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E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写作专区 > 单元主题

单元主题

(必修下)第二单元“良知与悲悯”作文素材

分享:杨老师 05-07 单元主题

【单元主题】

良知与悲悯

生活中正在发生的,故事里曾经讲述的,喜怒京乐,聚散离合,酸甜苦辣,阴晴圆缺,一旦登上舞台,便流淌成有声有色的历史,演绎出光怪陆离的人生。演悲欢离合,当代岂无前代事;观抑扬褒贬,座中常有剧中人。我们看到别人的不幸,心怀悲悯;看到丑陋的邪恶,坚守良知;看到世间百态,关照众生。

【人物长廊】

抗争的窦娥

这是一个永远不因为自己寒冷,就忘掉给别人添衣的人。这是一个永远不把别人的怜悯和施舍,当作自己的幸福 的人。同时,这又是一个愈是处在屈辱的境遇底下,就愈是坚持自己的人格尊严的人。她,温柔贤淑,又刚烈坚毅。地,自己置身苦难,却心挂婆母。令人回肠荡气,悲从中来。她,直指社会的最高统治者。刚烈性格的抗争,叫人义愤填膺,怒火中烧。

给曹禺的颁奖词

穿越一个世纪,见证沧桑百年,刻画历史巨变,一个生命竟如此厚重。他在字里行间燃烧的激情,点亮多少人灵魂的灯塔;他在人生中真诚地行走,叩响多少人心灵的大门。他贯穿于文字和生命中的热情、忧患、良知,将在文学史册中永远闪耀着璀璨的光辉。

悲剧之父:莎士比亚

人世无常——仇恨与爱情,阴谋与正义,欺凌与温暖,诡计与机智……世态炎凉收录笔端,错综复杂活跃纸上,悲喜冷暖充实舞台。每一出戏剧演绎着社会百态,绝望与希望在他手上升华。简单的文字,在你的偏执下,成就一部部感人脏腑的悲剧。那使人潸然泪下的剧情,是一篇篇惊世之作,蕴涵了人类最真挚的感情,那世界最洁净的泪滴,随你笔下的悲剧缓缓落下。

【观点,从材料中提炼】

(1)正义与邪恶的较量:道德正义感的力量在何方?

窦娥小心奉养婆婆,是具有纯朴美好心灵的下层劳动妇女。在被张驴儿父子逼婚时,窦娥坚决不从,进而被张驴儿诬陷而蒙冤被害。整个案情漏洞百出,却被贪赃官吏执行了死刑,显示了人间邪恶势力的横行。窦娥与张驴儿父子、与官府的较量,是正义与邪恶的较量!在他们的较量中,我们呼唤道德的正义感,呼唤社会的良知。这不仅是封建社会的问题,同样也是今天我们面临的社会问题。

【相关名言】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谚语

正义是人类最大的利益。——韦伯斯特

有些正义的豁免权永远掌握在正义手中。——斯坦尼夫拉克·莱克

2)惩罚邪恶:有没有人文的底线?

为了表明窦娥的冤屈,作者关汉卿在窦娥临死前,发下了三桩誓愿:血溅白练,六月飞雪,干旱三年。这三桩誓愿是超现实的,是给正义者的响亮的支持,反映了人民惩治邪恶的良好愿望。

但是,惩治邪恶是不是没有底线?把自己的快意恩仇建立在践踏广大百姓的利益基础上?窦娥的六月飞雪,干旱三年,对百姓丝毫没有人文关怀,老百姓不应该是张驴儿们的殉葬品!

3)天地精神与人格力量。

窦娥临刑前,指天骂地: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这是人在绝望中迸发出来的呼号。封建社会,人们把希望寄托于天地,当正义得不到伸张的时候,人们就希望借助天的力量来惩治邪恶。六月飞雪,干旱三年,实质就是天的力量。窦娥的冤最终还是依靠天来做仲裁。

但是,天地精神只是虚幻的所在,依靠天地的力量来裁判天下,是自欺人的表现。因此,惩治邪恶最终要靠人的正义力量。

4)当利益与亲情博弈时,何者为重?

