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学短评的写作
【作文】写一篇《声声慢》的文学短评
一、文学评论应怎样写?
文学评论包括诗歌评论、小说评论、散文评论、戏剧评论、影视评论等。《我的父亲母亲》是电影。电影是集编剧,导演、演员、摄影、音乐、美工、剪辑、服装、道具、化妆、灯光、特技等于一身的一种集体创作的综合艺术,影视评论既可对诸多方面做综合评论,亦可对某一方面做重点评论。
文学评论与一般的思想评论是不同的。
思想评论的对象是社会生活和人们在其生活,工作中表现出来的种种思想问题,目的是帮助人们提高思想认识,分清是非;它可以通过各种各样,各方面的材料予以论证,只要紧扣你所要阐明的观点就行。
文学评论的对象是文学作品(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绘画、影视等);评论的目的是通过对其思想内容,创作风格,艺术特点等方面议论、评价,提高阅读,鉴赏水平,评论时当然可以旁征博引,引用各种材料论证,但这旁征博引的各种材料,应是与文学作品有关的,而文学评论所用的材料基本上是来自所评文学作品本身。
另外文学评论与一般的作品分析也不同。
当然从某一角度讲,文学评论首先要基于对作品的分析,没有分析何来评论;而分析本身也自然含有对作品的评价。但之间仍是有区别的,分析作品侧重是谈作品“是这样”;而评论侧重是谈作品“为什么是这样”,“这样好不好”。
文学评论必须对作品有总的评价,并且对你这个评价有一定论证过程,但作品分析就未必对作品要有总评价。
另外在写文学评论时,不必大段引述原材料,那样会用原材料挤掉你的论述;评论点要集中,鲜明。评论角度不要过大,比如你写“评《红楼梦》”如此宏大的古典巨著,你从何处下手评?很难写,如果你把它缩为“评《红楼梦》中人物的对话”,进而再缩小角度为“评《红楼梦》凤辣子的语言特征”就容易下笔了。
观点要鲜明,要用确凿的材料的阐析去支持观点,引证的材料首先要来自作品本身,当然还可旁征博引,材料分析和观点要始终保持一致。对读者不太了解的作品,评论前要对其有关方面作一定的交代。
现在新的语文教材中,增加了不少各类文学作品,而且选的基本都是文情并茂的古今中外名篇;另外影视节目也相当丰富。同学们应拿起笔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文学作品写写文学评论。不但可以提高阅读,鉴赏能力,还能提高你的书面表达能力。
下面给同学展示两篇学生写的《我的父亲母亲》的评论。与后面展示的观后感例文比较一下,然后谈谈观(读)后感与文学评论的异同。
二、习作示例及评析:
习作示例①
蒙太奇手段,妙!
一一一评《我的父亲母亲》中的蒙太奇手段
《我的父亲母亲》这部电影感人至深,除了故事情节真实生动外,其艺术表现手法也十分巧妙,尤其是蒙太奇手段的应用很有技巧。
给我印象最深的有两处。第一处是招弟在等待小学教师时起身的动作,小学教师送孩子们回家时,途经村前那条小路。招弟就坐在小路旁的山坡上期待着,盼望着。可当她真的看见小学教师身影的时候,招弟却又不好意思的起身躲进树林,默默地看着。这一举动、这一情节十分符合人物的心理和当时的社会背景。影片中没有过多的向人们展示招弟与小学教师在一起时的情景,却着重刻画了招弟起身的动作。其实,正是这一镜头的反复出现,更加深沉含蓄的表现出招弟对小学教师感情的真挚、热烈又带有几分羞涩。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令人回味无穷!
