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E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写作专区 > 学生作品

学生作品

又是一个桂花飘香的日子

分享:曹原 12-29 学生作品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留言

又是一个桂花飘香的日子。

记忆的闸门在如潮的桂花香的摩挲下缓缓地打开了。

我——一位已迈过知天命门坎的洋县中学的老师,此时仿佛又回到了83-86年那段青春的岁月。公元一九八三年的九月,我一个离县城30多里地的乡下的孩子有幸考入了洋县中学,在这里开始了三年美好的高中生活。那时的我们真穷呀,可那时的我们却又是那样的年轻,那样的富有朝气。

那时的洋县中学是那样的朴实,那样的纯净,那样的清雅,就像一首田园诗。

那时的学校古朴、沧桑。那时的学校大门古色古香,大门上的门楼檐牙高啄、钩心斗角,门上的红漆已有些斑斑驳驳;那时的教室矮矮的,一排一排的,青砖青瓦,檐坎都是青一色的长方形石条铺成的;那时的大成殿破旧、森然,我们在的时候,大成殿做成了阅览室,学生在其间读书,静悄悄的,唯有孔夫子老先生飘然穿梭其间......

忘不了那花香扑鼻的桂花院。一株参天的桂花树矗立其间,浓密的树荫犹如擎天的大伞,每到八九月间,那香气真醉人啊!树下一方青石,周围几个石凳,空闲的时候,老的少的聚在这儿,对弈一盘,少的那样的专注,老的又是那样的悠然自得,对弈间时不时抿一口清茶,羡煞人也。小而巧的院落,碎石子铺成的小路,七八间小小的青砖瓦房,几畦菜园子,几只啄食的小鸡......不是陶渊明笔下的农家田园又是什么?

院中角落里住着一位老校工,烧锅炉的,个子不高也不矮,胡子拉碴的,硬硬的,一脸的严肃,可“凶”了。他管学校一千多人口的用水。那时的冬天真冷,老校工想为学校省煤钱,常把温水烧得像冷水一样。早晨起床洗脸时,我们就常常以泡面糊糊为借口接开水,偷偷摸摸地倒进温水中洗脸。(那时开水是受限制的,洗脸不能用)

刚倒进去,就听一声怒吼:“洗脸还要用开水?你是哪个班的?”糟了,老水工发现了,我们只好不停地告饶......

那时的面糊糊真香啊!那是妈妈用米、面做成的,把米、面炒熟,然后用手推磨不停地磨,磨成后,面粉状的,细细的,散发着甜甜的香味。用老水工师傅烧的滚烫的开水一冲,同时用筷子飞快地搅动,一碗香甜可口的早饭就做成了,这样就节约了3分钱——搭饭的钱。

那时,国家和我们的小家都穷啊,老师的工资二三十元钱,要养活一大家人的。那时,我们学生要从家里拿米(米有时是从邻居家借来的,家里收的米不够吃),在学校灶上搭饭,搭一份饭3分钱。

院中还住着一位风韵犹存的老婆婆,据说,她是从一个名牌大学毕业的,为支援我们西北地区而来的。一次她给学生们做实验,出了事故,受了惊吓,疯了。每天,薄暮时分,她常常巍颤颤地迈着细碎的步子吆喝着她养的几只小鸡,唤他们归巢。

忘不了那鹅卵石铺就的小路,有一丈阔,在一排老师的宿舍后,另一边紧挨着我们的教室。修路师傅的手可真巧,把小路铺成了各种各样的图案,有碟子形的,有金鱼形的,有小鸟形的......有月光的晚上,踩在上面,是那样的幽,又是那样的静。每到春天,石缝间常不经意间冒出一些小草,非常柔弱的样子,但又是那样的青,让人不能不感叹生命力的顽强。

三五之夜,月明星稀,下学了,喧嚣了一天的校园安静了下来,鹅卵石铺就的小路边老师们宿舍的窗户上又透出了温馨的光。窗外,常有几个学生借着灯光在夜读,声音轻轻的,生怕打扰了已劳累了一天的老师,而此时老师们却正在灯下或批阅着我们的作业或备着明天的课。

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夜,我正在班主任老师窗外鹅卵石路上奋力地读书,肚子饿得咕咕地叫,没法啊,农村的孩子不拼命学习不行啊,都想挤过那个“独木桥”,穿上皮鞋(那时只有公家人穿皮鞋),脱掉农皮。突然,窗户打开了,“xx,你还在读书。肚子饿了吧,来,过来,吃一个红苕。”班主任老师吃力地撑着身子,手伸在窗外,手中一个冒着热气的红苕......

后来,我大学毕业回到了母校,可我的班主任老师却走了,永远地走了,走的那天,我送了他好远好远

......

忘不了,那整整一间的大大的通铺,八九个学生住在一起,一人只有一尺宽的床铺。

忘不了,那低矮的破旧的学校大灶,热热的面皮,五分钱一碗的菜汤,漂着几滴油花。

忘不了,那灯火通明的教室,每到夜晚,那可是那时我们这个小县城里最美的夜景。

忘不了班主任张士元老师,他是全国模范班主任,每天天蒙蒙亮,宿舍楼前,“马涛、xx,起床了”,那声音韵味悠长又宏亮全校的住宿生都能听到。

有位哲人说:“有记忆才有幸福,记忆有多大,幸福就有多大。”又是一个桂花飘香的日子,转眼间昔日的年青学子已变成了知天命的老人。在这个桂花飘香的日子里,想起了这么多“我和洋县中学的故事”,沉浸在其中,真幸福啊!

谨以此文敬献给我的母校,敬献给母校九十华诞的庆典,愿母校的桂花香香飘万里,香飘万年。


阅读全文
又是一个桂花飘香的日子

微信扫码分享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