周朴园作为一个资本家,与他的亲生儿子鲁大海发生了正面冲突,面对矿厂的利益与骨肉亲情,周朴园选择了前者。他当着鲁侍萍的面开除鲁大海,并赶走了他。现实的利益使亲情异化,甚至彻底消失,周朴园与鲁大海之间只剩下纯粹的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

利益是纯粹的物质,而亲情却是血浓于水的情感,物质永远不能购买亲情,亲情也绝不可能复制。当亲情遭遇物质,我们要理智地选择。

【相关名言】

家庭是一项社会发明,其任务是将生物人转化为社会人。——古德《家庭》

家是世界上唯一隐藏人类缺点与失败的地方,它同时隐藏着甜蜜的爱。——萧伯纳

(5)人性的复杂性。

周朴园的个性是多面的、复杂的。一方面,作一个资本家,他对付矿上工人的罢工,采取野蛮手段,勾结军警开枪镇压,毫无"文明"可言。在家庭生活中,他更是一个暴君,极力维持家庭的"秩序"和自己君临一切的地位,唯我独尊。但另一方面,周朴园也是个悲剧人物,他得不到一丝家庭的温暖。所以,他的心里还有一个隐秘的角落,保留着青春时代初恋的记忆。从这个角度看,周朴园也有善的一面,虽然,他的纪念仅仅是为了填补空虚的感情。

人性具有两面性。人性是复杂的,不能简单地界定他善或者恶。大善之人也可能偶尔流露出不善,大恶之人也会有一点善的残留。

6)阶级社会的感情难以摆脱阶级的束缚。

在阶级社会里,任何一种情感都必须服从本阶级的利益,离开了现实的利害关系来奢谈感情,不过是骗人的鬼话。周朴园从出生的那一天起,就注定是属于整个资产阶级的,他不可能超越自己的阶级。周朴园赶走鲁侍萍并不是他个人的意愿,侍萍台词中的人称由改换成你们,意即侍萍指控的对象由周朴园转向周家家长,且矛头主要指向后者。由此看来,逼迫侍萍走上绝路的罪魁祸首应该是周朴园的父母。但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时代,他又是没有办法阻止的,社会舆论、整个统治阶级势力以及封建社会思想的压迫与侵蚀,使他恐慌,使他矛盾,他无法割舍根深蒂固封建营垒的精神因子,所以他们曾经相爱正同他们后来分手一样是真实的。

(7)时代的灵魂

你是"时代的灵魂","不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所有的世纪"

你的作品早已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无价之宝,早已超出了英国文艺复兴时期,飞越了英国国界,成为全世界人民共同的宝贵财富。你是西方戏剧艺术史上难以企及的高峰。你为人类展开了广阔的生活画面: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社会各个阶层的人物都在你的笔下婆娑起舞、光彩夺目、栩栩如生,而每个人又有各自的爱憎、伤悲与欢乐,每个人都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你用一双点石成金的妙手,令人惊叹地表现了自己的时代和时代精神,表现了人文主义者的爱情、友谊、生活、理想。你是一位语言大师,诗化的语言,柔婉如同淙淙流水,激荡如同惊涛拍岸,令人回味无穷。你造就了英国诗歌和戏剧的"黄金时代"。你是世界文学史上璀璨的明珠、灿烂生辉的明星。你就是被誉为西方最伟大的诗人和戏剧家的。

——威廉・莎士比亚

8)华丽的忧伤

人性的悲剧,兄弟间的屠戮,恋人背离誓言,而这前者是哈姆莱特的叔父,后者是他的母亲。往昔那些温馨的、热烈的、甜蜜的,瞬间被全盘推翻:原来连至亲的人都不能相信!他不再相信血浓于水的亲情,哈姆莱特对王后说:“来,来,坐下来,不要动;我要把一面镜子放在你面前,让你看看你自己的灵魂。”

