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Ⅰ卷 阅读题 (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3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4题。
材料一:逻辑不仅是一门独特的科学,还是一门奇异的艺术。科学在知的方面使理性臻于完善,艺术在行的方面使理性臻于完善。从这一意义上讲,逻辑的目的就是艺术的目的。然而,除非逻辑既是一门艺术,同时又是一门科学,否则这一目的是不能达到的。人类理智的本性就是要成为理性。对于人来说,理智生活是一种发展着的东西。理性并非意味着不会犯错。人类理性的活动是推演性的,而推演活动又是一种生产性的或构造性的,理性并不保证它在生产或构造或构成中不会出错,相反,它可能会做出错误的定义或划分,推理会出现瑕疵,思想会产生混乱。自在的理性需要一种逻辑的力量来克服它的这种先天的不确定性,从而使理性的德行日臻完善。从这种意义上说,逻辑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
逻辑不仅是科学,是艺术;还是一种精神,一种理性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激发、促进、鼓舞和驱使人们将人类的思维运用到最完善的程度,并尽其所能地去探求和确立已经确立的知识的最深刻和最完美的内涵。公理化的逻辑体系表达出人类对臻至完善的理论所应当具有的形态的认识和向往。其中,逻辑公理的选择体现出人们对理论本身的最深思熟虑的判断和洞察力。逻辑规则和定义体现出人们为追求无可置疑的结论而对推论施加的严苛条件。推理链条的环环相扣反映出人们对思维编织的精细严密的要求。从公理出发,一些简单的定理立刻就能得到证明,这些定理进而成为那些更深奥的定理的基石。这样,一座精美的大厦就严密地建立起来了。可以想象,如果一个理论将其中所有的论证一一抽出,那么这一理论就会因只剩下一堆描述性语句而坍塌,理论的结构性力量和活力由此丧失殆尽。而一个确立了逻辑有效性的理论则意味着它获得了一种逻辑的品行。它因逻辑而变得简洁、精美、严格、强大,内部和谐,外部精巧、经久耐用。
逻辑能力是存在于人的大脑中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是在人的成长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由于这种能力是通过对世界的领悟内化而成的潜在逻辑,因此它具有某种“自然习得”甚至“与生俱来”的性质。但它同时也具有模糊性、直觉性和不确定性,要使这种潜在的逻辑发展成为一种具有深刻性、确定性、批判性和反思性,在语言表达上具有清晰性、规范性、一致性和相干性的显逻辑,就需要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进行强化逻辑训练。
(摘自朱建平《逻辑:一种文化和精神》,有删改)
材料二:语言和逻辑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语言运用的艺术,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逻辑的制约。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语言运用的艺术,在某些情况下,又是可以突破逻辑规律的框框的,这不仅无碍于语言运用的正确,而且反而使得语言运用收到更好的艺术效果,这就是“无理而妙”。
早在梁朝,刘勰在谈到“夸张”的时候,就明确指出其“无理而妙”的效果:“辞虽已甚,其义无害。”宋人严羽云:“诗有别趣,非关理也。”这些都说明在某种场合,“不合逻辑”的语言有时比合于逻辑的语言更有力量,而诗人的语言往往是新鲜奇特的,不能用常理来衡量。鲁迅说,“诗歌不能凭仗了哲学和智力来认识,所以感情已经冰结的思想家,即对于诗人往往有谬误的判断和隔膜的揶揄”。
值得注意的是,“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同样得到了逻辑学界的认可和重视。“无理而妙”是反逻辑的,而创造、赏析它,却又离不开正确运用逻辑思维的智慧和能力。《西厢记》中《长亭送别》一折写道: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从事理上说,“晓来谁染霜林醉”问得稀奇,“总是离人泪”答得更是不近情理。然而,从艺术上说,这一问一答,是最近乎情,是最合乎理的。因为它把人情移用于事物,形象逼真地表达了主人公缠绵悱恻的离情别绪。这段文字,堪称“无理而妙”的上品。不过,我们细想一下,这“无理”之中,也仍然有“有理”之处。“眼泪”是液体,故可用之“染”物;“霜林”是“红”的,故是被“染”的。假如无此二者,这里要表现的离情别绪,恐怕也就失去了必要的依托,或者竟一变而为“无理而不妙”了。可见“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归根到底是有其深邃的逻辑基础的,只不过是在逻辑的基础上加上感情的色彩、想象的因素,离开了这种深邃的逻辑基础,人们创造、赏识“无理而妙”的智慧和能力,也就无从发挥了。
