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E网

首页 > 精品试题 > 推荐试题

推荐试题

湖北省荆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分享:杨老师 2025-07-06 下载支付:5点 立即下载

一、阅读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练。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从来没有一句话换一个说法而意味仍完全不变。

有些人根本不了解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密切关系,以为更改一两个字不过是要文字顺畅些或是漂亮些。其实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姑举一个人人皆知的实例,韩愈在月夜里听见贾岛吟诗,有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两句,劝他把字改成字。这段文字因缘古今传为美谈,今人要把咬文嚼字的意思说得好听一点,都说推敲。古今人也都赞赏字比字下得好。其实这不仅是文字上的分别,同时也是意境上的分别。固然显得鲁莽一点,但是它表示孤僧步月归寺,门原来是他自己掩的,于今他。他须自掩自推,足见寺里只有他孤零零的一个和尚。在这冷寂的场合,他有兴致出来步月,兴尽而返,独往独来,自在无碍,他也自有一副胸襟气度。就显得他拘礼些,也就显得寺里有人应门。他仿佛是乘月夜访友,他自己不甘寂寞,那寺里假如不是热闹场合,至少也有一些温暖的人情。比较起来,的空气没有的那么冷寂。就上句鸟宿池边树看来,似乎比要调和些。可以无声,就不免剥啄有声。惊起了宿鸟,打破了岑寂,也似乎平添了搅扰。所以我很怀疑韩愈的修改是否真如古今所称赏的那么妥当。究竟哪一种意境是贾岛当时在心里玩索而要表现的,只有他自己知道。如果他想到而下字,或是想到而下字,我认为那是不可能的事。所以问题不在字和字哪一个比较恰当,而在哪一种境界是他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的。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联想起于习惯,习惯老是欢喜走熟路。熟路抵抗力最低,引诱性最大,一人走过,人人就都跟着走,愈走就愈平滑俗滥,没有一点新奇的意味。字被人用得太滥,也是如此。从前作诗文的人都倚靠《文料触机》《幼学琼林》《事类统编》之类书籍。要找词藻典故,都到那里去乞灵。美人都是柳腰桃面王嫱、西施,才子都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谈风景必是春花秋月,叙离别不离柳岸灞桥,做买卖都有端木遗风,到现在用铅字排印书籍还是付梓”“杀青。像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它们是从前人所谓套语,我们所谓滥调。一件事物发生时立即使你联想到一些套语滥调,而你也就安于套语滥调,毫不斟酌地使用它们,并且自鸣得意。这就是近代文艺心理学家们所说的套板反应。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倾向于套板反应,他就根本与文艺无缘。因为就作者说,套板反应和创造的动机是仇敌;就读者说,它引不起新鲜而真切的情趣。一个作者在用字用词上面离不掉套板反应,在运思布局上面,甚至于在整个人生态度方面也就难免如此。不过习惯力量的深广非我们的意料所及。沿着习惯去做,总比新创更省力,人生来有惰性,常使我们不知不觉的一滑就滑到套板反应里去。你如果随便在报章杂志或是尺牍宣言里面挑一段文章来分析,你就会发现那里面的思想情感和语言,大半都由套板反应起来的。韩愈谈他自己做古文,唯陈言之务去。这是一句最紧要的教训。语言跟着思想情感走,你不肯用俗滥的语言,自然也就不肯用俗滥的思想情感,你遇事就会朝深一层去想,你的文章也就真正是出来的,不致落入下乘。

(摘编自朱光潜《咬文嚼字》,有删改)

材料二:

热衷于到处套用网络流行语,也很容易简化思维活动,采用贴标签的方式去和对象打交道。仔细辨析的话,就可以发现标签的类型就那么几组,只不过是换了一个热点事件就换一个新表达,比如996”“打工人等流行的时间不同,但都表达了一个核心意思,并没有太多观念上的创新。在人际交往中,按照这样简单分类的方式去评判对象,我们就不愿意去深入体会一个人身上的复杂性和全面性,而是用海王”“内卷”“后浪一下子就对号入座了。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网络语言暴力频繁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网络流行语里的人物都是扁平的,不是立体的。显然,这种语言使用方式对我们认识世界和社会、处理人际关系都是有很大危害的。

