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E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写作专区 > 写作技巧

写作技巧

“读后感”写作技巧大全及例文

分享:杨老师 12-01 写作技巧 下载支付:1.00点

读后感,就是读一本书或一篇文章,或读一段话,或读几句名言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所谓“感”,可以是从书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书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读书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读书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

读后感由“读”和“感”两个部分组成。“读”与“感”的关系是:“读” 是基础,“感”是目的。“感”要从“读”中来,要从“读”中生发开去。“感”是作者用来发表自己读文章引发出来的感想,表达自己对作品内容进行思考、联想而产生的看法、观点。“感”,是读后感的主体,是文章的灵魂。

读后感的写作要求是:

要有“读”有“感”,先“读”后“感”,略“读”详“感”,记“读”议“感”,以“读”导“感”;“读”要突出一点,“感”要深入拓展。

 

读后感与一般议论文的写法、结构并无大的区别,要注意的有三点:

1、感想要紧密联系原文的思想内容。所写观点要从原文中引发出来,论述是要与之联系,这种联系可以是进一步的发展,可以是类比或反比的关系,但不能过多的复述和引用原文,把读后感写成“读后抄”。

2、要联系社会实际和自己的思想实际。读后感常常是由原文的内容所触发,引起对现实生活和自己学习工作思想等方面的问题的思考而获得的。因此读后感要联系实际展开,有一定的针对性,这样才能给人以较大的启发。

3、读后感的写法比较自由。可以充分展开联想,旁征博引,谈天说地,纵论古今,但要注意要放得开,也要收得住,内容上要始终围绕基本观点进行阐述,形式上以多次点原材料为行文的线索。

 

写法口诀:

               以读为辅,以感为主;

               读在感先,处处相扣;

               谈古论斤。有的放矢;

               联想展开,能放能收。

 

   首先,要读好原文。“读后感”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

如果要读的是议论文,要弄清它的论点(见解和主张),或者批判了什么错误观点,想一想你受到哪些启发,还要弄清论据和结论是什么。

如果是记叙文,就要弄清它的主要情节,有几个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以及故事发生在哪年哪月。作品涉及的社会背景,还要弄清楚作品通过记人叙事,揭示了人物什么样的精神品质,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作品的哪些章节使人受感动,为什么这样感动等等。 

  

其次,排好感点。只要认真读好原作,一篇文章可以写成读后感的方面很多。如对原文中心感受得深可以写成读后感,对原作其他内容感受得深也可以写成读后感,对个别句子有感受也可以写成读后感。总之,只要是原作品的内容,只要你对它有感受,都可以写成读后感。因此,在读好原作的基础上,把可以引发感想的“点”排出来。

例如写《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一文的读后感,就可以排出如下感点: 

  ① 全文的中心思想:在即将夺取全国胜利的新形势下,务必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巩固这个胜利,建设一个新世界。 

  ② 巩固这个胜利则是需要很长的时间和要花费很大力气的事情。 

  ③ 因为胜利,骄傲的情绪,以功臣自居的情绪,停顿不前的情绪可能生长。 

  ④ 要警惕糖衣炮弹的攻击。 

  ⑤ 夺取全国胜利,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 

  ⑥ 两个“务必”。 

  ⑦ 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 

  ⑧ 中国人民不但可以不要向帝国主义者乞讨也能活下去,而且还将活得比帝国主义国家要好些。 

再如细读《执竿入城》的故事,从不同的角度,确立的感受中心也不尽相同。

执竿入城
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

从鲁人的角度分析可得出:①应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必须打破思维定势的束缚;②多想才能出智慧;③轻信盲从是可悲的等。从老者的角度思考,又可得出:①好为人师要不得;②自作聪明者戒;②经验主义者行不通;④谈动机与效果的关系等。 

  第三,选准感点。一篇文章,可以排出许多感点,但在一篇读后感里只能论述一个中心,切不可面面俱到,所以紧接着便是对这些众多的感点进行筛选比较,找出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现实针对性最强、自己写来又觉得顺畅的一个感点,作为读后感的中心,然后加以论证成文。