第二处是在影片结尾处,招弟的儿子在当年父亲教书用的那间教室里,给全村的孩子们上课,以了却父亲的遗愿。年迈的招弟在教室外聆听那朗朗读书声。这声音是多么熟悉呀!几十年以前,在她与小学教师相爱之处,招弟就是被这书声吸引而在教室外长久驻足。这两幅画面是那样的相似,只是时光飞逝,沧海桑田,人不同,心不同。从中,我们仿佛看到了少年招弟的内心世界:对小学教师的爱恋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同时,我们也深深的体会到如今的招弟对往事、对逝去丈夫的怀念。
以上两处蒙太奇手段的应用都十分巧妙。
说了半天,那么到底什么是蒙太奇手段呢?所谓蒙太奇手段,就是多组镜头间的切换组合。作为导演的基本表现手法之一,它的应用不仅能使整个影片完整连贯,如果经过一些特殊处理,还能受到意想不到的艺术表达效果。由于观众的人生阅历不同,对影片的理解也不同。一部影片,要想引起观众的共鸣,用蒙太奇手段处理是很必要的。
习作示例②
人性美丽的震撼
——评论《我的父亲母亲》的精巧情节安排
张艺谋的人生经历与他执导拍承德电影风格有很大关系。它的出身是农民,生活中形成朴实、忠厚的品质使他的电影形成了独树一帜、玩味无穷的风格。他刻画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并把他们的情感刻画的细腻而逼真,让人不能不引起共鸣!
电影的线索一明一暗,两个年轻人的相恋是明线,而两颗心的盼望和关爱是暗线。所以,主体不是个人事迹或社会事件,而是人的内心活动。一个花季女孩执著的等待、寻找心爱的人的行动。电影实质完全是在描写人的心情。
在电影始终有几个重要镜头反复出现。
第一个是,一个穿这红棉袄、戴着红头巾的女孩在小学校园栅栏外突然回头的茫然、心急如焚地向看见那个笑脸,那个她耳边清脆的朗诵升背后的人的笑脸。
第二个是女孩在不同季节作的同一件事。即使下着大雪、刮着大风,依旧不懈地站在乡村和县城之间的一条很普通的小路边白烨树旁等待。她很伤心,因为她总是等不到。但他还是苦苦地等,他使焦虑的、担心的,因为她把心给了县城的小伙子,小伙子走了,也把女孩的心带走了。她所等待的,不只是小伙子,还有它的那可欢乐的心情。
第三个,在电影开头、结尾,女孩经过漫漫40年,仍坐在织布机前为心爱的人织布,从年轻人的机敏灵活变成稳重和蹒跚,从红布变成黑布、白布,从没有见到小伙子倒送走老伴,一直没有停下。其实,一直支持者她的,使她对心爱的人深深的感情。
就像《永远的蝴蝶》中作者在反复写的一句话:“她跑过去,走到马路的中央,于是,蝴蝶就飞走了,再也不会来了。”电影和文章两者有同样感人的效果,因为描写的同样是让人刻骨铭心的一瞬间,同样是最触动人内心感情世界的画面,一种不可抹煞的记忆!
