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E网

首页 > 精品试题 > 推荐试题

推荐试题

江西省新八校2024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分享:杨老师 2024-05-23 下载支付: 5 立即下载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二十四节气在我国具有非常久远的历史。其最早起源于黄河流域,是人们长期对天文、气象、物候等进行观察、探索并总结的结果,是我国古代先民所独创的一项优秀文化遗产。至迟到西周时期,人们即已测定了冬至、夏至、春分、秋分这最初的四个节气。此后,随着人们测量技术的日益提高及对自然规律认识的进一步加强,到战国时期,完整的二十四节气基本形成,到秦汉时期更是臻于完善而形成今天完整的二十四节气系统。二十四节气在传统中国人的生产生活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首先,二十四节气是传统时期农业生产活动的基本时间指针,这也是二十四节气在传统时代最基本的功能与价值。农业生产作为一项人类依据自然节律与农作物生长规律而开展的经济生产活动,其最基本的要求之一即在于把握农时,所谓“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孟子·梁惠王上》)。而把握农时,也就是让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具体如耕地、播种、灌溉、施肥、收获等,在遵循自然节律的基础上,依次按相应的时间点展开。二十四节气,据太阳周年回归运动而来,能比较准确地反映气候的冷暖变化、降水多寡等情况,故古代先民就以其作为把握不同农事时间点的基本依据,正所谓“种田无定例,全靠看节气”。

其次,二十四节气亦是传统时代民众日常社会生活的重要时间节点。之所以如此,是由传统时代“以农为本”的时间生活特点所决定的。一年之中,受自然节律的影响,农业生产活动从种植到收获也会表现出一定的节律性特征,即农事节律。与此相适应,乡村社会生活也会表现出一定的节奏性,从年初到年末,各种活动各有其时。农业生产活动有涨有落,于是乡村社会生活诸活动也必然会随之起起落落,一年四季各有其时,各种活动也就会巧妙配合而又有序地分布于时间与空间之中。而作为农事活动的基本时间指针,二十四节气也由此成为民众年度时间生活的重要节点与时间坐标,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民众日常社会生活的时间指针。

再次,对古代先民来说,二十四节气不仅是一种时间制度,而且是有着更为丰富多彩的生活内涵,是他们多彩生活的重要体现与组成部分。在早期观象授时时代,农事周期就是庆典周期,节气也就是节日。虽然此后由于阴阳合历历法制度的逐步完善与推广,节气与节日发生了分禺,但许多节气仍旧被作为节日保留了下来。比如“四立”,也就是立春、立夏、立秋与立冬,历史上一直都是比较重要的节日。每逢节气之时,帝王都会率文武群臣分别到都城的东、南、西、北门郊外举行隆重的迎春、迎夏、迎秋、迎冬典礼,再比如冬至、夏至、清明,到今天仍旧是重要的传统节日,尤其是清明,更是与春节、端午、中秋并称为我国四大传统节日,除作为节日的节气外,事实上,从全国范围来说,几乎每个节气也都有自己丰富多彩的节气习俗活动。这些活动,可大体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奉祀神灵,以应天时;崇宗敬祖,维护亲情:除凶祛恶,以求平安;休闲娱乐,放松心情。此外,几乎每个节气也都有自己特殊的饮食习俗,比较著名的如冬至饺子夏至面、立春咬春与尝春等。遵循传统“天人合一,顺应四时”的理念,以二十四节气为中心,还形成了丰富的养生习俗,如立春补肝、立夏补水、立秋滋阴、立冬补阴等。与此同时,围绕二十四节气,亦产生了数量众多的故事传说以及诗词歌赋等,集中表达了人们的思想情感与精神寄托。

(摘编自王加华《二十四节气的历史功用与当代价值》)

材料二:

二十四节气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体现了国际社会对保护传统知识与实践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也意味着对这一优秀文化遗产的认可和对中国承担保护职责的信任。这就要求我国积极动员各种社会力量,有序推动二十四节气的各项保护工作。