      第四,叙述要简。既然读后感是由读产生感,那么在文章里就要叙述引起“感”的那些事实,有时还要叙述自己联想到的一些事例。一句话,读后感中少不了“叙”。但是它不同于记叙文中“叙”的要求。记叙文中的“叙”讲究具体、形象、生动,而读后感中的“叙”却讲究简单扼要,它不要求“感人”,只要求能引出事理。

 

    第五,联想要注意形式。如高考作文要求就短文《毁树容易种树难》写读后感,有的考生以原文中的种树联想到自己的种树,文章的立意就太肤浅了;而有的考生用相似联想,以“种树”喻政权建设或人才建设,立意就深刻而新颖。 

 

最后,掌握读后感的一般写法。 

  其一,确定正副标题,正标题一般标明文章的中心内容,有的正标题就是文章的中心论点。副标题标明题材,一般为“读《×××》有感”。副题比正题低两格。 

    其二,掌握读后感的一般套路:“引——议——联——结”。 

引--围绕感点,引述材料。读后感重在“感”,而这个“感”是由特定的“读”生发的,“引”是“感”的落脚点,所谓“引”就是围绕感点,有的放矢的引用原文:材料精短的,可全文引述;材料长的,或摘录“引”发“感”的关键词、句,或概述引发“感”的要点。不管采用哪种方式引述,“引”都要简练、准确,有针对性。

   议--分析材料,提练感点。在引出“读”的内容后,要对“读”进行一番评析。既可就事论事对所“引”的内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对寓意深的材料更要作一番分析,然后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点。

   联--联系实际,纵横拓展。写读后感最忌的是就事论事和泛泛而谈。就事论事撒不开,感不能深入,文章就过于肤浅。泛泛而谈,往往使读后感缺乏针对性,不能给人以震撼。联,就是要紧密联系实际,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联系现实生活中相类似的现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相反的种种问题。既可以从大处着眼,也可以从小处入手。当然在联系实际分析论证时,还要注意时时回扣或呼应“引”部,使“联”与“引”“藕”断而“丝”连。

     结--总结全文,升华感点。总结既可以回应前文,强调感点;也可以提出希望,发出号召。不管采用哪种方式结尾,都必须与前文贯通,浑然一体。读后感始终要受“读”的约束,开头要引“读”,中间还要不时地回扣“读”的内容,结尾也要恰当回扣“读”的内容不放松。

 

例文分析

                         保持奋发进取的心态

                                ----读欧阳修《伶官传序》

   后唐庄宗的由盛而衰,正如作者所言:岂非人事哉!孟子也说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可见,想要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报是一种奋发进取的心态。

   首先,在逆境中,这种心态可以使人好不气馁,在重重困难中不断前进,终会迎来成功的一天。吃了后唐庄宗在复仇激励下连灭三国的壮业外,我们还可以联想到越王勾践的卧薪尝胆,他隐忍多年,当马夫,做仆役,却没有一天失去那种奋斗发进取的心态,终于打败吴国。在联想到今天岗再就业人群中的成功人士,他们都经历了逆境心态,却不曾自暴自弃,中途重新站了起来。这要靠他们过硬的知识技能,更要靠他们那不服输的精神,如果失去了这种精神,只会终日沉溺在抱怨、悲叹之中,毫无作为。

   而在顺境中,这种精神更为可贵。创业艰难,守业更难。后唐庄宗和越王勾践在成功之后由盛到败的经历给了我们最好的教训。他们哪个不是由雄才伟略?又有哪个不是曾于逆境中奋发图强而终获成功?可他们都过不了“守业”这一关。都在骄傲于轻敌中失去了昔日的锐气,沉湎于歌舞升平、太平盛世。却料想不到会有惨败直至灭亡的那一天!“创业难,守业更难!”能守好业的君主发出这样的感叹,但他们懂得以史为镜,终于在那种平实沉稳,不骄不躁的心态下守住了江山,这方面,唐太宗李世民就是最好的一例。而这种心态正来源于顺境中保持着的奋发进取的精神。