他不再相信坚不可摧的友情,哈姆莱特一遍遍地对霍拉旭等友人说:“把手按在我的剑上宣誓。”我们的心脏外有一层薄薄的骨骼,一层薄薄的肌肉,一层薄薄的皮肤,因此我们无法看清对方的心。人们总是害怕那些未知的事物,于是我们相互提防,独自战栗。

(9)   人性的思考

哈姆莱特是个完美的人文主义者,但他却是异常忧郁的,因此,他有了"忧郁王子"的称号。哈母莱特的理想被冷酷的现实撞得粉碎。他的父亲被谋害,自己的王位被篡夺,母后与叔叔乱伦,满朝文武都趋炎附势、阿谀奉承..黑暗的现实令他绝望,他感到"丹麦是一座地狱",咒骂他置身的人世是"一座长满恶毒的莠草的荒芜不治的花园";抨击他生活的时代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理想与现实的碰撞令哈姆莱特觉得万分无助,他绝望地呼喊:"生存与毁灭,这是一个问题!"可是没有人能回答他。他只有独自痛苦地思考,于是忧郁成了他的性格。

(10)选择生存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默然忍受命运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它们扫清,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哈姆莱特直面人生的真情,唤醒了一颗麻木的心灵。

肖洛霍夫说过,人是为了自己的希望才活着的。如果你对自己失去希望而选择毁灭,选择去一个未知、空洞的世界,那么,你活在世上也没有意义了。或许对于脆弱的人来说,当今竞争激烈的世界是一个地狱,面对着那些意志坚强、勇敢镇定的人来说,生存是一种享受,世界是个天堂。一个人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如果你因一点困难就绊住手脚,成为懦夫的话,那你原本光彩鲜明的生命会被披上一片阴霾。

记住,任何时候,生存还是毁灭,你都要坚定地选择前者!

【良知与悲悯相关格言】

格言一

影响角度格言:人失去了良心和正直——那就等于地球失去了引力。

——埃及 迈哈福兹

【解读】良心是做人的本分和底线,是做人的基本道德,是一个人立足天地间的根本。一个人如果丧失良心,就会道德败坏,变得寡廉鲜耻,给社会带来危害。

【运用】良心是人性最光辉的部分,是人行走世界的底气。一个人可以家徒四壁,寂寂无闻,但一定要守住良心,干净做事,清白做人,活出大写的自我和生命的风骨。迈哈福兹说过:“人失去了良心和正直——那就等于地球失去了引力。”疫情封控中,各路“妖魔鬼怪”悉数登场。黑心“团长”们以数倍价格出售蔬果肉品等,到手的东西常常“货不对板”,甚至变质腐烂;核酸检测机构为节约成本,超量多管混检,影响检测结果准确性……罔顾人们的生命健康,丧失做人的底线,应当受到法律的严惩。莫言说,比鬼怪更可怕的是丧尽天良的人。失去良心的人,即使居高位,拥厚禄,也只能像“泥神”一样,空有一副架子,德之不修,行之不远。

格言二

实践角度格言:对于道德的实践来说,最后的服从就是人们自己的良心。

——古罗马 西塞罗

【解读】良心是道德自律性的体现,对人们的实践活动有着巨大的作用,是社会道德行为的隐蔽调节器。没有良心,道德的行为规范功能很难发挥。

【运用】古罗马著名哲学家西塞罗说:“对于道德的实践来说,最后的服从就是人们自己的良心。”讲不讲良心,不是口头上说得如何天花乱坠,而是是否落实在行为上,真正做到知行合一。江苏如皋“信义小伙”陈伟,在经营的水果店倒闭后,心怀“欠债还钱,天经地义”的朴素想法,一天打三份工,给充值客户退款。有些客户已经联系不上,他没有放弃,而是求助警察帮忙寻找。他坚守良心的做法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相反,有些人为提取高额利润,无所不用其极:社区团购以次充好,有的负责人甚至倒卖救授物资;某粥店将吃剩的排骨下锅熬粥;某店以隔夜死蟹冒充活蟹……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不得不让我们深思:失去良心,社会将坠人黑暗的深渊。

