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E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写作专区 > 单元主题

单元主题

《红楼梦》专题作文:“香菱学诗”审题立意及范文欣赏

分享:杨老师 06-30 单元主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黛玉笑道:“共记得多少首?”香菱笑道:“凡红圈选的我尽读了。”黛玉道:“可领略了些滋味没有?”香菱笑道:“领略了些滋味,不知可是不是,说与你听听。”黛玉笑道:“正要讲究讨论,方能长进。”

上面的文字选自《红楼梦》中香菱学诗的相关内容。林黛玉强调学习诗歌要记忆”“领略讨论。以上文字也能在更广泛的领域给人以启示,引发深入思考。你对此有何认识?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

写作时首先要分析材料的含义。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本材料的话题核心为记忆、领略、讨论

学诗(汲取知识、扩展眼界等)要有选择性的去记忆记忆是基础,记在脑海,方便领略要义,产生思考生产观点,以便生发讨论

学诗(汲取知识、扩展眼界等)不能完全依赖记忆模仿,要有独特的领略体悟,这领略可能会产生曲解误解,需要讨论修正,终能达成创作(创造);

学诗(汲取知识、扩展眼界等)讨论生发助力领略升级,记忆也会变得容易。

值得注意的是,学诗(汲取知识、扩展眼界等)不是一个僵化的过程,它是一个运动流转的过程,是相互而又灵活的。如有了记忆方能领略,领略后生发观点想要讨论;领略能促进记忆,讨论能提升领略,也能增强记忆,记忆也是讨论的根基等。

由此,考生可以思考,我们领略文化、科技、家乡、城市、非遗等魅力;寻求历史、红色经典、人类发展、个人成长的记忆;讨论领略带来的欣悦感觉、迷人品质、历练人心的力量、锻造情感的能源等,记忆带来的岁月沉淀、情感丰盈、思想顿悟、生命真谛等。

行文构思时,我们可以写记忆、领略、讨论的辩证关系。首先结合材料,指出记忆作为一种基本的心理过程,是和其他心理活动密切联系着的,在解决复杂问题时,由记忆提供的知识经验,起着重大作用;其次,可以指出,我们在记忆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有自己独特的领略,从领略中获得创新的灵感,找到创新的途径;最后,在领略并实践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阻碍,对领略可能会产生曲解,需要我们再次结合具体问题进行讨论修改,最终又促使领略的升级,使记忆也更容易,从而走向成功。

立意:

1.“”“莫忘讨论,生方可进学。

2.讨论,多思多乃进学。

3.遵道而行徐徐进,循序渐进步步高。

4.熟记妙悟勤交流(多讨论),琢磨切磋促成长。

3例文:

记忆领其浅,讨论略其深

香菱学诗,先记忆而领略了些滋味,黛玉劝其讨论,方能长进。学诗,尚且感悟诗人的才情,若细究领略天地万物之奥妙,记忆、领略和讨论依旧相生相随。记忆领其浅,讨论略其深。

记忆,本为学习之基础。因记忆,人们对外界的观察才会产生印象,在印象的碎片中探寻出规律,才能补全事物表面的拼图,此便为从浅层了解万物。正如“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香菱记诗,自然会在风花雪月中产生共鸣,叩开诗人内心大门的一角,领略一二滋味。每个人虽于人世仅江上一苇,亦浮游于天地,以一个点的视角探索万物。

然而一个点的视角终渺小有限,点与点的交汇,才能汇聚成为一张认识的大网。

讨论,即人与人的交流。点的视角终有自身的局限性,正如江上会有雾霭蒙蔽双眼,会有波澜令人头晕目眩,若局限于自身,终成“井底之蛙”,故要有讨论不断修正我们的认识。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展开对社会历史人文政治广泛的讨论;近代物理学中,思考与争论如影相随。许多伟大成就,皆自于讨论乃至针锋相对的争吵。我们每个人都为知识的高楼准备着砖瓦,而讨论,正是去除残次的瓦块,拼接起人类文明之大厦!