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是古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生产实践,是古代天文学和农学同步发达的结晶。其中蕴含的尊重自然、效法自然、爱护自然、利用自然、扶助自然的天人合一思想,更是中国文化的精髓。

二十四节气本来是大众的生产生活日用文化,始于西周,于春秋战国基本定型,于西汉完成记载。秦汉时期的中央集权体制——郡县制度为其推广起到了最重要的作用。“古人立国,以测天为急……察悬象之运行,示人民以法守”,通过官方推行,二十四节气才被普遍用于指导国计民生。2000多年以来,二十四节气既是国家行政的时间准绳,也是农业生产的指南针、日常生活的风向标。

从这个意义上说,只有让二十四节气扎根人心,回归生产生活日用,才是真正的保护与传承。一直以来,全国各地、各民族的人们不仅传承着二十四节气内在的中华文明的宇宙观和核心价值理念,而且对二十四节气进行了因地制宜、因俗制宜的创造性利用,形成了丰富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既有国家祭典,又有生产仪式和习俗活动,还有谚语、歌谣、传说、诗词、工艺品、书画等文艺作品。

二十四节气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申遗成功,有助于激起国人继承传统文化的热情,增强文化自信。另一方面,也会进一步增强外国人士了解中华文化的兴趣,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

(选自人民网《二十四节气的文化意蕴》,有删改)

【链接材料】

《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1. 下列关于材料一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为我国古代先民独创的优秀文化遗产,二十四节气的完整系统到战国才基本形成,是因为人们的测量技术提高了。

B. 二十四节气据太阳周年回归运动而来,能比较准确地反映冷暖变化等气候情况,成为农业生产活动的基本时间指针。

C. 传统时代“以农为本”的时间生活特点,致使乡村社会生活诸活动在整年中都必然随着农业生产活动出现涨落的现象。

D. 遵循传统“天人合一,顺应四时”的理念,形成了以二十四节气为中心的养生习俗,比较著名的有冬至饺子夏至面。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是古代天文学和农学同时发达的结晶,蕴含着尊重自然、效法自然等中国文化的精髓。

B. 二十四节气能够成为国家行政的时间准绳,农业生产的指南针、日常生活的风向标,被普遍用于指导国计民生,主要靠的是官方推行。

C. 全国各地、各民族的人们对二十四节气进行了因地制宜、因俗制宜的创造性利用,如“芒种不种,再种无用”“清明时节雨纷纷”等。

D. 二十四节气是人们长期观察、探索并总结的结果,彰显了中华文明的宇宙观和核心价值理念,它本来是大众的生产生活日用文化。

3. 下列选项,诗词与节气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白露

B. 闻道新年入山里,蛰虫惊动春风起。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惊蛰

C.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独出前门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霜降

D. 疾风驱急雨,残暑扫除空。因识炎凉态,都来顷刻中。——小暑

4. 结合两则材料有关二十四节气的相关内容,下列推断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惊蛰、谷雨、清明、小满这四个节气最早也只能是二十四节气中第二批被确定的节气。

B.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彰显了二十四节气维护亲情、休闲娱乐的内涵。

C. 在阴阳合历历法制度完善推广之前,芒种、夏至、白露很可能既是节气同时也是节日。

D. 立春肝气旺盛,宜清淡饮食、多吃蔬果,此举遵循了“天人合一,顺应四时”的理念。

5. 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二十四节气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

(二)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风

莫言

我家房后有一条弯弯曲曲的胶河,沿着高高的窄窄的河堤向东北方向走七里左右路,就到了一片方圆数千亩的荒草甸子。每年夏天,爷爷都去那儿割草。最早跟爷爷去荒草甸子割草,是刚过了七岁生日不久的一天。

我们动身很早,河堤上没有行人。①堤顶也就是一条灰白的小路,路的两边长满了野草,行人的脚压迫得它们很瑟缩,但依然是生气勃勃的。河上有雾,雾很重,但不均匀,一块白,一块灰,有时像炊烟,有时又像落下来的云朵。

