人为描写和关怀的对象,反映了人的现实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广阔性、丰富性和深刻性,直接影响到人格的形成和包括情感、个性、气质、心理品质等内在的精神世界,所以语文教育天然地要以人文精神为内核。那么,语文教育的人文精神到底应该如何才能转化为一种高尚的人格追求,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 语文教育应该贯彻爱的教育、善的教育、美的教育等价值内涵。
      语文教育首先应该丰富学生的情感,让孩子知道什么是爱,教会他们理解亲
人之爱,故乡之爱,明白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教会他们用勤劳的手段去获得自己幸福的美好生活信念;教会他们用同情、怜悯、爱的眼光看待世界,追求美好,追求自由。罗杰斯认为,“人类有一种心理需要,这是一种对亲密和真实的人际关系的渴求。在这种关系中,情感和情绪能自发地表现出来,它们并没有得到详细的审查或者受到各种各样的胁迫;在那里,深刻的体验──沮丧的和欢欣的──能被分享;在那里,能冒险采用新的行为方式,并且不断加以提高”。([美]卡尔·罗杰斯:《交友小组》,[英]企鹅出版社1973年版,第18页)。语文教育的根本任务就在于唤醒人类自身的情感和情绪,让他们能自由的表现出来。有的学生小小年纪就学会了污言秽语,以斗的眼光、恨的情感去看待世界,不解人间温情,愤世嫉俗,厌世轻生。究其原因都是家庭和学校教育没有正确引导所致。有的父母素质不高,不但不能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反而污言秽语常常脱口而出,使孩子在这种不良的家庭环境中耳濡目染,养成恶习,继而人格沉沦。
朱自清说:“欣赏是情感的操练。”语文是美的对象,汉民族语文更是世界上最美的语文。它含有丰富的外形美和内质美,诸如语言的音乐美、文字的绘画美……事物的意境美、人物的心灵美、题材的实在美,思想上的哲理美,道德上的崇高美等等。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客观的教材,让学生感受伟人的人格美,用优秀的作品引导他们在求真向善中追求美。如鲁迅在危难之际仍关心进步青年阿累;居里夫人对科学研究的痴迷、顽强的意志、不慕虚荣、甘于宁静、淡泊名利的品格;梵高为艺术倾注的狂热激情、忘我追求等等一系列事迹。对语文的人文性理解,实际上是对美的感受的欣赏;对语文的运用──说话和作文,实际是对美的表现和创造。语文的人文教育,就要教师在语文教学中通过语感、文感的磨练,实现“美感”的积淀,发挥其“美化人”的功能。
二, 语文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我们现在是把语文教育的性质定位在工具教育、知识教育、技能培养上的,所以语文教学教学生的大多是语文知识,教师看重的是学生写作能力、阅读、表达等技能的培养。但是,实际上语文教育不仅仅是语文技能的教育,同时还是价值观的教育,没有价值观的语文是不存在的,语文和价值观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东西。语言教育在一个人的生命过程中,在一个人形成人生观和世界观过程中,发挥的是奠基性的作用,尤其是中学语文教育,它发生在一个人的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个时候语言范式对他的影响可以说是决定性的,可以说,这个时候一个人掌握了什么样的词就会有什么样的观念,他会说什么样的话,就会有什么样的思想。因此,语文教育应当更加重视自己作为价值观教育的作用。语文教育所发挥的价值观功能决不会低于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因为语文中的价值观是潜在的、渗透性的。
我们的教材中有许多优秀的范例,如:《斑羚飞渡》中为了换取种群的生存,为换取下一代的生命,老斑羚坦然面对死亡,毫无畏惧的走向死亡。斑羚群在生死面前最宝贵的东西——牺牲精神呈现在我们面前时,给我们一种强烈的道德震撼,不得不令人肃然起敬,斑羚死得重于泰山,死得其所。鲁迅为了民族命运弃医从文,邓稼先为了国防科学隐姓埋名、深入不毛,在危难之时我“不能走”,甚至亲手捡起摔破的原子弹碎片研究查看。他们这种热爱祖国、关心人民大众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不正是我们师生学习的楷模吗?通过学习这些课文,我们要让学生懂得,虽然生命只有一次,我们应懂得保护生命、珍爱生命,但不应一味的毫无原则的吝惜生命。人要有意义的活着,只有和国家、民族利益紧密相连,只有不懈追求、锐意进取、时刻燃烧着的人生才能获得不朽的生命。
三, 语文教育是一种审美教育,应该把文学性、艺术性放在首位。
      文学作品的美,具有形象的可感性,直接性,离开了具体的形象,美就不复存在。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大都是文质兼美,情文并茂的经典之作,作者用优美的语言为我们塑造了一系列美的形象和意境。如黄山的秀美,西湖的艳丽,长江三峡的雄奇险峻,荷塘月色的恬静淡雅,处处显示出大自然的迷人景色。此外,“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婉约缠绵,“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奔放,无不充满震慑人心的艺术魅力。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根据美的特点,捕捉形象进行分析,运用生动优美的语言向学生展开作品描绘的生动画面,帮助学生打开心灵的窗户,在作品所描绘的形象与学生思维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使他们感知美,热爱美。例如,讲《雨中登泰山》,教师要通过讲述,引导学生追蹑作者的踪迹,神游“五岳独尊”的泰山胜景,领略那“雨中的山岚烟云”,“水墨山水画似的层峦叠嶂”,让学生从中获得美的感受,产生审美的情趣。要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把学生带进作品所表现的意境中去,感知形象蕴涵的更为动人细腻的美步步深入,诱导学生把身心沉侵于美的意境之中,使他们心有所感,情为所动,从而更加热爱美,向往美,追求美。要准确地理解美,鉴赏美,必须要有准确地把握美的性质的能力。由于美的性质是由美的本质属性决定的,所以,认识一个具体对象是美是丑,不仅要观察他的种种表象,更重要的是要剖析他的内在本质。在审美教育中,我们必须帮助学生练就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剖析美的本质属性,了解美的现象与美的本质的关系,从而获得对美的正确认识和理解。如小说《项链》中的路瓦栽夫人,虽天生丽质,但心灵并不纯美,是一个爱慕虚荣,醉心于奢华生活的小资产阶级妇女的形象。她尽管出身低微,社会地位低下,但由于受资产阶级虚荣心的支配,对奢华的资产阶级上流社会生活非常向往并尽力追求。为能在上流社会露一下脸,她费尽心思打扮,找女友借来了项链,参加了所谓上流社会的那种灯红酒绿的夜会,然而乐极生悲,在欢乐和赞美声中丢失了项链,最后付出了十年艰辛的劳动。在教学中,应通过对路瓦栽夫人这个人物形象的全面分析,使学生充分领会作者的美学观点:路瓦栽夫人的外表是美的,但她沉醉虚荣,孜孜以求物质享受,结果毁掉了自己的青春,因而她的灵魂是丑恶的。从而引导学生关心普通人生活、写日常生活,写一些真诚的善良的东西,要把对和平的追求,对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放进去。
      总而言之,我们要让学生通过教育,了解到自己的人生与社会需要的切合点;通过教育,让学生产生个性化的人生观念,最后形成自我决断、自我选择、自我造就的信念和勇气。教育的结果不是知识,不是道德,而是一种自我的能力,就是说,要让学生用自己的脑子去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选择自己的职业,选择自己独特人生道路。语文教育应该在这个过程中发挥独特的作用。 

阅读全文
论语文人文教育在人格塑造方面的价值追求

微信扫码分享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