张艺谋发挥自己的特长,用乡村人的方言、习俗等细节来表现乡村人特有的朴实和善良,让观众有欣赏现实生活录像直播的感觉。
另外,场景中社会场景的集中、分散安排得自然而灵活,主角看似很平常、很普通的老百姓,但却让人感到,他们是与众不同的,使引人注目的,他们在屏幕上每一件普通的小事都让人牵肠挂肚。也就是说,主角完全被融合在他们生活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里,显现出环境与中心任务的互相依赖和衬托的必要性。
总之,张艺谋用大手笔刻画细节的艺术手法是让人耳目一新而又深深赞同的。因为它的电影虽然没有高级科学技术给人的新奇和轰动的震撼,没有大风大浪情节波折的刺激,没有绚丽场景的煽情,没有奇异幻想造就的完美,但他表现得正是中国人的本质,表现给大家的是中国人的品格,一种东方人特有的儒雅和魅力,加上中国乡村人的朴实和善良。而最终打动观众的原因,是她所展现给大家的电影,是一种最美的人性对社会、对人类的影响。
评析:
两篇评论,对电影都有总的评价,都明确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另外要肯定的,两篇文章都选择了较小的切入点进行评论;习作①谈电影镜头的切换组接艺术即电影表现的主要手段蒙太奇手法,换言之,评论电影“画面”的“剪辑”技巧。习作②着眼于情节线索安排的评论。中学生练习写作,评价一部作品不宜面面俱到,面面俱倒,就会面面不到。因为几百字的文章无法包容这么多的内容,什么思想价值,艺术手段,表现技巧等等都谈,只能蜻蜒点水,哪个都谈不深,谈不透,选择较小切入点,如医学上的微创手术,切入口极小而探入的很深。更何况面面俱到中学生笔力也不足。所以选择较小的切口点是这次写评论的要求,同学们基本上做到了。
三、文学评论和(读)观后感的异同:
从广义上讲文学评论也是(读)观后感,因为它们都有具体的感评对象,评、感都是缘于作品本身的激发。但文学评论又不同于一般的观(读)后感,它是一种特殊的(读)观后感,前面讲了观后感或读后感,重在讲作品给自己的启迪,引起的感受,要生发、展开联想,联系自身或社会实际;而文学评论,重在对作品本身内容,艺术特点,表达技巧,作者创作风格等方面的评价,要始终围绕原作展开议论,从分析中得出结论。从两次展示例文比较中即可找出规律。
四、观后感两篇
《我的父亲母亲》观后感
对于即将进入大三的我来说,平时看电影的机会不多,而看国产片的机会则少之又少。于我个人而言,能够坐在教室里面静静的观赏一部电影,是一种享受!当然,今晚的《我的父亲母亲》也达到了这种效果。
朴实的气息只打我内心深处。父亲死了,儿子赶回来为父亲办丧事,而母亲已老,却仍然固执的要亲自把自己爱了几十年的丈夫抬回来。故事就从“我”拿着的一张四十多年前的老相片面面相我们展开......
四十多年前的一个偏僻小村庄,平穷、落后,但那里的孩子向往只是,顾念们向往爱情,村名希望下一代有出息,玉石一个高大英俊的城里青年便出现了,从此母亲的心里便有了牵挂。他开始四处搜寻父亲的气息,送派饭、到学校旁边的井里去打水,有时候,只是从远处看一眼父亲的背影,有时候,只是在路过学校是静静地听着教室里传来的父亲的声音,这些,便是母亲每天最大的快乐!终于,父亲发
现了母亲的存在,也许一开始父亲就注意到了母亲,但这已经不重要了,因为故事已经从一个人的爱情变成了两个人的爱情。
电影以父亲的去世开始,以父亲的葬礼结束。没有浮华尘世的艳丽和空虚,亦没有复杂到百折迂回的情节,有的只是平淡、朴实,却足以引起我内心的共鸣。这是一部不折不扣的中国是含蓄式爱情。欣赏时,我为二人之间纯洁的爱情而欣喜,但同时我又有一种惆怅的心理,那样的爱情还有多少呢?
同样是青年男女的我们,大多是确实因为寂寞、朋友间的攀比、漂亮的外表才走到一起。这只是一种情感,算不得所谓的爱情。只有那种纯洁而又刻骨铭心的爱才值得追求、珍惜!
