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E网

首页 > 精品试题 > 月考试题

月考试题

洋县中学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语文试卷(word试题+答案解析)

分享:杨老师 2024-04-27 下载支付: 5 立即下载

本试卷共24题,共150分,共8页。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请认真阅读答题卡上的注意事项,在答题卡上与题号相对应的答题区域内答题,写在试卷、草稿纸上或答题卡非题号对应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不得用规定以外的笔和纸答题,不得在答题卡上做任何标记。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4.考试范围:选择性必修下册1-3单元。

第Ⅰ卷  阅读题  (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5题。

材料一:

福柯特别强调历史和事件中的缝隙和褶皱。历史本来只是由一些分散的事件形式呈现出来的东西,是历史学家为了呈现事件的连续性,通过分析可能会回避、抵制、消除某些东西,但却从未意识到他们已经把活生生的、脆弱的、颤抖的历史漏过去了。当我们进一步去审视沈从文的乡愁以及乡愁乌托邦,我们同样发现了历史和事件中的缝隙和褶皱。

《边城》在沈从文回湘西前已创作了前6小节,后15小节是他回北京后续写的。毫无疑问,回到湘西世界的行为,对他本身的创作经验产生了极大的改变和影响。尽管沈从文愿意以一枝诗意的笔去穷尽和表现湘西世界的所有美好,然去乡十八年,在他的真实视野下,在当时清醒的理智认识中,真正的湘西世界却是丑陋黑暗穷困堕落的。这个创作间的断裂和创作体验上的变化是我们要正视的。

关于乡愁,关于故乡的回忆和想象,本身就是一种现实的虚构。王德威指出,关于故乡的创作实际上存在一个两难境地,那就是再现故乡本来的面貌,重组往日生活的情境,却总无奈地带出想象与原欲、文字与世界、回忆与‘往事’间的罅隙。因此,在对乡愁的抒写中,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阻隔,原原本本地再现故乡的原貌已经是不可能的,过去与现在、当下与未来相互交织,所以他们实际上在过去与现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游走,既看到故乡的美好又无法忽视它当下的失落

清楚了沈从文创作《边城》时在创作经验上的撕裂和矛盾的二重性后,我们就更清楚沈从文的《边城》并不单单是呈现了一个纯粹的田园视景,而是一种寓言式的悲剧性写作。关于寓言,本雅明概括为面对现代废墟而陷于震惊的人们的一种言说方式,詹姆逊则将所有第三世界的文本概括为“民族寓言”。在他看来,第三世界文本中总存在一个大写的异己读者,总是以民族寓言的形式来投射一种政治:以个人命运来投射整个社会文化的缩影和冲击。所以在评价鲁迅的《狂人日记》时,詹姆逊认为,如果我们体会不到文本中寓言式的共振,我们就很难恰当地欣赏鲁迅文本的表达力量。套用他的话,如果我们体会不到《边城》作为悲剧寓言式抒写和政治共振,我们也很难恰当地欣赏沈从文文本的表达力量。

所以,在现代性的背景下,“乡愁”不仅仅是对故乡的思念和美好想象,它可以既是一种指向未来的乌托邦表现图景,又是针对现代性进行批判的重要维度。我们所要努力探寻的是透过现象,将现象虚幻的实在内容打碎,在重新的融合中让其真理内容自在地表征出来。沈从文在《边城》中的文字充满张力,彰显着所说所示之间的差异和断裂,我们在阅读的时候应该将阅读目光停留于文本叙述中的断裂、空白和缝隙。

(摘编自肖琼《乡愁乌托邦与沈从文<边城>中的悲剧性表达》)

材料二:

在传统的文化语境中,命运常常被看作不可预测、不可把握的存在,实际上,命运无常才是人生最真实最自然的状态。在小说中,存在着两条线索:一是自然美与人性美的诗意叙事,一是其背后隐含的自然命运。前者为,后者则体现出推动了悲剧的走向,但其本身并不能构成悲剧,两者的矛盾冲突才能形成文本叙事的内在张力,也是悲剧的根源所在。根据黑格尔的悲剧美学理论,悲惨悲剧的含义是不同的,前者是存在于表面的、清楚明白的冲突对立,例如正与邪、好与坏;后者则是矛盾的双方都没有过错,都是独立自洽的,但由于两者间的道理相互冲突、难以调和,从而造成了无法挽回的后果。在小说中,沈从文将的协调和冲突同时表现到了极致,一方面,隔绝俗世的山城、原始淳朴的人性和未被现代文明扭曲的人生形式为命运的天然发展创设了真实、无碍的环境,潜藏在的表象之下,和谐共生;另一方面,命运真实而无端的前进破坏了美的外在形式,两者相互影响、相互支撑、相互冲突,一步步推向必然的悲剧

