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E网

首页 > 精品试题 > 专题训练

专题训练

必背120个文言实词(1-40)(word试题+答案)

分享:杨老师 2025-07-17 下载支付:2点 立即下载

1.爱

一、教材经典例句及意义

(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韩愈《师说》)

(2)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杜牧《阿房宫赋》)

(3)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贾谊《过秦论》)

(4)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         (《齐桓晋文之事》)

(5)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        (林觉民《与妻书》)

(6)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诗经·静女》)

(7)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归有光《项脊轩志》)

二、成语助记

爱莫能助:爱,同情,怜惜。虽然心中关切同情,却没有力量帮助。

爱屋及乌:爱,喜欢,爱好。比喻爱一个人而连带地关心到与他有关的人或物。

爱不释手:释:放下。喜爱得舍不得放手。

爱财如命:爱,吝惜。把钱财看得跟生命一样重要。形容极端吝啬。

爱才若渴:爱,爱慕。爱慕贤才,急欲求得,就像口渴急于喝水一样。形容十分爱重人才。

三、迁移练习

楚人爱(  )其子,虽爱(   )钱财,于其子之求而无不应。其子成人,有陶氏之风独爱(   )菊,众人爱(   )其高洁,称之。 约其茶亭见之,爱(   )而不见。

四、高考链接

 [2023·全国甲卷] 母异之,谓族人曰:是儿爱我如此,多知孝养我矣。(        )

2.安

一、教材经典例句及意义

(1)审容膝之易安(陶渊明          《归去来兮辞并序》)

(2)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     (《孔雀东南飞并序》)

(3)沛公安在                    (司马迁《鸿门宴》)

(4)衣食所安                        (《曹刿论战》)

(5)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6)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二、成语助记

安土重迁:安,习惯于,安于。在一个地方住习惯了,不愿轻易搬迁。形容留恋故土,不肯轻易迁移。

安贫乐道:安贫,安于贫困;道,指主张、思想、学说。安于贫穷的境遇,乐于奉行自己信仰的道德准则。

安步当车:安,安闲。以从容的步行代替乘车。

随遇而安:指能顺应环境,在任何境遇中都能满足。

安堵如故:安,安定。堵,墙壁、居所。故,原来的。彼此像原来一样相处安稳,没有什么争执或冲突。指相安无事,没有改变或十分安定。

安身立命:安身,使……安定、容身;立命,精神上安定。生活有着落,精神有所寄托。

三、迁移练习

战国间,诸侯欲觅安(    )闲之地,得旦夕安(   )寝,常与邻国相安(   ),以为无患。时有寇盗相侵,而能安(     )如泰山,所求衣食所安(     ),于是去险要之远地安(    )军,败矣。逝者如斯,而今安(    )在哉? 

四、高考链接

(1)[2020·新高考全国Ⅰ卷] 尺土皆殿下有,今日安敢私受(        )

(2)[2020·全国卷Ⅰ] 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    )

3.被

一、教材经典例句及意义

(1)仍更被驱遣,何言复来还 (《孔雀东南飞并序》)

(2)公退之暇,被鹤氅衣 (王禹偁《黄冈竹楼记》)

(3)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 (蒲松龄《促织》)

(4)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                             (司马迁《屈原列传》)

(5)妆成每被秋娘妒             (白居易琵琶行》

二、成语助记

被坚执锐:被,同“披”,穿。穿上坚固的铠甲,拿起锋利的武器。多指奔赴战场作战。本词通常写作“披坚执锐”。

泽被后世:被,覆盖。恩惠遍及后代的人民。

聪明反被聪明误:被,表被动。自以为聪明反而被聪明耽误或坑害。

被灾蒙祸:被、蒙,遭受。指遭受灾祸。

三、迁移练习

屈原忠而被(   )谤,既黜,其思忧且幽。被(    )发被(   )氅行吟泽畔。虽大雪被(    )衣,身被(   )十余创,尤不为苦也。

四、高考链接

(1)[2022·新高考全国Ⅱ卷] 汉躬被甲持戟(    )

(2)[2022·北京卷] 汤武置天下于仁义礼乐,而德泽洽,禽兽草木广裕,德被蛮貊四夷,累子孙数十世(      )

(3)[2017·全国卷Ⅱ] 光武破寻、邑,憙被创(   )

4.倍

一、教材经典例句及意义

(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司马迁《鸿门宴》)

(2)其实百倍                (苏洵《六国论》)

二、成语助记

事半功倍:倍,加倍。形容花费的气力小而收到的成效大。

倍道而行:倍,加倍。加快速度,一天走两天的行程。

身价百倍:倍,倍数。指名誉地位一下子大提高。

弃义倍信:倍,同“背”,背弃,违背。指不讲道义,不守信用。本词通常写作“弃义背信”。三、迁移练习

苏武陷匈奴,不倍(   )节义。乡情于游子过百倍(   )。十年间,每逢佳节,犹倍(   )思亲。 

5.本

一、教材经典例句及意义

(1)抑本其成败之迹     (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

(2)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 (《孔雀东南飞并序》)

(3)盖亦反其本矣       (《齐桓晋文之事》)

(4)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   (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

二、成语助记

本末倒置:本,树根;末,树梢;置,放。比喻把主要事物和次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弄颠倒了。

舍本逐末:本,指事物的根本。舍弃事物的根本的、主要的部分,而去追求细枝末节。指轻重倒置。

照本宣科:本,书本;科,条文。照着书本念条文。形容讲课、发言等死板地按照稿子宣读,不能灵活运用。

正本清源:正,使……正,引申为整顿;本,树根,引申为根本。源,水源,源头;清源,从源头上清理。比喻从根源上进行改革。追本穷源 :追究事情发生的根源。

一本万利:本,本钱。本钱小,利润大。

变本加厉:本,本来。现指情况变得比本来更加严重。

无本之木;本,树根。比喻没有基础的事物。

三、迁移练习

柳宗元本(   )求宦达,而谪柳州;近自然,植木本(  ),反其本(   )也;多有所得。后人将其所述辑成多本(  ),即今日所见本(   ),以本(   )其当日心境。

四、高考链接

[2019·北京卷] 本诸理,作《非国语》(    )

6.鄙

一、教材经典例句及意义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烛之武退秦师》)

(2)敢竭鄙怀,恭疏短引 (王勃《滕王阁序》)

(3)人贱物亦鄙              (《孔雀东南飞并序》)

(4)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曹刿论战》)

 二、成语助记

北鄙之音:鄙,边远地区。指殷纣时的音乐。后世视为亡国之声。亦作“北鄙之声”。

贵远鄙近: 鄙,认为……低贱。以为与当世相隔久远的就珍贵,相隔近的就低贱。指人看不见眼前的东西。

三、迁移练习

晋之鄙(  )有二人,临秦地则曰:“鄙贱之人,当其求谅。”居久,则鄙(  )秦人曰:“秦人亦不过如此,皆如蛮夷之鄙(   )人。

7.兵

一、教材经典例句及意义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苏洵《六国论》)

