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E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写作专区 > 单元主题

单元主题

(必修下)第一单元“中华文明之光”作文素材

分享:杨老师 05-07 单元主题

【单元主题】

浩瀚历史长河群星璀璨,博大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诸子智慧,史籍风范,文明之光闪耀古今。爱民望治、推仁讲礼,儒家治世理想薪传久远;因应自然、顺势而为,道家处世姿态滋养心灵;鉴古知来,师古资今,历史观念思想启迪后世。

【人物长廊】

遗世独立的明星——孟子

傲然独立于复杂社会的他,创造了"仁义爱"的奇迹,追 求的是与人性之恶抗争的坚强与不屈,却从不向往征服世界、

扭曲世界的暴力,即使坚强的背后是那无尽的孤独,无人理解的悲苦,他亦毅然选择承受这些阻力的痛苦。

一代说客中的佼者,一个精臣信士中的闪光点,一位在尔虞我诈之中不同流合污的清者。出淤泥而不染的他,像夜空里那一瞬即逝的流星,给人带来满心的期望。

千古传奇一勇士——烛之武

在国家危难面前,你深明大义、义无反顾;在强秦面前,你不卑不亢,能言善辩,聪慧机智。你不计个人得失,处处为郑国安危着想;你义无反顾,殒身不恤赴敌营。岁月给了你太多的落寞与不甘,同时也磨砺了你的沉稳与敏锐。你与秦伯的交锋,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你的胜局,几十年积蓄的能量,终于在一瞬间有了释放和爆发的闪亮时刻。

失败的英雄——项羽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一出垓下之围以凄怆而悲壮的笔调,叙述项羽的英雄末路:他高吟悲歌与爱姬挥泪诀别;率领将士突围,他大呼一声,尾随的汉将惊慌失措奔数里;他凄然于江东子弟八千渡江而一人生还,断然驻足乌江岸边,以悲壮的笑容迎接死神;他与峰拥而上的追兵肉搏,令人难以置信地斩杀数百人,最终身受重创,从容自刎。曾经盛极英雄末路,他命运的转折点就在一个筵席上,那就是——鸿门宴

【观点,从教材中提炼】

1)因材施教

学生的性情习惯、个性心理丰富复杂,多种多样,孔子的教育不是千篇一律,空洞说教,而是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方法灵话多变而又风趣幽默。孔子就是这样,对骄狂自负的子路,含蓄批评;对谦逊过分的冉有、公西华则委婉鼓励。曾暂最后一个发言,他用充满诗情画意的语言描绘了他心目中的理想生活和生命情趣,表现出一种淡泊名利,清静无为,道遥自在,无忧无虑的性情。对此孔子喟然长叹,深表赞同,因为,曾暂描绘的清风沂水、性天风月的生活暗合孔子壮志未遂,英雄无路的落魄心态。这是一种"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的喟叹,也是一种心灵共鸣,志趣相投的评价。

2)何怕他人"""不让"?

谦虚确实是一种美德,可谦虚的真正涵义是什么呢?难道仅仅是在别人面前凡事都说"我不行""我才能有限"?我觉得,这是一些人曲解了谦虚,只抓住了它的外壳,却丢掉了它的精神实质。谦虚,应该是对自己有正确的估计,有永不满足的进取心,当然也应包含着对他人的尊重。言辞上的""未必是真谦虚。如果人人都把言辞上的""当作谦虚,那只能使人变得虚伪,而且使大批真有才能的人被埋没掉。这对于国家、对于自已都是有害的。我们可以设想:要是当年的毛遂说话也是那么"",也许赵国就会早几十年被灭掉,但毛遂并没有害怕被人斥为"不让",而是大胆自荐。终于,使他的才能得到了发挥。现在,我国正们正走在民族复兴的大路上,我们不同样需要千万个有真实学的"毛遂"?!世人那种开口就""的习惯已到了该抛弃的时候了!