但必须指出的是,悲剧虽然更体现出的倾向,但也并不与决然对立。实际上,是相互交织难舍难分的。结合上述黑格尔的美学理论,是悲剧形成所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在小说中,正是翠翠的善良美丽构成了悲剧结局的深刻性。同样的,也推动着的纵深发展,成为审美中的重要元素。在中国传统文学中,悲愁是一个重要的情感意识,尤其是对历史变幻、人生无常的感慨,在诗文辞赋中十分常见,并且与西方不同,中国悲剧意识在形式上不是如希腊戏剧般的惨烈,而是一种沉郁的内在情感的柔性与韧性在内容上则不局限于俗世的爱恨困扰,更多地思考人生和命运等哲学意义上的问题。这种悲剧意识形成了独特的悲剧之美,即怨而不怒的中和之美在和谐整饬的古典结构中透露着悲剧意蕴,在小说中,边城的自然风物是美的,人物全部都是良善的,悲哀潜在美的表象下,没有那么浓重强烈,而是一种由内而外散发的忧郁感,正所谓哀而不伤,更具有良好的审美体验。可以说,是构成悲剧的重要元素,它冲淡了悲剧在形式上的惨烈,但却使悲剧更具有了直击人心的力量,而以为内涵的悲剧美也提升了的层次与品格。

(摘录自吴涵《沈从文<边城>中的》)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学作品中历史和事件中的缝隙和褶皱是指在作品叙事中作家无意间遗漏的历史角落。

B.詹姆逊认为,沈从文的乡愁抒写是民族寓言的表现形式,以此来投射社会文化的缩影和冲击。

C.作为自然命运的历史和事件中的缝隙和皱褶往往潜藏在作者的表层叙事之下。

D.小说《边城》中的”“彼此冲突形成了文本叙事的内在张力,也成为悲剧的根源。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中虽然隐藏在的表象之下,但却决定着作品必然的悲剧走向。

B.由于作者的乡愁本身是虚构的,所以读者无法在逆向的解读中触摸真实的原乡。

C.体会到《边城》作为悲剧寓言式抒写和政治共振,就能欣赏到沈从文文本的表达力量。

D.天保傩送本没有过错,但两者之间却存在难以调和的冲突,从而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准确反映的辩证关系的一项是(     )(3分)

A.《孔雀东南飞》中焦仲卿与刘兰芝爱情坚贞,但终究不堪逼迫,双双殉情。

B.《红楼梦》中宝黛爱情纯美,却落得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

C.《巴黎圣母院》中爱斯梅拉达美丽善良却遭受摧残和迫害,被送上了绞刑架。

D.《玩偶之家》中纯真善良的娜拉在看清海尔茂的本质后毅然离家出走。

4.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如何才能真正读懂《边城》。(6分)

5.材料二中指出《边城》中形成了独特的悲剧之美,即怨而不怒的中和之美,请以主人公翠翠为例加以分析。(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6~9题。

文本一:

边城(节选) 沈从文

夜间果然落了大雨,换以吓人的雷声。电光从屋脊上掠过时,接着就是訇的一个炸雷。翠翠在暗中抖着。祖父也醒了,知道她害怕,且担心她着凉,还起身杂把一条布单搭到她身上去。祖父说:

翠翠,不要怕!

翠翠说:我不怕!

说了还想说:爷爷你在这里我不怕!

