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高考新课标I卷作文详解
【2025年高考作文全国一卷原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他想要给孩子们唱上一段,可是心里直翻腾,开不了口。——老舍《鼓书艺人》(见全国一卷阅读II)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艾青《我爱这土地》
我要以带血的手和你们一一拥抱,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穆旦《赞美》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附老舍的《鼓书艺人》中“他想要给孩子们唱上一段,可是心里直翻腾,开不了口”这一句的原文上下文:
宝庆没儿子,他喜爱男孩胜过女孩。看到这些一身煤烟的可怜孩子多一半是男孩,他觉着心疼。看着他们,他的大圆眼忽然潮润起来。想起他说过的那些动人心弦的故事,他体会得出这些可怜的小家伙在大乱中失去爹娘时的那份伤心劲儿。他也想象得出他们怎样没衣没食,挨饿受冻,从上海、南京一路捱过来,现在又往四川奔。
他希望能拿出三、四百个热腾腾的肉包子来,给这些面带病容的黑乎乎的小宝贝儿吃。可是有什么法子呢,他什么也拿不出。他仅有的一点宝贵财产就是他的三弦和大鼓,都交给船长保管了。
他想要给孩子们唱上一段,要不就讲几个故事。可是他心里直翻腾,说不出口。他跑江湖卖唱,多年学来的要来就来的笑容和容易交朋友的习惯,在这些遭难的孩子面前,一点也使不上。不行,不能拿出戏台上那一套来对待他们。他一言不发,傻里傻气地站着发楞。突突冒烟的烟囱里落下来的黑煤灰,在他那没戴帽子的秃头上,慢慢地积了厚厚的一层。
看见这些孩子,他想起了他的养女秀莲。他买她的时候,她刚七岁。卖她的是一个瘦男人,自称是她的叔叔,拿去二十块现大洋。她那时看起来就和这些孩子们一样——病病歪歪的,那么脏,又那么瘦,他真怕她活不长。
那就象是昨天。现在她可是已经十四岁了。他不知道她是否还记得她的亲爹娘。她当真拿他当亲爸爸吗?她会让个有钱人拐去当小老婆,还是会自个拿主意嫁一个自己可心的人呢?他常常在心里嘀咕这些事儿。
他的买卖、他的名声、他全家的幸福,都和秀莲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当然她还只有十四岁,什么都不懂。可是她不能老是十四岁,要是她出了什么事儿,他全家都得毁了。
他全家么?他一想起他们,脸上就浮起一丝苦笑。他那不中用的大哥,老是喝得醉醺醺的老婆,还有那蠢闺女大凤!怎么能不让秀莲从这样一个家里跑掉?
听见下面甲板上传来欢呼声,他象从梦中醒来,往下看。乘客们都在高兴,因为船已经驶过了最后一道险滩。两岸只有平缓的山坡,江面变得又开阔,又平静。小小的白色汽船在找地方歇口气。它象个精疲力竭的老妇人,慢慢地,疲乏地驶向沙滩,它实在需要休息一下了。船抛了锚。岸上有几间苇子和竹子搭的小屋。。
【分析】
这是一则读写结合+多则材料的新材料作文,选取了三则风格各异却又在精神内核上紧密相连的文学材料,适合用求同存异法去审题立意。
材料为考生搭建起一座通往历史、现实与情感世界的桥梁,充分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思维拓展、情感体悟与文字表达能力。
一、命题背景:呼应时代与文学经典传承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与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在这样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时间节点,本题所选三则材料均与抗战有关,紧扣时代主题,引导考生回顾历史、铭记历史,从历史中汲取精神力量,思考民族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从文学角度看,试题强调文学经典的浸润作用,老舍的《鼓书艺人》、艾青的《我爱这土地》、穆旦的《赞美》都是中国现代文学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命题者通过对经典文学作品的引用,旨在考查学生对经典的阅读与理解,鼓励学生从审美体验出发,进行归纳联想,提升文学素养与人文情怀。在数智化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模式都受到了巨大冲击,而本题聚焦情感体验、积淀沉潜、实践参与等无法被人工智能取代的品质,考查考生的思辨深度,彰显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引导学生在科技浪潮中,不忘对人性、对历史、对社会的深度思考。
二、材料分析:挖掘文字背后的民族精神内涵
