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E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写作专区 > 单元主题

单元主题

(选择性必修上)第二单元人文主题“百家争鸣”作文素材汇编(上)

分享:杨老师 10-11 单元主题

【主题解读】

如果说传统文化是一株枝繁叶茂的大树,那先秦诸子就是这株大树的根。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百花齐放,铸就了中华思想文化史上的一段辉煌。“百家争鸣”这一主题要求我们加深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领略先秦诸子的思想魅力,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并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思考它们在当今社会生活中的现实意义。

【课内素材】

《论语》十二章

1.胸有大志,意志坚毅,这便是中华民族对“士”的形象定义。把“仁”当作目标的孔子,在战火纷飞、流血漂橹的时代,带领着一群欲挽狂澜、想扶大厦的年轻人四处游说。虽然他们的身影已经消失不见,但他们的精神永不褪色。犹记得那个黑暗年代,为了挽救将要在死水里溺亡的民众,有人用自己的生命荡起一圈圈涟漪;有人捞出铁锈与杂草,开辟了死水外流的渠道。当一个人立下了志向,并选择用终生来实践的时候,我们才会在其中找到人生的意义。

2.卡尔维诺曾言:“我相信缓慢、平和、细水长流的力量,踏实,冷静”。一步登天只存在于幻想之中,我们唯有踏实走好每一步,方能牢牢站稳人生之巅,得到真正的鲜花与掌声。许多时候阻碍了我们实现理想的,并不是前行路上的风雨,而是轻言放弃的自己。正如孔子所说:“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李时珍少年立志,决心重修有误的旧药典。他人的讥讽嘲笑,无法阻拦他在深夜手持医书,孜孜不倦地研读;崇山峻岭的风雪,也无法停下他采撷药材、辨认药性的步伐。经过二十七年的呕心沥血,他终于写成了《本草纲目》。在追寻理想的漫长道路上,我们总会在某些时刻陷入迷茫与不安之中,但如若我们能够始终朝着心中的目标前进,那么终有一日我们会拥抱成功的星光。

3.“止”者知止,适可而止,当止则止,自己给自己“叫停”。知止意味着心中有度,懂得节制欲望、控制本能。把握不好度,健康会在大吃大喝中受损,名节也会因贪占侵吞而受辱。知止也意味着心中有界与戒,哪些朋友不能交,哪些地方不能去,哪些东西不能拿,都要讲纪律、有分寸。朱熹有言:“止者,所当止之地,即至善之所在也。知之,则志有定向。”知止是成功和失败的分水岭,守住道德底线,不越法律红线,便可以筑牢成功的围堰。知止的关键在于清醒,意念清醒才能克制私欲、从不逾矩,志向清晰才会志之所驱、不受干扰。

4.欲拯民于水火,孔子在充满暴力的历史中,带着同样热血的年轻人,致力于恢复仁义;愿匡世于将颠,杜甫在指鹿为马的仕林中,仍耿直上谏,希冀“再使风俗淳”;想补天于未晚,王安石在明枪暗箭中,同各种阻力抗衡,试图将国家积弊减轻。总有这么一群勇士,无论前方等待的是什么,终会一直向前,义无反顾:无畏一己之牺牲、只为天下太平的林觉民,爬雪山过草地、只为长征胜利的红军,忍受枯燥耗费心血、只为克服疟疾的屠呦呦……这是一场未知的路途,而只有志“毅”方能致远。

5.他是一个沧桑的老者,他从古老的鲁国走来。他那么寂寞,又那么美好。烟尘缥缈,战河激荡,远离故土,游历他乡,他承受着斗争的苦难,也感受着最磅礴的思想。他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孔夫子啊,又有多少人能在你的殷殷教诲中幡然醒悟呢?声色犬马,灯红酒绿的诱惑实在是太大了,寻道终究是一门苦差事啊!又有多少人懂得飘逝的青春里那奔腾不息的韵律呢?呜呼哀哉!

《大学之道》

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研究学术不可缺少,而且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定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1.主张“性善论”的孟子,曾经在烽火连天的战国时期,依然坚定地认为人本身具有一种天生的道德禀赋。一句“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我们看到了“恻隐”这一心性,事实上就是自己心里最柔软的存在,最原始的天赋。我们看到孺子将入井,会忽而惊慌不忍;我们看到战火肆虐环境下饥饿的儿童,会感到悲伤难过;我们看到烈日下头发花白却辛劳工作的老环卫工,会不禁心酸。这些,都是我们内心柔软情感的体现。请保留人内心的柔软,我们正是因为内心的柔软而有了坚强的可能。恰如,面对洪水是解放军一往无前的背影,面对生死是奋斗到最后一秒的生……同情不是居高临下的感性,而是生而为人的悲悯与感恩。