訇的一个大雷,接着是一种超越雨声而上的洪大闷重倾圮声。两人皆以为一定是溪岸悬崖崩落了!担心到那只渡船,会早已压在崖石下面去了。

祖孙两人便默默地躺在床上听雨声雷声。

但无论如何大雨,过不久,翠翠却依然就睡着了。醒来时天已亮了,雨不知在何时业已止息,只听到溪两岸山沟里注水入溪的声音。翠翠便从塔后哗哗地流来,从前面悬崖直堕而下。并且各处皆是那么一种临时的水道。屋旁菜园地已为山水冲乱了,菜秧皆掩在粗沙泥里了。再走过前面去看看溪里一切,才知道溪中也涨了大水,已漫过了码头,水脚快到茶缸边了。下到码头去的那条路,正同一条小河一样,哗哗地泄着黄泥水。过渡的那一条横溪牵定的统绳,已被水淹去了。泊在崖下的渡船,已不见了。

翠翠看看屋前悬崖并不崩坍,故当时还不注意渡船的失去。但再过一阵,她上下搜索不到这东西,无意中回头一看,屋后白塔已不见了。一惊非同小可,赶忙向屋后跑去,才知道白塔业已坍倒,大堆砖石被凌乱地摊在那儿。翠翠吓慌得不知所措,只锐声叫她的祖父。祖父不起身,也不答应,就赶回家里去,到得祖父床边摇了祖父许久,祖父还不作声。原来这个老年人在雷雨将息时已死去了。

翠翠于是大哭起来。

过一阵,有从茶峒过川东跑差事的人,到了溪边,隔溪喊过渡,翠翠正在灶边一面哭着一面烧水预备为死去的祖父抹澡。那人以为老船夫一家还不醒,急于过河,喊叫不应,就抛掷小石头过溪,打到屋顶上。翠翠鼻涕眼泪成一片地走出来,跑到溪边高崖前站定。

喂,不早了!把船划过来!

船跑了!

你爷爷做什么事情去了呢?他管船,有责任!

他管船,管了五十年的船——他死了啊!

翠翠一面向隔溪人说着一面大哭起来。那人知道老船夫死了,得进城去报信,就说:

真死了吗?不要哭吧,我回城去告他们,要他们弄条船带东西来!

那人回到茶峒城边时,一见熟人就报告这件事,不多久,全茶峒城里外便皆知道这个消息了。河街上船总顺顺,派人找了一只空船,带了副白木匣子,即刻向碧溪岨撑去。城中杨马兵却同一个老军人,赶到碧溪岨去了,砍了几十根大毛竹,用葛藤编作筏子,作为来往过渡的临时渡船。筏子编好后,撑了那个东西,到翠翠家中那一边岸下,留老兵守竹筏来往渡人,自己跑到翠翠家去看那个死者,眼泪湿盈盈的,摸了一会躺在床上硬僵僵的老友,又赶忙着做些应做的事情。到后帮忙的人来了,从大河船上运来的棺木也来了,住在城中的老道士,还带了许多法器,一件旧麻布道袍,并提了一只大公鸡,来尽义务办理念经起水诸事,也从筏上渡过来了。家中人出出进进,翠翠只坐在灶边矮凳上呜呜地哭着。

到了中午,船总顺顺也来了,还跟着一个人扛了一口袋米、一坛酒、大腿猪肉。见了翠翠就说:

翠翠,爷爷死了我知道了,老年人是必须死的,不要发愁,一切有我!

各方面看看,就回去了。到了下午入了殓,一些帮忙的回家去了,晚上便只剩下了那老道士、杨马兵同顺顺家派来的两个年轻长年。黄昏以前老道士用红绿纸剪了一些花朵,用黄泥作了一些烛台。天断黑后,棺木前小桌上点起黄色九品蜡,燃了香,棺木周围也点了小蜡烛,老道士披上那件蓝麻布道袍,开始了丧事中绕棺仪式。老道士在前拿着个小小纸幡引路,孝子第二,马兵殿后,绕着那具寂寞棺木慢慢转着圈子。两个长年则站在灶边空处,胡乱地打着锣钹。老道士一面闭了眼睛走去,一面且唱且哼,安慰亡灵。提到关于亡魂所到西方极乐世界花香四季时,老马兵就把木盘里的纸花,向棺木上高高撒去。

到了半夜,事情办完了,放过爆竹,蜡烛也快熄灭了,翠翠眼泪婆娑的,赶忙又到灶边去烧火,为帮忙的人办消夜。吃了消夜,老道士歪到死人床上睡着了。剩下几个人还得照规矩在棺木前守夜,老马兵为大家唱丧堂歌取乐,用个空的量米木升子,当作小鼓,把手剥剥剥地一面敲着升底一面唱下去——唱王祥卧冰的事情,唱黄香扇枕的事情。翠翠哭了一整天,也同时忙了一整天,到这时已倦极,把头靠在棺前眯着了,但只一会儿,翠翠又醒了,仿佛梦到什么,惊醒后明白祖父已死,于是又幽幽地干哭起来。

翠翠,翠翠,不要哭啦,人死了哭不回来的!