(2)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苏洵《六国论》)

(3)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姜夔《扬州慢》)

(4)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                            (贾谊《过秦论》)

(5)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过秦论》)

 二、成语助记

按兵不动:兵,士兵,军队;按,止住。使军队暂不行动,等待时机。现也指接受任务后不肯行动。

草木皆兵:兵,士兵。把山上的草木都当作敌兵。形容人在惊慌时疑神疑鬼的心理状态。

纸上谈兵:兵,用兵。在纸上谈论用兵策略。比喻不联系实际情况,空发议论。

厉兵秣马:厉,同“砺”,磨;兵,兵器;秣,喂养(马匹)。磨快兵器,喂饱战马。形容事前做好准备工作。

兵不厌诈:兵,用兵作战时尽可能地用假象迷惑敌人以取得胜利。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兵,军队。比喻不管对方使用什么手段,总有相应的对付方法。

三、迁移练习

陈涉初起之时,用兵(   )之道不及秦国之谋士,而能削木为兵(   ),以疲惫之兵(),遂灭秦。得天下后,其幼时之友触其颜面,左右欲兵(   )其友,勿劝。

四、高考链接

[2024·新高考I卷]愿得自当一队,到兰干山南以分单于兵,毋令专乡贰师军。(   )

8.病

一、教材经典例句及意义

(1)三岁余,王病                   (班固《苏武传》)

(2)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论语》)

(3)饥冻虽切,违己交病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

(4)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          《病梅馆记》

(5)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捕蛇者说》)

 二、成语助记

同病相怜:病,疾病。泛指有同样不幸遭遇的人互相同情。

病入膏肓:膏肓,古人把心尖脂肪叫“膏”,心脏与膈膜之间叫“肓”,认为是药力达不到的地方。指病情特别严重,无法医治,也比喻事情严重到不可挽救的程度。

蚌病成珠: 病,痛苦。指珍珠由蚌痛苦孕育而成,比喻因不得志而写出好文章来。

无病呻吟:比喻没有值得忧伤的事情而叹息感慨。也比喻文艺作品没有真实感情,装腔作势。

三、迁移练习

桓公身有疾.左右病(   )之,求扁鹊治,而不治,病(   )入内脏,遂死。后人以为此事非大臣之过也,乃桓公之病(   )。今人常以此相诟病(   )。

四、高考链接

(1)[2023·全国甲卷]病且未老,忍及此耶?(   )

(2)[2021·浙江卷] 某尝病景山好称学韩杜笔(     )

 

9.察

一、教材经典例句及意义

(1)终不察夫民心       (屈原《离骚(节选)》)

(2)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 (李密《陈情表》)

(3)悔相道之不察兮     (屈原《离骚(节选)》)

(4)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  (苏轼《石钟山记》)

(5)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   (司马迁《屈原列传》)

(6)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7)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齐桓晋文之事》)

二、成语助记

察言观色:察,观察;色,脸色。观察言语和脸色,揣摩对方的心意。

明察秋毫:明,视力,眼力;察,察看,观察,看清楚;秋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比喻微小的事物。形容为人非常精明,任何细小的问题都能看得很清楚。后多形容人能洞察事理。

习焉不察:习,习惯;察,觉察。指习惯于某种事物,反而觉察不到其中存在的问题。

三、迁移练习

郡守察(  )李密孝德之事,告于帝,左右以为不能察(   ),然帝以为李密品之察察 (   ),乃众人之范,于是令其郡守察(   )孝廉,足见帝之察(   )。

10.朝

一、教材经典例句及意义

(1)序八州而朝同列       (贾谊《过秦论》)

(2)两朝开济老臣心       (杜甫《蜀相》)

(3)逮奉圣朝,沐浴清化     (李密《陈情表》)

(4)朝济而夕设版焉       (《烛之武退秦师》)

(5)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归有光《项脊轩志》)

二、成语助记

朝闻夕死:朝,早晨。形容对真理或目标的追求非常迫切。

朝三暮四:朝,早晨。原比喻聪明的人善于使用手段,愚笨的人不善于辨别事情。后来比喻反复无常。

百鸟朝凤:朝,朝见;凤,凤凰,传说中的鸟王。旧时喻指君主圣明而天下依附,后也比喻德高望重者众望所归。

朝秦暮楚:朝,早晨。比喻人反复无常。

朝不保夕:朝,早晨。形容形势危急,难以预料。

班师回朝:朝, 朝廷。指出征的军队胜利返回朝廷。

改朝换代:朝, 朝代。旧的朝代为新的朝代所代替。

三、迁移练习

邹忌旦日朝(   )服衣冠,于朝(   )谏齐王。齐王纳其谏。其后,齐国日盛,弱国来朝(   ),经数年之久。邹忌闻名天下,为历朝(   )谋臣所景仰。

11.曾

一、教材经典例句及意义

(1)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李密《陈情表》)

(2)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苏轼《赤壁赋》)

(3)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二、成语助记

曾几何时:曾,曾经;几何,若干、多少。指时间过去没有多久。

曾经沧海: 曾,曾经。比喻曾经经历过很大的场面,眼界非常开阔,对比较平常的事物不放在眼里。

三、迁移练习

愚公自曾(   )祖起居于太行、王屋山下。因太行、王屋二山阻隔,出入不便,愚公全家曾(   )齐议移山.于是率妻子移山,几度春秋,山不加少。愚公之邻人智叟望山上曾(   )云,笑之。愚公笑曰:“何曾(   )不若孩儿?世代移山,终有竟日。”

四、高考链接

[2023·新课标全国Ⅰ卷] 此先后甚远,而韩非公称之,曾无怍意(      )

12.乘

一、教材经典例句及意义

(1)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贾谊《过秦论》)

(2)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 (李斯《谏逐客书》)

(3)乘彼垝垣(《氓》)

(4)聊乘化以归尽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

(5)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6)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   (姚鼐《登泰山记》)

(7)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石钟山记》)

(8)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过秦论》)

 二、成语助记

因利乘便:因,顺着;乘,趁着,凭借。凭借有利的形势。

乘人之危:乘,趁着。乘人家危难的时候去威胁损害。

乘兴而来,败兴而归:乘,趁着。趁着兴致来到,结果很扫兴的回去。

乘虚而入:乘,趁着。趁着虚弱疏漏的地方进入。

乘风破浪: 乘,冒着。船只乘着风势破浪前进。比喻无惧困难,奋勇前进。也形容事业迅猛地向前发展。

万乘之君:乘,四匹马拉的车。指大国的国君。

三、迁移练习

陶渊明手握《左传》,乘(  )彼垝垣,阅至“公与之乘(  )” ,感慨古代帝王虽善因利乘(  )便而终亡,顿生归家之心,一路冒风乘(  )雪,至家,心乃定,居家乘(  )化以归尽。

