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假
一、教材经典例句及意义:
(1)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 (《孔雀东南飞并序》)
(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劝学》)
(3)假令仆伏法受诛 (司马迁《报任安书》)
(4)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蒲松龄《狼》)
(5)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 (班固《苏武传》)
(6)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荆轲刺秦王》)
二、成语助记:
久假不归:假,借。指长期借用而不归还。
不假思索:假,凭借,依靠。不用思考就做出反应。形容做事说话迅速。
狐假虎威:假,借助。比喻依仗别人的势力欺压人。
假以辞色:假, 给予。指好言好语、和颜悦色地对待。
三、迁移练习:
苏武送匈奴使留汉者归国,与副将张胜及假( )吏惠等募士百余人俱行,途遇险滩,假( )舟渡,至匈奴,方知匈奴使假( )也。州官闻知,急令属下捕之,属下求假( ),州官不许,乃往。
【答案】
苏武送匈奴使留汉者归国,与副将张胜及假(临时充任)吏惠等募士百余人俱行,途遇险滩,假(借助)舟渡,至匈奴,方知匈奴使假(假的)也。州官闻知,急令属下捕之,属下求假(假期),州官不许,乃往。
译文:
苏武护送留在汉朝的匈奴使者回国,他和副将张胜和临时充任官的惠等人招募好几百人士兵一起前往,路途中遇到险滩,借助小船渡河,到达匈奴,才知道匈奴使者是假的. 州官得知后,紧急下令下属逮捕他,属下请求假期, 州官没有允许,只好前往。
四、高考链接:
(1) [2017·浙江卷]假使圣人复生,即亦随而猾之矣 ( )
(2) [2015·湖南卷]或营利以侵民,或因讼而纳贿,或名假贷,或托姻属 ( )
(3)[2012·北京卷] 闻君义甚高,愿假榻( )
42.间
一、教材经典例句及意义:
(1)徘徊于斗牛之间 (苏轼《赤壁赋》)
(2)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司马迁《屈原列传》)
(3)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曹刿论战》)
(4)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邹忌讽齐王纳谏》)
(5)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司马迁《鸿门宴》)
(6) 奉命于危难之间 (《出师表》)
(7)遂与外人间隔 (陶渊明《桃花源记》)
(8)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 (《庖丁解牛》)
二、成语助记:
间不容发:间,中间;发,头发。两物距离极近,中间不能放进一根头发,指事物之间距离极小,也形容与灾祸相距极近,形势危急到了极点。
挑拨离间:间,隔阂。原指没有根据的话,现在多指在别人背后散布谣言,诬蔑、中伤他人。做谓语,含贬义。
字里行间:间,中间,区间。字句中间(在说明文章的某种思想感情时,不是直接说出而是通过全篇或全段文字透露出来,多用此语)。
疏不间亲:间,离间。关系疏远者不参与关系亲近者的事。
周瑜欲出行,令出行间( )鲁肃代职。途中见草屋八九间( ),令卒查之。少间( ),屋内掷一纸出,令其道后山间( )行。小人间( )进言,欲令周瑜、鲁肃不和,鲁肃知小人间( )之,曰:“吾二人之事,汝何间( )焉?瑜闻之,于行间( )致书一封于肃,令其与外人间( )隔。肃曰:“君子纳言须察其真。人进言理当如此,勿罚。”小人闻言甚愧,终不再言。
周瑜欲出行,令出行间(处于一定的空间或时间里)鲁肃代职。途中见草屋八九间(量词),令卒查之。少间(一会儿),屋内掷一纸出,令其道后山间(从小路)行。小人间(间或)进言,欲令周瑜、鲁肃不和,鲁肃知小人间(挑拨)之,曰:“吾二人之事,汝何间(参与)焉?瑜闻之,于行间(间隙)致书一封于肃,令其与外人间(隔离)隔。肃曰:“君子纳言须察其真。人进言理当如此,勿罚。”小人闻言甚愧,终不再言。
译文:
四、高考链接:
(1) (2018·全国卷Ⅰ)芝倾心镇卫,更造城市,数年间旧境悉复( )
(2) (2018·全国卷Ⅰ)使军兵为作屋五十间( )
(3) (2018·天津卷)五亭间开,万象迭入,向背俯仰,胜无遁形( )
(4) (2016·全国卷Ⅰ)与盗物民家有间矣 ( )
(5) (2016·天津卷)时予为奉新县令,屡谒之,不知其母子间也( )
(6) (2016·全国卷Ⅱ)其间岂无刚直之人( )
43.见
一、教材经典例句及意义:
(1)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 (《庖丁解牛》)
(2)项伯即入见沛公 (司马迁《鸿门宴》)
(3)君既若见录 (《孔雀东南飞并序》)
(4)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司马迁《屈原列传》)
(5)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司马迁《屈原列传》)
(6)移船相近邀相见 (白居易《琵琶行 并序》)
(7)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 (司马迁《屈原列传》)
二、成语助记:
图穷匕见: 见, 显露。借指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
捉襟见肘:见,露出;肘,胳膊肘。拉一下衣襟就露出胳膊肘,形容衣服破烂。也比喻顾此失彼,应付不过来。
见异思迁: 见, 看见。迁,变动。看见另一个事物就想改变原来的主意。指意志不坚定,喜好不专一。做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见风使舵:见, 看见。比喻看势头或看别人的眼色行事。
瑕瑜互见:比喻优点、缺点都有。
见笑大方:见,被。被见识广博的人所笑话。也指让内行人笑话。常用作谦辞。
相形见绌:见,看见、显出;绌,短处、不足。指跟另一人或事物相比较,显得远远不如。
见贤思齐:见到有才德的人就想着与他齐平。
见微知著:看到微小的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发展趋向或问题的实质。
真知灼见:灼见,透彻的见解。指正确而深刻的认识和高明的见解。做宾语、定语,含褒义。
一孔之见:孔,小窟窿。从一个小窟窿里面所看到的。比喻片面的见解,多用于自谦。做宾语。
三、迁移练习:
王昭君天生丽质.入宫后籍籍无名。后匈奴朝见( )汉元帝,求和亲。元帝见( )昭君,方知其绝色,有悔,乃悟见( )欺,而事成定局,遂放行。昭君行胡地,风吹草低见( )牛羊,忆与父母无见( )之日,悲从中来,不由叹道:“昔日入宫时,父母见( )叮咛,嘱我早还家。今日一去,永生不得见父母矣!”泪落,大雁见( )之,亦为之落,以此见( )其美貌也。