2.当我走在这片广袤而深厚的土地上时,耳边总是萦绕着悠扬绵长的钟声,我知道这是您亘古的吟诵,千年之前的齐鲁之声。孟子,我总在想,在您仰望千年前那片苍蓝色的天空时,看见巨大的飞鸟鸣叫着飞过声音破碎而嘹亮,留下透明的痕迹,您是不是也会泪流满面?飞鸟可以向着梦想不顾一切地飞翔,可您站在这乱世的风里,却为实现理想而艰难求索……孟子,当您目睹百姓在水深火热中挣扎,那些愚蠢的君主却无动于衷时,您痛心疾首,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伟大思想。可是,哪一个君主会心甘情愿地让自己从天降落到最底层,看到那些愚蠢的王,我不知道您会怎么想,我只想知道,那些飞鸟的影子是不是又落进你清冷的眸子中,你的表情是那么哀伤,仿佛听到钟声里掩盖的死亡。

《老子》

1.用三十根辐条制造的一个车轮,当中空的地方可以用来装车轴,这样才有了车的作用。用泥土烧成的器皿,当中是空的所以才能放东西,这样才有了器皿的作用。开窗户造房子,因为房子是空的所以可以放东西和住人,这样才有了房屋的作用。可见,做人处世不可以过于功利;也许当你“放空”了自己的欲望时,成功反而不期而至。

2.“无”当真无用吗?答案必然是否定的:追求有用是为了眼前的利益,追求看得见的物质提升,但当我们把时间都用在了追求“有用”上,是否已经背离了我们的初衷?当我们汲汲于功利、疲于奔命时,是否还记得为何而出发?诚如老子所言,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人生会有缺憾,无用之用,立足长远,实为大用。

3.凡事硬来就会坏事,过于执着反而失去。所以圣人不求有所作为,因此不会坏事;不执意把持,因此不会失手。正如老子所言,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可见,做人处世要学会顺应规律,只有顺势而为,才能有所作为。

4.都说人生就像一场马拉松,获胜的关键不在于瞬间的爆发,而在于途中的坚持,因为许多事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从毫末之苗到合抱之木,从一抷泥土到九层之台,从足下一步到千里之外,这是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有人可能因为困难而退却,也有人因为三心二意而放弃,没有恒心是很难坚持到最后的。齐王为政,一曝十寒;孔子读《易》,韦编三绝。不同的态度决定了不同的结果,有恒心者水滴石穿,无恒心者功亏一篑。古人说“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能够达到彼岸的往往是少数人,学习也是如此,我们要想学有所获,就必须有锲而不舍的精神。

5.信步三百米甬道,阅历五千年沧桑,古老的中华文化从炊烟袅袅处款款铺开,从遥远的呼唤里缓缓醒来。你听,那个名叫李聃的老者在高呼:“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你以为那是他对天地圣人的怨怼,殊不知他穿越时空早已把“平等”之根深种。天生万物,无所偏私,每一个人都平等地拥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就像每一株小草都配拥有阳光雨露一般。圣人居庙堂,执权杖,当谨记“政在去私,私不去则公道亡”的简单道理,守好平等公正之天平,方能换得人间清明之正道。

《五石之瓠》

道家的核心不是如何治理天下,而是一种超脱世俗的心如止水,将一切看作天意,命中注定,不去怨天尤人,也不必苦苦求索,顺其自然就好,庄子就为一个逍遥与天地之间,醉心于自然山水的唯心主义者。他与惠子在辩论鱼之乐时,充分表现了他内心的平静,与看待事物乐观向上的方式。不够理性,却很美丽。庄子之慧在于他对人的态度,智是他理解问题的超脱,慧则需要一点沟通技巧,他游历山水,也没有失了与人交往的聪慧,阐述自己观点时的他爱用故事,从不无力地反驳。他的故事用得妙,虽都短小,但精悍极了。用平凡的故事比喻人生百态,挖掘其中深意,不会令人感到尴尬或是枯燥。乐观地委婉地平缓地耐人寻味地说着一个又一个的寓言,使人领会,何为天道人道,生死往复,循环之道。尽管他一贫如洗,却比大多数人活得自在。他以幽默化解所有痛苦,以傲然的姿态,看淡权力金钱此等庸俗之物,吸收天地精华,挺立在历史舞台上,笑看生命。

《兼爱》

1.墨子是一个有思想,且思想十分超前的人。从墨家二大主张之首的“兼爱”、“非攻”就可以看出,他的思想已经到了现代社会主义的境界。再加上他主张节俭,已经逼近了共产主义思想,现加上他本人也是无产阶级者。如果他活到现在,那也就没有马克思什么事了。他绝对可以带领全人类走向共产主义社会的道路,而不是现在的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交错纵横的局面。他先进的思想以及灵巧的技术,还有一点特别的爱好,构成了巨大的墨家体系。这点爱好就是他对武学的追求,所以在当时,墨家的武斗能力才是无人能及。不然也变不成后来的“杀手组织”了。我眼中的墨子,是一个独特的象征,是进步的代表,也是一个类似于武痴的人物。他是一位农民出身的普通人,但是这个普通人的一生却不普通,在他的墓志铭上,将会因为他的和平主义,他的仗义勇为而镌刻上两个字——英雄!