   成功带给人甘甜的感受,可谁敢说这甘甜的背后不隐藏着苦的一面呢?若要保持成功,不重视蹈庄宗的覆辙,请记住:留住那份创业是进取的心态。

 

 [点评]

  这是一篇运用总分式结构写的读后感,作者从原文的主题引伸出自己的感想,从逆境和顺境两个方面来谈保持奋发进取的心态的重要性。文章谈古论今,叙议结合,立意高远;而且由于运用了多变而灵动的句式,流转自如,文气贯通,显示出语言的功力。文中对原材料的使用很值得借鉴:四次略点原材料,用笔自然而不雷同,开头引出观点,中间作为例证,结尾遥相呼应,从而形成贯穿的红线,达到“放得开”又“收的住”的效果。

 

写作实践

阅读下面几则故事,按要求作文。

故事一:学游泳的孩子

有一个学游泳的孩子,开始时他把两个葫芦系在肩膀上,游得很好。接着他把葫芦系在腰间,上半身浮在水面更加惬意。于是他想,我把葫芦系在脚上,不是可以站到水上了吗?结果,却沉了下去。

(点拨:孩子三次场世界各异,说明了什么道理?生活世界中有无类似的现象?)

故事二:捡贝壳的孩子

有这样一个孩子,他和一群伙伴在撒满彩色贝壳的海滩上捡贝壳,捡起一个,又把它丢弃,他想找到心目中最美的贝壳。可到了夕阳西下,伙伴们已经捡了满满一篮子,而他却仍在寻找,他的篮子仍然是空的。

(点拨:“心目中最美的贝壳”代表着什么?那个孩子的篮子为什么是空的?)

参考题目:《孩子与贝壳》《石山没有绝对的美》《小议追求》

故事三:苹果里的五角星

这是一个美国人写的故事。一天,他的孩子从幼儿园回来,郑重其事地拿出一把水果刀和一只苹果,说:“爸爸,您知道苹果里藏着什么?”他耸耸肩膀:“除了果核还有什么?”这时儿子便把苹果切成两半。通常的切法是从苹果茎部切到底部的凹处,而他却横着把苹果一分为二,然后举着切开的苹果说:“看哪!里面有一颗星星。”果然,苹果的切面中显示出一个清晰的五角星图案。这个美国人沉默了,他一生吃过多少苹果,然而就在举手之间却和这个再简单不过的发现失之交臂。

(点拨:从孩子发现五角星的原因和途径深入思考)

以上是三个孩子的故事,思考一下从中受到哪些启示。请根据其中一段材料的内容,联系实际,写一篇700字的读后感。题目自拟,请以“读某某有感”为副标题。

 

例文1

勇于尝试

                         ——读“学游泳的孩子”有感

    对那个游泳的孩子,实在是应该加大鼓励。虽然他的想法失败了,但他至少大胆尝试了自己的新游泳法,勇于尝试是人类进步的开端。更何况他还只是个孩子,你不可能要求用一个成人的眼光和水平去评价;也正因为他只是一个孩子,头脑中没有被一条条经验所禁锢,所以在某些时候甚至比成人要高明。

    那个孩子会把葫芦系在腰上,并且发现这是耐磨惬意,若是一个不会游泳的成人,会这样做吗?所以成人也许永远也发现不了这个好处。而这个孩子这样做了,他没有思想负担,有的是强烈的探索欲望,创造的火花往往在勇于尝试中迸发,所以它比成人高明。

    纵观历史,人类哪怕取得一点微小的进步,都离不开那些勇于尝试,敢于向权威和[案件挑战的人。飞翔作为人了千百年来的梦想,多少勇敢者曾为之付出了生命!那些在胳膊上插上羽毛飞向天空的人,何尝没有遭过猜疑,攻击!他们失败了,在后人看来甚至很可笑,但他们是敢于搏击长空的第一人。正是踏着这些失败者的足迹,人类才一步一步地实现自己的梦想,而这每一步,有浸透了多少鲜血和泪水?