四、高考链接

(1)[2023·新课标全国Ⅰ卷] 乘事而有功则赏(        )

(2)[2023·全国乙卷] 万乘之主也(   )

13.诚

一、教材经典例句及意义

(1)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 (林觉民《与妻书》)

(2)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苏洵《六国论》)

(3)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   (司马光《赤壁之战》)

(4)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愚公移山》)

(5)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成语助记

诚惶诚恐:诚,确实;惶,害怕;恐,畏惧。原是君主时代臣子向君主上奏章时所用的套语,表示敬畏而又惶恐不安。形容非常小心谨慎、害怕不安的样子。

开诚布公:诚,诚实,真诚;开诚,敞开胸怀,表诚意;布公,公正无私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指以诚心待人,坦白无私。

心悦诚服:诚,真诚。诚心诚意地佩服或服从。含褒义。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诚,真诚。形容诚心诚意的巨大精神力量。

三、迁移练习

蔺相如携和氏璧至秦,足见赵国之诚(   ),而秦王佯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相如度秦王诚(   )无意,乃遣从者怀璧于赵,后秦诚(    )如此。

四、高考链接

(1)[2021·新高考全国Ⅰ卷] 为吏受赂,罪诚当死(   )

(2)[2021·新高考全国Ⅱ卷] 大王诚能命将出师(    )

14.除

一、教材经典例句及意义

(1)扶辇下除,触柱折辕 (班固《苏武传》)

(2)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3)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李密《陈情表》)

二、成语助记

除旧布新:除,破除。破除旧的,建立新的。

除恶务尽:除,清除;除恶,指消除坏人与坏事。清除坏人坏事或邪恶势力必须彻底。

斩草除根:除,清除。比喻除去祸根,以免后患。

兴利除弊:除,清除。兴办对国家人民有益利的事业,除去各种弊端。 

三、迁移练习

荆轲以义闻天下,燕太子使人召之。荆轲始不愿,太子以诚待,三顾其舍,亲除(   )其东屋之除(   )尘,引荆轲之车,荆轲感之应允,与太子归。太子除(   )其官职,令其刺秦王。荆轲曰:“除(    )吾死,不者事定成!”

四、高考链接

(1)[2023·全国乙卷] 吾恐此将令其宗庙不祓除而社稷不血食也(   )

(2)[2020·全国卷Ⅲ] 初除佐著作郎、东海王文学   (   )

15.辞

一、教材经典例句及意义

(1)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杜牧《阿房宫赋》)

(2)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司马迁《鸿门宴》)

(3)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司马迁《鸿门宴》)

(4)《归去来兮辞并序》         (陶渊明)

(5)大礼不辞小让。           (《鸿门宴》)

二、成语助记

不辞辛苦:辞,推托。不怕劳累和辛苦。多形容勤奋工作。

不辞而别:辞,告别。没有告别就离开了。

义不容辞:义,道义;容,允许;辞,推辞。道义上不允许推辞。含褒义。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辞, 借口,托辞。指随心所欲地诬陷人。

辞不达意:指词句不能确切地表达出意思和感情。

一辞莫赞:辞, 话语。没有一句妥贴的赞美话能表达。形容诗文写得极好。

大放厥辞:辞, 言辞。原指作诗文极力铺陈词藻,后指大发议论,或妄发谬论。

三、迁移练习

屈原德高,作《楚辞(  )》,其辞(  )美,子兰欲以叛国之辞(  )除之。屈原曰:“死且不辞(  ),何惧之有?”后为楚王所逐,辞(   )亲戚,见放楚之汨罗。

四、高考链接

(1)[2023·全国乙卷] 受其餐而辞其璧(   )

(2)[2022·北京卷] 及秦而不然。其俗固非贵辞让也,所上者告讦也;固非贵礼义也,所上者刑罚也。(    )

16.从

一、教材经典例句及意义

(1)张良是时从沛公(司马迁《鸿门宴》)

(2)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 (《孔雀东南飞并序》)

(3)弟走从军阿姨死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4)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     (贾谊《过秦论》)

(5)樊哙从良坐            (司马迁《鸿门宴》)

(6)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司马迁《鸿门宴》)

(7)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成语助记

唯命是从:从,听从,服从。指绝对服从。

从容不迫:形容态度镇静,不慌不忙。含褒义。

合从连衡:从,同“纵”;衡,同“横”。指联合抗敌。

便宜从事:经过特许,不必请示,根据实际情况或临时变化斟酌处理。

从善如流:从,听从,服从。形容能迅速地接受别人的好意见。

择善而从:从, 跟随。指选择好的学,按照好的做。

祸从口出:指说话不谨慎容易惹祸。

投笔从戎:从, 参加。指文人从军。

三、迁移练习

樊哙从(  )军,从(  )刘邦征伐。后项羽设宴于鸿门,欲杀刘邦,张良见势急,至军门见樊哙,樊哙从(   )良计,斥项王。项王不识此人,问所从(   )来,欲杀之,樊哙不顾。项王感其勇猛,命其从(    )良坐。

四、高考链接

(1)[2023·北京卷] 武帝始临天下,尊贤用士,辟地广境数千里。自见功大威行,遂从嗜欲(   )

(2)[2022·全国甲卷] 张仪知楚绝齐也,乃出见使者曰:“从某至某,广从六里。”(  )

(3)[2022·浙江卷] 故罪疑者从轻(  )

(4)[2021·新高考全国Ⅰ卷] 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   )

17.殆

一、教材经典例句及意义

(1)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十二章》)

(2)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苏洵《六国论》)

(3)殆有甚焉                 (《齐桓晋文之事》)

(4)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庄子·秋水》)

(5)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 (《石钟山记》)

二、成语助记

百战不殆:殆,危险。成百次打仗都不失败。形容每战必胜。含褒义。

殆无孑遗:殆,几乎。几乎没有一点剩余。

知止不殆: 殆,危险。懂得适可而止就不会遇到危险。

殆无虚日: 殆,几乎。几乎没有一天空着,形容几乎天天如此。

三、迁移练习

归有光家遭火,势急殆(  ),物件殆(  )尽,唯余项脊轩。归有光以为殆(  )有神助,后重修之。

四、高考链接

(1)[2023·新课标全国Ⅰ卷] 寡人国家危,社稷殆矣(   )

(2)[2023·新课标全国Ⅰ卷] 信诬说以疑圣,殆非所望也(   )

18.当

一、教材经典例句及意义

(1)木兰当户织(《木兰诗》)

(2)猥以微贱,当侍东宫 (李密《陈情表》)

(3)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苏洵《六国论》)

(4)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司马迁《鸿门宴》)