2.瓮牗绳枢之中,他创立出一个清流学派,门徒遍盈天下;纵横捭阖之际,他审视着好战的诸侯,兼爱非攻之论辩振聋发聩。他褴褛了衣衫,枯槁了面容,把兼爱之根深深种下;他嘶哑了喉咙,磨蚀了双手,把民之生利高高举起。社稷千秋,祖宗百世,发黄的史页上,赫然写着一个叫“墨翟”的名字。子墨子曰:“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此之谓侠之大者也!

【名言警句】

1.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新序∙杂事篇》

2.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孔子家语∙六本》

3.文繁则质衰,末盛则本亏。——《盐铁论∙本议》

4.前事之不忘后之师。——《新书∙过秦论》

5.德胜者威广,力盛者骄众。——《新语∙道德篇》

6.君子笃于义而薄于利,敏于行而慎于言。——《新语∙本行篇》

7.治大者不可以烦,烦则乱;治小者不可以怠,怠则废。——《盐铁论∙刺复》

8.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道德经》

9.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道德经》

10.好面誉人者,亦好背而毁之。——《庄子∙盗跖》

11.物损于彼者盈于此,成于此者亏于彼。——《列子》

12.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染》

13.钓者之恭,非为鱼赐也;饵鼠以虫,非爱之也。——《墨子》

14.是故天地不昭昭,大水不潦潦,大火不燎燎,王德不尧尧者,乃千人之长也。——《墨子》

15.名不可简而成也,誉不可巧而立也,君子以身戴行者也。——《墨子》

16.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据财不能以分人者,不足与友。守道不笃,偏物不博,辩是非不察者,不足与游。——《墨子》

17.人应该站在传统上,内心才会深刻。——(作家)林清玄

【人物事迹】

1.一个墨斗:守护“最后的江南秘境”

浙江丽水的松阳县历史悠久,建县1800多年,拥有格局完整的传统村落100余个,国家级传统村落75个。为了让承载着时光的老屋焕发出新的活力,从2016年开始,在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基金会和浙江省古建院的支持下,松阳县开始了“拯救老屋”行动,古村落的活力由此被激活。老手艺人纷纷返乡,松阳人一起守护着“最后的江南秘境”。55岁的木匠叶常贤作为“拯救老屋”行动第一批的修缮工匠,他用尽心力保护修复着古村落。在父亲的影响下,叶彦杰也接力了修复老屋的工作。两代人观念上的差异也经常引发父子俩有关修复方面的争论,但在争论中,年轻的叶彦杰对修复古建筑有了更深层次的体悟。2019年,叶常贤给一批批未来的工匠讲授古建筑修复技艺。培养下一代“古村落的守护者”。

2.一方砚台:山根里的文化植根

温州市第一个保留原貌、实施保护性开发的项目山根音乐艺术小村保留了4幢民国建筑及姜应庚民居、姜立昌民居、谢宅等建筑的完整原貌与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的民居,最大限度地展现了历史文化建筑地风貌。村中的空间也在传承历史的基础上进行了艺术化处理,旧门窗增添了新创意,钢制边角料化作了村内指示牌,青石板的路,瓦片拼接的墙……传统与新潮的结合,构成了一幅别具匠心的“水墨画”。匠人乡贤们在家乡种下文化的种子,等待它有朝一日生根发芽,激发温州人心底的文化基因,唤起文化共鸣,真正实现文化与经济的共同富裕。以前,山根村和任何一个经济发展滞后的村庄一样,靠山靠水赖以生存。然而自全面改造、开放以来,在新与旧的文化碰撞中,山根村已吸引了年均100万人次的来访者,村集体资产增值达到16.7亿元,户均增值超过500万元。山根村真正脱离了困境,成了“共同富裕”的优秀典范。

3.三星堆遗址:文物里的脉搏

沉睡三千年,一醒惊天下。20236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外公布:被誉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三星堆遗址祭祀区再现两件跨坑拼对成功的大型青铜器。新祭祀坑出土文物的室内整理、保护和修复成为当前三星堆遗址研究最重要的工作之一。近期,利用三维扫描和3D模型等科技手段,文保人员成功发掘及跨坑拼对了两件大型青铜器。“三星堆上新”掀起网友考古热的背后,除了三星堆遗址文物本身所蕴含的巨大文化价值外,也反映了国民对国家文物发掘、保护、传承的重视,折射当今国民文化自信的提高。


阅读全文
(选择性必修上)第二单元人文主题“百家争鸣”作文素材汇编(上)

微信扫码分享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