四、高考链接:
(1) (2021·浙江卷)如景山且不能见信,尚何望于众人? ( )
(2) (2020·全国卷Ⅰ)(苏)轼恐不见容,请外,拜龙图阁学士,知杭州( )
(3) (2019·全国卷Ⅰ)后岁余,贾生征见 ( )
(4) (2018·浙江卷)将犬吠所怪,桀桀者必见锄也? ( )
(5) (2017·天津卷)见污伤,不肯自明 ( )
44.解
一、教材经典例句及意义:
(1)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庖丁解牛》)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韩愈《师说》)
(3)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韩愈《师说》)
(4)少年大骇,急解令休止。 (《促织》)
二、成语助记:
不求甚解:解,了解,理解。指读书只领会精神实质,不咬文嚼字。现多含贬义,指只求懂得大概,不求深刻了解。做谓语、定语、状语。
解囊相助:解,解开。解开口袋掏钱帮助别人。形容以财物资助别人。做谓语、定语、宾语。
慷慨解囊:慷慨,豪爽,大方;解囊,解开钱袋拿出钱来。形容极其大方地在经济上帮助别人。做谓语,含褒义。
迎刃而解:解,解决。原意是说,劈竹子时,头上几节一破开,下面的顺着刀口自己就裂开了。比喻主要的问题解决了,其他有关的问题就可以很容易地得到解决。做谓语、定语、宾语,含褒义。
大惑不解:惑,迷惑;解,理解。感到非常迷惑,不能理解。
解甲归田:解,脱下;甲,古代将士打仗时穿的战服。脱下铠甲,回家务农。指战士退伍还乡。
浑身解数:浑身,全身,所有的;解数,武术的招式,泛指手段、本事。指所有的本领。
不解之缘:解,解脱。比喻不能解脱的联系或关系。
大惑不解:解,理解。感到非常迷惑,不能理解。
解铃还需系铃人:解,解开。比喻谁惹出来的麻烦,还得由谁去解决。
远水不解近渴:解,解救。比喻慢的办法救不了急。
三、迁移练习:
庖丁为文惠君解( )牛。牛怒且吼,王惧,庖丁以刀刺之,牛毙。王见其技甚高,疑之,庖丁解( )其惑也。文惠君方解( )其理,色少解( )。文惠君后以之治国,终解( )内忧外患。
四、高考链接:
(1)[2022·浙江卷] 夫惟天下之罪恶暴著而不可掩,别白而不可解,不得已而用其刑( )
(2)[2021·新高考全国Ⅱ卷] 桓宣救之,(石)虎解去 ( )
(3)[2020·江苏卷] 彼盛怒易解耳( )
45.就
一、教材经典例句及意义:
(1)金就砺则利 (《劝学》)
(2)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李密《陈情表》)
(3)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李斯《谏逐客书》 )
(4)若无罪而就死地 (《齐桓晋文之事》)
二、成语助记:
各就各位:各自到自己的岗位或位置上。
按部就班:部,门类;班,次序;就,归于。原意是写文章时篇章结构安排得体,用字造句合乎规范。后来引申为照章办事,依次进行,不越轨,不逾格。也指按老规矩办事,但缺乏创新精神。
一蹴而就:蹴,踏;就,成功。踏一步就成功,形容做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成功。
行将就木:行将,将要;就,接近;木,指棺材。指人寿命已经不长,濒临死亡。
半推半就:推,推开;就,接近,靠上去。形容心里愿意,表面上却装出不愿意而推辞的样子。
比喻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成功。
一挥而就:就,成功。形容写字、写文章、画画快。
三、迁移练习:
晋武帝征李密为太子洗马,李密以赡养祖母具表不就( )职。州官令人持刀就( )之,迫曰:“不者,请就( )汤镬。”李密不为所动,遂不就( )车。
四、高考链接:
[(1)[2023·全国甲卷] 有被刑而耘苗者,纮就询其故( )
(2)[2022·浙江卷] 去轻赏而就重赏者,是以义劝之也 ( )
(3)[2020·全国卷Ⅱ] 特出制诏三题使具草,立就( )
(4)[2019·全国卷Ⅰ] 及列侯悉就国( )
46.举
一、教材经典例句及意义:
(1)戍卒叫,函谷举 (杜牧《阿房宫赋》)
(2)举类迩而见义远 (司马迁《屈原列传》)
(3)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司马迁《陈涉世家》)
(4) 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司马迁《鸿门宴》)
(5)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 (《孔雀东南飞并序》)
(6)莫令事不举 (《孔雀东南飞并序》)
(7)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司马迁《鸿门宴》)
(8)大喜,笼归,举家庆贺 (蒲松龄《促织》)
(9)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 (《齐桓晋文之事》)
二、成语助记:
举手之劳:举,抬起。一动手就能办到的小事。指办事情轻而易举,毫不费力。做宾语。
举世无双:举,全。世界上再没有第二个这样的人或物。形容极其罕见稀有。
举一反三:举,举出,提出。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他许多事情。
举案齐眉:举,举起。梁鸿的妻子给他送饭时把托盘举得跟眉毛一样高。后形容夫妻互相尊敬、十分恩爱。
纲举目张:举,举起。比喻抓住事物的关键,带动其他环节。也比喻文章条理分明。
举齐眉:举,举起。后形容夫妻互相尊敬。
举棋不定:举,举起。比喻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
举手投足 :举,举起。形容轻而易举,毫不费力。
举贤任能:举,举荐。举荐贤者,任用能人。
举足轻重:举,举起,抬起。只要脚移动一下,就会影响两边的轻重。指处于重要地位,一举一动都足以影响全局。做谓语、定语,用于形容人的地位等。
选贤举能:举,选举,推举。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
包举宇内:包举,统括;宇内,天地之间,即天下。并吞天下,占有一切。
知情不举:举,揭发。了解情况而不揭发。
三、迁移练习:
陈涉亡,众豪杰举( )项羽为帅。约定先入咸阳者为王。不意刘邦先举( )咸阳,项羽设宴于鸿门,欲杀刘邦,然意不决,范增举( )玉玦促之。樊哙闯入,声讨秦王杀人如不能举( ),且举( )沛公待项王之事,告项王莫令事不举( )。
四、高考链接:
(1)[2023·全国乙卷] 举兵而伐曹矣( )
(2)[2020·新高考全国Ⅱ卷] 海瑞,字汝贤,琼山人。举乡试( )
(3)[2019·江苏卷] 庚午举于乡( )
47.绝