格言三

怜悯角度格言:人有了怜悯之心,就会觉得自己已经做了一切切实可以做,而且应该做的事情,是的,怜悯之后便心安理得了。

——苏联 高尔基

【解读】怜悯是人的天性,是一种博爱精神。悲悯他人,感化自己。当对他人产生怜悯的情感,施予者会在心理上肯定自我的善念,满足自我的道德需求。

【运用】心怀怜悯,方见苍生。怜悯之心,超越了贫富的差距,贵贱的界限,物种的区别,是对陷人困境中的人或物的感同身受、冷暖相知,是心灵柔软的疼痛。周豫怜悯母鳝全力护子,一生不再烹鳝;白居易怜悯伐薪烧炭的老翁惨遭掠夺,满纸同情泪。高尔基说:“人有了怜悯之心,就会觉得自己已经做了一切切实可以做,而且应该做的事情,是的,怜悯之后便心安理得了。”悲悯他人,不能仅仅做到心理上的满足和安宁,认为自己已经做了应该做的事。怜悯不是怀有心理上的优越感,居高临下,以施舍者的身份自居,而是以博大、纯真的爱为前提,本着尊重平等的态度对待遭遇不幸的人,给予他们关爱。赠人玫瑰,手留余香,但要留心不要让玫瑰上的刺扎伤了对方。

格言四

个人角度格言:纵使在一个法纪最松弛的国家里,一个有良心的人也不会胡作非为的,他会替自己订出立法者所忘记订的法律。

——英 菲尔丁

【解读】良心是最好的法律,是严格的自我监督、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审判,能够让人自觉地遵守法律和规则,不受环境的影响。

【运用】世上有两件东西深深地震撼人们的心灵,一件是崇高的道德准则,另一件是头顶上灿烂的星空。良心是道德情感的基本形式,是个人自律的突出体现。它不借助外在的规范法则去约束,而是通过内心的力量自觉规范自我的行为。正如菲尔丁所言:“纵使在一个法纪最松弛的国家里,一个有良心的人也不会胡作非为的,他会替自己订出立法者所忘记订的法律。”春秋时晋国狱官李离审理案件时,错误地听取了下级的汇报而判人死罪,最后他选择自拘定罪。李离严于责己、勇于担责,以良心作为最高的法律来审判自我,选择“伏剑而死”,宁可付出生命的代价,也不践踏良心和法律。良心是做人的底线,如果埋没良心,人就不能称其为人了。君子慎独,不欺暗室,守住良心,活得光明坦荡。

【良知与悲悯的相关美段】

美段一

你是那黑暗空间里的一丝素白,却始终逃脱不了被玷污的命运;你是那浑浊天地间的一缕轻逸,却最终被浑浊包裹着结束。你是那丑陋官场中挣扎的刚烈女子,却还是摆脱不了无情的玩弄。于是你怨气冲天,高声指控。地,是不分好歹;天,是错勘贤愚。那一腔怨气在瞬间喷发,震惊了天地,怎如浮云也为你阴,悲风也为你旋。而你至死不渝的抗争终于将三桩誓愿一一引出。“血溅白练”诉你奇,“六月飞雪”道你冤,“亢旱三年”遗你恨。当这些都应验了以后,没有人知道你的灵魂又飘到了哪里。历史,又多了一个悲剧的故事;天空,又响过了一个女子的哀怨。

美段二

由于身份、地位、家庭、金钱、权势、年龄、体力、性别等方面的差异,人和人之间实际上是不可能真正平等的,所以在任何一个社会里,总是存在着一个相对弱势的群体,他们需要更多的帮助和依靠。同时一个社会里也必然有所谓好人、坏人之分,强势群体里有好人,弱势群体里也有坏人,一个人的好坏跟他所处的社会地位没有必然的联系,有些人天性善良,另一些人则相反。如何衡量一个社会是否健康、合理和正常?那就看这个社会有没有形成一套严密的制度来保护那些弱小者、善良者,制约那些强横者,惩罚那些邪恶者,而不是要求这个社会没有坏人。如果这个制度不分好歹、错勘贤愚、怕硬欺软、顺水推船,从而造成“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这样一个清浊不辨、是非颠倒、善恶错位、真假难分的世界,那这个社会就是丑恶的和应该被诅咒的;生活在这个社会里的人,尤其是弱小者,就会担惊受怕、谨小慎微,只能蜷曲在角落里苟且偷生。他们在这样的生活中没有安全感和尊严感,就活得委琐、卑贱,生命也就失去了活力和激情。