(5)垣墙周庭,以当南日 (归有光《项脊轩志》)

(6)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李白《蜀道难》)

(7)当是时也,商君佐之 (贾谊《过秦论》)

(8)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 (《孔雀东南飞并序》)

(9)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10)惴惴恐不当意。            (《促织》)

二、成语助记

(1)dāng

首当其冲:首,最先;当,承受;冲,要冲,交通要道。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遭遇灾害。

当之无愧:当,担当,承受。担得起某种荣誉,无须感到惭愧。

罚不当罪:当,相当。处罚和所犯的罪行不相当。指处罚过轻或过重。

当仁不让:当,面对。指遇到应该做的事就积极主动去做,不退让。

锐不可当:当,抵挡。形容来势凶猛,不可抵挡。

独当一面:当,承担,担当。单独负责一个方面的工作。

老当益壮:当,应该。年纪虽老但志向更高,劲头更大。

螳臂当车:当,阻挡。螳螂举起前腿企图阻挡车子前进。比喻做力量达不到的事情,必然失败。贬义词。

一夫当关:当,占据,把守。形容地势十分险要,易守难攻。

当机立断:把握时机毫不犹豫地做出决断。

(2)dàng

安步当车:安步,缓缓步行;当,当作。慢慢地行走,就当是坐车。

长歌当哭:当,当作。用放声歌咏来代替痛哭,多指用诗文抒发心中的悲愤。

三、迁移练习

李斯为秦相,当(   )政。当(   )是时,敌虎视秦,李斯令将当(   )关隘,敌临,守将退之,按律当(   )死。李斯念其功,以功当(   )罪,于其当( )死之际活之,后令其当(  )出使之职,守将涕落曰:“此事,名我固当(  )。吾定效力,不负君望!”

四、高考链接

(1)[2024·新高考卷Ⅰ卷]愿得自当一队,到兰干山南以分单于兵,毋令专乡贰师军。(   )

(2)[2020·全国卷Ⅰ] 四年,积以论事,为当轴者所恨(   )

(3)[2020·江苏卷] 请佩此言当韦(   )

    (4)[2019·天津卷] 顾卒未有以当上意者(        )

19.道

一、教材经典例句及意义

(1)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姚鼐《登泰山记》)

(2)策之不以其道            (韩愈《马说》)

(3)伐无道,诛暴秦   (司马迁《陈涉世家》)

(4)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韩愈《师说》)

(5)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司马迁《鸿门宴》)

(6)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  (《齐桓晋文之事》)

(7)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韩愈《师说》)

(8)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                                (贾谊《过秦论》)

(9)臣之所好者,道也。            《庖丁解牛》)

 二、成语助记

微不足道:道,谈起。非常渺小,不值得一提。

道貌岸然:道貌,严肃正经的外貌。原形容神态庄严。现常用来形容故作正经,表里不一之状,含贬义,用于嘲讽人。

志同道合:道,引申为“意见”“思想”“信念”或是“志向”,指人与人之间志向、志趣相同,理想、信念契合。做谓语、定语。背道而驰:道,道路;驰,车马疾行。比喻彼此的方向和目的完全相反。做谓语。

任重道远:道,路途。担子很重,路很远。比喻责任重大,需要经历长期艰苦奋斗。做谓语、定语,含褒义。

津津乐道:道,谈论。乐道,喜欢谈论。很感兴趣地说个不停。

道不同,不相为谋:道,引申为“意见”“思想”“信念”或是“志向”,指人与人之间志向、志趣相同:理想、信念契合。比喻意见或志趣不同的人就无法共事。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道, 道行。也比喻正义终将战胜邪恶。

分道扬镳:道,道路。比喻目标不同,各走各的路或各干各的事。 

三、迁移练习

苏洵欲往京城,道(   )泰山间行,遇隐士行于道(   ),憩于茶亭,论秦国与六国之事,隐士举兵家之道(    ),以为六国用兵之道(   )不及秦国,苏洵不以为然。二者言辞激烈,未能休也。人道(    )此事:孰闻道(   )多也?
四、高考链接

(1)[2023·新课标全国Ⅰ卷] 故吾以是默口于小道……矇大道而不悟(   )

(2)[2022·北京卷] 或道之以德教,或驱之以法令(   )

20.得

一、教材经典例句及意义

(1)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苏洵《六国论》)

(2)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劝学》)

(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鱼我所欲也》)

(4)轩凡四遭火,得不焚 (归有光《项脊轩志》)

(5)此言得之               (苏洵《六国论》)

(6)吾得兄事之           (司马迁《鸿门宴》)

(7)不如自行搜觅,冀有万一之得。 (《促织》)

二、成语助记

唾手可得: 得,得到,取得。形容非常容易得到。

不得而知:得,能够。没有办法知道。做谓语。

相得益彰:得,融洽。指两个人或两件事物配合得好,双方的能力和作用更能显示出来。含褒义。

得陇望蜀:得,得到,取得。已经取得陇地,还想攻取蜀。比喻贪得无厌。含贬义。

怡然自得:怡然,和悦的样子。自得,自我满足。形容和悦而满足的样子。

得过且过:得,能够。形容胸无大志。

得寸进尺:得,能到。比喻贪心不足。

得心应手:比喻技艺纯熟或做事情非常顺利。

得天独厚:具备的条件特别优越,所处环境特别好。

得鱼忘筌:筌:捕鱼用的竹器。比喻事情成功以后就忘了本来依靠的东西。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比喻双方争执不下,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占了便宜。

三、迁移练习

临川人张奇游学得(   )一书,乃安石所著。曰:“吾得(   )珍宝事之”,后读之,快然自足,多有所得(   ),    以为安石所言得(    )之。

四、高考链接

(1)[2023·新课标全国Ⅰ卷] 韩氏未必非,孔氏未必得也  (    )

(2)[2023·新课标全国Ⅱ卷] 令将士得周旋    (    )

(3)[2023·新课标全国Ⅱ卷] 得失事迹,足为万代鉴   (    )

21.度

一、教材经典例句及意义

(1)一夜飞度镜湖月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2)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3)秋月春风等闲度(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4)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司马迁《鸿门宴》)

(5)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6)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                            (贾谊《过秦论》)

(7)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荆轲刺秦王》)

(8)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  (姜夔《扬州慢》)

   二、成语助记

暗度陈仓:度,过。借指暗中进行某种活动。

置之度外:度,考虑。放在考虑之外。指不把个人的生死、利害等放在心上。

风度翩翩:风度,人的举止姿态(多指美好的);翩翩,形容举止洒脱。举止洒脱,气质不凡。

审时度势:度,估计,揣测。观察分析时势的特点,估计情况的变化。

度长絜大:度长,用尺量度长短;絜大,用绳子量物体的粗细大小。比量长短大小。

金针度人:度, 传授。把高明的方法传授给别人。

三、迁移练习

宋妻往市买鞋,途遇小涧,一跃度(   )之,至市方知忘度(   ),徘徊几度(   )欲反,度(   )之再三,则度(    )其夫脚之大小,未成。反家,其夫见妻空反,以为玩乐无度(   ),责其不知以脚度(   )鞋之大小。后人度(    )曲词讽之,以为其家如国,无法度(   ),岂不谬哉?