(一)老舍《鼓书艺人》材料剖析
“他想要给孩子们唱上一段,可是心里直翻腾,开不了口”,这一材料节选自老舍反映抗战时期传统艺人追求新生活的长篇小说《鼓书艺人》。此句看似简单,实则蕴含着复杂的情感与时代背景。在抗战时期,社会动荡不安,百姓流离失所,孩子们处于苦难之中。方宝庆想通过唱鼓书给孩子们带来些许慰藉,可内心的悲痛、对战争的愤怒、对未来的迷茫等诸多情绪交织在一起,让他“心里直翻腾”,难以开口。这体现了个体在民族苦难面前的无力感与责任感的冲突,也反映出传统艺人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对精神传承的渴望。从这一材料出发,考生可以深入挖掘个体在大时代背景下的情感困境、心理变化,以及小人物所蕴含的坚韧与善良,坚强与温情,思考个体与时代的紧密联系。
(二)艾青《我爱这土地》材料剖析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句诗出自统编教材九年级上册诗歌单元的篇目《我爱这土地》,体现了教考结合的一个新的特点,即高考题和初中课本结合,这一趋势特点在今年的八省联考已有体现。2025八省适应性考试(云南和青海卷)作文“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来自初中课文《敬业与乐业》,作者梁启超。
艾青以鸟自喻,即便喉咙嘶哑也要歌唱,表达了对祖国深深的眷恋和对侵略者的无比愤恨。鸟象征着每一个热爱祖国的中华儿女,在国土沦陷、民族危亡之际,哪怕力量微薄,哪怕历经磨难,也要为祖国发出抗争的声音,奉献自己的一切。这一材料情感炽热、直白,考生可以从爱国情怀、奉献精神、不屈意志等角度展开联想,思考在抗战时期以及当下,这种精神的具体体现与重要意义,将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
(三)穆旦《赞美》材料剖析
“我要以带血的手和你们一一拥抱,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此句直接指向民族新生,意思清晰明了。穆旦在抗战时期,目睹了民族的苦难与觉醒,以饱含深情与力量的文字,展现出一个民族在经历战火洗礼后的顽强崛起。“带血的手”象征着民族在抗争过程中所遭受的巨大伤痛,“一一拥抱”则体现了民族内部的团结与相互扶持,“一个民族已经起来”是对民族觉醒、抗争精神的高度赞美与肯定。考生可以从民族觉醒、团结奋斗、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发展等方面立意,结合历史事实与当下社会发展,探讨民族精神在不同时代的价值与作用。
三、写作思路:搭建从材料到观点的逻辑桥梁
(一)确定文体与整体框架
议论文:若选择议论文,可采用“总-分-总”结构。开篇通过对三则材料的简要分析,引出中心论点,如“在民族的苦难与复兴历程中,个体的情感与行动铸就了伟大的民族精神/民族魂”。中间部分分论点论述,比如从个体在苦难中的坚守(结合《鼓书艺人》材料)、爱国情怀的力量(结合《我爱这土地》材料)、民族觉醒与团结的意义(结合《赞美》材料)等角度展开,每个分论点都要结合材料进行深入分析,并列举相关历史事例或现实案例加以论证。结尾部分总结全文,升华主题,强调民族精神对当下社会发展以及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发出呼吁。
记叙文:可以以一个故事为主线,将三则材料所体现的精神融入其中。比如讲述一位抗战时期的老艺人,在战火纷飞中坚持为孩子们表演鼓书(呼应《鼓书艺人》),他怀着对祖国的热爱(呼应《我爱这土地》),与周围的人一起为民族的解放而努力,见证了民族的觉醒与崛起(呼应《赞美》)。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细节描写,展现故事的发展与人物的情感变化,结尾点明故事所蕴含的民族精神。
抒情文:围绕三则材料所传达的情感,以情感线索贯穿全文。从对民族苦难的悲痛之情写起,结合《鼓书艺人》中个体的无奈与挣扎;接着抒发对祖国深深的热爱,如同《我爱这土地》中鸟儿对土地的眷恋;最后表达对民族崛起的赞美与自豪,如《赞美》中所展现的民族新生。在抒情过程中,可运用排比、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二)紧扣材料与拓展延伸
紧扣材料:写作过程中要时刻回扣材料,不能脱离材料空谈。比如在论述个体在苦难中的坚守时,要具体分析《鼓书艺人》中“他”的心理活动与行为动机,以此为基础展开论述。在记叙文或抒情文中,也要将材料所体现的情感与故事、情感表达紧密结合,使材料成为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