美段三

三十年前的往事,一生的回忆。时常回忆起与周朴园在一起的美好时光,但美好如流星般划落天际,转瞬即逝而已……身份终于显现,周朴园认出了你,看着你那苍老的面孔,他没有一丝同情,只是用他资本家的头脑严肃处理这件突如其来的“恶事”。三十年前的那段往事,在他看来已不知过了几个世纪,只想把它死死地掩盖。开始的软语,直至凶神恶煞般的话语,你早已跑出了他的世界,现在,在他眼里你只是一个“威胁物”而已。在那个残酷的社会里,钱可以抹掉一切。于是,他便企图用金钱将你打发,让你给他一份“洒脱”。你终于死心了,愤怒了,拿过钞票狠狠地摔在地上,内心的痛苦已无法言语。是啊,你个狠心的周朴园,情债怎可用金钱来偿还啊。三十年,痛苦的三十年,你还得清吗?

美段四

坚毅和威严是他的外貌,虚伪和冷漠却是他的内心,自以为能控制别人命运的人其实只是命运掌心的傀儡。暴雨的午夜,孤单的时间,这个即将失去一切的老人是否正在思念记忆中的往昔,那朵永远成为心结的逝水梅花。在这个危机四伏的家庭里,处处都是漏洞和陷阱;而愚蠢的周朴园却想当然地认为一切都尽在掌握之中,愚顽得近于天真,虚伪得强装镇定,那么在最终一切毁灭后,也只能单留下他去苦尝辛酸。

美段五

哈姆莱特的理想被冷酷的现实撞得粉碎。他的父亲被谋害,自己的王位被篡夺,母后与叔叔乱伦,满朝文武都趋炎附势、阿谀奉承。黑暗的现实令他绝望,他发出“生存还是毁灭”的疑问,可是没有人能回答他,他只有独自痛苦地思考,于是忧郁成了他的性格。最终,他绝望到了极点,选择了死亡。哈姆莱特不单单要为父报仇,他的每一步行动都要服从于“重整乾坤”的大业。这就使得他不屑于采取敌人曾用的暗杀手段,而要在光明正大的场合,在众人都明了克劳狄斯的邪恶的时候,把他作为一种势力,而不仅仅是作为一个恶人铲除。如果采用暗杀的手段,哈姆莱特的斗争便失去了意义。这,才是一个真正的大写的人!

【作文导写】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追思时刻”是奥运会闭幕式的规定环节,以缅怀逝者,追念生命。北京冬奥会采用了“折柳寄情”方式:在《送别》的乐曲声中,演员手拿发光的“柳条”,缓缓走向中间,无数道绿光像纪念碑一样升起,我们把对逝者的深沉怀念变成了一起向未来的希望。

这一环节引发了网友们的讨论。获得众多点赞的评论有以下几条:

“眼泪是对逝者最大的尊重,欢笑也可以是最美的告别。”

“体育竞技是残酷的,但类似这样的细节却让人有温暖感。”

“像‘折柳’等传统的文化形式,也可以焕发新的活力。”

以上评论,哪一条最能体现你的心声?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思路解析】

1.材料分析

材料借奥运会闭幕式中的规定环节——“追思时刻”,展现了北京冬奥会利用“折柳”这一传统文化形式,表达对逝者的追思这一独特思路。而材料中列举的相关评论,前两条体现了奥运会中的人文关怀和人性思考,第三条则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伟大魅力及其在新时代所焕发的全新光彩。试题的写作任务要求我们从上述三条评论中选择最能代表自己心声的一条进行写作。我们在写作时需要注意这一要求,切不可杂糅思考。,以