四、高考链接

(1)[2023·新课标全国Ⅰ卷] 而子立尺表以度天(    )

(2)[2023·北京卷] 用度不足,乃行一切之变,使犯法者赎罪(   )

(3)[2021·新高考全国Ⅱ卷] 径造贼场,受祖逖节度 (   )

22.非

一、教材经典例句及意义

(1)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劝学》)

(2)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韩愈《师说》)

(3)觉今是而昨非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

(4)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逍遥游》)

二、成语助记

想入非非:非非,原为佛家语,表示一般人达不到的玄妙的境界。思想进入虚幻境界,完全脱离实际;胡思乱想。含贬义。

文过饰非:文、饰,掩饰;过、非,错误。掩饰自己的过失和错误。含贬义。

无可非议:非议,责备,批评。没有什么可以指责议论的。表示言行合乎情理。

无可厚非:厚,深重;非,责备。不能过分责备。指说话做事虽有缺点,但还有可取之处,应予以谅解。做谓语,用于人或事情。

是古非今:非,认为不对。指不加分析地肯定古代的,否认现代的。

非亲非故:非,不是。表示彼此没有什么关系。

今非昔比:多指形势、自然面貌等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非,不是。旧时指一般人犯错误是难免的

物是人非:多用于表达事过境迁。因而怀念故人。

东隅已逝,桑榆非晚:早年的时光消逝,如果珍惜时光,发愤图强,晚年并不晚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比喻虽然暂时受挫折,却可能因此得到意想不到的好处。也指坏事可以转变为好事。

三、迁移练习

唐有二人,一老一少,席间论陈涉灭秦,老者曰:陈涉非(   )有兵家之能而灭秦。少者非(   )之,曰:此言非(   )也,陈涉胜于民心也。

四、高考链接

(1)[2021·新高考全国Ⅰ卷] 爵命既崇,多给力役,恐非示天下以至公也(   )

(2)[2019·全国卷Ⅱ] 反古者不可非(   )

23.复

一、教材经典例句及意义

(1)师道之不复,可知矣(韩愈《师说》)

(2)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杜牧《阿房宫赋》)

(3)山重水复疑无路     (陆游《游山西村》)

(4)勿复重纷纭              (《孔雀东南飞并序》)

(5)阿母为汝求,便复在旦夕 (《孔雀东南飞并序》)

(6)复前行,欲穷其林   (陶渊明《桃花源记》)

(7)复之以掌,虚若无物。     (《促织》)

(8)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孔雀东南飞》)

 二、成语助记

山重水复:复,重复,重叠。指山峦重叠,水流盘曲。

死灰复燃:复,再,又。比喻已经停息的事物又重新活动起来。多指坏事。

周而复始:周,环绕一周;复,又。转了一圈又一圈,一次又一次地循环。形容不断地循环往复。

万劫不复:复,恢复。指永远不能恢复。

反复无常:反复,颠过来倒过去;无常,没有常态。形容变动不定,一会儿这样,一会儿那样。

故态复萌:复,再,又。指旧的习气或毛病等又出现了。

无以复加 :复,再,又。不可能再增加。指程度达到了极点。

三、迁移练习

天启年间,皇上好蟋蟀。江南成名找之,至一大观园,其中亭台楼阁。池水逶迤,水复(   )荡漾,成名掷一石子,波浪顿生,顷之,又复(   )如初。前行,一老人见之,问其话,成名不敢出言以复(   ),后老人自言因找蟋蟀。至此,成名乃与之言,偕往求蟋蟀。得一,成名以其小,劣之。试令之与鸡斗,无不胜者。两人喜,相约明日复(   )往。

24.负

一、教材经典例句及意义

(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寡人之于国也》)

(2)见犯乃死,重负国       (班固《苏武传》)

(3)律前负汉归匈奴        (班固《苏武传》)

(4)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苏洵《六国论》)

(5)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登泰山记》)

 二、成语助记

如释重负:重负,重担子。像放下重担那样轻松。形容紧张心情过去以后的轻松愉快。

负隅顽抗:负,依靠;隅,角落,靠边沿的地方。凭借险要的地势等条件,顽固抵抗。指依仗某种条件,顽固进行抵抗。含贬义。负荆请罪:负,背着;荆,荆条。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不负众望:负,违背、背弃,后引申为辜负、对不起。没有辜负大家的期望。

在词义上,“深孚(使……信服)众望”和“不负众望”有相同之处,只是“深孚众望”程度更深一些。人们又将这两个成语组合成一个新成语:不孚众望。其意为不能令大家信服。

忘恩负义:负,对不起,辜负。忘记别人对自己的好处,反而做出对不起别人的事。

忍辱负重:负,承担。为了完成艰巨的任务,忍受暂时的屈辱。

负荆请罪:负,背。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负屈含冤:负,蒙受。指蒙受冤屈,得不到昭雪。

负隅顽抗:负,依仗。指依仗某种条件,顽固进行抵抗。

久负盛名:负,有。长时期地享有好的名声。

三、迁移练习

赵国得和氏璧,秦王闻之,负(   )强以城十五求之。赵国之臣纷议,蔺相如以为必许之.以负(   )秦曲。赵王召相如负(   )和氏璧往之。相如临行曰:“必不负(   )赵。”至秦,秦王不睬,相如知秦王负(   )约,令从怀璧归赵。后人评曰:秦王有妇人之仁,若执意求之,则胜负(   )不易量。

四、高考链接

(1)[2022·全国乙卷] 睹长年负薪而有饥色(     )

(2)[2020·浙江卷] 负气敢言,以蹈于祸(   )

(3)[2017·浙江卷] 足下果不负天所付与、仆所期向(   )

25.盖

一、教材经典例句及意义

(1)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孔雀东南飞并序》)

(2)技盖至此乎               (《庖丁解牛》)

(3)今已亭亭如盖矣     (归有光《项脊轩志》)

(4)能克终者盖寡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二、成语助记

欲盖弥彰:盖,遮掩;弥,更加;彰,明显。想掩盖坏事的真相,结果反而更明显地暴露出来。

三、迁移练习

唐姚鼐游泰山,路有树,枝枝相覆盖(    ),其叶如盖(    )。登之愈难,忆项羽气盖(   )世,又登之。见一古物,其文如新无损,盖(    )古人遗之。

四、高考链接

(1)[2022·浙江卷] 盖以君子先天下,而后有不得已焉  (   )