浅薄化则会带来追求快速反馈、放弃深度思考的习惯。使用者希望话语一经使用就引发别人的关注,用最低的成本去求取最大的收益。长此以往,我们的语言就会粗鄙化,我们的思考也会肤浅化。别字代替双关,搞笑代替幽默,哈哈一笑之余没有可回味的东西,还会对这种快速刺激逐渐上瘾,放弃对精致事物的追求。

流行语的诞生、传播和消亡,本来是语言正常的新陈代谢,这种新陈代谢一直在进行着,但是网络时代极大提升了流行语变化的速率,我们要留心的不仅是它们对语言规范的影响,更要警惕它们对思维方式的冲击。慎重对待语言,就是慎重对待我们的思想。

(摘编自徐默凡《当我们说流行语时,我们在想些什么》)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朱光潜分析“推敲”的典故,并未否定“敲”字的合理性,而是表明文字选择须与全诗意境调和,体现了“咬文嚼字”对思想情感的调整。

B. 朱光潜批判的“套板反应”与徐默凡分析的“标签化”流行语,前者侧重谈文学创作中对陈词滥调的惯性依赖,后者侧重日常交际中简单分类的认知模式。

C. 套板反应”,本质上是思维惰性,会导致思想情感与语言表达的双重平庸化,与韩愈“唯陈言之务去”的创作主张相悖,会扼杀文艺创造力。

D. 两则材料均强调语言与思维的紧密关联,朱光潜主张通过“咬文嚼字”实现思想情感的精准表达,徐默凡则认为流行语的快速传播必然导致语言粗鄙化和思考浅层化。

2. 下列对材料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以“推敲”为例,对比“推”“敲”的冷寂与热闹,论证文字改动会引发意境变化,与《劝学》中比喻论证手法一致。

B. 材料二用“996”“打工人”等流行语举例,证明网络语言暴力源于思维简化,与《师说》中“对比论证+举例论证”结构相同。

C. 两则材料论证思路有差异:材料一先立观点再以案例加以论证,材料二从语言现象出发,再进行深入分析,进一步确立观点。

D. 材料一结尾引用韩愈名言,属于引用论证;材料二“贴标签”的论述,属于类比论证,二者均服务于文章的论点。

3. 根据原文内容,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10个字。

朱光潜指出,文学创作中文字是________,“推敲”的本质是对意境的反复琢磨——“推”字传递孤僧冷寂自在的心境,“敲”字则暗示人际往来的温热情趣。但若一味依赖“柳腰桃面”“春花秋月”等套语滥调,就会陷入“套板反应”,使________。徐默凡进一步提醒,网络流行语的“标签化”使用,看似便捷的表达,实则会________,让我们失去对事物复杂性的感知能力。

4. 郭沫若先生剧本《屈原》里婵娟骂宋玉说:“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有人建议将之改为“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请根据材料一的内容,分析这样改动的理由。

5. 校园文学社将举行“语言与写作”的研讨活动,邀请你在会上发言。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谈谈文中的观点对高中生写作有何启示。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本一:

当归,当归(节选)