于记忆、领略、讨论之中,思维的长线将其串联,其全过程也可以如此概括:获取知识,了解知识,交换知识。当然,了解知识的过程是伴随其间的,正如对万物领略也是在记忆与讨论中逐渐深化的,我们也在知识的表层逐渐下潜,而其目的,或寻觅宝藏,造福他人与己,或深潜汪洋,满足广大的好奇心。

无论是记忆中的灵光一闪,讨论中的花火乍现,此过程终一路欢声笑语。在日常生活中,也正是记忆中的美好与讨论中的相知,使人与人彼此熟悉,结成宏大的整体,集体与集体,国与国之间,又何尝不是如此?这样的过程又何尝不焕发力量呢?当我们沉溺于干枯的心灵境地,此便为甘露,当我们迷惘于黎明前黑暗,此便为朝阳!

观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相互合作,皆自浅入深。相知相忆,彼此了解,相谈相论,彼此深入,记忆讨论,领略其中。愿此柳暗花明之道,亦心之桃源!

 

 

记忆+领略+讨论=精进

《红楼梦》中香菱学诗,作为老师,黛玉连续提出了三个问题,“共记得多少首?”“可领略些滋味没有”,“正要讲究讨论,才能长进。”

记忆、领略、讨论,是香菱学诗时由浅入深、登堂入室的思维过程,也是知识内化再外达的流动方式,由此,诗歌浸润了香菱的思维,温养了她的五脏六腑,她自然也就可以出口成章了。这三个口诀是学诗的不二法门,同样也适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

黛玉将记忆作为学诗的起点,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我们也同样强调语感的重要性,宣扬“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因为记忆,换而言之,也是一种对经验的积累。它不仅仅局限于将大量文本“填鸭式”地塞进脑海,更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润物细无声”。在记忆的过程中,我们不断熟悉规则、旧案,在潜意识中埋下种子,使之在面对相似情况时被激活而产生惯性作用和条件反射,达到预留先手和规避风险的作用。从香菱忆诗得到升华,到董卿日诵名著成就深刻典雅,再到天才少年陈鲲羽每日高效学习五小时的坚持,其内在共通的,都是不断记忆,不断积累经验,为日后的闪耀埋下伏笔。

如果说记忆的过程是购得黏土,那么领略则是用思维将其塑造成自己独一无二的泥器。文本和经验不再是冰冷而僵硬的团块,在思维的触碰下,它重新拥有了活力,开始跳跃、流动、千变万化。至此,我们对文本有了自己的认识和感悟,建立了自己的思维框架。香菱谈及“领略了些滋味”也就是不再拘泥于积累,而逐渐拥有化抽象为具象的能力了。

但记忆和领略都是将知识内化的过程,将其再次外化并真正运用离不开讨论的助力,讨论不仅仅是语言的沟通,更是思想的交涉。它既可帮助我们审视、检阅自己的思考成果,查漏补缺,更常常“火上浇油”,带来灵感的迸发。我们可以发现,时兴的辨论节目《奇葩说》中自我陈述虽娓娓道来,有理有据,但真正犀利而震撼的精彩发言往往诞生于胶着而激烈的PK之中。闭门造车只会局限一个人的学识,而讨论才能将冰封融化,使之重新流动、澎湃、汹涌、势不可当。

在如今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有人急功近利,想要跳过记忆这一步,追求速成或“临时抱佛脚”;有人囿于考试,成为僵化的“刷题机器”,部分地失去了思考能力;亦有人抱着“他人即竞争对手”的念头,吝啬分享和交流——但只有完整地把握记忆、领略、讨论的三条口决,我们才能使知识在外界和个体间灵活流动,精进自己,完善自己。

阅读全文
《红楼梦》专题作文:“香菱学诗”审题立意及范文欣赏

微信扫码分享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