3)年迈未敢忘忧国

曹操诗云: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烛之武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即使年纪老迈,但仍然在国家危难之时,挺身而出,义无反顾;在强秦面前,烛之武不卑不亢,能言善辩,聪慧机智。他的不计个人得失,处处为郑国安危着想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的义无反顾赴敌营的信心和勇气都值得我们学习。

【相关名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趋避之——林则徐

【感悟】

青春不是年华,而是心境;青春不是粉面、红唇、柔膝,而是坚强的意志、恢宏的想象、炙热的恋情;青春是生命深处的自在涌流。

4)智慧就是力量,巧妙的论辩能够化解干戈。

从某种意义上讲,智慧、才辩就是力量。烛之武孤身一人,深入虎穴,面对虎狼之国的强秦君主秦伯,他先利诱,满足了秦伯的贪欲,继而以巧妙的离间战术,瓦解了秦晋联盟,最后,终于使秦兵不战而退。

【相关名言】

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刘勰《文心雕龙》

一个明智的人总是抓住机遇,把它变成美好的未来——托富勒

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佚名

与人父谈一次,往往比多年闭门劳作更能启发心智。思想必定是在与人交往中产生,而在孤独中进行加工和表达。——列夫·托尔斯泰

有效的沟通取决于沟通者对话题的充分掌握,而非措词的甜美。——安德鲁·葛洛夫

不愿说理是固执;不会说理是傻瓜;不敢说理是奴隶。——德拉蒙德

【感悟】  英雄末路,人生虚掷,那份悲哀,那份感伤,与老杜的“长使英雄泪满襟”的嘘叹是何等的神之契合!

5)把握机会,可以改变自己的人生。

虽然岁月给了烛之武太多的落寞,但他没有放弃自己,把握住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他孤身深入虎穴,与秦伯进行了面对面的交锋,把几十年积蓄的能量在瞬间发挥出来。

机会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只是这机遇来得太迟了一点儿,而且是冒着亡国的危险。但如果不是秦晋围郑,烛之武恐怕真得骈死于槽枥之间,湮灭于历史的风雨之中了。

【感悟】  乐观主义者从每一个灾难中看到机遇,而悲观主义者从每一个机遇中看到灾难。

6)要善于审时度势,顺应历史潮流。

刘邦在斗争中善于洞察时势。他深知天下苦秦久矣,注意吸取秦灭亡的历史教训,较能体察关中老百姓渴望废除秦朝繁徭苛法,希求获得休养生息机会的心理,于是就承敝易变,使人不倦,采取了一系列安定民心的措施。诸如约法三章,严明军纪,开垦秦苑,屡赦天下,不杀降卒等。因此,他占领了政治上的主动权。相反,项羽思维方式简单,一意孤行,逆历史潮流而动。项羽的分小国、封诸侯的思想与刘邦的大一统、集强权的政治主张相比,明显不合潮流,毕竟周后至秦的400多年里,老百姓多经战乱,担心诸侯割据,渴望和平安定。刘胜项败的历史告诉我们,顺应历史潮流才能成为真正的赢家。

7)要善于利用人才,人才是取胜的关键。

刘邦坚持任人唯贤的路线,能够量才而用,知人善用,虚心下问,做到集思广益。例如,和刘邦一起参加鸿门宴的随行者张良、樊哙、纪信等人,都是他的团结一心、生死与共的支持者和得力助手。谋士张良常常在关键时刻为刘邦提舍出正确的策略,使刘邦避免了许多错误。鸿门宴过程中,在项庄舞剑欲杀沛公的危急时刻,及时召樊哙为刘邦解围;刘邦脱逃后,张良又从容处理善后事宜。项羽只会用兵,不懂用将,他麾下的韩信、陈平和彭越纷纷弃项投刘,就连忠心耿耿的范增也被他活活气死。战争不是仅凭武力,它需要最高的集体智慧和调兵遣将的组织能力。项羽的刚愎自用导致人才流失,最终处于劣势。

从用人这个角度可见真正的战争要凭借智慧,而不是武功。

【相关名言】

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率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