绿窗

1

远志别名小草,柔弱纤细而抱负深远。《本草纲目》说:此草服之能益智强志。人在草木之间,日日吸纳精气,自然避开污浊,心生清气,做得好汉。

太爷,您决定学医,也就修改了家族命运史,后辈的思维、志向、远方,都不太会偏离医学殿堂,心怀神圣。

步行时代,偏僻山沟里的太爷要照顾一堆孩子着实不易,仍旧买《神农本草》《黄帝针灸》《素女脉诀》等书,唐代经学家孔颖达以为:若不习此三世之书,不得服食其药。太爷毫不糊弄,药王爷孙思邈的《千金方》,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伤寒杂病论》也必备。打柴间隙学那神农尝百草,依书中所录图形辨识草药,有时痴迷至晚,遇到鬼打墙,怎么也钻不出林子,又差点被狼掏了,被马蜂蜇被蛇撵,艰辛不可细说。有时背一捆蒿子就回家,高祖爷骂他不务正业,脱下千层底掷过去,太爷额头瞬时戳出青紫大包。正好,尝试炮制活血化瘀方子,连吃带敷,第二天消了。高祖爷说瞎猫碰着死耗子,话说老人家真得了风寒,太爷依方熬一锅锅药汤,竟是硬朗了。

山上植物原来两眼一抹黑,现在都被他叫亮了,黄芩、苍术、远志、防风、桔梗、苦参、地榆、蛇床子、五味子、黄白花败酱,根茎花实,苗皮骨肉,都是身怀绝技的小妖,这个有来有去,那个有去有来,会点灯说话,释放甘酸苦辣,顺着羊肠小道通向愁苦的病人。

敢拼命就必成,太爷又依书学习针灸,在自己身上扎来捻去,逐步研究疑难杂症。他并不吝啬,村人靠拢过来,就一同探究针刺、刮痧、拔火罐,大病小病一整治好了。威望日隆。

苦心人,天不负。太爷自然升级专业郎中,家族行二,尊称二大先生,塞外僻壤之地,水准凤毛麟角,十里八村从此有医有药了。

这种自学成医古代也有说法,叫私淑,即以仰慕的神医著作为师,遥承该人衣钵。太爷主要研习《千金方》,无任何人帮助,太爷超越自己学成了,足见中医起于民间,活于山野。山野在,中医就能破土重生。也证明中医的根本是源于自然,依靠自然。中医的精神就是人与自然的相知相携,朴素又高贵,古老而年轻。只要山野健康,植物就不会骗人,中草药永远是良药,犹如信仰,以内在的慈悲和意志根植大地。

2

我敬佩古柏之深藏风骨。柏也是药,子能清热安神;叶可止血生肌;树脂可燥湿镇痛。陕西黄陵轩辕庙有古柏,传为轩辕皇帝亲植,又名轩辕柏。私以为源远流长的中医药文化就如这轩辕柏,历5000余年风霜,仍仪态万方,心怀正气,救赎众生。

你太爷,那才叫瞧病。现在的医生那都不叫瞧病,啥都是问你,有时病痛复杂真说不出来,一紧张更不会说了,有病难受还挨训。你太爷可不是这样,把病人不知道的,说不出来的,都能说得清清楚楚,没多少钱还治好病。房东马大爷说。

中医伸出去的是手、眼、耳、鼻、口,叫瞧病,是手功,匠心。

你太爷,最拿手的是针灸。有天晚上后半夜,都睡着了,我家的突然全身抽搐,双目瞪圆,四肢僵直,挺了,我裹上大花棉被,直楞楞扛到二大先生家。

二大先生立刻观色摸脉,问病查情,探得虚实寒热,始净手行针。也无非遵循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不到二刻,月上斜枝,妇人已哼哼有声,软软乎乎的还是好媳妇,卷起花被子大踏步背回去了。那晚的月亮又圆又亮。

你太爷,那是穷人吃药,富人花钱,仁义。

富人看病,当场出钱;家穷的,药钱减半,比如四块钱,没有,给两块,也没有,那就一块,还没有,不要了。秋后,有心人一升米一升豆还来,还没有,账就烂掉了。

二大先生有正气。到镇上解放战争期间,天主教堂医院做临时救护所,急需要医生,来一两个都难,太爷带着七郎八虎就去了,个个拿得起来。而遇到打游击战受伤的战士,太爷就拿出樵夫精神,星空月下穿河过桥,为战士看病。太爷威武!