(摘自张炼强《修辞艺术探新》,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从某种意义上讲,逻辑的目的就是艺术的目的,必须在逻辑同时是科学和艺术时,这一目的才能实现。
B.理性推演活动在生产或构造或构成中会做出错误的定义或划分使推理出现瑕疵。
C.具有逻辑有效性的理论因逻辑而变得简洁、精美、严格、强大,内外和美。
D.语言和逻辑密不可分,语言运用的艺术,既受到逻辑的制约,又可以突破逻辑的拘囿。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有的人具有较强的逻辑能力,因为他在成长过程中逐步形成了潜在的逻辑能力,这种能力具有“自然习得”甚至“与生俱来”的性质。
B.所谓“无理而妙”,就是指语言运用艺术在某些情况下,突破了逻辑规律的框框,使语言运用收到更好的艺术效果。
C.材料二中写鲁迅的话是为了正面证明“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已经得到了学者的认可和重视。
D.人们要发挥出创造、赏识“无理而妙”的智慧和能力,需要在逻辑的基础上加上感情的色彩、想象的因素。
3.下列选项中的诗句,不能体现“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的一项是( )(3分)
A.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宋·苏轼《江城子》)
B.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 (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C.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饮三百杯。 (唐·李白《将进酒》)
D.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诗经·无衣》)
4.文本一和文本二对逻辑的理解各有侧重,请结合文本进行简要分析。(4分)
5.材料二认为,语言和逻辑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中国一些古诗词作品作为一种语言表达艺术,也因为蕴含着逻辑推理而别有理趣,如王安石《登飞来峰》“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中第三、四句就包含着一个省略三段论推理。请仿照下面示例,将这个省略三段论推理完整表达出来。(4分)
示例:文中的“‘眼泪’是液体,故可用之‘染’物”。
大前提:所有的液体,都是可以用之染物的。
小前提:离人泪是液体。
结论:离人泪是可用之染物的。
仿写: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大前提:
小前提:
结论: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6~9题。
没有被斗败的人(节选) 海明威
公牛追着帆布,刚冲了一半,就停了下来。它又采取守势。曼纽尔拿着剑和红巾,朝它走去。曼纽尔在它面前挥动红巾。公牛就是不冲。
曼纽尔侧身朝着公牛,顺着下垂的剑锋瞄准地方。公牛一动不动。仿佛站在那儿死掉了,再也不能向前冲似的。
曼纽尔踮起脚尖,顺着钢剑瞄准,猛扎下去。
又是一下冲撞,他只觉得自己给猛的一下顶了回来,重重地摔倒在沙地上。牛在他上面。曼纽尔躺在那儿,像死了似的,头伏在胳臂上,牛在抵他。抵他的背,抵他那埋在沙土里的脸。牛角抵穿他的一个袖子,牛把袖子扯了下来。曼纽尔把袖子给挑了起来甩掉了,牛便去追披风。
曼纽尔爬起身,找到剑和红巾,用拇指试了试剑头,跑到围栏那儿去换一把剑。
牛站在那儿,在一场搏斗以后,又变得迟钝和发呆了。
曼纽尔拿着红巾朝它走去,挥动红巾。牛没有反应。他在牛嘴跟前把红巾从右到左,从左到右地摆动。牛用眼睛盯着红巾,身子跟着红巾转动,可是它不冲。
曼纽尔着急了。除了走过去,没别的办法。又快又准。他侧着身子挨近公牛,把红巾横在身前猛地一扑。他把剑扎下去的时候,身子往左一闪避开牛角。公牛打他身边冲过去,剑飞到了空中,在弧光灯下闪闪发光,带着红把儿掉在了沙地上。
