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专题作文:“聪明累”审题立意及范文欣赏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红楼梦》里的王熙凤长得漂亮又做事干练,本应有一个令人羡慕的人生,可事实正相反,她的结局很悲惨:“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曾雪芹在《聪明累》里将王熙凤的悲惨结局归结于“聪明”,说她:“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
聪明不好吗?聪明好,但若不能上升为智慧,则容易“聪明反被聪明误”。聪明是一种能力,智慧是一种格局。聪明人看眼前,智者看长远;聪明人看局部,智者看整体……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思考?请联系实际,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看法。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由两段文字构成。第一段共两句话。第一句简述王熙凤的为人和结局带来的反差,第二句是归因,说明凤姐悲惨结局是被其“聪明”所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第二段共四句话。第一句反问,承上启下。第二句推出观点,此处有两重意思:一是“聪明好,但不及智慧”,二是聪明若不能上升为智慧,则容易带来祸患。此处体现了思辨性。三四句既是对“聪明好,但若不能上升为智慧,则容易‘聪明反被聪明误”的原因分析,又是明确“聪明”和“智慧”这一组核心概念的区别,其主要区别体现在“能力与格局”“眼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这三个方面。
由此可见,材料的核心词是一组,即“聪明和智慧”。写作的范围是对“聪明和智慧”这一组概念进行思辨。写作的重点(也是难点)是如何从“能力与格局”“眼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这些角度切人,对核心概念“聪明和智慧”进行思辨,要搭建起前者与后者的逻辑关联,注意的是行文时这三个角度不一定要写全。
写作时,考生既可以结合命题材料里的例子,也可以抛开命题材料不谈王熙凤。不过,最好的写法应该是从命题材料里引出立意,然后进行广泛的联系,做到心中有命题材料却又不囿于命题材料。但不管是哪一种,都不能抛开“聪明与智慧”这一组核心概念进行写作,否则视为偏题。立意必定要抓住如何做一个智慧的人这个核心,论证结构上,由于聪明和智慧的区别,可以有正反对比论证的结构安排。论证内容上“什么是真正的智慧”是难点,要有挖掘的层次和深度。此外,考生写作时必须联系实际,避免行文空洞,说理抽象。
立意:
1.大智慧真格局,小聪明反被累。
2.清醒自知乃人生大智慧。
3.聪明人自以为是,智慧者目光长远。
4.智慧者不露相,聪明人爱张扬。
5.例文:
让传承与创新并肩而行
我们的传统文化既要有传承也要有创新,二者相辅相成,不可或缺。
绵延五千年的中华文明,是人类历史长河中唯一没有干涸、没有断流的文明。中华文化的传承使我们的精神世界更加丰富灿烂,改革开放40年来,中华民族能走出一条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发展之路,这是中华民族璀璨文化的结晶。先人给我们开辟的道路是经验更是财富,正因为有了一代代的文化和精神的传承,中华民族才有了独一无二的历史底蕴。 因此文化的有序传承是我们的民族文化发展的坚实根基。
对于传统文化,不仅发扬光大,而且要与时俱进。传承中华文化,不是简单复古,而是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是实现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而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因此我们不仅要大力弘扬传承我们的民族文化,还要不断地发展创新,只有这样中国文化的生命力才能永远旺盛蓬勃,才能切实增强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自信。
创新需要有一种敢于打破规矩、勇于探索的精神。
传统文化需要时俱进地跟上时代潮流。对于优秀的传统文化来说,“酒香也怕巷子深”,优秀的东西如果故步自封,那么天地就小了。唐诗宋词是我们中华文化的瑰宝,以前的我们是在书籍中才能与它相逢,自从在《中国诗词大会》上认识了“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武亦姝和勤勉好学的“外卖小哥”雷海为,我们才懂得了文化的时尚,这个创新的节目形式为我们奉献了一道美味的文化大餐,我们赞颂节目的新颖独特的同时也接受了一场文化洗礼。节目不仅传承了中华诗词中的思想理念和人文精神,又在节目内容、形式等各方面做了开拓性创新,以文化人,寓教于乐,真正做到了“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
创新从来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离不开必要的继承与合理的借鉴。
深受观众喜爱的综艺节目《汉字听写大会》《经典咏流传》《朗读者》等正是在对汉字文化和中国诗词文化深刻理解基础上进行的创新。而票房和口碑俱佳的电影《长津湖》和《悬崖之上》,则是对红色革命文学的再次致敬,对中国军人自古以来的家国情怀以及革命精神的再次诠释。正是建立在文化传统深入传承基础上的创造性转化,才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由此看来,传统文化的传承不是刻意守旧,传承和创新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传承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更加有利于传承。文化发展的实质就是创新,所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一定要把握好传承与创新的平衡,做到扬长避短、与时俱进,让传承和创新在文化发展的道路上并肩而行。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