老马兵接着就说了一个做新嫁娘的人哭泣的笑话,因此引起两个长年咕咕地笑了许久。黄狗在屋外吠着,翠翠开了大门,到外面去站了一会,耳听到各处是虫声,天上月色极好,大星子嵌进透蓝天空里,非常沉静温柔。翠翠想:

这是真事吗?爷爷当真死了吗?

呀……一颗大流星使翠翠轻轻地喊了一声。

文本二:

我将把这个民族为历史所带走向一个不可知的命运中前进时,一些小人物在变动中的忧患,与由于营养不足所产生的的活下去以及怎样活下去的观念和欲望,来作朴素的叙述。我的读者应是有理性的,而这点理性便基于对中国现社会变动有所关心,认识这个民族的过去伟大处与目前堕落处,各在那里很寂寞地从事于民族复兴大业的人。这作品或者只能给他们一点怀古的幽情,或者只能给他们一次苦笑,或者又将给他们一个噩梦,但同时说不定,也许尚能给他们一种勇气同信心!                       (节选自《边城·题记》)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翠翠夜里在被惊醒之后很快就睡着了,反映出翠翠是一个虽平时有一点小心事、爱生一点小气,但总体单纯乖巧的少女。

B.从发现祖父离世到参与办丧事的全过程,翠翠一直在哭,从大哭到呜呜地哭再到干哭,表明她不愿接受祖父死亡这个事实。

C.老马兵在守夜时唱王祥卧冰和黄香扇枕的故事,意在借古人事亲至孝的行为和精神,赞扬翠翠孝敬祖父的可贵品质。

D.沈从文认为小说中人物营养不足营养不足更多的是指当时动荡不安、前途未卜的中国社会给百姓带来的伤害。

7.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开头写倾盆大雨、吓人的炸雷、刺眼的闪电等极端天气,把人物的活动和命运置于一个恶劣的典型环境之中,有很强的渲染效果。

B我不怕!这句语言描写表现了翠翠对祖父的安慰与关心,爷爷你在这里我不怕!这个心理描写暗示翠翠已经预料到祖父的离世。

C.小说对老船夫丧事的描写,富有古朴的地方色彩,使人窥见湘西地域的丧葬风俗,此类的风俗写作展现了湘西地域的人情美和人性美。

D.小说在写景时语言优美生动,引发读者对牧歌式湘西画卷的遐想;在写人叙事时语言平和简约,如拂面的春风,给读者以清新放松之感。

8.小说写白塔的坍倒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9.汪曾祺认为《边城》不是挽歌,而是希望之歌,请结合本文谈谈《边城》是希望之歌的理由。(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屈到嗜芰,有疾,召其宗老而属之,曰:祭我必以芰。及祥,宗老将荐芰,屈建命去之。宗老曰:夫子属之。子木曰:不然。夫子承楚国之政,其法刑在民心而藏在王府,上之可以比先王,下之可以训后世,虽微楚国,诸侯莫不誉。其祭典有之曰:国君有牛享,大夫有羊馈,士有豚犬之奠,庶人有鱼炙之荐,筑豆、脯醯则上下共之。不羞珍异,不陈庶侈。夫子不以其私欲干国之典。遂不用。                   (节选自《国语》)

材料二:

屈到嗜芰,有疾,召其宗老而属之,曰:祭我必以芰。及祥,宗老将荐芰,屈建命去之。君子曰:违而道。唐柳宗元非之曰:屈子以礼之末,忍绝其父将死之言。且《礼》有‘斋之日,思其所乐,思其所嗜。’子木去芰,安得为道?甚矣,柳子之陋也。子木,楚卿之贤者也。夫岂不知为人子之道,事死如事生,况于将死丁宁之言,弃而不用,人情之所忍乎!是必有大不忍于此者而夺其情也。曾子有疾,称君子之所贵乎道者三;孟僖子卒,使其子学礼于仲尼;管仲病,劝桓公去三竖。夫数君子之言,或主社稷,或勤于道德,或训其子孙,虽所趣不同,然皆笃于大义,不私其躬也如是。今赫赫楚国,若敖氏之贤,闻于诸侯,身为正卿,死不在民,而口腹是忧,其为陋亦甚矣。使子木行之,国人诵之,太史书之,天下后世不知夫子之贤,而唯陋是闻,子木其忍为此乎?故曰:是必有大不忍者而夺其情也。然《礼》之所谓思其所乐,思其所嗜,此言人子追思之道也。曾皙嗜羊枣,而曾子不忍食。父没而不能读父之书,母没而不能执母之器,皆人子之情自然也,岂待父母之命耶?今荐芰之事,若出于子则可,自其父命,则为陋耳。岂可以饮食之故而成父莫大之陋乎!曾子寝疾,曾元难于易箦。曾子曰: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若以柳子之言为然是曾元为孝子而曾子顾礼之末易箦于病革之中为不仁之甚也

(节选自苏轼《屈到嗜芰论》,有删改)

[注]①芰:菱角。②祥:丧祭名,此处指父母死后十三个月的祭祀。③屈建:字子木,屈到之子,春秋时楚国令尹。④若敖氏:春秋时楚国的芈姓家族,屈到和屈建都是该家族成员。

10.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若以柳子之言/为然是曾元为孝子/而曾子顾礼之末易箦/于病革之中/为不仁之甚也。

B.若以柳子之言/为然是曾元为孝子/而曾子顾礼之末易箦/于病革之中/为不仁之/甚也。

C.若以柳子之言为然/是曾元为孝子/而曾子顾礼之末易箦/于病革之中为不仁之/甚也。

D.若以柳子之言为然/是曾元为孝子/而曾子顾礼之末易箦于病革之中/为不仁之甚也。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训,教诲、教导,与成语“不足为训”                                               “训”词义相同。

B. 微,没有,与《烛之武退秦师》“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的“微”词义相同。

C. 庶,众多,与《陈情表》“庶刘侥幸,保卒余年”的“庶”词义不相同。

D. 是,宾语前置句的标志,与《归去来兮辞并序》“觉今是而昨非”的“是”用法不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屈建最终没有使用菱角祭祀自己的父亲,他认为这种做法有悖于祭祀的典礼。

B. 曾子、孟僖子、管仲这几位君子,虽然追求不同,但都重视大义,不偏爱自己。

C. 《礼记》中提到斋戒时要想着死者生前喜爱之物,苏轼认为这是说子女追思父母的方式。

D. 曾子卧病,他的儿子曾元对更换竹席感到为难,因此柳宗元认为曾元是孝顺的。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屈到嗜芰,有疾,召其宗老而属之,曰:“祭我必以芰。”

(2)天下后世不知夫子之贤,而唯陋是闻,子木其忍为此乎?

14. 柳宗元和苏轼对“屈建去芰”各有怎样的态度,请结合文本加以解说。(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15~16题。

蜀道难  杨士奇

蜀山峨峨连剑阁,百丈飞崖俯奔壑。

逶迤鸟道出云中,江横石栈凌虚空。

行人未行先胆落,马足凌竞度还却。

由来此路险莫当,王遵策驭如康庄。

未若人心有崎曲,眼前十步能摧毂。

【注】①凌竞:战栗、恐惧的样子。②王遵:字子春,新莽末年至东汉初年将领。王遵为人豪侠,有辩才。更始元年,与隗嚣同时起兵,后投归更始帝刘玄,再后归顺东汉光武帝;并劝降隗嚣。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歌首两句即入题,用“峨峨”形容蜀山的高峻,用“飞崖”“奔壑”描摹蜀道之险。

B.三四两句写蜀道高耸入云、凌空构架的特点,比李白的“黄鹤之飞尚不得过”更具画面感。

C.五六两句与李白的“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异曲同工,都从正面描写路难行。

D.李白的《蜀道难》与本诗虽为同题杂言古诗,李诗语言形式灵活,但本诗语言相对整饬。

16.本诗与李白的《蜀道难》为同题诗,两首诗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结合诗句简要概括。(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3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蜀道难》中,“                   ”两句写飞湍、瀑流、悬崖、转石,配合着万壑雷鸣的音响,飞快地从眼前闪过,惊险万状。