曼纽尔跑过去,捡起剑。剑折弯了,他把它放在膝头上扳扳直。
他朝牛奔过去。他从手里拿着披风站在那儿的埃尔南德斯面前经过。
“它全身都是骨头。”那小伙子说。
曼纽尔点点头,一边擦擦脸。他把血污的手帕放进口袋。
公牛就在那儿。它现在离围栏很近。该死的牛。也许它真的全身都是骨头。也许没什么地方可以让剑扎进去。没地方?他偏要扎进去让他们瞧瞧。
他挥动着红巾试了试,公牛不动。曼纽尔像剁肉似的把红巾在公牛面前一前一后地挥动着。还是一动不动。
他收起红巾,拔出剑,侧身往牛身上扎下去。他感到他把剑插进去的时候,剑弯了,他用全身力量压在上面,剑飞到了空中,翻了个身掉进观众当中。剑弹出去的时候,曼纽尔身子一闪,躲开了牛角。
黑地里扔来的第一批坐垫没打中他。接着,有一个打中他的脸,他那血污的脸朝观众看看。坐垫纷纷扔下来,散落在沙地上。有人从附近扔来一个空的香槟酒瓶。它打在曼纽尔的脚上。他站在那儿望着扔东西来的暗处。接着从空中呼的一声飞来一样东西,擦过他身边,曼纽尔俯身把它捡起来。那是他的剑。他把剑放在膝头上扳扳直,然后拿着它向观众挥了挥。
“谢谢你们,”他说,“谢谢你们。”
呸,这些讨厌的杂种!讨厌的杂种!他跑的时候,脚底下给一个坐垫绊了一下。
公牛就在那儿。跟以前一样。好吧,你这讨厌的、可恶的杂种!
曼纽尔把红巾在公牛的黑嘴跟前挥动着。
牛一动不动。
你不动!好!他跨前一步把杆子的尖头塞进公牛的潮湿的嘴。
他往回跳的时候,公牛扑到他身上,他在一个坐垫上绊了一下,就在这时候,他感到牛角抵进了他的身子,抵进了他的腰部。他双手抓住牛角,像骑马似的往后退,紧紧抓住那个地方。牛把他甩开,他脱身了。他就一动不动地躺着。这没关系。牛走开了。
他站起身来,咳嗽着,感到好像粉身碎骨,死掉了似的。这些讨厌的杂种!
“把剑给我,”他大声叫道,“把那东西给我。”
埃尔南德斯拿着红巾和剑过来。
他用胳臂搂着他。
“上医务所去吧,老兄,”他说,“别做傻瓜了。”
“走开,”曼纽尔说,“该死的,给我走开。”
他挣脱了身子。埃尔南德斯耸耸肩膀。曼纽尔朝公牛奔去。
公牛站在那儿,庞大而且站得很稳。
好吧,你这杂种!曼纽尔把剑从红巾中抽出来,用同样的动作瞄准,扑到牛身上去。他觉得剑一路扎下去。一直扎到其护圈。四个手指和他的拇指都伸进了牛的身子,鲜血热乎乎地涌到他的指关节上。
牛踉踉跄跄似乎要倒下,接着他站到了地上。他望着,公牛先是慢慢地向一边倒翻在地;接着突然就四脚朝天了。
然后他向观众挥手,他的手刚给牛血暖得热乎乎的。
好吧,你们这些杂种!他要说些什么,可是他咳嗽起来。又热又闷。他低头望望红巾。他得过去向主席行礼。该死的主席!他坐了下来,望着什么。那是公牛。它四脚朝天,粗大的舌头伸了出来。他挣扎着站起来,又开始咳嗽了。有人过来,扶他站直。
他们抬着他,穿过场子到医务所去。医生和两个穿白衣服的人正等着他。他们把他放在手术台上,给他剪开衬衣。曼纽尔觉得很疲乏。他整个胸腔感到发烧。他咳嗽起来,他们把一样东西放在他嘴跟前。人人都十分忙碌。
一道电灯光照着他的眼睛。他把眼睛闭上了。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加点部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它又采取守势”“又是一下冲撞”“又变得迟钝和发呆了”暗示选文之前曼纽尔和公牛之间就有过多次决斗,公牛以守为主,曼纽尔以攻为主。
B.“它全身都是骨头”,通过对旁观者埃斯南德斯的语言描写突出了与曼纽尔决斗的公牛瘦骨嶙峋的特点,在提示曼纽尔的同时也暗含了对他的担忧。
C.“挥动着”“收起红巾”“拔出剑”“扎下去”“身子一闪”“躲开”等动作一气呵成,体现出了曼纽尔斗牛技术的高超以及骨子里的坚强与勇敢。
D.“你这讨厌的、可恶的杂种”“你这杂种”“你们这些杂种”,前两者是对狡黠而顽强的公牛的愤怒和蔑视,后者则是对观众的愤怒的反击与蔑视。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线索清晰、情节集中,以曼纽尔多次对牛的进攻为线索,集中选取典型的决斗情节,在多次失败与最后成功的情节中凸显出了曼纽尔对斗牛活动的热爱。
B.小说在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通过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手法侧面烘托,通过埃尔南德斯的言行正面塑造曼纽尔的形象。
C.小说善于制造反差,从曼纽尔一次次的失败到最后的成功,从观众起初的怒不可遏到最后的鼓励欢呼,小说在巨大的落差中突显了勇者的力量和人性的张力。
D.小说使用多种叙述人称,第三人称与第二人称交替,将写作者的客观叙述与主人公的主观情感相融合,既客观冷静地再现了故事,又拉近读者与文本的距离。