    反观某些人,他们被那些吓人的条条框框所束缚,动弹不得;盲目的一位反对新事物队进行勇敢尝试而带来的必不可少的失败与冷嘲热讽,横加指责,难道这不是新时期的“套种人”吗他们不如那个孩子。

   当然,这并不是说不尊重规律,不要规律。规律从哪里来?应从实践中被人认识,被人运用。就如吃西红柿,不亲自咬一口,就决不能体会出什么叫酸,什莫叫甜。 诚然,也并不是一切非事必躬亲不可,对已掌握的规律加以运用,正可以帮助刚好的探索。于是不惋惜,如果能有人告诉那个孩子,把葫芦困在脚上绘沉下去,以及何以会沉下去,岂不可以避免一次莽撞的失败?

   可我依然赞赏这个小小的勇敢者,如果能从失败中生还,在探索未来的过程中,他必是生力军的一员!

 

[点评]

读后感写作可以有很多角度,对游泳的孩子多数人是持否定意见的,本文作者反向思考,大胆肯定用于尝试的精神,颇有新意。剑走偏风的观点把握有难度,更显功力,文章反复对比,层层深入地阐明观点:先将孩子与成人对比以见其创造的勇气,在联想展开,正反对比,点明“勇于尝试正是人类进步的开端”。揭示立论的的深刻意义;“当然”一段最好,既然承认应尊重规律,避免了片面性,有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于是不免可惜”自然的再点材料,引起读者的共鸣。论述时旗帜鲜明,感情充沛,仿佛置身于一场辩论的过程中,开头说“实在应该大加鼓励”,结尾说“依然赞赏”,中间使用了多个反问句加强语气,有感染力。

 

                      

例文2

不完美的真实

                               ——读《捡贝壳的孩子》有感 

     拾贝的孩子们各自拥有了满满一篮可爱的贝壳,只有他一个,篮中仍空空如也,它并非不在乎贝壳的美丽,而是太值著于心中最美的那一个。

     你呢?你会要一篮不完美的真实,还是要一个让人屏息的完美幻境?

     诗人海子选择了第二种,他放弃了“喂马`劈柴`周游世界”的人间,去追寻他的诗歌天堂。那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但我认为,作为一个人来说,海于是失败的。他无法忍受这个不完美的世界,是一个真实的生命受到的最大惩罚。譬如为了一颗不够圆润的樱桃,不得不放弃整块蛋糕;为了一朵不够鲜艳的花朵,不得不放弃整把花束。还有什么可以比者惩罚来得更悲哀?

     真实的东西难以完美,我们能做的仅是接受它。接受不完美的真实,至少中国皇帝曾做到这一点。那块象征职高皇权的玉玺代代相传,而那皇家信物并不如人们所认为的那样完美无缺,他的一角是用黄金铸造的。这一角的缺憾却没有使它被弃在一边,反而更增添了一股矜贵之气,他的存在或许也曾提醒着帝王们:没有什么是十全十美的,即使贵为天子也不行。

     其实,很多时候,残缺反而比圆满更美。残缺在给人带来遗憾的同时,也带来想象的空间,甚至令人铭记。断臂的维纳斯,曾带给人们多少美好的想象!而再回首往事时,最鲜活的往往是未了的心愿,它记载着我们的年幼无知和年少轻狂。

     也许是完美的东西过于脆弱,以致真实无法承受保护它的重担。要存在于现实中,就必须经得起磕磕碰碰。因此,存在于现实中的往往是那些不完美的东西。

     朋友,当你面临完美幻境的诱惑时,请击碎它吧。毕竟,你只能吃到现实中的馒头而非幻想中的烧鹅。

  

[点评]

  该文选择了“捡贝壳的孩子”来谈感想,所论是关于美学的深刻道理,但文章写的灵动自由,谈古论今,富于联想,很有杂文的味道。文章语言更是美而有趣,比如第四段的“喂了一颗不够圆润的樱桃,不得不放弃整块蛋糕”,“毕竟,你只能吃到现实中的馒头而非幻想中的烧鹅”,仿佛顺手拈来,去情趣盎然。