(2)[2021·全国乙卷]  朕以死刑至重,故令三覆奏,盖欲思之详熟故也(    )

26.故

一、教材经典例句及意义

(1)前以降及物故                (班固《苏武传》)

(2)温故而知新                 (《<论语>十二章》)

(3)暮去朝来颜色故           (白居易《琵琶行 并序》)

(4)君安与项伯有故             (司马迁《鸿门宴》)

(5)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6)故遣将守关者               (司马迁《鸿门宴》)

(7)轩东故尝为厨            (归有光《项脊轩志》)

(8)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 (《孔雀东南飞并序》)

(9)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劝学》)

(10)既克,公问其故。       (《曹刿论战》)

(11)此物故非西产。        (《促织》)

二、成语助记

温故知新:故,学过的旧知识。指温习学过的知识,而能得到新的理解和心得。也指回顾过去,认识现在。

一见如故:故,故人,老朋友。初次见面就像老朋友一样合得来。

欲擒故纵:故,故意。为了要捉住他,故意先放开他,使他放松戒备,泛指为了更好地控制,故意先放松一步。

故步自封:故步,走老步子。比喻安于现状,不求进步。含贬义。

明知故犯:故,故意。明明知道不能做,却故意违犯。

故步自封:故,旧,与“新”相对。比喻守着老一套,不求进步。

革故鼎新:故,旧,与“新”相对。现泛指除掉旧的,建立拳的。

非亲非故:表示彼此没有什么关系。

平白无故:故,原因,缘故指无缘无故。

吐故纳新:故,旧的,与“新”相对。现多用来比喻扬弃旧的、不好的,吸收新的,好的。

依然如故:故,过去,从前指人没有什么长进,还是从前的老样子。

三、迁移练习

项伯与张良有故(   ),遇项王欲杀刘邦,故(   )前往告良。良初见,问之:“公何故(   )至此?”伯具言所闻。良听之,急以告。邦故(   )嫌良告之迟,良细述原委,刘邦颜色少解。

四、高考链接

(1)[2023·全国甲卷] 贫以利故,为人直其枉   (   )

(2)[2021·全国甲卷]  是时,故将王继忠为契丹言和好之利,契丹以为然,遣李兴议和(   )

27.固

一、教材经典例句及意义

(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孟子》)

(2)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贾谊《过秦论》)

(3)少年固强之      (蒲松龄《促织》)

(4)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杜牧《阿房宫赋》)

(5)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韩愈《师说》)

二、成语助记

根深蒂固:固,牢固。比喻基础牢固,不易动摇。

固执己见:固,固执、顽固;执,坚持。顽固地坚持自己的意见,不肯改变。

固若金汤:固,牢固。金属造的城,滚水形成的护城河。形容工事无比坚固。

君子固穷:固, 坚守。指君子能够安贫乐道,不失节操。

三、迁移练习

刘备欲振汉室,招贤才,三顾(   )孔明之庐。初始,其见远地有一草庐,以为孔明之庐,叩门问之,僮仆曰非也。刘备疑孔明之计,临行顾(   )之,后顾(   )反,再求之。如此再三,乃见。孔明因顾(   )其家人,则曰:“顾(   )吾念之,家人无以为托。”刘备令从安之,孔明方许。

四、高考链接

(1)[2022·北京卷] 及秦而不然。其俗固非贵辞让也,所上者告讦也(   )

(2)[2020·全国卷Ⅲ] 大司马必当固让(   )

28.顾

一、教材经典例句及意义

(1)勿动勿虑,去不复顾(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

(2)瞻顾遗迹,如在昨日 (归有光《项脊轩志》)

(3)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诸葛亮《出师表》)

(4)虽放流,眷顾楚国   (司马迁《屈原列传》)

(5)大行不顾细谨                (司马迁《鸿门宴》)

(6)成顾蟋蟀笼虚,则气断声吞。   (《促织》)

 二、成语助记

三顾茅庐:顾,拜访;茅庐,草屋。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义无反顾:义,正义;反顾,向后看。为正义勇往直前,不退缩回头。含褒义。

不屑一顾:顾,看。不值得一看,表示轻视,看不起。

顾此失彼:顾,考虑。形容忙乱或慌张的情景。

顾名思义:顾,看。从名称想到所包含的意义。

顾盼生姿:顾, 回首。形容眉目传神,姿态动人。

顾全大局:顾, 照顾。指从整体的利益着想,使不遭受损害。

顾影自怜:顾,看。形容孤独失意的样子,也指自我欣赏。

自顾不暇:顾, 照顾。指没有力量再照顾别人。

三、迁移练习

齐据险地之固(   ),敌攻,将欲战。齐将田忌固(   )止之。以敌将屡有建树,有自满之心,日益骄固(   )。田忌故固(    )壁不战,方胜之。史论:齐固(   )有胜之势,且田忌有谋略,岂不胜哉?

四、高考链接

(1)[2023·新课标全国Ⅱ卷] 太宗顾侍臣检《谢玄传》阅之,曰:“苻坚甚处是不善?”(   )

(2)[2022·北京卷] 据此之公,无私如天地耳,岂顾不用哉?(    )

(3)[2021·浙江卷]  景山前书主文辞而言,故有是云。襄岂敢鄙文词哉?顾事有先后耳(    )

29.归

一、教材经典例句及意义

(1)后五年,吾妻来归(归有光《项脊轩志》)

(2)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

(3)尽归汉使路充国等   (班固《苏武传》)

(4)江表英豪咸归附之   (司马光《赤壁之战》)

二、成语助记

众望所归:归,归向。指得到群众的信任。

铩羽而归:归, 回来。指失败或不得志而归。

实至名归:归, 到来。有了真正的学识、本领或功业,自然就有声誉。

之子于归:“之子”,之,这,子,古代兼指儿女,在这里专指女性;于,虚词,无实义;归,表示出嫁。指女子出嫁。

反璞归真:归,回归。比喻回复原来的自然状态。

殊途同归:归, 归附,归向。比喻采取不同的方法而得到相同的结果。

完璧归赵:归,归还。后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本人。

宾至如归:归, 回家。形容招待客人热情周到。

三、迁移练习

曹操进犯孙吴,而此时大小乔来归(   ),周瑜雄姿英发,且吕蒙既归(   ),使江东之属归(   )之,孙权兵强马壮,曰:“吾纳贤进士,必胜之。”

四、高考链接

(1)[2021·新高考全国Ⅱ卷]  大兴三年,逖镇雍丘,数遣兵邀击后赵兵,后赵镇戍归逖者甚多(   )

(2)[2020·全国卷Ⅱ] 金人来归燕,谋帅臣(         )

(3)[2020·江苏卷] 竟请告归,从太夫人意也   (    )

(4)[2010·江苏卷] 谢氏生于盛族,年二十以归吾,凡十七年而卒(  )