8.小说描写观众朝曼纽尔扔垫子的细节有何用意? (4分)
9.本文和《老人与海》均塑造了硬汉形象,请结合文本分析这两个硬汉形象的异同点。(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赵抃,字阅道,衢州西安人也。少孤贫,举进士,知崇安县,徙通判宜州,以母丧庐于墓三年,不宿于家。终喪,起知海陵、江原二县,通判泗州。入为殿中侍御史,弹劾不避权幸,京师号“铁面御史”。其言常欲朝廷别白君子小人。以谓小人虽小过,当力排而绝之,后乃无后患;君子不幸而有诖误,当保持爱惜,以成就其德。故言事虽切,而人不厌。神宗即位,召知谏院。居三月,擢右谏议大夫、参知政事。抃感激思奋,面议政事,有不尽者,辄欲启闻。神宗手诏嘉之。会王安石用事,下视庙堂如无人。因争新法,怒目同列曰“公辈坐不读书耳!”抗折之曰:“君言失矣。如皋、爱、稷、契①之时,有何书可读邪?”安石默然。熙宁三年,以资政殿学士知杭州。州故多盗,闻抃性宽大,细民多骈聚为盗。抃捕获其情重者,黥配他州,盗遂遁去。移越州,吴越大饥,民死者过半。抃出官廪,平其价以粜,次谕富人出粟,而以家赀先之,民乐从焉。下令修城,使民食其力,敌越人虽饥而不怨。复知杭州,杭旱与越等,其民尤病。既而朝廷议欲筑其城,抃曰:“民未可劳也。”罢之。告老,以太子少保致仕。退居于衢有溪石松修之胜与山僧野老游不复有贵势也。居六年卒,年七十七。赠太子少师,谥曰清献。抃和易长厚,气貌清逸,人不见其喜愠。为吏诚心爱人,所至崇学校,礼师儒,民有可与与之,狱有可出出之。治虔与成都,尤为世所称道去。 (节选自《东都事略·赵抃传》)
材料二:
赵阅道熙宁中以资政殿大学士知越州。两浙旱蝗,米价踊贵,饿死者十五六。诸州背榜衢路,立赏禁人增米价。阅道独榜衢路,令有米者任增价粜之。于是诸州米商辐凑,米价更贱,民无饿死者。阅道治民,所至有声,在成都、杭、越尤著。
[注]①皋、夔、樱、契:传说中舜时贤臣。 (节选自《涑水记闻》卷十四)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退居于衢/有溪石/松竹之胜/与山僧野老/游/不复/有贵势也。
B. 退居于衢/有溪石松竹之胜/与山僧野老/游/不复有贵势也。
C. 退居于衢/有溪石/松竹之胜/与山僧野老游/不复/有贵势也。
D. 退居于衢/有溪石松竹之胜/与山僧野老游/不复有贵势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厌,指憎恶,与“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中的“厌”意思相同。
B.居,指过了,与“居域中之大”《谏太宗十思疏》中的“居”意思不同。
C庙堂,指太庙的明堂,古代帝王祭祀、议事的地方,文中指朝廷。
D.坐,指坐着,与“因击沛公于坐”(《鸿门宴》)中的“坐”意思不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赵抃小时候便没有父亲,家中很贫困,他通过科举考试踏入仕途。在任宜州通判时,母亲去世,随后他守孝三年,就在母亲墓旁搭盖小屋居住。
B.赵抃希望朝廷能分辨君子与小人,他认为应严厉对待小人之过,对小人毫不宽容,以免后患;应善待君子诖误,保全并爱护君子,以成就君子德行。
C.赵抃任副相时,恰逢王安石执政。王安石与人争论新法时,斥责众人不读书,赵抃以皋、夔等人没有读书仍为贤臣进行反驳,王安石听后沉默不语。
D.赵抃在越州修治城池,使百姓自食其力。任杭州知州时,杭州的旱情比越州更严重,朝廷想让他再次修筑城墙。赵抃以百姓不能再劳累拒绝了修筑。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 抃出官廪,平其价以粜,次谕富人出粟,而以家赀先之,民乐从焉。
(2) 为吏诚心爱人,所至崇学校,礼师儒,民有可与与之,狱有可出出之。
14.赵抃在越州救灾时,平价出售官粮,却允许百姓高价出售粮食。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其原因。(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将进酒 【唐代】李贺
琉璃钟,琥珀浓,小槽酒滴真珠红。
烹龙炮凤玉脂泣,罗帏绣幕围香风。
吹龙笛,击鼍鼓;皓齿歌,细腰舞。
况是青春日将暮,桃花乱落如红雨。
劝君终日酩酊醉,酒不到刘伶①坟上土。
【注】刘伶:竹林七贤之一,有“品酒第一人”美称。
15. 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将进酒,原是汉乐府短箫铙歌的曲调,这里意为“劝酒歌”。此诗通过大胆诡异的想象力,直抒胸臆表达对人生苦短的哀叹。
B.这首诗的前五句描写一幅奇丽熏人的酒宴图,场面绚丽斑斓,有声有色,给读者极强烈的感官刺激。