8的标准不一,讲究,也需因势而异。

项羽性格的最大魅力在于他的,而这个也恰恰演绎了他的个人悲剧。项伯为报救命之恩,向张良通风报信,可称得上,可此举客观上却帮助了刘邦,使得沛公在鸿门宴中能化险为夷,此举虽谓之,但这一行为却违背了楚王的根本利益则又可以责之为不义。两军对垒,项羽却不忍杀刘邦,纵虎归山,最后成就了刘邦的霸业,实乃对敌人的,但也是对自己的不。现代社会,有所谓为朋友两肋插刀的哥儿们义气,也有为国为民的大义,前者不可取,后者却可贵。可见是相对的,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道德标准不同,的内涵也不一样,我们不能以抽象的作为评判是非的尺度和立身处世的准则。

【运用示例】 家国情怀

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烛之武

秦晋联军兵临城下,郑国危如累卵。国难面前,烛之武临危受命、孤身出城;强秦帐内,烛之武不卑不亢、字字珠玑。终于,谈笑间,化干戈为玉帛。烛武深明大义、不计个人得失的爱国情操,义无反顾、独闯秦营的英雄气概,虽历经了两千多年时光流水的冲刷,但依然能放射出熠熠夺目的光华!

他没有多少抱怨,说的只是谦逊的"无能为也已”"没有怎么推辞,做的只是慨然"许之"夜缒而出!"。于是,一个一直模糊的身影,在历史的这一刻,变高大、变清晰。当一个须发尽白、手无缚鸡之力老人,在月隐风高的夜晚,被人用绳子挂着放到围有层层虎狼之师的孤城外;当一个步履蹒跚、牙落齿摇的老人,在冰冷刺骨的寒风里,揉着酸痛的腰肢走进剑拔驽张的秦军大营,这需要怎样的坚定和无畏!无论他是成功还是失败,千载之后的我们都应该为他的忠诚和勇敢高声喝彩!

烛之武不卑不亢,斗智斗勇,凭借自己的胆量和智慧,保全了郑国。能在国家危亡面前不避不让,甘心赴汤蹈火的动力和根源,是他那火热的爱国之心和强烈的爱国意识。

                          爱国守岛的王继才

爱国奉献的坚定信仰,让王继才在面对家与国、个人与集体、私利与公义的取舍时,坚定地选择了后者,选择为国家和人民的事业而不懈奋斗,这种精神也感染了他的家人。王继才的老母亲曾说:“你是为国家和人民守的岛,就是我死的时候你不在身边,我也不怨你。”王继才的儿子研究生毕业后,放弃在大公司和研究所的工作机会,成为一名现役军人,在王继才所投身的国防和边防事业中接力奋斗。

“家就是岛,岛就是国,我会一直守到守不动为止。”王继才用实际行动践行了承诺,把一生奉献给了祖国的海防事业。32年来,王继才在台风的巨大冲击力中坚守,在孤独寂寞的黑夜中坚守,在夏日高温高湿、冬日寒风刺骨中坚守,上报了许多重要的海防信息,出色完成了战备值勤任务。

徐悲鸿以马言志抒发爱国之情

徐悲鸿以马之精神喻人之精神,在托物言志之时,表达了作者强烈的家国情怀。他一生画马无数,无论奔马、立马、走马、饮马还是群马都极富生命力。其中最为典型、最具代表性的是《奔马图》,该画右下角有题跋“辛巳八月十日,第二次长沙会战,忧心如焚,或者仍为前次之结果也,企予望之,悲鸿时客槟城”。

《奔马图》仅寥寥数笔,然形体刚劲、精神抖擞、意气风发的一匹骏马跃然纸上,画面中的奔马体魄饱满、筋骨强健、昂首奋蹄、腾空而起,甚为生动,给人以热血沸腾之感。作者当时虽客居外域,然一腔爱国热情却始终如一,在祖国危难之时,恨不得骑乘快马一夜返程,去驱逐日寇,保卫疆土。这是何等的胸襟与气魄!此时此刻,他不但是一位艺术家,更是一位大丈夫,一位满含家国情怀的大丈夫!