 

例文3

发现

                          ——读“苹果里的五角星”有感

     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有石破天惊的发现,殊不知正是这一个个“苹果梨的五角星”照亮了那些伟人的发现与探索之路。

    首先,想要有所发现的前提是要有强烈的好奇心。就像故事中的孩子对苹果被横切之后的效果产生浓厚的兴趣,许多成功的发明家对周围的事物也充满好奇。爱迪生小时候竟因为有处孵化过程感兴趣,而自己孵起蛋来。正是这份不是童稚好奇心是他在科学领域永不衰老,的发明不断。瓦他发明了蒸汽机,追溯起来,还是出于对于被蒸汽顶起的壶盖的好奇。联想到今日的教育,我们尤其应保护孩子的好奇心,正是这份可贵的好奇心推动着人对自己不了解的事物进行探究,它是创造与发现的基本心理因素,而这一点在孩子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总之,再发现之路上,我们应当具有孩子的好奇心/

其次,想要有所发现,最好从小事入手。苹果是太过普通而渺小了,但那还只就是从这不起眼的东西中发现了大奥秘。机遇总是偏爱有准备能思靠的人。他一小事启发着每个人,但有些人能以其敏锐的眼、善思德馨捕捉到这些微小的瞬间;有些人却总总等着“大发现”的光临。被苹果砸到头的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细心观察生活的某教授通过流水的旋转方向总结出了孔道流水的规律,在台风研究方面积极用价值。谁说孩子手中的苹果就不可能成为砸到牛顿的苹果?孩子的眼睛是最敏锐的眼。

在此,想要有所发现必须敢于创新。 故事中的孩子没有按照通常的切法,而是横着把苹果一分为二,谁能说这不是一种创造呢?创新意味着突破已有的思维定势,摆脱常规对人无现成的思想之束缚。一个幼儿园老师问孩子们“花为什么会开”,孰料竟得到五花八门的答案:“因为花想看看太阳”“花伸懒腰把花骨朵顶开了”……孩子的想象力是多么丰富啊!而原来老师准备的答案是“因为天气暖和了”。可见出了对丰富多彩的。从不同的角度思考,也许就会有不同结果。而其中的“新角度”大抵就是一种创新。反观如今的教育,似乎在扼杀着孩子的创造力。要求答案千篇一律,这是令人悲哀的,也是亟需变革的。孩子们的思维总是活跃而大胆的,再发现之路上,我们有孩子般创新的思维。

“孩子”那好奇心,敏锐的眼,创新的思维,再加上“父亲”的学识。人类将发现一个个“苹果里的五角星”,世界定将更精彩!

 

点评

《苹果里的五角星》这个材料也许并不新鲜了,但总能引发人们的思索,本文作者更是善于思索,勇于“发现”的高手。他认真研读原材料挖掘出三个能有所发现的条件:“要有强烈的好奇心”“从小事入手”和“敢于创新”,然后运用总分总的结构构思全文,论证丰富有力,句式、手法多变,行文入水,汩汩滔滔真正做到了“放的开收得住”。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是批判的意识,文章有意联系当今教育中的弊病发展开议论,目光敏锐,忧虑深切,表现了新时代中学生的风貌。  拓展练习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某天,一个爱尔兰的小女孩下了火车,她的手里提了一个很重的行李。她是去某个城堡里当女仆的。城堡离车站约一英里,小女孩请车站搬行李的工人帮着把行李带到城堡里去,答应给他一先令。这是她口袋里仅有的钱。搬运工人带着不屑的眼光拒绝了。这时一个人走上前来,他穿着随便,就像平常人一样,答应替小女孩把行李搬到城堡去。他提起行李,边走边和她谈话。到城堡以后,他接受了那一先令,再三说谢谢,然后离开了。一直到第二天,这女孩见到城堡的主人时,才明白昨天帮她把行李从车站运来城堡、并且接受那一先令小费的人,就是这个城堡的主人诺克福公爵。