爷爷的步子轻悄悄的,走得不紧不慢,听不到脚步声。小车轮子沙沙地响。田野里还是很寂静,爷爷漫不经心地哼起歌子来:“一匹马踏破了铁甲连环,一杆枪杀败了天下好汉,一碗酒消解了三代的冤情,一文钱难住了盖世的英雄……”曲调很古老。节拍很缓慢。歌声悲壮苍凉。②坦荡荡的旷野上缓慢地爬行着爷爷的歌声,空气因歌声而起伏,没散尽的雾也在动。

从爷爷唱出第一个音节时,我就把头拧回来,面对着爷爷,双眼紧盯着他。他的头秃了,秃顶的地方又光滑又亮,连一丝细皱纹也没有。瘦得没有腮的脸是木木的,没有表情。眼睛是茫然的,但茫然的眼睛中间还有两个很亮的光点,我紧盯着这两个光点,似乎感到温暖。

爷爷把车子推到草地上,竖起来,脱下褂子蒙在车轱辘上,带着我向草甸子深处走去。爷爷提着一把大镰刀,他割草的姿势很美,动作富有节奏。

我试着割了几下,很累,厌烦了,扔下镰刀,追鸟捉蚂蚱去了……迷蒙中感到爷爷在推我,睁眼爬起来一看,已是半下午了。

星儿,快起来,天不好,得快点儿走。”爷爷对我说。

不知何时——在我睡梦中茶色的天上布满了大块的黑云,太阳已挂到西半边,光线是橘红色,很短,好像射不到草甸子就没劲了。

要下雨吗?爷爷。”

灰云主雨,黑云主风。”

我帮着爷爷把草装上车,小车像座小山包一样。爷爷在车前横木上拴上一根细绳子,说,“小驹,该抻抻你的懒筋了,拉车。”

爷爷弯腰上袢,把车子扶起来,我抻紧了拉绳,小车晃晃悠悠地前进了。河堤很高,坡也陡,我有点头晕。

爷爷,您可要推好,别轱辘到河里去。”

使劲儿拉吧,爷爷推了一辈子车,还没翻过一回呢。”我相信爷爷说的是实话。爷爷的腿好,村里人都叫他“蹦蹦”。

大堤弯弯曲曲,像条大蛇躺在地上。我们踩着蛇背走。这时是绿色的光线照耀着我,我低头看着自己的膝盖,也可以看到自己的肚脐。走出里把路,黑云把太阳完全遮住了。天地之间没有了界限,一切都不发声,各种鸟儿贴着草梢飞,但不敢叫唤。我突然感到一种莫名的恐惧,回头看爷爷,爷爷的脸,还是木木的,一点表情也没有。

河堤下的庄稼叶子忽然动起来了,但没有声音。河里也有平滑的波浪涌起,同样没有响声。很高很远的地方似乎传来了世上没有的声音,跟着这声音而来的是天地之间变成紫色。我回头看爷爷,爷爷还是木木的,一点表情也没有。

爷爷!”我惊叫一声。在我们的前方,出现了一个黑色的、顶天立地的圆柱,圆柱飞速旋转着,向我们逼过来。紧接着传来沉闷如雷鸣的呼噜声。

爷爷,那是什么?”

风。”爷爷淡淡地说,“使劲拉车吧,孩子。”说着。他弯下了腰。

我身体前倾,双脚蹬地,把细绳拽得紧紧的。我们钻进了风里。我听不到什么声音,只感到有两个大巴掌在使劲扇着耳门子,鼓膜嗡嗡地响。风托着我的肚子,像要把我扔出去。堤下的庄稼像接到命令的士兵,一齐倒伏下去。