一、教材经典例句及意义: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陶渊明《桃花源记》)
(2)楚诚能绝齐 (司马迁《屈原列传》)
(3) 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石钟山记》)
(4)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劝学》)
(5)冰泉冷涩弦凝绝 (白居易《琵琶行 并序》)
(6)而心目耳力俱穷,绝无踪响。(《促织》)
二、成语助记:
与世隔绝:与文明社会的人们隔离,断绝来往。形容隐居或人迹罕至的极偏僻地方。
千古绝唱:绝,绝妙。指从来少有的绝妙佳作。
绝无仅有:绝,绝对。只有一个,再没有别的。形容非常少有、极为稀有。也用来形容人或物非常珍贵。做谓语、宾语、定语。
韦编三绝:韦,熟牛皮;韦编,用熟牛皮绳把竹简编连起来;三,概数,表示多次;绝,断,断绝。孔子为读《周易》而多次翻断了编连竹简的牛皮带子。形容读书勤奋。做谓语、宾语。
络绎不绝:绝,断绝、穷尽。络绎,前后相接,连续不断。形容(人、马、车、船等)连续不断。
绝处逢生:绝处,死路。形容在最危险的时候找到生路。做谓语、定语、状语。
不绝如缕:绝,断;缕,细线。多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气息等细微悠长。做谓语、定语。
艰苦卓绝:卓绝,超出一切。形容斗争十分艰苦,超出寻常。常用于形容斗争环境艰苦。含褒义。
精美绝伦:精美,精致美好;绝伦,无与伦比,没有可以相比的。精致美妙得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比得上。做谓语、定语,含褒义,同“精妙绝伦”。
三、迁移练习:
晋人有美玉,邻人凯觎,屡盗而不得,为绝( )邻人之念,晋人遂率妻子至桃源绝( )境,途遇江河,假舟揖而绝(),后至无人处,而闻妙声,目力所绝( ),亦无所见,其子仰望,见一大鹏,绝( )云气,图南飞。妻子皆以为妙,遂居于此。
四、高考链接:
(1)[2017·全国卷Ⅲ]是绝其自新之路也( )
(2)[2017·山东卷]丁父艰,号顿于地,绝而复苏者数矣( )
48.堪
一、教材经典例句及意义:
(1)妾不堪驱使 (《孔雀东南飞并序》)
(2)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陆游《书愤》)
(3)不堪吏人妇,岂合令郎君 (《孔雀东南飞并序》)
(4)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二、成语助记:
狼狈不堪:堪,忍受。困顿、窘迫得不能忍受。形容困苦、窘迫的样子。
不堪设想:堪,能,能够。指事情会发展到令人难以预料的地步。多指较坏的情况。做谓语、补语,用于指消极方面的事。
不堪入目:堪,能,能够。指图像、文字或言行举止粗俗下流,使人看不下去。
不堪一击:不堪,经不起;击,击打,也用作精神上的打击。形容力量薄弱,经不起一次打击。也形容文章论点不严密,经不起推敲。
三、迁移练习:
刘兰芝昼夜勤作息,阿姥仍不满,曰:“不堪( )吾儿妇。”令其子休之。其子与兰芝情真,以为堪( )与贤人比,而畏其母,亦无术,遣之。每至节气,心痛难堪( )。
四、高考链接:
[2020·新高考全国Ⅱ卷] 葛帏敝籝,有寒士所不堪者( )
49.克
一、教材经典例句及意义:
(1)能克终者盖寡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2)既克,公问其故 (《曹刿论战》)
(3)克己复礼为仁 (《<论语>十二章》)
二、成语助记:
攻无不克:无,没有;克,攻下。攻打城池,没有攻不下的。形容英勇善战,百战百胜。也比喻能力高强,办任何事情都能成功。
以柔克刚:克,克制。用柔软的去克制刚强的。
三、迁移练习:
齐将率众与魏战于桂陵,既克( ),威震天下。齐兵战后日益骄纵,未能克( )己,以致民怨四起,皆以为身处富强之国而不克( )蒙其泽。
(1)[2022·全国乙卷] 武王克殷( )
(2)[2018·北京卷]《诗》曰:“德如毛,民鲜克举之。” ( )
50.类
一、教材经典例句及意义:
(1)举类迩而见义远 (司马迁《屈原列传》)
(2)则明通而类 (《荀子·不苟》)
(3)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归有光《项脊轩志》)
(4)俯察品类之盛 (王羲之《兰亭集序》)
(5)中绘殿阁,类兰若 (《促织》))
二、成语助记:
触类旁通:触类,接触某一方面的事物;旁通,相互贯通。掌握了某一事物的知识或规律,进而推知同类事物的知识或规律。
有教无类:教,教育;类,类别。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不因为贫富、贵贱、智愚、善恶等原因把一些人排除在教育对象之外。
以此类推:根据这一事物的道理,去推出与此类似的其他事物的道理。
出类拔萃:出、拔,超出,高出;类,同类;萃,本义为草丛生的样子,引申为聚集。形容超出同类。多形容人的品德才能。含褒义。
出类拔萃:类,同类。超出同类之上。多指人的品德才能。
不伦不类:类,同类。形容不成样子或没有道理。
物以类聚: 类,同类。指同类的东西常聚在一起。现多指坏人跟坏人常凑在一起。
画虎类犬:类,像。画老虎不成,却像狗。比喻模仿不到家,反而弄得不伦不类。
三、迁移练习:
宋人刘某,形类( )橐驼者,树之茶类( ),其法异。众人怪之,问其以。刘举类( )讲解之,众皆以为其义之深。
四、高考链接:
(1)[2023·新课标全国Ⅱ卷] 苻坚之类是也( )
(3) [2018·天津卷] 康之由,革弊兴利,若改茶法、变税书之类是也 ( )
(4) [2016·全国卷Ⅲ] 珪居闲类木讷者 ( )
(5) [2015·全国卷Ⅰ] 别求状类宦者二人杀之,并斩十数死囚 ( )
51.怜
一、教材经典例句及意义:
(1)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 (《孔雀东南飞并序》)
(2)若甚怜焉,而卒以祸 (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
(3) 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 (《触龙说赵太后》)
(4)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陈涉世家》)
二、成语助记:
同病相怜:怜,怜悯,同情。比喻因有同样的遭遇或痛苦而互相同情。
顾影自怜:顾,看;怜,怜惜。看着自己的影子,自己怜惜起自己来。形容孤独失意的样子,也指自我欣赏。
楚楚可怜:怜,可爱。形容女子娇柔秀美惹人怜惜。也形容神情凄楚或处境可怜。
三、迁移练习:
陌上有丽人,可怜( )体无比,而家无亲人怜( )之。逢战火,随众流浪,一路艰辛,众皆怜( )之。祸后归家,可怜( )焦土一片。
四、高考链接:
[2018·浙江卷]妻子弱不能自诉,太初素与令善,怜其冤死( )
52. 弥
一、教材经典例句及意义:
(1)拥众数万,马畜弥山 (班固《苏武传》)