30.国

一、教材经典例句及意义

(1)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

(2)去国怀乡                      (范仲淹《岳阳楼记》)

(3)等死,死国可乎           (司马迁《陈涉世家》)

(4)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六国论》)

(5)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岳阳楼记》)

二、成语助记

倾国倾城: 国,国家。形容女子容貌极美。

安邦定国:国,国家。使国家安定巩固。

国泰民安:国,国家。国家太平,人民安乐。

共商国是:国,国家。共同商讨国家大计。

三、迁移练习

苏轼左迁于杭州,去国(   )怀乡,然其生性豁达,未几,自谓此为乐国(   )。筑堤浚池,于国(    )于民有大利,其之于国(    ),亦足尽心耳也矣。

31.非

一、教材经典例句及意义

(1)雷霆乍惊,宫车过也 (杜牧《阿房宫赋》)

(2)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                             (司马迁《鸿门宴》)

(3)日过午已昏               (归有光《项脊轩志》)

(4)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劝学》)

(5)闻大王有意督过之   (司马迁《鸿门宴》)

(6)一日,大母过余曰   (归有光《项脊轩志》)

(7)至微至陋,过蒙拔擢 (李密《陈情表》)

二、成语助记

闻过则喜:过,过失、错误;则,就。听到别人指出自己的缺点或错误就很高兴。形容虚心,对自己要求严格。

白驹过隙:过,越过。本义是白色的骏马在缝隙前一闪而过。形容时间过得飞快。

过江之鲫:比喻某种时兴的事物多得很。

白驹过隙:过,越过。形容时间过得极快。

矫枉过正:过,过分,过于。比喻纠正错误超过了应有的限度。

瞒天过海:用欺骗的手段在暗地里活动。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 过,过失、错误。一般人不是圣人和贤人,谁能没有过失?

三、迁移练习

信陵君过(   )侯生门,闻侯生有才,欲过(   )之。令仆从访之,未果,信陵君督过(   ),仆从以为过(   )矣。又令访之,仆从再访,乃闻侯生外出,不过(   )几日便归。信陵君见侯生曰:“吾未能先闻之,是吾之过(   )也。”

四、高考链接

(1)[2022·全国甲卷] 计失于陈轸,过听于张仪(    )

(2)[2021·新高考全国Ⅰ卷] 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    )

(3)[2021·浙江卷] 襄之为文,无能过人(    )

(4)[2007·上海卷] (仲长)统过(高)干,干善待遇,访以当时之事(    )

32.何

一、教材经典例句及意义

(1)(刘)豫州今欲何至  (司马光《赤壁之战》)

(2)吾与并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                            (林觉民《与妻书》)

(3)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

(4)何不杀张仪              (司马迁《屈原列传》)

(5)大王来何操?            (《鸿门宴》)

(6)隐隐何甸甸,俱会大道口。(《孔雀东南飞》)

二、成语助记

无可奈何:没有办法,没有办法可想。

何罪之有:有什么罪呢?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清白无辜、没有过错。

何足挂齿:何,哪里。哪里值得挂在嘴上。不值一提的意思。旧时常用作自谦之语。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何, 什么。指随心所欲地诬陷人。

相煎何急:何,为什么。比喻兄弟间自相残害。 

三、迁移练习

唐邹忌身高八尺有余,左右以为美,邹忌自以为不及徐公之美,则曰:“吾何(   )能及徐公也。”邹忌上朝,齐王问曰:“卿上朝何(   )事?”忌具答,且谓齐王蔽深。齐王闻之,叹道:“何(   )者?寡人之蔽,何(   )其甚也!"

四、高考链接

(1)[2022·全国乙卷] 将奈其士众何?    (    )

(2)[2021·新高考全国Ⅰ卷] 下谀上蔽,不亡何待(    )

(3)[2020·全国卷Ⅲ]  (王)彪之正色曰:“君崩,太子代立,大司马何容得异!若先面咨,必反为所责矣。”(    )

33.恨

一、教材经典例句及意义

(1)恨晨光之熹微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

(2)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 (《孔雀东南飞并序》)

(3)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二、成语助记

遗恨千古: 恨,遗憾。千古,指时间久远。遗留的怨恨永远存在下去。

相见恨晚:恨,遗憾。形容一见如故,意气极其相投。

一失足成千古恨:恨,遗憾。比喻一旦犯下严重错误或堕落,就成为终身的憾事。 

恨铁不成钢:恨,怨恨。形容对所期望的人不争气不上进感到不满,急切希望他变好。

三、迁移练习

刘兰芝与焦仲卿相爱,为焦母所拆,别时真乃“生人作死别,恨(   )恨那可论”,此恨(   )绵绵亦无所释.世人惜之也。

四、高考链接

[2021·浙江卷]  今日视前日,犹能乐其所是,而恨其所不至(    )

34.胡

一、教材经典例句及意义

(1)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

(2)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贾谊《过秦论》)

(3)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归去来兮辞》)

二、成语助记

胡作非为:非为,干坏事。不顾法纪,不讲道理,毫无顾忌地做坏事。含贬义。

胡说八道:胡,乱。没有根据或没有道理地瞎说。 

三、迁移练习

汉时,李陵受诏抗胡(  )人,后困降于胡。皇上诛其族。司马迁为之辩,谓上胡(   )不法先王之道,皇上斥曰:“一派胡言。”大臣皆不敢言。如此,国胡(   )以富强?

四、高考链接

[2022·北京卷] 今或言礼义之不如法令,教化之不如刑罚,人主胡不引殷、周、秦事以观之也?(   )

35.患

一、教材经典例句及意义

(1)诸侯之所大患            (苏洵《六国论》)

(2)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

(3)此数者用兵之患也   (司马光《赤壁之战》)

二、成语助记

患得患失:患,忧患,担心。担心得不到,得到了又担心失掉。指对个人的利害得失斤斤计较。

养虎遗患:患,祸患,比喻纵容坏人坏事,留下后患。

防患于未然:患,灾祸;未然,没有这样,指尚未形成。在事故或灾害尚未发生时采取预防措施。

三、迁移练习

古时有师徒二人,师授其徒捕虎之法。其徒学之,不几日便以为得法,自诩于人前。其师患(   )其未得要领。一日,其徒上山捕虎,令其以法试之,未得。归之,训曰:“人之患( )在自诩,此或终为患(   )也。”

四、高考链接

(1)[2021·新高考全国Ⅰ卷] 上患吏多受赇,密使左右试赂之(   )

(2)[2019·全国卷Ⅰ] 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    )

36.或

一、教材经典例句及意义

(1)或师焉,或不焉              (韩愈《师说》)

(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苏洵《六国论》)

(3)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李白《蜀道难》)