    世界上所有高贵的品质都是我们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这件事看起来不大,但是却可以使人有所感悟。

    请你根据这篇短文,以“美德”为话题,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读后感。

 

[例文]

绚丽的贝壳

           ——奉献的美德

   夏日的海滩上,一枚最绚丽的贝壳引人注目;精神的家园中,无私奉献的品德绽放光芒。 生命因奉献而美丽。

                                                     ——题记

    漫步在金色的海滩上,最先进入视野的总是最绚丽的贝壳。那么,漫步在精神家园中,最先跳入眼帘的又是什么呢?当然是人类最宝贵的品质。而无私奉献就是这众多品质中的一个,它就像一枚绚丽的贝壳,闪烁着人性的光辉。

   无私奉献使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得到求助。

   在我们身处的社会中,有许多人因为种种原因而急需别人的帮助。材料中的那个小女孩需要有人帮她搬行李,就在这时,公爵不图回报地帮助了她。试想一下,小女孩在得到帮助后该有多高兴?在我们周围有许多类似的事情:大学毕业生许本禹放弃读研的机会,到偏远山区支教,他不求那些孩子们能回报什么,只希望帮助渴望上学的孩子实现梦想;民间爱滋病防治专家高耀洁多年来无偿救助爱滋病患者,收养爱滋病孤儿,她这么做只有一个目的,让爱滋病患者不再被社会抛弃。这些人都将无私奉献作为自己的人生信条。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人,我们的社会才变得温暖如春。

    无私奉献使正义得到维护。

    日本著名律师尾山宏多年来帮助中日战争中的中方受害者打官司。这些受害者多是生活贫困者,尾山宏便用自己的积蓄帮助他们。一个日本律师这么无私地帮助中国受害者,难道是图什么回报吗?当然不是,他只为了正义的天平能保持平衡,只是为了让真正的受害者得到应有的补偿。他的无私让千千万万的中国人为之感动,他的奉献更赢得了大家的尊重。这就是无私奉献的伟大力量。

    我们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片海滩,里面都有埋藏着许多贝壳,其中便有无私奉献这一枚。让我们块块把它挖掘出来,为他人奉献自己的爱心!

  

[点评]

    这也是一篇总分式结构的读后感,结构清晰完整。作者的立意和选材也值得赞赏。“美德”的话题范围大,又要切合原材料,作者大中取小,选取了自己熟悉的角度——肯定奉献的美德。然而如果囿于传统就会缺乏新意,作者便由题目中的材料类比联想,挖掘出许本禹支教、高耀洁援助爱滋病人、日本律师援助中国受害者等新鲜而富有时代的材料,使传统的主题得到升华。另外文章一贝壳为喻形象说理的写法,以及副标题加题记的形式,都有可观之处。

 

 读后感的一般结构如下:
  一、 引:
  1、引原作:可以概述原作基本内容,可以直接引原作观点,也可以有选择的只引原作中的某一片段、某一细节、某一句话。对它做引导式的议论。总之,这一环节是要交代读了什么、针对什么而感。
  2、引感点:即由引述的原作有关内容,点出自己的感受或启示。这环节类似于一事一议的点论点的环节。
  二、 议:
  1、议原作:扣住感点,回到原作中,做就事论事的议论。目的是交待自己感点得来的思想过程,即:对原作相关内容进行议论。谈谈自己对此的议论、感悟,对它作出自己的评价。
  2、议感点:紧扣感点,有议原作引发开去。可以对自己感物的道理或观点作论证式的议论。
  三、 联:
  在所给原作的基础上,由此及彼,,联系现实生活中或自己或他人、与感点同理、同类、或相对、相反的现象或经历进行对照,谈自己的看法。
  四、 结:
  1、照应开头。
  2、深化或总结全文。


阅读全文
“读后感”写作技巧大全及例文

微信扫码分享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