二大先生带弟子就是在草药间,在病患中间,在治病救人中学得方药,这是中医最可宝贵的财富,以人为本,以自然为依托,是医道最高境界,必当生生不息。

(文章有删改)

文本二:

青蒿素是中医药学给予人类的一份珍贵礼物。和植物化学的其他发现在药物开发中的应用相比,从青蒿提取物到青蒿素的研发历程相当快速,然而,这绝不是中医药智慧的唯一果实。中国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还发现,具有悠久应用历史的中药砒霜,用于治疗白血病颇具疗效,已经成为治疗白血病的重要选择。对治疗失忆有效的石杉碱甲,也是从中草药千层塔中提取的,是我国用于治疗老年性精神障碍的一种临床用药。

然而,单一药物治疗某一特定疾病的现象在中医实践中非常少见,复方用药才是中医几千年来的主要用药形式。通常,中医师按中医理论和方法诊断病人症候,对症开出由多种中药按君臣佐使组成的处方,并随着病情的发展和症候的变化,随时调整处方的药味和剂量,以达到良好的疗效。这样的辨证施治疗法和有效方药的积累对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积极贡献。我们从中药青蒿研发出抗疟药物青蒿素,仅是发掘中医药宝库的努力之一。

这里所举中医药对人类健康的贡献,不过沧海一粟。我的梦想是:在同威胁人类健康与生命的疾病的斗争中,中医药学进一步发挥威力,为维护世界人民的健康与福祉作出新贡献!

(摘编自屠呦呦《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 太爷自学中医时,自己熬制药汤帮助高祖爷治好风寒,既体现其学以致用的实践精神,也暗示中医“药食同源”的特点。

B. 文本一写太爷带弟子“在草药间,在病患中间”学医,表明中医传承依赖师徒口传心授,与现代医学教育不可兼容。

C. 太爷治病“穷人吃药,富人花钱”的仁义之举,体现中医医者仁心的伦理准则与济世救人的人文情怀。

D. 文本一将中医药文化比作“轩辕柏”,以植物特性象征文化传承,与文本二中“中药砒霜治疗白血病”的实例共同凸显中医的科学性。

7. 关于文中对“轩辕柏”的描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以黄帝手植古柏的传说增强文化厚重感,与文本二中“中药有悠久应用历史”形成呼应。

B. 用“深藏风骨”“心怀正气”等拟人化表述,既写柏树特性,也隐喻中医药文化的精神内核。

C. 文章借轩辕柏可入药救人的特性,自然过渡到对太爷以草药治病、仁心济世的描写。

D. 借古柏的意象,暗示中医药文化虽历经沧桑仍具生命力,这与文中“中医起于民间,活于山野”的论断相呼应。

8. 文本一的两个划线句都围绕“太爷”展开,但在不同情境下,称谓发生了变化,请分别分析其表达效果。

9. 文中体现了中医的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一和文本二简要分析。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汉六年,人有上书告楚王信反。高帝以陈平计,天子巡狩会诸侯,南方有云梦,发使告诸侯会陈:吾将游云梦。实欲袭信,信弗知。高祖且至楚,信欲发兵反,自度无罪,欲谒上,恐见禽。人或说信曰:斩眛谒上,上必喜,无患。信见眛计事,眛曰:汉所以不击取楚,以眛在公所。若欲捕我以自媚于汉,吾今日死,公亦随手亡矣。乃骂信曰:公非长者!卒自刭。信持其首,谒高祖于陈。上令武士缚信,载后车。信曰: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亨;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亨!上曰:人告公反。遂械系信。至雒阳,赦信罪,以为淮阴侯。

陈豨拜为钜鹿守,辞于淮阴侯。淮阴侯挈其手,辟左右与之步于庭,仰天叹曰:子可与言乎?欲与子有言也。豨曰:唯将军令之。淮阴侯曰:公之所居,天下精兵处也;而公,陛下之信幸臣也。人言公之畔,陛下必不信;再至,陛下乃疑矣;三至,必怒而自将。吾为公从中起,天下可图也。陈豨素知其能也,信之,曰:谨奉教!汉十年,陈豨果反。上自将而往,信病不从。阴使人至豨所,曰:第举兵,吾从此助公。信乃谋与家臣,夜诈诏赦诸官徒奴,欲发以袭吕后、太子。部署已定,待豨报。其舍人得罪于信,信囚,欲杀之。