《我的父亲母亲》观后感
不记得这是第几次看这部片子了,在我看来,这是张导拍的最美最好的一部片子,那画面,那音乐同电影要表达的主题相得益彰,几次让我落泪。
片中的母亲是一位执着美丽而又有主见的女人,在那样的年代能够自由地去爱一个人,那真的需要非常大的勇气跟毅力。特别是当“母亲”穿着红色的棉袄站在门口等先生的那个画面,美的像一副水彩画。还有“母亲”为了能够看上父亲一眼在秋天的小树林里奔跑的镜头,漂亮的像一副油画。
一段美丽的爱情故事,在娓娓动听的音乐里慢慢铺开,电影采用倒叙的手法来展开剧情,开始是黑白的画面,到回忆的时候就成了彩色的了。那时候的章子怡清纯的如同一朵待开的水仙,两条黑黑的辫子搭在粉色的棉袄上,那种农村少女走路的憨态被她演绎的活灵活现。其中给老师送水饺的那段演的到位极了。
看完了片子,心里久久不能平静,因为这部电影让我想起了我的父亲母亲。
电影里的情景同现实中的没多大差别,我的外公也走的很早!我的父亲母亲也是自由恋爱,我非常佩服爸妈的勇气,爸年轻的时候帅的不行,我妈也是村里的非常能干的女人,记得有年夏天,河里发了大水,妈在河岸的那边,爸在河岸的这边,老爸不顾汹涌的河水泅了过去,就这样,我妈就同老爸结婚了。。。。。。
现在虽然他们会偶尔斗上几句嘴,但每次都会在十几分钟后言归于好,两个人头发慢慢地白了,但幸福的感觉从未被遗忘过。
【《声声慢》文学评论】
李清照《声声慢》叠字评析
李清照的词“能曲折尽人意,轻巧尖新,姿态百出。”(王灼《碧鸡漫志》)其《声声慢》尤以此见长,特别是词中的叠字也体现了这一特点: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首《声声侵》是李清照后期杰作。全篇97字,用触目惊心的描写,细腻地展示作者曲折的心理活动,用精炼概括的词语,集中地反映词人复杂的内心世界。哀愁的语言,凄惨的旋律,无一不是她饱经忧患后低沉的倾诉,无一不是她历尽折磨后深长的忧叹。
开篇7种叠字连用,一气呵成。对此,历来多有评论,众说纷坛。宋代张端义美誉:
此乃公孙大娘舞剑手。(《贵耳集》)
明代茅暎赞其:
情景婉绝,真是绝唱。(《词的》)
清代万树称道:
用字奇横,非描塑可拟。(《词律》)
陆旭则不以为然,说这是:
刻意播弄之耳。(《历朝名媛诗词》)
从总的倾向看,褒大大多于贬。对于词尾两个叠字,凡论说者,几乎异口同声赞叹它们无斧凿痕。
《声声慢》诸叠字是景语,又都是情语,情景交融。“寻寻觅觅”,写主人公起床伊始若有所失,到处寻找,托出她空虚、不安和恍惚的心情。“冷冷清清”,承上启下,寻觅毫无收获,更觉孤苦伶仃、无依无靠,写出冷清至极的感受,自然而然地引出下文:“凄凄惨惨戚戚”,极力渲染她凄苦、悲惨和忧戚的情态。这7种叠字都具有浓厚的感情,即淋漓尽致地抒发了悲愁之情。这种感情,不仅与全篇的气氛完全一致,而且它们冠于词头,造成先声夺人的效果,使读者一接触此词就深受感染,并贯穿始终。“点点滴滴”,拟黄昏时雨打梧桐声。这两个叠字本来是不含哀乐感情的写景之句。可是,在前面7个叠字那种凄厉气氛的笼罩下,这触景生情之笔也恰到好处地点染出作者长期积郁沉重的心理。正是由于词人长期忧心忡忡,带着这种情感去写景,景语中饱蕴着感情,无一不是情语。这种以愁情写出的凄景,即使运用一般的中性词语,也能表达作者体内心情感。