C.作者写花瓣随风如雨而落,真是令人目眩神迷的美。但每一秒的美丽,都是以死亡为代价的。何等奢侈的美丽。
D.诗歌结尾笔锋突转,出人意料地出现了死的意念和“坟上土”的惨淡形象,用人间乐事极力地反衬出死的可悲。
16. 较此诗与李白《将进酒》在思想感情上有何不同之处。(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4小题,8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恕者,如心也”,即以自己的心推想别人的心,强调的是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对“恕”字的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此意大致相同。
(2)《大学之道》中,写性情安和才能够思虑精详,思虑精详才能够处事合宜的句子是“ , ”。
(3)《春江花月夜》中的“ , ”两句,把江、月、花三个意象联系在一起,描写出一种梦幻般的景象。
(4)李白《将进酒》中“ , ”两句,是一个逆转,由“悲”而翻作“欢”,行乐不可无酒,于是入题。
第II卷 表达题 (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 (本题共3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纵横十余省,长驱二万五千里,同敌人进行了600余次战役战斗,跨越近百条江河,攀越40余座高山险峰……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我们党领导红军,以非凡的智慧和______的气概,战胜千难万险,付出巨大牺牲,胜利完成震撼世界、_______的长征。( )。
伟大长征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红色基因和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深深_______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滋养,成为鼓舞和激励中国人民不断攻坚克难、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长征胜利80多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推进革命、建设、改革伟大事业,夺取了一个又一个_______的伟大胜利。长征永远在路上。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夺取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新成效,夺取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新胜利,还有许多“雪山”“草地”需要跨越,还有许多“娄山关”“腊子口”需要征服。
18.下列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英勇无畏 青史流芳 汇入 举世瞩目 B.顽强不屈 彪炳史册 融入 引人注目
C.顽强不屈 青史流芳 汇入 引人注目 D.英勇无畏 彪炳史册 融入 举世瞩目
19.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中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拿来主义》)
B.从白衣战士冲锋在前的身影里,人们看到了“苟利国家生死以”的英勇无畏。(《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2020中国抗疫记》)
C.做好疫情的“加试题”,答好发展“必答题”,把疫情耽误的时间抢回来,才能交出无愧于党和人民的新答卷。(《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一一2020中国抗疫记》)
D.1964年的3月,兰考人民的除“三害”斗争达到了高潮,焦裕禄的肝病也到了严重关头。(《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20.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是( )(3分)
A.这一伟大长征精神所铸就的惊天动地的革命壮举,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