(2)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苏洵《六国论》)
(3) 夜雪初霁,荠麦弥望 (《扬州慢》)
二、成语助记:
弥天大谎:弥,满。形容天大的谎话。
欲盖弥彰:弥,越,更加。想掩盖坏事的真相,结果反而更明显地暴露出来。
历久弥坚:弥,越,更加;坚,坚强,坚定。经过长久的时间后,意志更加坚定。经历时间越长久,越显得坚定不移。
三、迁移练习:
古时有一人,治学旷日弥( )久,烦之。一日外出,遇雨,久不止,仰弥( )天之云,心之弥( )烦,归家,方心安。
四、高考链接:
(1) [2015·四川卷] 及至期月,所观弥博,所习弥多( )
(2) (2014·天津卷)君之伯性刚卞,君事之弥谨 ( )
53.莫
一、教材经典例句及意义:
(1)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齐桓晋文之事》)
(2)莫令事不举 (《孔雀东南飞并序》)
(3)而卒莫消长也 (苏轼《赤壁赋》)
(4)莫春者,春服既成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5)成仓猝莫知所救,顿足失色 (《促织》)
(6)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石钟山记》)
二、成语助记:
莫衷一是:莫,不。不知哪个是正确。形容很多人之间意见分歧,人多口杂,没有一致的看法。
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出它的奥妙。指事情很奇怪,使人不明白。做谓语、定语、状语,常与“让人”等组成兼语式。
讳莫如深:莫,没有;讳,隐讳;深,事件重大。原意为事情重大,讳而不言。后指把事情隐瞒得很紧。
鞭长莫及:比喻距离太远而无能为力。
一筹莫展:筹,古代用来计数的竹签,后指计策、计谋;展,施展。一点儿计策也施展不出;一点儿办法也想不出来。
三、迁移练习:
日莫( )时分,有好友二人离于沧州,二人皆语友人曰莫( )相忘,其一人曰:“人当重义,不义之财莫( )取。如此,莫( )能加害于尔也。”
四、高考链接:
(1)[2023·新课标全国Ⅰ卷] 赏一人而天下为人臣者莫敢失礼矣( )
(2)[2023·新课标全国Ⅱ卷] 宜阻淝水,莫令得上。我众彼寡,势必万全( )
54.乃
一、教材经典例句及意义:
(1)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伶官传序》)
(2) 无伤也,是乃仁术也 (《齐桓晋文之事》)
(3)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鸿门宴》)
(4)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石钟山记》)
(5)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 (《曹刿论战》)
二、成语助记:
胜败乃兵家常事:不要把偶然一次的胜利或失败看得太重。就是说一次失败了不要紧,只要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定会成功!
何其相似乃尔:二者多么相像,竟然到了这样的地步。形容十分相像。
三、高考链接:
(1)[2024·新高考Ⅰ卷] 既而闻之,乃汉将降匈奴者李绪,非陵也( )
(2)[2024·新高考Ⅱ卷] 上乃大惊 ( )
55.内
一、教材经典例句及意义:
(1)内外多置小门墙 (归有光《项脊轩志》)
(2)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司马迁《屈原列传》)
(3)距关,毋内诸侯 (司马迁《鸿门宴》)
(4)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十二章》)
(5)少时,帘内掷一纸出 (《促织》)
(6)内立法度,务耕织 (《过秦论》)
(7)亡走赵,赵不内 (《屈原列传》)
在二、成语助记:
色厉内荏:色,神色,模样;厉,威严,凶恶;内,内心;荏,软弱,怯懦。形容人外表严厉而内心怯懦。
内忧外患:内,国内。多指国内不安定和外敌侵略。有时也比喻个人的情况。
外圆内方:内,内心,心里。比喻人表面随和,内心严正。也指钱币。
三、迁移练习:
李密自小家穷,家无应门之僮,内( )怀忧国之计,而朋友亲之。李密常内( )朋友于家,晤言一室之内( ),抒满腔豪情,歌窈窕之章。
四、高考链接:
(1)[ 2016·浙江卷] 华之未读者,二十年内书( )
(2)[ 2015·山东卷] 战胜于外,功立于内( )
56.期
一、教材经典例句及意义:
(1)备极护爱,留待限期 (蒲松龄《促织》)
(2)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王羲之《兰亭集序》)
(3)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邹忌讽齐王纳谏》)
(4)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李密《陈情表》)
(5)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
二、成语助记:
不期而遇:期,约定时间。没有约定而遇见。指意外碰见。
不期修古:期,希望;修,遵循。不要照搬老办法。指应根据实际情况实行变革。
遥遥无期:期, 日期。形容时间还远得很,不知道哪一天
期期艾艾:形容口吃的人吐辞重复,说话不流利。
三、迁移练习:
陈人母逝,遵乡人之规,期()功之亲皆来吊唁。后陈人外出,其妻与之约以一年为期( )。期( )年之后,妻未见其归,又数年,仍未见其归,悲而曰:“为何不见归?一年之期早逝,吾期( )归。莫非与佳期( )而忘归耶?”
四、高考链接:
(1)[ 2019·全国卷Ⅱ卷] 令行于民期年( )
(2)[ 2017·浙江卷] 自然不敢以辈流间期足下也( )
(3)[ 2016·江苏卷] 还教子读书,以期不坠先业( )
57.奇
一、教材经典例句及意义:
((1)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苏洵《六国论》)
(2)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益奇之 (蒲松龄《促织》)
(3)今日违情义,恐此事非奇 (《孔雀东南飞并序》)
(4) 里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居为奇货 (《促织》)
二、成语助记:
不足为奇:足,值得。不值得奇怪。指某种事物或现象很平常,没有什么奇怪的。
出奇制胜:奇,奇兵、奇计;制,制服。用奇兵或奇计战胜敌人。比喻用对方意料不到的方法取得胜利。含褒义,用于军事或其他行动。
囤积居奇:居,存储;奇,少有的东西。将稀少的货物储藏起来。指商人囤积大量低价或紧俏商品,等待高价卖出,牟取暴利。
奇文共赏:少见的好文章大家一道欣赏。
三、迁移练习:
魏人见一舟,约七分有奇( ),甚奇( )之,叹曰:“天下奇( )才多矣!"