【适用角度】 责任 家国情怀 爱国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国家利益高于一切   个人与国家   默默积蓄与一鸣惊人

【运用示例】 团结 合作

团结的力量

刘邦之所以能成就千秋大业,那是因为他拥有一个优秀的合作团队。在激烈险恶的斗争中,合作凝聚的力量无可抵挡。张良的智慧、樊哙的勇猛、刘邦的缜密(以退为进),组成了一支力挽狂澜、绝处逢生的力量。然而项羽的团队缺乏合作、人心涣散,项伯夜会刘邦、项羽优柔寡断、范增怒言相斥,四面楚歌的结局已露端倪。合作的力量可以决定个人命运,甚至可以决定历史的走向。

合作的力量,不在于突出个人的棱角,而在于同伴之间的了解和配合,互用所长互补所短,形成整体的强大能量。完美的合作,力量是超乎想象的。就像刘邦,他拥有一支出色的合作队伍,险象环生的鸿门宴上,刘邦负责谦恭事人,樊哙负责临危救驾,张良负责善后,所以这支队伍最后毫发无损地返回。可见合作使整体大于个体之和,合作力量至关重要。

合作者胜

孙刘联合,火烧赤壁,大破曹军,成就周郎"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美名,也为吴、蜀各占一分天下奠基。无奈孙吴贪小利,夺荆州,吕蒙白衣过江,麦城擒关羽,一代虎将死于东吴,致使吴、蜀相攻,两败俱伤,曹操渔翁得利。先前刘备、孙权执手相游,跃马驰骋,誓共伐曹操;后来却反目成仇,水火不容,招致祸患。前合后分,前胜后败。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不禁令人感叹:合则两利,斗则俱伤。

缺乏合作的团体注定是一盘散沙,只懂得单枪匹马自顾自的人注定难成大事,唯有合作,才能创造双赢,甚至多赢。正如克雷洛夫所言:"一燕不能成春。"如果不能够齐心协力,通力合作,那么任何力量都是弱小的。(一个素材可以运用多个主题,这个语段从合作的角度挖掘,在挖掘时又运用对比手法,把刘邦集团和项羽集团对比论述,主题更加突出)

【适用角度】团结  合作

【相关句言】

单调难成曲,群柱可擎天。——徐特立

唯有具备强烈的合作精神的人,才能生存,创造文明。——泰戈尔

不管一个人多么有才能,集体常常比他更聪明和更有力。——奥斯特洛夫斯基

不管努力的目标是什么,不管他干什么,他单枪匹马总是没有力量的。合群永远是一切善良思想的人的最高需要。——歌德

期望得到赞许和尊重,它根深蒂固地存在于人的本性中,要是没有这种精神刺激,人类合作就完全不可能。——爱因斯坦

规律最美

《庖丁解牛》一文讲述的是庖丁运用其优美、高超的技术,在梁惠王面前游刃有余地宰牛的故事,后常用“庖丁解牛”来比喻经过反复实践、掌握客观规律之后,做事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庖丁解牛所体现的古代工匠精神与当代工匠精神一脉相承:其一,展现了工匠精神最基础的“技”,“技”是想法与蓝图实现的根本;其二,“道”是攻克技术问题以后,在实践中达到游刃有余的境地;其三是“养生”,是达到游刃有余的境界后,处理问题时能把握事物的机理,使自我免于遭受伤身和劳神的困扰。

此外,庖丁解牛带给人们的更具普遍意义的启示是: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客观规律,只要“依乎天理”“因其固然”,不断积累经验,就能够逐渐掌握客观规律,在实践中进入自由的境界,做到“游刃有余”。

【适用话题】工匠精神”“职业素养”“遵循客观规律等。

【经典素材】

孔子的处世智慧:正则守经,乱则从权

孔子是许多人心目中的偶像,是严肃正直的圣人。孔子曾因厌恶盗泉的名字,"渴矣而不饮",因而使"志士不饮盗泉之水"的名句流传千古。这容易使人觉得孔子固守成规。然而,孔子其实是一个善于变通之人,他具有"正则守经,乱则从权"的人生大智慧。

孔子在周游列国的时候,因遇到陈国和蔡国打仗而被困整整十天,饥肠辘辘。子路偷来了一只煮熟的小猪,孔子不问肉的来路,拿起来就吃;子路又抢了别人的衣服换了酒,孔子也不问酒的来路,端起来就喝。可是,等到鲁哀公迎接他时,孔子却显出正人君子的风度,席子摆不正不坐,肉割不正不吃。子路便问:"先生为何现在与在陈、蔡受困时不一样了呢?"孔子答道:"以前我那样做是为了偷生,今天我这样做是为了讲义呀!"