2.《陈情表》用“                     ”两句表明自己缺少亲属帮助并且事必躬亲的孤弱。

3.在《兰亭集序》中,“                   ”是对老庄“一死生”、“齐彭觞”的否定。

第II卷  表达题  (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 (本题共3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中国拥有近万年的农业文明历史。我们的先民在与大自然的长期相处和较量中,创造出了_________的农耕文明。中国传统农业之所以能够________、长盛不衰,得益于我们的祖先特别强调系统观念,创造了一整套应时、取宜、守则、和谐的思想法则和独特的理论及技术体系。

生态农业这个词的内涵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虽然它是外国人发明的,因此是植根于中华文化中的三才论和整体思维观而形成的传统智慧。事实上,生态性是中国传统农业的典型特征。我国古代传统农业是建立在农牧结合模式之上的。通过农牧结合,形成一个系统,种植业和畜牧业可进行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如作物剩余部分喂猪,猪粪肥田,从而保持土壤肥力__________。

近代以来,随着人口的增加,工业文明的兴起,我们传统的农业生态系统中闯进了________——化肥、农药、除草剂等化学物质。(   ),如污染环境,危害人类健康等。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灿烂辉煌   历久弥新                 长盛不衰                 座上客

B.交相辉映   经久不息                 长盛不衰                 不速之客

C.灿烂辉煌   历久弥新                 经久不衰                 不速之客

D.交相辉映   经久不息                 经久不衰                 座上客

19.文中画框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生态农业”这个词的内涵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是它是外国人发明的,是植根于中华文化中的“三才”论和整体思维观而形成的传统智慧。

B.“生态农业”这个词虽然是外国人发明的,但其内涵在我国却有着悠久的历史,因此这个词是植根于中华文化中的“三才”论和整体思维观而形成的传统智慧。

C.“生态农业”这个词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虽然它是外国人发明的,但却是植根于中华文化中的“三才”论和整体思维观而形成的传统智慧。

D.“生态农业”这个词是外国人发明的,但其内涵在我国却有着悠久的历史,是植根于中华文化中的“三才”论和整体思维观而形成的传统智慧。

20.文中括号内,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这是人类为了提高产量、减少病虫害和提高劳动效率而采取的措施,这些措施为解决迅速增长的人口吃饭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B.这是人类为了提高产量、减少病虫害和提高劳动效率而采取的措施,这些措施为解决迅速增长的人口吃饭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对一些问题的产生我们也不能忽视

C.这是人类为了提高产量、减少病虫害和提高劳动效率而采取的措施,这些措施带来了一些问题,但同时也为解决迅速增长的人口吃饭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

D.这些化学物质带来了许多问题,虽然它们为提高产量、减少病虫害和提高劳动效率,为解决迅速增长的人口吃饭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21~23题。

一些家长为了让孩子提高学习成绩,不惜从网上高价购买所谓的“聪明药”。网传的“聪明药”叫利他林,其主要成分就是哌甲酯——目前治疗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的主要推荐药物之一。

哌甲酯为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能够拮抗5-羟色胺1受体,并使囊泡单胺转运蛋白重新分布。对于多动症儿童它可以通过使大脑兴奋起到提高注意力的治疗作用,并不能增进记忆力或分析能力,不会   ①  

利他林属于国家严格控制的第一类精神药物,除了用于适应症的治疗外,不能用于其他非医学目的。无节制地滥用这些药物只会导致严重的后果,到头来不但影响了孩子的健康,而且影响了孩子的成绩。

很多家长和学生缺乏对哌甲酯的认识,为了提高学习成绩,盲目相信所谓的“聪明药”,最终   ②   。青年期是容易发展为药物成瘾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贸然使用哌甲酯类药物,可能对个人后期的人际关系、学术成就和个人的事业发展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

21.下列句子中的破折号和本文第一段中的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脑——他还有更宏伟的设想……

B.“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C.“好香的干菜——听到风声了吗?”赵七爷站在七斤的后面七斤嫂的对面说。

D.说杂交稻是“三不稻”——“米不养人,糖不养猪,草不美牛”。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23.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调整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四、作文(60分)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顺木之天,以致其性,是柳宗元笔下郭橐驼的种树诀窍,细细思忖,又何尝不是育人之法呢?其实,生活中人们也常常以种树育人,如成语有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俗语也说小树要砍,小孩要管

作为青年的你对此有何感受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洋县中学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语文试卷(word试题+答案解析)

微信扫码分享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