四、高考链接:
(1)[ 2019·全国Ⅱ卷] 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 )
(2) 2017·山东卷] 亲族莫不奇之( )
58.迁
一、教材经典例句及意义:
(1)顷襄王怒而迁之 (司马迁《屈原列传》)
(2)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苏洵《六国论》)
(3)贺卿得高迁 (《孔雀东南飞并序》)
(4) 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琵琶行(并序)》)
(5)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过秦论》)
二、成语助记:
时过境迁:境,环境、情况;迁,移动、改变。随着时间的推移,情况发生变化。
见异思迁:迁, 移动、改变。指意志不坚定,喜爱不专一。
安土重迁:迁, 迁移。安于本乡本土,不愿轻易迁移。
迁客骚人:泛指忧愁失意的文人。
三、迁移练习:
白居易初入仕时,帝见之,以为奇才,授秘书省校书郎,后迁( )为翰林学士。白居易不畏权贵近臣,直言上书论事,常论及前朝迁( )灭之事。后因触怒皇帝,帝左迁( )其为江州司马。
四、高考链接:
[2020·全国卷Ⅰ] (苏)轼以七品服入侍延和,即赐银绯,迁中书舍人( )
59.请
一、教材经典例句及意义:
(1)王请度之 (《齐桓晋文之事》)
(2)子犯请击之 (《烛之武退秦师》)
(3)俯身倾耳以请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4)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石壕吏》)
二、成语助记:
不情之请:不合情理的请求。自己提出请求时的客气话,自谦之辞。
请君入瓮:喻指以其人之法,还治其人之身。也借指设计好圈套引人上当。
负荆请罪:表示主动向对方认错赔罪。
三、迁移练习:
外敌来犯,曹刿请( )见,曰:“吾虽山野之人,尚能效力,请( )从将战。”帝许之。胜归,帝设宴,为其庆功。席间,有大臣知曹刿不善音,欲俾其出丑,请( )其奏瑟以助兴。
四、高考链接:
(1)[ 2019·全国卷Ⅲ] 请与子论功,可乎( )
(2)[ 2018·天津卷] 时予守官在洛,杨君缄书赍图,请予为记( )
(3)[ 2017·全国卷Ⅲ] 契丹以兵二十万压代州境,遣使请代地( )
(4)[ 2016·全国卷Ⅲ] 两京言官交章请留,不听( )
60.穷
一、教材经典例句及意义:
(1)人穷则反本 (司马迁《屈原列传》)
(2)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鱼我所欲也》)
(3)羡长江之无穷 (苏轼《赤壁赋》)
(4) 复前行,欲穷其林 (《桃花源记》)
(5) 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 (《逍遥游》)
二、成语助记:
理屈词穷:由于理由已被驳倒而无话可说。
穷且益坚:穷,穷困;益,更加。处境越窘迫,意志越坚定。
穷则思变:在极端困难、没有出路的时候,就会想办法改变现状。
层出不穷:不穷,没有尽头。形容某些事物接连不断地出现,没完没了,没有尽头。
穷兵黩武:穷,用尽。形容极其好战。
穷寇勿追:比喻不可逼人太甚。
穷奢极欲:奢侈和贪欲到了极点。
黔驴技穷:比喻有限的一点本领也已经用完了。
穷而后工:穷, 不得志。旧时认为文人越是穷困不得志,诗文就写得越好。
穷则思变:穷, 困窘。现指在穷困艰难的时候,就要想办法改变现状
穷形尽相:原指描写刻画细致生动,现在指丑态毕露。
穷途末路:形容到了无路可走的地步。
三、迁移练习:
苏轼为杭州太守,见一人有才而穷( )厄,于路泣之,轼助之,并告其曰:“岂效阮籍穷( )途之哭?当穷( )且益坚,不可无气节。”此人铭记于心。后至长江叹曰:“吾生须臾,长江无穷( ),有生之年当如苏太守。”
四、高考链接:
(1)[2023·全国乙卷] 今穷而出亡过于曹,曹遇之无礼 ( )
(2)[2021·全国甲卷] 朕岂欲穷兵,惟思息战( )
61.去
一、教材经典例句及意义:
(1)欲呼张良与俱去 (司马迁《鸿门宴》)
(2)我从去年辞帝京 (白居易《琵琶行 并序》)
(3)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 (司马迁《鸿门宴》)
(4)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5)汝可去应之 (《孔雀东南飞并序》)
二、成语助记:
大江东去:长江的水往东奔流而去。多表示陈迹消逝,历史向前发展。
陈言务去:指写作时要排除陈旧的东西,努力创造、革新。
扬长而去:大模大样地径自走了。
召之即来,挥之即去:形容统治阶级对下属或奴才的任意使唤。
相去无几:指二者距离不远或差别不大。
一去不复还:一去就不再回来了。比喻事情已成为过去,再不能重回。
三、迁移练习:
曹操率军南征,至河边,此地去( )乡千里,见江水东( )去,回首去( )日苦难,感慨颇多。又见士卒皆思乡,士气不振。为去( )晦气,捉小鸟留军营。小鸟久住军营,人至不去( )。士卒见之,大喜,遂士气大增。
四、高考链接:
(1)[2023·新课标全国Ⅱ卷] 相去二十里( )
(2)[2022·浙江卷] 去轻赏而就重赏者( )
(3)[2021·全国甲卷] 帝不许而去( )
62.劝
一、教材经典例句及意义:
(1)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逍遥游》)
(2)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 (司马迁《屈原列传》)
二、成语助记:
劝善惩恶:劝,勉励;惩,责罚。指勉励好人,惩罚坏人。
讽一劝百:委婉含蓄地批评、指责一个,使大家都受到教育。
三、迁移练习:
韩愈学识渊博,常劝( )人不拘于时以学习,人皆敬之。后上书指斥朝政,人劝( )其明哲保身,愈不改,终遭贬。
四、高考链接:
[2021·新高考全国Ⅱ卷] 劝课农桑,抚纳新附( )
63.却
一、教材经典例句及意义:
(1)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苏洵《六国论》)
(2)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夜雨寄北》)
(3)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 (李斯《谏逐客书》)
(4)却与小姑别 (《孔雀东南飞并序》)
二、成语助记:
望而却步:却,停止,后退;却步,不敢前进,向后退。看见了危险或力不能及的事而往后退缩。
盛情难却:却,推辞、拒绝;盛,深厚。深厚的情意难以推辞。
却之不恭:却,拒绝、推却。指对于别人的邀请、赠予等,如果拒绝接受,就显得不恭敬,是接受别人馈赠或邀请时的客套话,常与“受之有愧”连用。
三、迁移练习:
赵得和氏璧,秦闻之,索要。赵以蔺相如为使使秦,蔺相如遂带和氏璧至秦,见秦王意图欺之,相如因持璧却( )立,却( )看随从,随从会其意,与相如共欺秦王而完璧归赵。秦王怒,欲攻赵。又恐廉颇以兵却( )之,遂罢。相如归国,却( )话赴秦之事,赵王以为勇。
四、高考链接:
(2)[2021·浙江卷] 不却行而利动也( )
(3)[2019·全国卷Ⅲ] 却三晋( )
64.如
一、教材经典例句及意义:
(1)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苏洵《六国论》)
(2)弟子不必不如师 (韩愈《师说》)
(3)纵一苇之所如 (苏轼《赤壁赋》)
(4) 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 (《屈原列传》)