舍人弟上变,告信欲反状于吕后。吕后欲召,恐其党不就,乃与萧相国谋,诈令人从上所来,言豨已得死,列侯群臣皆贺。相国给信曰:虽疾,强入贺。信入,吕后使武士缚信,斩之长乐钟室。信方斩,曰: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遂夷信三族。

(节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材料二:

信始不从蒯彻之言与汉为难者,项未亡也。参分天下,鼎足而立,蒯彻狂惑之计耳。昔者韩尝以此持天下之纵横,然吞于秦而不救,其覆轨矣。信反于齐则张耳扼其西彭越控其南鼎足先折而徒为天下蟊贼。信知其不可而拒彻,计之深也。项王灭,汉王倦归于关中,信起而乘之,乃可以得志。彻之说,信岂须臾忘哉?卞庄子小死大毙一举而两得之术,俟时而发,发不旋踵矣。其曰不忍背汉者,姑以谢彻耳。削王而侯,国小而无兵,尚欲因陈豨以发难;拥三齐之劲旅,西向而虎视,尚谁忌哉?

(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二)

[注]①钟离眛,项羽旧将,投奔韩信。②蒯通,原名蒯彻,因避讳汉武帝刘彻的名讳而改名为蒯通。

10. 材料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信反A于齐B则张耳扼C其西D彭越控E其南F鼎足先折G而徒为天下蟊贼。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见,表被动,与《答司马谏议书》中“冀君实或见恕也”的“见”用法不同。

B. 辟,避开,与《齐桓晋文之事》中“放辟邪侈,无不为已”的“辟”意思不同。

C. 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与《师说》中“句读之不知”的“之”用法相同。

D. 谢,拒绝,与《鸿门宴》中“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的“谢”意思不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刘邦善于纳谏,在有人告发韩信谋反时,他采用陈平的计策,假称天子巡狩,召集诸侯会盟,实际上是要突袭韩信,而韩信不知。

B. 韩信为求自保,轻信别人劝说,虽和钟离眛商议,但无视他的推测与警告,杀掉钟离眛后朝见刘邦,最终结果和钟离眛预测一致。

C. 王夫之认为韩信没有听从蒯彻的建议与汉为敌,是因为项羽还未败亡,且有韩国的前车之鉴,韩信拒绝恰恰是因为他深谋远虑。

D. 王夫之认为韩信想要使用小死大毙一举两得的策略,即等待刘邦和项羽相斗,一人败亡、一人疲惫时趁机行动就能实现志向。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阴使人至豨所,曰:“第举兵,吾从此助公。”

(2)相国给信曰:“虽疾,强入贺。”

14. 王夫之认为“彻之说,信岂须臾忘哉”,材料一有哪些事实可以支持王夫之的观点,请简要概括。

(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水调歌头

苏轼

欧阳文忠公尝问余:琴诗何者最善?答以退之听颖师琴诗最善。公曰:此诗最奇丽,然非听琴,乃听琵琶也。余深然之。建安章质夫家善琵琶者,乞为歌词。余久不作,特取退之词,稍加隐括,使就声律,以遗之云。

昵昵儿女语,灯火夜微明。恩怨尔汝来去,弹指泪和声。忽变轩昂勇士,一鼓填然作气,千里不留行。回首暮云远,飞絮搅青冥。众禽里,真彩凤,独不鸣。跻攀寸步千险,一落百寻轻。烦子指间风雨,置我肠中冰炭,起坐不能平。推手从归去,无泪与君倾。

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苏轼隐括韩愈听颖师琴诗,为章质夫家善琵琶者作词,体现了他对欧阳修观点认同。