拓展延伸:在紧扣材料的同时,要善于拓展延伸。可以结合抗战时期的其他历史事件、人物事迹,如狼牙山五壮士、白求恩大夫等,进一步丰富文章内容,增强论证或抒情的力度。也可以联系当下社会现实,如在抗击疫情中展现出的民族凝聚力、在科技创新中体现的奋斗精神等,体现民族精神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发展,使文章具有现实意义。
四、立意方向:多元视角下的深度思考
(一)民族苦难与复兴
从三则材料中可以深刻感受到抗战时期民族所遭受的苦难,以及在苦难中不断抗争、走向复兴的历程。考生可以以此为立意方向,探讨民族苦难对民族精神的磨砺作用,分析民族复兴背后无数个体的努力与奉献,思考如何从历史中汲取力量,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比如论述在抗战时期,正是无数像鼓书艺人这样的普通人的坚守,像艾青、穆旦这样的文人的呐喊,以及全体中华儿女的团结奋斗,才使中华民族在苦难中浴火重生,取得了抗张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取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等等。而在当下,我们更应传承这种精神,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拼搏。
(二)个体与集体(国家民族)
《鼓书艺人》中的个体想要为孩子们带来温暖,《我爱这土地》中个体以鸟自喻为祖国歌唱,《赞美》中个体与民族紧密相连,都体现了个体与集体(国家民族)的关系。考生可以从这一角度立意,分析个体在集体中的价值与作用,探讨集体对个体的影响,以及如何实现个体与集体的和谐统一。例如,在抗战时期,个体的爱国行为汇聚成强大的集体力量,推动了民族解放事业的发展;而集体的奋斗目标也赋予个体生命以意义,激励个体不断前行。在当今社会,同样需要个体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相结合,为集体的进步贡献力量。
(三)平凡与伟大
鼓书艺人是平凡的民间艺人,鸟是平凡的生物,但他们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却展现出伟大的精神。考生可以从平凡与伟大的关系入手立意,阐述平凡人在平凡岗位上,通过坚守与奉献,也能创造出伟大的业绩,实现人生的价值。比如,在抗战时期,无数像鼓书艺人这样的平凡人,用自己的方式为抗战胜利贡献力量,他们的行为看似平凡,却蕴含着伟大的民族精神;在现代社会,快递员、清洁工等平凡岗位上的工作者,也在通过自己的努力,为社会的运转贡献力量,同样值得赞美与尊重。今年春晚,邀请了很多普通人上春晚,也正是缘于此。
(四)对祖国与人民的热爱
三则材料都饱含着对祖国与人民深深的热爱之情。考生可以围绕这一情感立意,深入探讨爱国/家国情怀的内涵、表现形式以及在不同时代的重要性。可以分析在抗战时期,爱国/家国情怀如何激发人们的抗争意志,在和平年代,爱国情怀又如何体现在日常工作与生活中,如何通过实际行动表达对祖国与人民的热爱。例如,努力学习、敬业奉献、关心他人等都是爱国情怀的具体体现,每个人都可以在自己的生活中践行爱国精神。
(五)苦难与希望
抗战时期,无疑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最苦难时期,但在苦难中也孕育着希望。考生可以从苦难与希望的辩证关系立意,论述苦难是如何磨砺人的意志,激发人们对希望的追求,以及希望又是如何支撑人们战胜苦难的。比如,《鼓书艺人》中的艺人在苦难中仍想为孩子们带去希望,《我爱这土地》和《赞美》都在表达对祖国未来的希望。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会面临各种困难与挫折,要学会从历史中汲取力量,在苦难中坚定信念,追逐希望。
(六)历史与未来
通过对三则抗战时期材料的思考,考生可以将目光投向历史与未来的关系。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传承民族精神,是为了更好地走向未来。可以探讨如何以史为鉴,在新时代传承和发扬抗战精神,推动社会进步,实现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比如,回顾抗战时期的历史,我们深知和平的来之不易,在未来的发展中,更应珍惜和平,维护世界和平;同时,要将抗战时期的奋斗精神、创新精神等运用到科技创新、社会建设等领域,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2025年高考作文新课标Ⅰ卷命题紧密结合时代背景与文学经典,材料内涵丰富,写作思路与立意方向多元,为考生提供了广阔的写作空间,旨在考查学生的综合素养与对时代、社会、历史的深度思考能力。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试题的设计也正是“民族魂”的语文表达!