(5) 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 (《鸿门宴》)
(6)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二、成语助记:
如坐春风:如同沐浴在和煦的春风里。比喻受到良师的教育、熏陶。栩栩如生:栩栩,形容生动活泼的样子;生,活的。形容艺术形象生动逼真,就像活的一样。多指人工制造的艺术品。
相敬如宾:指夫妻间相处融洽,互相尊敬,像对待客人一样。
如火如荼:现用来形容大规模的行动气势旺盛,气氛热烈。
如泣如诉:形容声音悲切。
如数家珍:比喻对所讲的事情十分熟悉。
甘之如饴:指为了从事某种工作,甘愿承受艰难、痛苦。
危如累卵:比喻形势非常危险,如同堆起来的蛋,随时都有塌下打碎的可能。
不绝如缕:多形容局面危急或声音、气息等低沉微弱、时断时续。
如法炮制:如,依照。比喻照着现成的样子做。
如履薄冰:像走在薄冰上一样。比喻行事极为谨慎,存有戒心。
巧舌如簧:形容能说会道,善于狡辩。含贬义。
三、迁移练习:
孔子如( )齐,问弟子之志。弟子答曰:如( )小相,如师。子曰:“善矣,以仁为本。”弟子如( )语应事,一切皆顺。子至齐,则与齐王曰:“君待民如( )草荞,不可,不如( )以仁怀之。”齐王思虑甚久,觉子之言甚是。子曰:“王如( )知此,则国泰民安。”
四、高考链接:
[2023·新课标全国Ⅰ卷] 其所以异夫子之论者纷如也 ( )
65.若
一、教材经典例句及意义:
(1)视之,形若土狗 (蒲松龄《促织》)
(2)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 (归有光《项脊轩志》)
(3)故不我若也 (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
门庭若市:门前和院子里人很多,像市场一样。原形容进谏的人很多。现形容交际来往的人很多,非常热闹。
口若悬河:讲起话来滔滔不绝,像瀑布不停地奔流倾泻一样。形容能说善辩,说起来没完。
举重若轻:举起沉重的东西像是举轻的东西。比喻能力强,能够轻松地胜任繁重的工作或处理困难的问题。
大智若愚:某些才智出众的人,看来好象愚笨,不露锋芒。
若即若离:形容对人保持一定距离。
洞若观火:形容观察事物非常清楚,好象看火一样。
噤若寒蝉:比喻因害怕有所顾虑而不敢说话。
寥若晨星:指为数极少。
趋之若骛:比喻很多人争着赶去。
受宠若惊:因为得到宠爱或赏识而又高兴,又不安。
虚怀若谷:容十分谦虚,能容纳别人的意见。
昭然若揭:形容真相全部暴露,一切都明明白白。
三、迁移练习:
姚鼐游泰山,路有树,枝枝相覆盖( ),其叶如盖( )。登之愈难,忆项羽气盖( )世,又登之。见一古物,其文如新无损,盖( )古人遗之。
一、教材经典例句及意义:
(1)轻捷善斗,今始苏耳 (蒲松龄《促织》)
(2)善刀而藏之 (《庖丁解牛》)
(3)素善留侯张良 (司马迁《鸿门宴》)
(4)积善成德 (《劝学》)
(5)不如因善遇之 (司马迁《鸿门宴》)
(6)善万物之得时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
二、成语助记:
独善其身:独,唯独;善,好、维护。原意是做不上官就修养好自身。现指在污浊的环境中能不受干扰地坚持自己的美好品格。也指只顾自身而不管他人。
循循善诱:善,善于;诱,引导、教导。指善于有步骤地引导别人学习。
能言善辩:善,善于。形容能说会道,有辩才。
乐善好施:喜欢做善事,乐于拿财物接济有困难的人。
择善而从:指选择好的学,按照好的做。
多愁善感:形容人思想空虚,感情脆弱。
三、迁移练习:
项伯与张良素善( ),知项王之事,前来告良。沛公善( )假人力,以为战争之胜负,非在兵之利,战之善( ),而在人和。故闻项伯之言,属良善( )待之。后至项王营中,见一厨正解牛,游刃有余,终善( )刀而藏之,顿时善( )其技,欲纳入麾下。
四、高考链接:
(1)[2023·新课标全国Ⅰ卷] 善赏哉,襄子!( )
(2)[2023·新课标全国Ⅱ卷] 以片善而胜无善 ( )
(3)[2021·新高考全国Ⅰ卷] 上善其言,擢为侍御史( )
67.少
一、教材经典例句及意义:
(1)邻国之民不加少 (《齐桓晋文之事》)
(2)山多石,少土 (姚鼐《登泰山记》)
(3)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韩愈《师说》)
(4)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 (苏轼《赤壁赋》)
(5)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兰亭集序》)
二、成语助记:
少不更事:少,年轻;更,经历。年纪轻,没有经历过什么事情。指经验不多。
积少成多:只要不断积累,就会从少变多。
少安毋躁:少,稍微、暂时;安,徐缓、不急;毋,不要;躁,急躁。耐心等待一下,不要急躁。
安老怀少:尊重老人,使其安逸;关怀年轻人,使其信服。
三、迁移练习:
赵国危难,赵太后急,少( )睡眠,朝中少( )长咸集议事。后求救于齐,齐必以长安君为质,太后不肯。大臣谏,赵太后出言必唾其面。大臣患,谏者益少( )。触龙忧,少( )间,仍劝谏,以长安君少( )功之事晓利害,曰“长安君少( ),无寸土之功,国人定少( )之,如此,则忠长安君之人定会加少( )。较之,令长安君出齐有益。”太后以为然,色少( )解。
四、高考链接:
[2023·新课标全国Ⅱ卷] 请君少却( )
68.涉
一、教材经典例句及意义:
(1)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氓》)
(2)涉旬月,迫季冬 (司马迁《报任安书》)
(3)园日涉以成趣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
(4)今少卿抱不测之罪,涉旬月,迫季冬 (《报任安书》)
二、成语助记:
跋山涉水:跋山,翻过山岭;涉水,用脚蹚着水渡过大河。形容旅途艰苦。
涉笔成趣:形容一动笔就画出或写出很有意趣的东西。
长途跋涉:指远距离的翻山渡水。形容路途遥远,行路辛苦。
三、迁移练习:
陶渊明自涉( )仕途,屡有不快,为求心安而辞官归家,日涉( )园庭以冶情,且常驾车以游。一日,遇河,下车徒步涉( )水,亦感快意。
69.胜
一、教材经典例句及意义:
(1)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 (司马迁《鸿门宴》)
(2)刑人如恐不胜 (司马迁《鸿门宴》)
(3)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苏洵《六国论》)
(4)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归有光《项脊轩志》)
(5)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岳阳楼记》)
(6)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齐桓晋文之事》)
二、成语助记:
不胜枚举:胜,尽;枚,个。不能一个个地列举出来。形容同一类的人或事物很多。
引人入胜:胜,佳境,美妙的境界;引,引导。多指山水风景或文艺作品吸引人,引人进入佳境。
不胜其烦:胜,禁得起;烦,烦琐。烦琐得使人受不了。做谓语、状语,指事务繁杂,叫人受不了。
聊胜于无:胜, 超过。聊:略微。比没有要好一点。
哀兵必胜:胜,胜利。后指受欺侮而奋起抵抗的军队,必定能取胜。
三、迁移练习:
古有一男子,才貌俱佳,官至三品,遭人嫉,被贬。心忧,酒醉不胜( )杯杓,至胜( )地,仍不能胜( )心忧,遂发愤,立志定当胜( )于前,无奈天不遂人意,屡受挫折,其心之愤,何可胜( )道也哉!