爷爷——!”我拼命地喊着。喊出的声音连我自己都没听到。那根拉车绳很细,它一下子崩断了。我扑倒在堤上。风把我推得翻斤斗。翻到河堤半腰上,我终于又伸出双手抓住了救命的草墩,把自己固定住了。我抬起头来看爷爷和车子。车子还挺在河堤上,车子后边是爷爷。爷爷双手攥着车把,脊背绷得像一张弓。他的双腿像钉子一样钉在堤上,腿上的肌肉像树根一样条条棱棱地凸起来。风把车子半于不湿的茅草揪出来,扬起来,小车在哆嗦。

我揪着野草向着爷爷跟前爬。我看到爷爷的双腿开始颤抖了,汗水从他背上流下来。

爷爷,把车子扔掉吧!”我趴在地上喊。

爷爷倒退了一步,小车猛然往后一冲,他脚忙乱起来,连连倒退着。

爷爷!”我惊叫着,急忙向前爬。小车倒推着爷爷从我面前滑过去。我灵机一动,耸身扑到小车上。借着这股劲,爷爷又把腰煞下去,双腿又像生了根似的定住了。我趴在车梁上,激动地望着爷爷。爷爷的脸还是木木的,一点表情也没有。

刮过去的是大风。风过后,天地间静了一小会儿。夕阳不动声色地露出来,河里通红通红,像流动着冷冷的铁水。庄稼慢慢地直腰。爷爷像一尊青铜塑像一样保持着用力的姿势。

我从车上跳下来,高呼着“爷爷,风过去了!”爷爷眼里突然盈出了泪水。他慢慢地放下车子,费劲地直起腰。我看到他的手指都蜷曲着不能伸直了。

爷爷,你累了吧?”

不累,孩子。”

这风真大。”

唔。”风把我们车上的草全卷走了,不,还有一棵草夹在车梁的榫缝里。我把那棵草举着给爷爷看,一根普通的老茅草,也不知是红色还是绿色。

爷爷,就剩下一棵草了。”我有点懊丧地说。

④“天黑了,走吧。”爷爷说着,弯腰推起了小车。

(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划线句子相关内容和手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①句描写了路边的野草,“瑟缩”却“生机勃勃”,显示了野草倔强而有生命力的特点,与下文的人物性格相呼应。

B. 第②句中“爬行”一词巧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歌声的低沉有力、悲壮苍凉,亦如同下文中人物的命运。

C. 第③句中爷爷的眼泪表现了爷爷在与大风对抗后,产生了一种悲壮、幸福又痛苦的感觉,眼泪是生命崇高感的体现。

D. 第④句爷爷的话看似表现他与大风相搏后一切皆无的失落悲伤,实则显示出他早已练就了承担这份厄运的坚忍的心。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通过叙述祖孙二人与风奋力相搏的故事,既展示了二人坚韧无畏的性格,同时给予了读者“道阻且长,行则将至”的启迪。

B. 本文采用了儿童视角,通过“我”的所见所闻,展示了独特的乡村生活风貌,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体验故事中的情感和氛围。

C. 全文运用了不少地道的乡土语言,如“抻抻你的懒筋”“别轱辘到河里去”,生动地展现了乡村风俗特色,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D. 全文叙述与描写相交织,大量的自然环境描写既推动了全文情节发展,又衬托了人物形象,这与《雷雨》中的环境描写作用相似。

8. 文中爷爷的形象令人印象深刻,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全文是如何塑造爷爷这一人物形象的?

9. 有人说《大风》是中国版《老人与海》的故事,请分析概括两篇文章的相似之处(注:对比《老人与海》教材节选内容即可)。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司马错欲伐蜀,张仪曰:“不如伐韩。”王曰:“请闻其说。”

对曰:“亲魏善楚,下兵三川,塞辕、缑氏之口,当屯留之道,魏绝南阳,楚临南郑,秦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诛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周自知不救,九鼎宝器必出。据九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今夫蜀,西辟之国而戎狄之长也,弊兵劳众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为利。臣闻:‘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狄,去王业远矣。”