B. 开端四句前三句先写乐声初发情况,第四句用“弹指”点明,见出弹奏开始,有先声夺人之效。

C. 词中“忽变”三句、“跻攀”两句与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相关诗句的描写异曲同工。

D. 虽然弹奏者技艺高超,但听者并不感动,反而坐立不安,推手归去,且无泪倾与弹奏者。

16. 这首词在音乐描写上颇具特色,请分析苏轼是如何摹写声音的。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颓败景象渲染历史沧桑感

(2)某语文教师在课堂讨论中,引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的引导语“________________,强调“不必因师长在场而沉默”,以此消除学生的顾虑,营造轻松氛围。

(3)古诗文中常以“舟”“船”意象承载羁旅之思,如“___________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旅推介近来成为地方展示魅力的一个窗口,一些地方干部为了吸引游客,在营销方式上不断创新,有的扮古风、有的双语、有的展才艺。应该说,初衷是好的,       ,人气旺才能百业兴,百业兴最终实现百姓富。流量引之有道,可实践中却不乏剑走偏锋者。从俊男靓女的媚俗化宣传,到搞怪扮丑的庸俗化表演,画风逐渐走偏、举止愈加出格。这不仅影响大家对当地的观感,也有损党员、干部形象,违反了文旅推介的初衷。

所谓(    A   ),把握好,把好事办好,至少需要问三个问题:

其一,到底谁是主角?

文旅推介要锚定根本、锁定主角,切不可(    B   )。网红干部必须保持清醒:这不是个人的真人秀,舞台的主角永远是一方水土一方人,一方山水一方情

纵观神州大地,山河壮丽、文化灿烂,每个地方都有其地域特色。把资源(     )发挥出来,将精彩故事呈现出来,花开蝶自来

其二,怎样看待流量?

把流量转化为销量,是互联网时代的重要营销策略。但是,将上热搜等同于有作为,把点赞数异化为满意度,就出现偏差了。

拿现象级文旅来说,从淄博烧烤到尔滨热,从天水麻辣烫到隰县小西天景区,泼天富贵并非天降,恰恰是交通、住宿、景区、人文等全方位政策配套和服务优化,让游客化身自来水

由此而言,文旅发展的本质,是产品与特色、服务与体验上的比拼。靠猎奇赚热度、以卖丑博眼球,这样的流量政绩不仅无法反哺,还有可能带来反噬。

其三,要不要注意形象?

形象背后是作风,好的形象应该具有强大的人格力量,达到吸引人、凝聚人的目的。

反观一些魔性表演,之所以引发能不能干点实事的批评,关键在网红标签盖过了党员干部身份。站在聚光灯下,时刻牢记对党和人民的赤诚、对脚下土地的热爱,自然能散发强大人格魅力。

身在信息时代,处处是(    D   )广场。重流量而不唯流量,树形象不忘强作风,文旅事业必将打开新天地、更上一层楼。

18. 请根据提示在文中括号处填入恰当的词语。

A(提示:成语)_______    B(提示:成语)_______

C(提示:bǐng fù_______    D(提示:yú lùn_______

19. 下列填入文中横线处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初衷好才能人气旺                                                                                         B. 初衷好就会人气旺

C. 流量大就会人气旺                                                                                         D. 流量大才能人气旺

20. 结合语境,对以下“引号”的作用判定有误的一项是(   )

A. 度”——强调                                                                                         B. 真人秀”——特殊含义

C. 尔滨热”——特定称谓                                                                                         D. 魔性”——反语

21.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加以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2. 文中加点的句子在遣词方面可圈可点,且多成对出现。请选择其中一对词语进行赏析。

三、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高一语文课文中的烛之武、王安石、毛泽东、屠呦呦、钟扬、张秉贵等人物,都在各自所处的时代,用自己的方式表现出应有的担当。处于新时代,面临大大小小的新问题,如全球生态危机、核心技术瓶颈、非遗传承困境、网络安全问题等,作为当代青年的我们对担当又有着怎样的思考呢?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班会演讲稿。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湖北省荆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微信扫码分享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