四、高考链接:
(1)[2023·全国甲卷] 《礼》“老病不止酒肉”,意或不胜丧耳( )
(2)[2020·天津卷] 况其祸有不可胜言者矣( )
70.识
一、教材经典例句及意义:
(1)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论语>十二章》)
(2)默而识之,学而不厌 (《论语》)
(3)汝识之乎 (苏轼《石钟山记》)
(4)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琵琶行》)
(5) 新妇识马声,蹑履相逢迎 (《孔雀东南飞》)
二、成语助记:
博闻强识:指见闻广博,记忆力强。
远见卓识:卓,高超;识,见识。远大的眼光和卓越的见解。
老马识途:识,认识。老马认识曾经走过的道路。比喻有经验的人对事情比较熟悉。
不识时务:指不认识当前重要的事态和时代的潮流。现也指待人接物不知趣。
三、迁移练习:
苏轼至临安,与黄庭坚相识( ),二人同游花山,见一碑石,其上文字犹可识( ),览后,苏轼曰:“吾辈当识( )之。”
四、高考链接:
(1)[2022·新高考全国Ⅱ卷] 臣愚无所识知( )
(2)[2020·江苏卷] 尔当识此意附谱后,绝孙曾他肠,令吾族人得世世食此土,不亦美乎!( )
71.使
一、教材经典例句及意义:
(1)若使烛之武见秦君 (《烛之武退秦师》)
(2) 使之然也 (《劝学》)
(3)不堪母驱使 (《孔雀东南飞并序》)
(4)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苏洵《六国论》)
(5)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 (《屈原列传》)
(6) 试使斗而才 (《促织》)
(7) 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 (《阿房宫赋》)
二、成语助记:
颐指气使:不说话而用面部表情或口鼻出气发声来示意。形容有权势的人随意指挥别人的傲慢态度。做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看风使舵:比喻看势头或看别人的眼色行事。
鬼使神差:使、差,指使。好像有鬼神在差使着一样,不自觉地做了原先没想到要做的事。
三、迁移练习:
燕太子丹使( )荆轲刺秦王。荆轲使( )于秦,见秦王,献图而图穷匕首见。荆轲持匕首刺王,后为王所擒。王曰:“此事由何人使( )? ”荆轲不答,死。杜牧论曰:“使( )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四、高考链接:
[ 2024·新高考Ⅰ卷] 帝以为有广之风,使教射酒泉、张掖以备胡 ( )
72.是
一、教材经典例句及意义:
(1)觉今是而昨非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
(2)是又在六国下矣 (苏洵《六国论》)
(3)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 (《孔雀东南飞并序》)
(4)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
(5) 然是说也,余尤疑之 (《石钟山记》)
二、成语助记:
搬弄是非:搬弄,挑拨。把别人的话传来传去,有意挑拨,或在背后乱加议论,引起纠纷。
莫衷一是:是,对。不知哪个是正确的。形容意见有分歧,不能得出一致的结论。
唯利是图:唯,只有;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图,图谋、追求。只贪图财利,别的什么都不顾。
比比皆是:到处都是,形容极其常见。
三、迁移练习:
敌国入侵,皇上令百姓参战。是( )时,木兰之父年老,不能战。木兰欲替父从军,故女扮男装赴战场。入战场,方知今是( )而昨非。十年之战,得胜归来,人皆赞。
四、高考链接:
(1)[2023·新课标全国Ⅱ卷] 是不欲速战( )
(2)[2023·新课标全国Ⅱ卷] (苻)融亦以为然。遂麾兵却,众因乱而不能止。于是,(谢)玄与谢琰、桓伊等,以精锐八千渡淝水( )
(3)[2023·全国乙卷] 吾是以不乐( )
(4)[2021·新高考全国Ⅰ卷] 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是知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表动则景随矣( )
73.适
一、教材经典例句及意义:
(1)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 (《孔雀东南飞并序》)
(2)处分适兄意 (《孔雀东南飞并序》)
(3)适得府君书 (《孔雀东南飞并序》)
(4)少无适俗韵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5)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苏轼《石钟山记》)
二、成语助记:
无所适从:适,往;从,跟随。不知道依从谁好,不知按哪个办法做才好。
削足适履:适,适合。比喻不合理的牵就凑合或不顾具体条件,生搬硬套。
适可而止:适,正,恰好。到适当的程度就停下来,不要过头。
适逢其时 :适,正,恰好。恰好遇到那个机会。
三、迁移练习:
苏辙自乡适( )临安见兄,路遇一女子,此女始适( )还家门,按乡俗避之。后于临安,兄怪其未允而至,辙曰:“处分适( )兄意,吾已来矣,心安之。”兄邀其赴赤壁游,观美色,叹曰:“此等美色,吾与子共适( )。”
四、高考链接:
(1)[2020·江苏卷] 遍视其囷箧而索然若故,然后乃知太夫人啬腹龟手适舅姑,心力竭矣( )
(2)[2012·四川卷] 玺书至而母适病死,乃上疏恳辞( )
74.书
一、教材经典例句及意义:
(1)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 (林觉民《与妻书》)
(2)乐琴书以消忧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
(3)或凭几学书 (归有光《项脊轩志》)
二、成语助记:
罄竹难书:书,写。形容罪行多得写不完。后泛指事实多,写不完。
焚书坑儒:书,书籍。焚毁典籍,坑杀书生。
奋笔疾书:书,写有力地挥动笔杆迅速书写。
书不尽言:书,信。信中没有把要说的话写完。多用于书信末尾,意谓文词难以充分表达心意。
三、迁移练习:
班固本是一介书生,常购书( )于市肆。逢战事,常以书( )适家,书( )忆家之念。
四、高考链接:
[2024·新高考Ⅱ卷] 令太子为书,卑辞安车( )
75.孰
一、教材经典例句及意义:
(1)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韩愈《师说》)
(2)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成语助记:
患是可忍,孰不可忍:孰,哪个。意思是绝不能容忍。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孰,谁。旧时指一般人犯错误是难免的。
三、迁移练习:
邹忌朝服衣冠,问其妻:“我孰与城北徐公美?”答曰:“汝之美甚,孰( )及君也。”邹忌孰( )视之,自谓其言不实。