司马错曰:“不然。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今王之地小民贫,故臣愿从事于易。夫蜀,西辟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而有桀、纣之乱。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也。取其地,足以广国也;得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矣。故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西海诸侯不以为贪是我一举而名实两附,而又有禁暴正乱之名。今攻韩劫天子,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臣请谒其故:周,天下之宗室也;齐,韩、周之与国也。周自知失九鼎,韩自知亡三川,则必将二国并力合谋,以因于齐、赵,而求解乎楚、魏。以鼎与楚,以地与魏,王不能禁。此臣所谓‘危’,不如伐蜀之完也。”

惠王曰:“善!寡人听子。”

(选自《战国策·秦策》)

材料二:

巴、蜀相攻击,俱告急于秦。秦惠王欲伐蜀,以为道险狭难至,而韩又来侵,犹豫未能决。司马错请伐蜀。起兵伐蜀。十月取之,贬蜀王,更号为侯,而使陈庄相蜀。蜀既属秦,秦以益强,富厚,轻诸侯……秦白起败赵军,斩首二万,取代光狼城。又使司马错发陇西兵,因蜀攻楚黔中,拔之。楚献汉北及上庸地。

(《资治通鉴·周纪》)

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AB一国C而天下D不以暴EFG西海H诸侯不以为贪。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诛”,文中指“责问、谴责”,与成语“口诛笔伐”“杀人诛心”的意思相同。

B. 缮”,“整治、修补、修理”,与《庖丁解牛》中“善刀而藏之”“善”意思相同。

C. 九鼎”,象征国家政权。传说禹收天下之金,“铸九鼎,象九州”,夏、商、周时奉传国之宝。

D. 因”,“凭借、依靠”,与《谏太宗十思疏》“则思无因喜以谬赏”两句中的“因”字意思不同。

12. 下列各项对文章内容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 张仪分别论证了伐韩之利与伐蜀之弊。他认为,伐韩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成就霸业,伐蜀则会落得兴师劳众,无名无利。

B. 司马错认为,蜀国是西部偏僻的国家,被西北少数民族掌管,朝政像夏桀、商纣一样混乱,以秦国的国力攻打它,轻而易举。

C. 文中司马错论述伐蜀理由,见解精辟,逻辑严谨,透过这些言论,勾勒出一个老成持重、审时度势、追求实效的谋臣形象。

D. 秦王采纳了司马错的意见,收服了蜀国,使秦国国力增强,后来又派司马错进攻楚国,迫使楚国献出汉北和上庸。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我一举而名实两附,而又有禁暴正乱之名。

(2)蜀既属秦,秦以益强,富厚,轻诸侯。

14. 秦灭蜀是秦统一道路上的重要一步,司马错从决策方案利益最大化来论述伐蜀的优势,请根据两则材料简要概括。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喜王巩承事北归

苏辙

同罪南迁惊最远,乘流北下喜先归。

谓言一笑秋风后,却顾千山驿路非。

岭外云烟随梦远,江边鱼蟹为人肥。

还家嫁女都无事,卧读诗书尽掩扉。

注:①“(巩)跌宕傲世,好臧否人物,其口可畏,以是颇不容于人,每除官,辄为言者所论,故终不显。”(清代陆心源《宋史翼》)②王巩与苏轼、苏辙兄弟友谊深厚,因受“乌台诗案”牵连,被贬监宾州(今广西宾阳)。此诗写于王巩奉旨北归时。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句描写了诗人在得知王巩因受牵连被贬最远时的震惊,字字句句,透露出二人友谊之深厚。

B. 颔联中“一笑”之态看似淡然,却生动地表现出诗人面对贬谪及回顾驿路迢远时的复杂心绪。

C. 尾联的“掩扉”正如“门虽设而常关”,不仅是一种生活习惯,更是一种人生的选择和态度。

D. 本诗抒情自然,诗人基于对友人的了解,不想友人再遭无妄之苦,对友人的规劝含蓄而真挚。

16. 此诗情真意切,句句肺腑,请结合诗句分析诗人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感情的?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贺《李凭箜篌引》中的“______和苏轼《赤壁赋》中的“______,都借助蛟舞动作,极写音乐感人至深,异曲同工。