(4)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

二、成语助记

不可或缺:或,缺少。指必不可少。

多言或中:或,有的;中,正好对上。指多方面讨论之,有的可能中的。

三、迁移练习

李蟠求学于韩愈,始或(   )于嬉,嗜玩,或(   )逃。愈惩其曰:“为学,贵在恒也。为学或(   )匪恒,则或(   )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李蟠闻后,方心定,乃有所成。众人以为愈之功。后或(   )责愈,以为童为学,当顺自然,后功或(   )未易量。

四、高考链接

[2023·新课标全国Ⅰ卷] 或曰:仲尼不知善赏矣(   )

37.疾

一、教材经典例句及意义

(1)臣少多疾病        (李密《陈情表》)

(2)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司马迁《屈原列传》)

(3)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劝学》)

(4)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季氏将伐颛臾》)

(5)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齐桓晋文之事》)

二、成语助记

积劳成疾:疾,疾病。因长期过度劳累而得病。

疾恶如仇:疾,憎恨;恶,指坏人坏事。憎恨坏人坏事就像憎恨仇人一样。

讳疾忌医:疾,疾病。隐瞒疾病,害怕医治。比喻掩饰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不愿改正。

疾风知劲草:疾,迅速,猛烈;劲,有力量,坚韧。指在猛烈的大风中才看得出什么样的草是最坚韧的。比喻在激烈的斗争或艰苦危急中才显得出什么人意志最坚定,最经得起考验。

三、迁移练习

蔡人有足疾(   ),不能疾(   )走。家人寻医。镇上有医,术高,常解民之疾(   )苦。后蔡人愈,家人谢医曰:“乡间有庸医,尝疾(   )尔术,所幸未听之也。”医曰:“吾疾(   )天下如此者也。” 医曰:“吾疾(   )天下如此者也。” 曰:“既(   )来之,则安之。”待波既(   )平,友方安。

四、高考链接

(1)[2017·江苏卷] 性质直,不饰容止,疾当时所为阴阳拘忌、释老神怪之说,斥之不遗余力(   )

(2)[2015·山东卷] 是故智者为之谋,勇者为之斗,气厉青云,疾若驰骛,兵不接刃而敌降服(   )

(3)[2009·上海卷] 有郡守征画工绘屋壁。里人疾周者,入其姓名,遂被摄(   )

38.及

一、教材经典例句及意义

(1)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烛之武退秦师》)

(2)及其所之既倦       (王羲之《兰亭集序》)

(3)其贤不及孔子            (韩愈《师说》)

(4)前以降及物故               (班固《苏武传》)

(5)怀王悔,追张仪,不及。   (《屈原列传》)

(6)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成语助记

望尘莫及:莫,不;及,赶上。只望见走在前面的人走过带起的尘土而追赶不上。形容远远落在后面。

过犹不及:过,过分;犹,像,如同,犹如;不及,达不到。事情做得过头,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合适的。

无所不及:及,达到。没有地方不能达到。

鞭长莫及:及,达到。比喻相隔太远,力量达不到。

爱屋及乌:及,到。比喻爱一个人而连带地关心到与他有关的人或物。

言不及义:指净说些无聊的话,没有一句正经的。

三、迁移练习

唐留为人善,才能非及(   )友人。一日,与友山中狩猎,见一兔,猛追之。殆及(   )之,忽见一蛇,兔脱,而为蛇所伤而不知所措,及(   )友至,而毒已入心矣。陈留将死之时,曰:“此事及(   )友,及(  )家不宜扬。愿及(  )吾未去之时托孩于尔。清明及(  )中元,于吾墓焚纸而已。”言毕遂死。

四、高考链接

(1)[2023·全国乙卷] 吾闻之,有福不及(    )

(2)[2021·新高考全国Ⅱ卷] 及渡江,左丞相睿以为军谘祭酒(    )

(3)[2020·全国卷Ⅱ] 进士及第,历秘书省著作郎(   )

39.即

一、教材经典例句及意义

(1)项伯即入见沛公     (司马迁《鸿门宴》)

(2)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司马迁《鸿门宴》)

(3)昭帝即位,数年,匈奴与汉和亲                            (班固《苏武传》)

(4)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氓》)

(5)即捕得三两头,又劣弱不中于款。(《促织》)

 二、成语助记

稍纵即逝:纵,放;即,就;逝,消失。稍微一放松就消失了。形容时间或机会等很容易失去。做谓语、定语,用于时间或时机。

若即若离:若,好像;即,接近、靠近;离,疏远、离开。好像接近,又好像不接近,形容跟人的关系不很紧密。

俯拾即是:俯,弯下身子;即,就。只要弯下身子来捡取,到处都是。形容多而易得。做谓语、补语,用于书面语。

一触即发:触,碰;即,就。原指把箭扣在弦上,拉开弓等着射出去。比喻事态发展到了十分紧张的阶段,稍一触动就会爆发。做谓语、定语。

一拍即合:即,就。比喻困情意相投或有利害关系,一下子就说到一起或结合在一起。

可望而不可即:即,接近。只能望见而不能够接近,形容看来可以实现而实际难以实现。

召之即来,挥之即去:即,就。召形容非常听从指挥。 

三、迁移练习

庄公初即(   )位,即(  )令人击邻国,众人以为不妥。公曰:“不然,即(   )患邻之兵至。”固出兵。兵既出,庄公悔,使人阻。大败,卒三万葬于南山。国人指其址,曰:“此即(   )万人墓也。

四、高考链接

(1)[2023·全国乙卷] 重耳即位三年(   )

(2)[2021·全国甲卷] 如许通和,即当遣使(       )

(3)[2019·全国卷Ⅲ]  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   )

40.既

一、教材经典例句及意义

(1)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苏轼《赤壁赋》)

(2)不知东方之既白      (苏轼《赤壁赋》)

(3)既而得其尸于井    (蒲松龄《促织》)

(4)既来之,则安之     (《季氏将伐颛臾》)

(5)肴核既尽,杯盘狼藉。 (苏轼《赤壁赋》)

二、成语助记

既往不咎:咎,责怪。指对以往的过错不再责备。

一如既往:一,完全;如,像;既往,从前。指态度或做法等没有任何变化,还是像从前一样。可做谓语、状语。

既来之,则安之:既,连词,既然;安之,使之安。原意是既然已经把他们招抚来,就要使他们安顿下来。后指既然来了,就要在这里安下心来。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既,已经;驷马,古代称同拉一辆车的四匹马。一句话说出了口,就是套上四匹马拉的车也难追上。指话说出口,就不能再收回,强调说话要算数。做谓语。

三、迁移练习

苏轼于七月既望(  )与友乘舟游赤壁。既(   )而,浪生船摇,友欲归之,轼曰:“既(  )来之,则安之。”待波既(  )平,友方安。

四、高考链接

[2022·新高考全国Ⅱ卷] 上既破邯郸,诛王郎,召邓禹宿(    )


必背120个文言实词(1-40)(word试题+答案)

微信扫码分享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