B.这一伟大的长征精神铸就了惊天动地的革命壮举,集中展示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
C.这一惊天动地的革命壮举所铸就的伟大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
D.这一惊天动地的革命壮举所铸就的伟大长征精神,集中展示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21~22题。
睡眠不足会导致大脑内代谢废物不能有效清除,进而增加产生认知障碍的风险。大脑能在人体睡眠期间清除清醒时神经活动沉积下来的β-淀粉样蛋白, ① 它将难以被清除,而这种物质被视为阿尔茨海默病的标志物。睡眠不足还可能让人发胖。研究显示,晚睡以及每晚睡眠不足6小时的人容易肥胖,即便白天补觉也难以抵消这种风险,反而会明显增加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的风险。睡眠充足能修复DNA损伤。当 ② ,神经元活动、辐射、氧化应激等因素会造成神经元中的DNA持续损伤。因此,DNA损伤是一个正常的生理过程。但研究发现,睡眠可以“召唤”DNA修复系统,不过至少需要睡6小时才能予以修复。
③ 。《中国睡眠研究报告2022》显示,“双减”政策实施前,我国中小学生睡眠普遍不足,且随着年级升高,睡眠问题发生率也会相应上升。“双减”政策实施后,61.53%的中小学生家长表示孩子上床时间提前,初中生家长表示孩子上床时间提前的比例为51.82%;此外,有69.98%的中小学生家长表示孩子睡眠质量有所改善。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22.请根据第二段图文内容,概括三条影响中小学生睡眠的原因,每条不超过9个字。(5分)
四、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躺平”,网络流行词,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表现,如职场白领逃离大城市,转身回到三四线的家乡,从此过着与世无争的日子;日常工作中,没有什么目标感,每天应付完成基本任务即可;大龄男女青年不恋爱、不结婚,不买车、不买房,一个人挣钱一个人花……当下社会,“躺平”已成为部分年轻人的生活态度。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你写一篇驳论文,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题word版及答案下载地址
微信扫码分享
站长推荐
-
洋县中学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 高一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月考试题 -
2024-2025学年高一国庆语文试卷(word试题+答案)
所属栏目:月考试题 -
2024-2025学年高二选择性必修上9月月考试卷(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月考试题 -
洋县中学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语文试卷(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月考试题 -
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三次月考高二语文试卷(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月考试题 -
2022-2023学年度高一年级第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卷)语文(Word试题+答案详解)
所属栏目:月考试题 -
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高一语文考试卷(Word试题+答案详解)
所属栏目:月考试题 -
2022-2023学年度五一假期期中考试高一语文巩固卷(word试卷+参考答案)
所属栏目:月考试题 -
2022-2023学年度高一年级第下学期第一次语文月考(卷)
所属栏目:月考试题 -
2021-2022学年度高一年级第二学期第三次语文月考(卷)(附答案详解)
所属栏目:月考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