孔子与弟子途经蒲邑,遇到卫国大夫公孙氏占据蒲邑反叛,蒲邑人扣留了孔子。孔子的弟子公良孺为人贤能,又有勇气,拼死一搏。蒲邑人恐惧,对孔子说:“如果你不去卫都,我们就放了你。”孔子和他们立了盟誓,蒲邑人将孔子放出东门。孔子接着前往卫都。子贡问:“盟誓难道可以背弃吗?”孔子说:“这是被要挟而订立的盟誓,神是不会理睬的。”

【多维解读】

善于变通的人生智慧。生活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学会变通,随着客观情况的变化而变化。孔子主张“克己复礼”,而在被困十日、被蒲邑人扣留的情况下却能积极变通,可谓人生大智慧。

圣人忍辱,负重前行。成就伟业之人往往能够为了完成艰巨的任务而忍受暂时的屈辱,正所谓“忍辱负重”。对于不饮盗泉之水的孔子而言,吃不合道义的食物何尝不是一种屈辱,但他为了传播正道,甘心忍受,负重前行。

【运用示例】

有时候,我们会在逐梦的道路上遭遇低谷,会失去前进的照明灯,会在幽暗昏惑的地带彷徨、踌躇,那么,这时候何不变通一下呢?或许,只要一个转身,一个思维的变换,就会柳暗花明。

古往今来,变通都是我们驶向成功之岸的船桨。孔子懂得变通,吃不合道义的食物,喝不知来路的酒,保全了性命,忍辱负重,终成一代圣贤;陶渊明懂得变通,主动放弃官场,终获得高洁的灵魂,使其诗歌作品万古流传;毛泽东以"农村包围城市"取代"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策略,最终为人民探索出了一条社会主义光明大道;鲁迅弃医从文,用笔杆直刺敌人的心脏,成就了他"中国的民族魂"的崇高地位。

【百家争鸣说项羽

题乌江亭

杜  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咏项羽

李清照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毛泽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多维解读】

杜诗认为真正的男儿应当能屈能伸,卷土重来或许可以东山再起,在雄浑的历史画卷中抒写属于自己的一页。王诗在客观分析项羽兵败的基础上,作出大胆的设想,即便江东才俊如今还在,他们是不愿与项羽从头再来的。认为项羽军民离心,败势难回。李诗洋溢着对项羽的赞美与敬仰,褒赞其为人杰”“鬼雄,崇敬之情溢于言表。毛诗通过对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的描写,表现了作者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彻底革命精神。颈联运用项羽这一典故,勉励全党全军要抓住战机从胜利走向胜利,不能学习楚霸王项羽沽名钓誉的做法。

【主题格言】

中华文明之社交角度格言: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礼记·曲礼上》

【释义】礼崇尚往来,施人恩惠却收不到回报,是不合礼的;别人施恩惠于己,却没有报答,也不合礼。

【解读】人际交往中,人与人之间要平等相待,互助互济,应重视礼节。有来有往,才符合礼仪规范,才能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运用】

犹忆2021年河南遭受暴雨灾害,上海各界力量驰援河南老乡。在沪大学生李睿,组建救援队,利用自己掌握的知识技能建立“救命文档”,24小时持续更新270版;蓝天、厚天等应急救援队,远程开赴救援战场,队员们轻伤不下火线,有的人甚至无暇为失去亲友而哀痛;各类企业捐款捐物,据不完全统计,总额超过5亿元。时间来到2022年开春,上海疫情防控出现失误,社会面疫情已然有扩散蔓延之势,河南老乡急人所急,先后组建派遣1511人的援沪医疗队、268人的援沪核酸检测队、190人并50余辆负压救护车的援沪医疗转运队,历时52天,光荣地完成了援沪战“疫”任务。礼尚往来,共济危难,这就是豫沪两地人民的真感情。