四、高考链接:
[2023·新课标Ⅱ卷] 兵有分聚,各贵适宜。前代事迹,孰为善此者?( )
76.属
一、教材经典例句及意义:
(1)屈平属草稿未定 (司马迁《屈原列传》)
(2)属予作文以记之 (范仲淹《岳阳楼记》)
(3)若属皆且为所虏 (司马迁《鸿门宴》)
(4)名属教坊第一部 (白居易《琵琶行 并序》)
(5)然亡国破家相随属 (司马迁《屈原列传》)
(6)本无谋,又非亲属 (班固《苏武传》)
二、成语助记:
前后相属:属, 连接。前后相连。
非君莫属:君,您,表示尊敬对方;莫,没有谁;属,归属,引申为占用。除了您没有谁可以占有。也指只有您来承担此事才能成功。
三、迁移练习:
项羽力大无穷,名属( )天下第一。举大业,属( )者百万。后沛公先入关,恨之。范增献计,属( )其邀沛公至军营,于坐杀之。席间,项王屡举酒属( )沛公。沛公晓其意,乃佯醉归。范增长叹曰:“妇人之仁,吾属( )且为虏矣!”果然,后项王之祸相随属( )。
四、高考链接:
(1)[2023·北京卷] 场渡市集,无不属之豪绅,相沿以为常事矣( )
(2)[2019·全国卷Ⅰ] 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 )
(3)[2019·全国卷Ⅲ] 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于子乎?属之于我乎?( )
(4)[2019· 浙江卷] 属有岛寇事(岛寇事:指倭寇侵扰福建沿海),衽席吏民,调兵食,规摹为一方冠( )
77.数
一、教材经典例句及意义:
(1)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 (姚鼐《登泰山记》)
(2)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苏洵《六国论》)
(3)范增数目项王 (司马迁《鸿门宴》)
(4)不可数计 (林觉民《与妻书》)
(5) 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齐桓晋文之事》)
二、成语助记:
数见不鲜:数,屡次;鲜,新杀的禽兽,引申为新鲜。本指对于常来之客,就不宰杀禽兽招待。后指常常见到,并不新奇。
如数家珍:数,点数;家珍,家藏的珍宝。形容对列举的事物或叙述的故事十分熟悉。
数不胜数:数,点数。数也数不完。
滥竽充数:滥,失实的,假的;充,冒充;数,数目,人数。比喻无本领的冒充有本领的,不好的冒充好的。
数典忘祖:数,列举;典,指历来的制度、事迹。泛指忘掉自己本来的情况或事物的本源。
擢发难数:擢,拔;数,计算。拔下全部头发,难以数清。形容罪行多得数不清。
三、迁移练习:
伶人之技,雕虫小技也。而庄宗即位,独喜伶人。欲战,令伶人察国之财,方知钱财之数( )少矣,于是休养生息,令数( )罟不入池。国力渐富,出征,兵卒百万,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久攻不下,而军心思归,庄宗数( )令伶人压之。且重征百姓之税,每需百姓数( )年之产,终败北。后人叹曰:“事皆有其数( ),然庄宗未知。若庄宗知之,则胜负之数( ),未能易量。”
四、高考链接:
[2022·新高考全国Ⅱ卷] (邓)禹数与语,其人勇鸷有智谋( )
78.率
一、教材经典例句及意义:
(1)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 (贾谊《过秦论》)
(2)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苏洵《六国论》)
二、成语助记:
率兽食人:比喻统治者虐害人民。
草率从事:马马虎虎就处理了。形容办事不认真。
三、迁移练习:
孔子率( )弟子东游,路遇一妇人倒地,遂问弟子何事。子路对曰:“病也。”且率( )尔以草根治。孔子不解。子路曰:“病者,大抵以其根治,病皆好。”颜渊不以为然,驳曰:“如此,病者率( )用草根乃愈;然病者或死,则何如?”
四、高考链接:
(1)[2023·全国乙卷] 曹人闻之,率其亲戚而保釐负羁之闾者七百余家( )
(2)[2020·天津卷] 尤当砥砺表率( )
79.说
一、教材经典例句及意义:
(1)秦伯说,与郑人盟 (《烛之武退秦师》)
(2)范增说项羽曰 (司马迁《鸿门宴》)
(3)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琵琶行》)
(4) 是说也,人常疑之 (《石钟山记》)
(5)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学而》)
二、成语助记:
自圆其说:指说话的人能使自己的论断或谎话没有漏洞。
道听途说:道、途,道路。指没有根据的传闻。
口说无凭 :单凭口说,不足为据。
痴人说梦:比喻凭借荒唐的想象胡言乱语。
不由分说:不容人分辩解释。
道听途说:泛指没有根据的传闻。
异端邪说 :指和正统思想不同的有害的学说。
三、迁移练习:
柳宗元为官,人常讥其说( )。后贬于永州,见一少年捕蛇,二人互说( )心中之事。少年说( )。柳宗元说( )少年弃捕蛇之事,而少年不从。
四、高考链接:
(1)[2022·新高考全国Ⅰ卷] 魏王大说曰( )
(2)[2019·全国卷Ⅱ] 吾以强国之术说君( )
80.私
一、教材经典例句及意义:
(1)欲苟顺私情 (李密《陈情表》)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
(3)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 (司马迁《鸿门宴》)
二、成语助记:
徇私舞弊:徇,曲从;舞,舞弄,耍花样。为了私人关系或谋取私利而用欺骗的方法做违法乱纪的事。
窃窃私语:背地里小声说话。
结党营私(私利) :坏人集结在一起,谋求私利,专干坏事。
假公济私:假借公家的名义,谋取私人的利益。
乌鸟私情:比喻侍奉尊亲的孝心。
三、迁移练习:
李白与高力士有隙,唐玄宗之妃杨玉环私( )力士,力士请玉环害李白。李白之友闻之,私( )见白于夜并告之以事。白曰:“无妨,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 )仇也。
试题word版及答案下载地址
微信扫码分享
站长推荐
必背120个文言实词(81-120)(word试题+答案)
所属栏目:专题训练必背120个文言实词(41-80)(word试题+答案)
所属栏目:专题训练必背120个文言实词(1-40)(word试题+答案)
所属栏目:专题训练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理解性默写测试(word试题+答案)
所属栏目:专题训练高二选择性必修上中下三册理解性默写(word试题+答案)
所属栏目:专题训练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理解性默写测试(word试题+答案)
所属栏目:专题训练高一必修下册理解性默写汇编(word学生版+教师版60题)
所属栏目:专题训练《红楼梦》常考题型大全(word试题+答案)
所属栏目:专题训练2025届各地理解性默写题汇编
所属栏目:专题训练高考语文易错易考错别字考前必刷题
所属栏目:专题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