(2)诗人屈原忠贞爱国,“______________(《离骚》)表达了他追求“美政”、永不后悔的决心。

(3)在古诗词中,常借“流水”的意象来抒发王朝兴废之感,比如:“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些年,互联网上刮起了一股“轻断食”风,许多博主声称轻断食好处多多,甚至可以延年益寿……

那么,     A     ?其实,古人早就发现了寿命与饮食的关系,数千年前就曾提出(    ),这句俗语,正表达了轻断食对于健康的作用。《黄帝内经》有云:“五味过度损五脏,烟酒其性猛烈,易耗散维持生命的元气。”这是告诉后人,如果要想健康长寿,必须做到“食饮有节”。

现代医学通过大量的研究已经证明,②通过轻断食的方式,③有助于减缓表观遗传速率,④延缓衰老过程的时间。⑤简单来说就是,⑥在人类年龄增长的过程中,⑦有一种叫做表观遗传的过程正在发生,⑧但它并不像是基因突变那样猝不及防地突然改变基因排列,⑨也不是平缓地持续进行,⑩从基因的表达方式上呈现差异化(就像是同一段话的语意出现不同的表达)。而这种表达方式发生改变的速率越快,衰老得越快,寿命也就越短,刚好轻断食可以有效地减缓基因表达方式的速率,使得寿命得到延长。

现代人物质生活富足,但是总会忽视“满则溢”这个道理。      B      ,是给生活做减法,减掉“废物”,才能让身体更轻松,让长寿成为可能。

18.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19. 下列词句填入括号中最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想要长寿,肚子常空。                                                                            B. 每餐七分饱,健康活到老。

C. 食过多则结积,饮过多则成痰癖。                                                                           D. 若要身体安,三分饥和寒。

20. 文中第三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二)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年纪轻一点的时候,就在湖里消磨了好些光阴,像和风一样地在湖上漂浮。一个夏天的上午,我先把船划到湖心,而后背靠在座位上,似梦非梦地漂流着,直到船撞在沙滩上,惊醒的我才欠起身来,看看命运已把我推送到哪一个岸边来了。在那种日子里,懒惰是最诱惑人的事情,我就这样偷闲地度过了许多个上午。我宁愿把一天中最宝贵的光阴这样虚掷,我是富有的,虽然与金钱无关,因为我拥有阳光照耀的时辰以及夏令的日月,我挥霍着它们。可是,自从我离开这洒满古典生态阳光的湖岸之后,伐木人竟大砍大伐起来了。从此要有许多年不可能在林间的甬道上徜徉了,不可能在这样的森林中遇见湖水了。我的缪斯女神如果沉默了,她是情有可原的——森林已被砍伐,怎能希望鸟儿歌唱?

肮脏的工业脚步已经使湖水浑浊了,把瓦尔登湖岸上的树木和风景吞噬了。然而,它仍然顽强地生存着,还是我在青春时代所见的湖水——它虽然有那么多的涟漪,却并没有一条永久性的皱纹。

这湖当然是一个大勇者的作品,其中毫无一丝一毫的虚伪!他用他的手围起了这一泓湖水,在他的思想中愈来愈深化,愈来愈清澈,并把它传给了康科德河,我从康科德河的水面上又看到了同样的倒影,我几乎要惊呼:瓦尔登湖,是你吗?!

21. 词语的感情色彩的变化可产生特殊的表达效果,请赏析文中两个画线词语的妙处?

22. 最后一段使用了“他”和“你”来称呼瓦尔登湖,分别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说,平庸的人躲避痛苦,优秀的人不怕吃苦,杰出的人自找苦吃。

也有人说,普通的人吃苦,优秀的人思苦。

请结合你的生活感悟及对未来的畅想,写一篇文章,体现你对上述材料的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江西省新八校2024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微信扫码分享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