【参考立意】
1.以炽热之声,诉家国深情
2.苦难时代,个体的精神坚守与家国情怀
3.平凡人,平凡身躯里的民族大义
4.以爱国情怀,折射民族的灿烂光辉
5.从历史到现实:抗战精神/民族魂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创新实践
6.不忘民族苦难记忆,勇担时代赋予的责任与担当
7.困境中不屈服的抗争精神,是勇气和担当,更是民族屹立的根于魂
8.以你我的赤子之心,共筑中华民族的复兴之魂
202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教育部教育考试院命制的语文作文试题共2道。试题贯彻落
【写作锦囊】
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教育强国”和“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论述精神,聚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点考查语文素养、时代意识与家国情怀,激发好奇心与想象力,鼓励个性化表达,助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坚持价值引领,紧扣时代脉搏。
全国一卷作文题“民族魂”围绕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主题,从国家苦难的文学记忆出发,指向可歌可泣的民族新生,引导考生在情感层面与民族魂、时代精神同频共振。全国二卷作文题“梦的赠予”鼓励考生“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引导考生观察生活与关心他人,思考个人与时代、社会之间的关联,为中国梦增添强大的青春能量。拓宽思考空间,鼓励个性表达。作文题贴近考生生活,每道题可写的空间与切入角度都很多,考生既可以书写时代主题,也可以从自身生活经验谈起。材料指向既是想象的,又是现实的,由现实展开想象,由想象观照现实,为考生打开审题立意的多维度空间。
注重情感体验,彰显以人为本。作文题的材料分别选择现代诗歌与古代诗歌,文字简洁,意蕴丰富。两道试题均强调文学经典的浸润作用,引导考生从审美体验出发,归纳联想,或生动记叙,或深入论证。在数智化时代,试题聚情感体验、积淀沉潜、实践参与等无法被人工智能取代的品质,考查考生的思辨深度,彰显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
写作门槛不高,难度梯度合理。2025年高考两道作文试题精心选材,言意赅不在审题立意上设置门槛。不同水平的考生结合日常阅读、历史感悟、生活体验或社会议题都能找到写作的切入点,都有话可说:但逻辑清晰、表达真诚、语言流畅的考生会脱颖而出。
试题通过开放性设问与多元评分标准,打破“唯模板”“唯套路”的应试怪圈。例如1卷“民族魂”一题,既认可考生对抗战历史的纵深挖掘,也鼓励从当代青年视角重构英雄叙事;2卷“梦的赠予”则允许考生以科幻想象勾连现实理想,或以生活琐事折射时代脉动。这种评价导向,既呼应新课标“任务驱动型写作”的教学要求,也为批判性思维、创新性表达预留空间,真正实现“以考促教”的良性循环。
展望未来备考趋势,师生需在夯实文学基础的同时,强化“大历史观”与“大时代观”的融合意识。一方面,深度挖掘教材中《红岩》《荷花淀》等红色经典的精神内核,建立“文学形象—历史现场—当代价值”的认知链条;另一方面,关注文化传承发展工程、中国式现代化等时代议题,让历史记忆与现实思考在写作中形成共振。如此,方能在“知识、能力、价值观”的立体考查中从容应对,以文载道,以笔铸魂。具体而言,需要重点关注的方向如下:
1.教考结合方向
教材知识关联:作文题的材料二来自教材中的艾青《我爱这土地》,这体现了高考作文与教材的紧密联系。考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对教材中的文学作品进行了深入学习,了解作品的背景、主题、情感等,能够更好地理解作文材料的内涵,进而从教材中汲取写作灵感和素材。例如,可以借鉴艾青诗歌中对祖国炽热的爱、对土地的深情等情感表达,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使文章更具深度和感染力。
学科素养融合:试题重点考查语文素养,包括语言表达能力、文学鉴赏能力、思维能力等。要求考生从文学作品中感受民族魂,理解民族苦难与复兴、个体与集体等关系,这需要考生具备良好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是对语文综合素养的全面考查。同时,引导考生在情感层面与民族魂、时代精神同频共振,也涉及到对考生价值观的引领,体现了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将语文教育与思想教育相结合。
2.热点关注方向
历史热点:围绕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主题,从国家苦难的文学记忆出发,指向民族新生。这是对历史热点的关注,引导考生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视和平。考生需要了解抗战时期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英雄人物等,才能更好地理解材料,把握作文的立意方向。
时代精神:试题引导考生思考民族魂与时代精神的关系,民族魂在当代的传承与发展。在当今时代,我们依然需要弘扬抗战精神,如爱国主义精神、团结协作精神、坚韧不拔精神、长征精神和愚公精神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3.读写结合方向
加强阅读:1卷体现了读写结合紧密的特点,我们多读经典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不仅要阅读现代文学作品,还要涉猎古代文学、外国文学等,拓宽阅读视野。通过阅读,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语言表达和思想内涵,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读后要有思考和相应的写作。
专项训练:针对不同的文体和题型进行专项的读写结合训练,注重审题立意的训练,提高准确把握题目要求的能力,避免偏题跑题。此外,还可以进行限时写作训练,提高写作速度和效率,适应高考的时间要求。还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当下社会现实,思考民族精神在当代社会中的体现和意义的专项训练。鼓励学生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从身边的人和事中发现民族魂的影子,使文章更具时代感和现实意义。例如,可以关注身边的志愿者活动、爱国主题的文化活动等,从中汲取写作灵感,展现民族精神在当代的传承与弘扬。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