【主题格言】

中华文明之道德角度格言: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

【释义】君子内心所怀的念头是仁,是礼。仁爱的人爱别人,礼让的人尊敬别人。爱别人的人,别人也会爱他;尊敬别人的人,别人也会尊敬他。

【解读】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在于爱与尊敬。人与人之间的亲善关系的建立,基础和前提是自己的态度,希望别人如何对待自己,自己就应如何对待别人,这才是君子应有的仁爱与礼节。

【运用】

孟子曰:“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关爱他人,自然会收获对等的回应;尊敬别人,也会得到相应的尊敬。以君子之德修行自我,以爱与尊敬对待他人,生命时时向阳,温暖他人,处处花开,幸福自己。信陵君“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仁爱宽厚,敬老爱贤,礼遇侯赢、朱亥。赵国危难之际,侯赢为其出谋划策,以死报答知遇之恩,朱亥一槌砸死晋鄙,助其夺取兵权,破秦救赵。范仲淹心系黎民,泛爱乐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百姓为其修建范公祠,享千年香火不绝。心怀仁爱,尊敬他人,播种爱与尊敬的种子,收获整个世界的芬芳。

【主题格言】

中华文明之礼仪角度格言:国尚礼则国昌,家尚礼则家大,身尚礼则身修,心尚礼则心泰——清·颜元

【释义】国家崇尚礼仪国家就能昌盛,家庭崇尚礼仪家庭就可兴大业,一个人崇尚礼仪就可以达到修身护体的功效,心中崇尚礼仪就可以使心灵安泰。

【解读】是否文明礼貌绝不是个人的私事,也不是无足轻重的小事,它表明一个人是否具有道德修养,它影响到人际关系的质量和社会风气的好坏,也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尊严。

【运用】

中华民族崇尚礼仪,自古以来被称为“衣冠上国,礼仪之邦”。清代著名思想家颜元有句名言,“国尚礼则国昌,家尚礼则家大,身尚礼则身修,心尚礼则心泰”,明确地指出,礼仪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基础,是一个社会文明和谐的标志,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繁荣昌盛的重要因素。崇尚礼仪,立德修身。孔融让梨,知长幼之节,尊老敬长,千古留名;程门立雪,行尊师之道,虔诚求知,终成大家;岳飞问路,执谦恭之礼,以身作则,堪称楷模;董卿半跪,显尊重之意,优雅谦卑,赢得赞誉。崇尚礼仪,不是口头上说说的事,而是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骨子里的教养,自然而然的举动。“礼仪不用花钱,却能赢得一切”,让礼仪之花处处绽放,让我们共同创造文明和谐社会。

【主题格言】

中华文明之修身角度格言: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荀子》

【释义】做人不讲礼,就不能生存;做事不讲礼,就没有成就;国家不讲礼,就不得安宁。有道

【解读】礼是一个人在思想观念、文化素质、道德风气修养与社交能力等方面的综合表现,是一个社会共同遵守的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精神风貌的集中展现。失去礼,对个人、国家都会产生严重的影响。

【运用】

中国的历史可以说是一部礼的发展史。儒家主张礼为天下先,强调以礼治国、以礼治家、以礼修身。礼,是个人素质和涵养的表现。是社会进步的标尺,是中国作为千古文明古国的奠基石。“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是否崇尚礼,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一个国家能否生存发展、走向辉煌。

刘备以礼服人,三顾茅庐,邀请诸葛亮出山助他夺取天下霸业,终成三国鼎立之势;齐顷公不懂得宾恭主敬、敬才成礼,公然取笑和侮辱外国使臣,结果让国家陷人危险之中。“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当今社会物质文明高度发达,应富而有礼,以礼修德立身,常怀以礼服人之心,广行以礼服人之事,具有彬彬有礼、仁德有序的君子之风。

阅读全文
(必修下)第一单元“中华文明之光”作文素材

微信扫码分享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