2.      写作指导

我们若选第一条,可以从人性的角度进行思考,“欢笑也可以是最美的告别”,因为我们对待过去的不只是悲伤,还有面对未来、不断挑战自我的勇气和希望,这也是奥运精神的体现。若选择第二条,我们可以抓住“让人有温暖感”这一角度去进行写作,指出体育竞技不仅仅是输赢的较量,它的终极意义,是体现人们身上不断拼搏奋斗的体育精神,是“人的运动”。因此,对逝者的怀念,是奥运人文精神的最佳体现。若选择第三条,我们就可抓住“传统的文化形式,也可以焕发新的活力”这一点进行思考,借此论述新时代大背景下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问题。

3.立意指导

①奥运精神既面向未来,又关怀过往;

②奥运是"人的运动";

③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下重焕生机;等等。

【优秀例文】

在"眼泪与欢笑"中走向未来

"眼泪是对逝者最大的尊重,欢笑也可以是最美的告别。"这条对北京冬奥会"折柳寄情"环节的评论让我感触颇深。(开门见山,自然引出话题)逝者已逝,我们能够做的,就是带着他们的希望,在眼泪与欢笑中,走向未来。(点题)

"追思时刻"是奥运会闭幕式的规定环节,在这个环节人们缅怀逝者,追念生命。北京冬奥会采用了"折柳寄情"的方式,在《送别》的乐声中,发光的“柳条”向中间汇去,无数道绿光像纪念碑一样的升起,我们把对逝者的深沉怀念变成了一起向未来的希望。即使我们再也不会彼此陪伴,我还是要折下这嫩绿的柳条,将我的怀念予你,将你的希望予我。我将带着这份希望,在眼泪与欢笑中走向未来。(分析材料,阐释主题)

死亡只是存在转换了形式,它不是终点,遗忘才是。庄子的妻子死时,他在一旁鼓盆而歌。人们都觉得他疯癫了,或者是对妻子无情无义。但他却是因为把妻子的死去看作是一种"新生"。他以鼓盆而歌来纪念妻子的新生。我们虽不能像庄子一样做出一些看似荒唐的事,但我们却可以像庄子一样将死亡看成一种合理的存在形式-永远活在我们的心里。无论何时,无论何地,我们同在,一起向未来。(以"鼓盆而歌"的典故为例,论说不忘逝者)

袁隆平院士因病去世,举国哀动,全国各地都有人在为他送行。他的逝世,是全国,乃至全世界的一大悲痛之事。他为了自己的"禾下乘凉梦"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努力奋斗一生,而他逝世后,我们也会拾起他的希望,继续努力奋斗,带着他的希望走向未来,走到再也不愁粮食的未来。我相信,在这条路上,袁隆平院士也会一直活在我们心里。(以袁隆平院士去世的事件感染读者,具有现实性,用实例解说了走向未来)

不忘逝者,也应该铭记屈辱受难的历史。铭记近代以来国土被瓜分沦为半殖民地,铭记法西斯入侵人民遭受屠戮,铭记霸权主义肆意轰炸无辜记者罹难——也要知道,铭记不是为了复仇,而是因为某些施暴国家至今未得到清算、未进行道歉赔偿,甚至在千方百计地淡化自己的丑恶历史,企图掩盖历史真相。如果我们遗忘了历史,怎么对得起往昔受苦受难的逝者?又将走向怎样的未来?(由不忘逝者升华为铭记历史,运用排比罗列史实,语势较强,体现了考生的思考)

眼泪是对逝者最大的尊重,欢笑也可以是美的告别。未来不仅属于生者,也属于逝者。让我们在欢笑中告别,带着他们的希望,在眼泪和欢笑中,走向未来。(再次点题,首尾呼应)

【点评】

文章选择了第一条评论,并将立意升华为"继承逝者的希望走向未来"。文章开门见山,结合材料对主题进行了阐释;主体运用典故和时事,文学性与时代性兼具;在倒数第二段,考生对史实的运用体现出对现实的关注和思考,让文章有了一次飞跃,容易在考场作文中脱颖而出。

阅读全文
(必修下)第二单元“良知与悲悯”作文素材

微信扫码分享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