这首词,充分发挥了叠字的长处,使其在声音、节奏、押韵等方面都有长进。开头7个叠字中,“寻寻、清清、凄凄”是平声,“冷冷、惨惨”是上声,“觅觅、戚戚”是入声,“平声者哀而安,上声者厉而举,去声者清而远,入声者直而促”(《元和韵谱》);其中“清清、凄凄、戚戚”是同声,“觅觅、凄凄、戚戚”是同韵。这些叠字变化中有统一。结尾两个叠字是双声,又都是仄声,声音铿锵有力;可是,前者上声,是一个低升调,后者入声,是一个短促调。前后略略不同。这是统一中的变化。诗词的美常常是由统一和变化构成。统一之美可以收到易于朗读和记忆的效果,给人快慰感和轻松感;变化之美能够引起读者的注意和联想,具有新鲜感和活泼感。在《声声慢》的众多叠字中,统一美和变化美是交织在一起的,这种种表达效果也有机地熔于一体,避免了呆滞和单调。几种不同调值的叠字交错使用,形成节奏的局促和舒缓交替,张弛有致,抑扬分明。“觅、戚、滴”参与全篇的押韵,使种种变化又归于统一,而这三韵的复迭又使韵脚扩大,统一的因素由此得到加强,统一的基础就更加深厚。叠字连用本身,又有特殊的强烈的表达作用,使描绘的形象极其鲜明、突出。所以,《声声慢》中的叠字,不仅加强了作品的艺术性和感染力,而且也丰富了作品的内容。
在李清照之前,叠字连用例还真不少,先秦《诗经》《楚辞》就不乏其例:
委委佗佗,如山如河。(《君子偕老》)
戎车啴啴,啴啴焞焞。(《采芑》)
閟宫有侐,实实枚枚。赫赫姜嫄,其德不回。(《閟宫》)
明明暗暗,惟时何为?(《天问》)
雄雄赫赫,天德明只。三公穆穆,登降堂只。(《大招》)
吾宁悃悃款款朴以忠乎?(《卜居》)
宋玉《九辩》结尾间隔连用12叠字,有声有色,动静结合,神情兼备,对仗而又排比,堪称叠字运用的佳例。不过,它还是没有李氏直接连用7个叠字琅琅上口;特别是这7个叠字又与作者的心理相吻合,如泣如诉地表现了词人的感受,这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创举,也是《九辩》等望尘莫及的。当然,任何创造都是对前人的继承发展。毋庸置疑,李清照的叠字连用技巧也深受前人经验的影响,除诗骚外,更可能直接得益于汉代枚乘《七发》:
六驾蛟龙,附从太白。纯驰浩蜺,前后络绎。颙颙卬卬,椐椐彊彊,莘莘将将。壁垒重坚,沓杂似军行。
还有吴融《秋树》:
一声南雁已先红,槭槭凄凄叶叶同。
李清照受此极尽铺排渲染的影响,可是《声声慢》的音乐和情感都胜于前人。
《声声慢》连用7个叠字,对后代诗词曲文的创作也有不小影响,后人纷纷摹仿。其中比较好的是清代女词人贺双卿的《凤凰台上忆吹箫》:
寸寸微云,丝丝残照,有无明灭难消。正断魂魂断,闪闪摇摇。望望山山水水,人去去隐隐迢迢。从今后,酸酸楚楚,只似今宵。 青遥。问天不应,看小小双卿,袅袅无聊。更见谁谁见,谁痛花轿。谁望欢欢喜喜,偷素纷写写描描。谁还管生生世世,夜夜朝朝。
这首词有22种叠字(不包括“魂魂”和“谁谁”等反复格),可能不是用叠字最多的诗词,但也是难能可贵的。有人赞“其情哀,其词苦”,“亦可谓广大神通矣。”(陈廷焯《白雨斋词话》)显然,这是溢美之辞。平心而论,贺词脱口而出,不失自然之风。不过,这终究难与《声声慢》的7个叠字相提并论。其他学者,多数只知皮相,竟变成纯粹的叠字堆积,无聊的文字游戏。如乔梦符《天净沙》尤如东施效错:
莺莺燕燕,春春花花,柳柳真真事事。 风风韵韵,娇娇嫩嫩,停停当当人人。
总之,李清照的《声声慢》在叠字运用上是继宋玉《九辩》间隔连用之后的又一个范例,它集音乐美、形式美、抒情美于一体,而且毫无词语阻隔,是直接连用的最佳例子。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