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E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写作专区 > 写作素材

写作素材

经典作文题“门槛”写作指导与例文赏析

分享:杨老师 08-03 写作素材 下载支付:1.00点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材料一 扬州文化馆从搬迁开放之日起就确立了“无障碍、零门槛、纯公益、全天候”的办馆理念,开展各项文化活动吸引市民。其“零门槛”的做法让文化“进入寻常百姓家”,获得了广泛好评。

材料二 国学大师陈寅恪立下遗嘱,其作品出版必须使用繁体字,而且必须竖排;钱锺书先生的《谈艺录》《管锥编》也因为作者不同意用简体字出版而只有繁体字版。这些书籍为阅读设置了高门槛,让很多读者望而却步。现代社会,常常以零门槛、低门槛来吸引大众,而一些学者却自设门槛,有意将一些人拒之门外。

对设置“门槛”这一现象,你是如何思考的?请结合材料写一篇论述类的文章。

[注意] 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不得少于800字。不得抄袭、套作。

[写作指导] 这是两则叙事性材料,两则材料一个有关“无门槛”,一个有关“高门槛”,孰是孰非,需要围绕“门槛”进行辩证分析,多层面多角度确定立意方向。两则材料中同时出现了“门槛”这一关键词,因而在作文前须对这一形象化用词进行概念界定,即“门槛”在不同的语境中指的是什么。材料一中的“门槛”可以解读为不利于普通民众进入文化场所开展文化学习、接受文化熏陶的各式规定等。材料二中的“门槛”可以认为是读懂严肃的学术著作所需具备的学识、能力等条件。对关键词进行概念界定后需要写作者摆明立场,亮出观点。结合上述两则材料的内容,前者实施“零门槛”,后者设置“高门槛”,看似矛盾,实则是对立统一的,只因场合、受众、目的等因素的不同而造成了做法的差异。

参考立意:

“零门槛”让大众亲近文化,“高门槛”体现学术尊严与价值,降低“门槛”与抬高“门槛”应因时因事而需。(最佳立意)

亲民文化方可春风化雨。

学术殿堂岂可擅入?

[例文]

文化无门槛

《水浒传》一书,堪称一部气势恢宏的农民战争史诗,可是当初竟然连作者姓甚名谁都众说纷纭,难以考证。

若问成书的时候作者缘何不敢署上大名?很大程度上怕是要“归功”于那些刻意为文化设置门槛的所谓“精英文人”。

精英,自然是瞧不上文学界的那些“旁门左道”的,唯有汉赋、唐诗、宋词这类“高雅文学”方可登堂入室。在这些人眼中,似乎总有一道无形的门槛横亘于文化殿堂的大门之外。于是,诸如元杂剧、明清小说之类的新兴文学样式便被当年的文化精英们不屑地赶进了勾栏瓦肆之中,只能由评书艺人去手口相传。

然而,这些“沉沦下僚”的“没有文化品味”的文人及其创作当真如此不堪?不然。

试问,自古以来那些被后代称之为“文学”的东西到底缘何而来?还不是从“俗人”们的日常劳动、生活中产生并发展而来。其中的瑰宝如《诗经》者,被后世尊为诗歌的鼻祖,历千载而不衰。其实,这些诗歌中的“奇珍”当初也不过就是乡村普通百姓口中的民歌民谣。倘若真要为文化筑上一道“去粗取精”的门槛,恐怕《诗经》中绝大多数的作品都要被拒之门外。可以说,正是由于民间俗文化的积淀,才筑起了中国文化这座人类文明的“煌煌大厦”。

而所谓的“文化人”又由何而来?“人非生而知之者”,何人不是首先受着俗文化的熏陶,再一点点求经问道,才得以脱颖而出?因此,还是吁请我们的精英人士能高抬贵手,鉴定文化的质量和档次时等量齐观。就通俗文化而言,大浪淘沙后,它或许百不存一,可一旦流传下来,却足以登堂入室,昂首挺进经典文化的殿堂,让后人须“仰视才见”。谓予不信,瞧一瞧四大名著,哪一部当初不是“俗文学”?

细想想,我们的精英人士真该拜白居易为师。白居易的诗作清新朴实,据传白居易诗成之后都要读给老媪去听,再作修改。这样一位重量级的文化人如此放低身段恐怕是我们的精英人士难以做到的。“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米兰·昆德拉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的这句慨叹特别发人深思。

当年曾有不少文化人嘲讽宋词的媚俗,嗤笑元曲的通俗,鄙弃明清小说的流俗……他们高筑起文化的门槛,拒绝将这些文学样式“扶正”。殊不知,时至今日,这些文学样式历经多年,最终化作文化殿堂中不朽的丰碑。正如陶行知所言:“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

文化的殿堂,当撤除门槛,任人徜徉。

[点评] 本文开篇以《水浒传》为例,反面论证“门槛”的荒谬。接下来层层深入,分析文学的发展是一个由浅到深的过程,无需立“门槛”。结尾卒章显志——文化的殿堂,当撤除门槛。文章既有清晰的逻辑性,又有很强的思辨性。

阅读全文
经典作文题“门槛”写作指导与例文赏析

微信扫码分享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