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我们保护文物,无例外地都是为了古为今用,但用之之道,则各有不同。
有些本来就是纯粹的艺术作品,如书画、造像等,在古代就只作观赏(或膜拜,但膜拜也是“观赏”的一种形式)之用,今用也只供观赏。在建筑中,许多石窟、碑碣、经幢和不可登临的实心塔,如北京的天宁寺塔、妙应寺白塔、赵县柏林寺塔等属于此类。有些本来有些实际用处,但今天不用,而只供观赏的,如殷周鼎爵、汉镜、带钩之类。当然,这一类建筑,今天若硬要给它“分配”一些实际用途,固然未尝不可,但一般说来,是难以适应今天的任何实际需要的功能的。就是北京故宫,尽管被利用为博物馆,但绝不是符合现代博物馆的要求的博物馆。但从另一角度说,故宫整个组群本身却是更主要的被“展览”的文物。上面所列举的若干类文物和建筑之为今用,应该说主要是为供观赏之用。当然我们还对它进行科学研究。
另外还有一类文物,本身虽古,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价值,但直至今天,还具有重要实用价值的。全国无数的古代桥梁是这一类中最突出的实例。虽然许多园林中也有许多纯粹为点缀风景的桥,但在横跨河流的交通孔道上的桥,主要的乃至唯一的目的就是交通。赵县西门外永通桥,尽管已残破歪扭,但就在我们在那里视察的不到一小时的时间内,就有五六辆载重汽车和更多大车从上面经过。重修以前的安济桥也是经常负荷着沉重的交通流量的。
而现在呢,崭新的桥已被“封锁”起来了。虽然旁边另建了一道便桥,但行人车马仍感不便。其实在重修以前,这座大石桥,和今天西门外的小石桥一样,还是经受着沉重的负荷的。现在既然“脱胎换骨”,十分健壮,理应能更好地为交通服务。假使为了慎重起见,可使载重汽车、载重兽力车绕行便桥,一般行人、自行车、小型骡马车、牲畜、小汽车等,还是可以通行的。桥不是只供观赏的。重修之后,古桥仍须为今用——同时发挥它作为文物建筑和作为交通桥梁的双重的,既是精神的,又是物质的作用。当然在保护方面,二者之间有矛盾。负责保管这桥的同志只能妥筹办法,而不能因噎废食。
文物建筑不同于其他文物,其中大多在作为文物而受到特殊保护的同时,还要被恰当地利用。应当按每一座或每一组群的具体情况拟订具体的使用和保护办法,还应当教育群众和文物建筑的使用者尊重、爱护。
(摘自梁思成《闲话文物建筑的重修与维护》)
材料二:
文物不是束之高阁的古董、秘不示人的“宝贝”,文物不是远离百姓、没有生命的化石,而是直接关系民生幸福指数的文化大餐。文物作为重要的文化资源,在满足人民群众文化教育、文化休闲、优美环境、民生改善需求方面,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20世纪60年代,梁思成先生基于国情和文物保护现状,明确提出文物保护应古为今用,至今仍有其重要的意义。
对文物“今用”的理解可从物质和文化的层面展开。其一,文物的今用体现了文物在历史演进中仍具有一定的功能属性,仍可满足人们对其初始功能的需求,如都江堰水利工程;其二,文物的今用体现了文物对当代社会的文化价值,即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具体来看,文物利用的内涵至少应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利用的目的是实现文物本体保存延续和文物价值传承弘扬;二是利用必须是既对文物保护有利又能有效实现文物价值传承弘扬的路径模式或措施方法;三是基于文物本体的文物利用活动都是基于保护或价值传承弘扬需求的公益性活动,但是公益性并不意味着不盈利,而是要将这种利益“反哺”到文物保护和文物区域的协同发展及民生改善中;四是价值传承方面首先是对文物具有的使用功能的恢复、延续和发挥,其次是结合时代需求赋予文物新的使用功能。
文物利用的外延(形式)就文物的内涵而言,表现在三个层面:首先应让具有实用性功能的文物(尤其是古建筑)继续发挥其使用价值;其次,通过对文物价值挖掘阐释、本体及环境的展陈展览等,发挥其观光游览、文化教育功能,重构当代文化记忆,增强基于文化认同的民族认同、国家认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支撑;再次,开发文物的衍生产品,如基于本体的具象文创产品,或基于文化记忆的现时性文化“文本”重构,如影视作品、文学作品、舞蹈展演、节庆仪式等文艺作品或文化活动等。文物利用方式中基于文物原有实用性功能的继续使用是最基本的活用。
(摘自刘卫红《古为今用,让文物活起来》)
材料三:
文物建筑保护利用的高层级目标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滋养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能够将文物建筑及其初建功能,特别是传统古法工艺等同时保留继承,是文物活态利用的最高境界。
文物保护利用全面融入社会经济发展是一项需要坚持和持久推进的重要工作,同时文物“有效利用”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高站位”着眼于保护利用政策理念的提升,也要“接地气”注重解决实际问题策略方法的创新。文物建筑的保护利用需要国家政策方针的引路导航及各级各地各行业的法规规章提供管理保障;需要文化遗产相关多元学科深化理论研究和交叉融合研究提供智力支撑;需要鼓励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多措并举,行稳致远,走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
(摘编自汤羽扬、刘昭祎、袁琳溪《多措并举,行稳致远,探索文物建筑保护利用之路》)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保护文物要古为今用,材料一侧重“今用”的方法,材料二侧重对“今用”的理解。
B. 材料一分析了文物建筑“古为今用”的不同方式,体现了作者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研究精神。
C. 材料二认为要让文物活起来,最基本的文物利用方式就是在文物原有实用性功能的基础上继续使用。
D. 材料三指出文物活态利用的最高境界是保留继承文物建筑及其初建功能,因此不需要考虑当代社会需求。
2. 下列对材料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中安济桥重修后被封锁,既违背了古桥“为今用”的原则,也未能平衡文物保护与实用功能的矛盾。
B. 材料二中都江堰水利工程可满足人们对文物初始功能的需求,体现了文物在物质层面“今用”的典型价值。
C. 材料二提出在文物利用价值传承方面,恢复、延续和发挥文物的使用功能比赋予文物新的使用功能更为重要。
D. 材料三认为文物保护利用是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个层面协同推进,多措并举,才能切实有效,行稳致远。
3. 下列对材料二中文物利用的“外延(形式)”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台北故宫博物院设有文物数据库专区,提供精选文物图像下载服务,属于“发挥观光游览功能”的利用形式。
B. 故宫被利用为博物馆,展出了珍贵文物,开发了故宫日历等文创产品,属于“开发衍生产品”的利用形式。
C. 某省博物馆将馆藏青铜器的复制品作为中小学历史、美术课堂的教具,属于“开发衍生产品”的利用形式。
D. 某导演以敦煌壁画故事为蓝本创作舞剧《丝路花雨》,体现了“重构文化记忆”与“开发衍生产品”的结合。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行文思路。
5. 材料三提出文物保护利用既要“高站位”,又要“接地气”。请结合三则材料,谈谈如何落实这一要求。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少年猎熊记
海勒根那
少年达瓦追踪那头黑棕熊已经有两天了,一直从金河到牛耳河的汇合处,再往前就是宽阔的贝尔茨河。达瓦不知道这头老公熊为什么只沿着河流走,钻过一片又一片次生林和砍伐殆尽的原始落叶松林。河床刚刚解冻,浩荡的冰排像成群结队的野犴拥挤过江,露着灰突突的背脊,发出震耳轰响。山风还是那么冷硬,任谁都嚼不动,达瓦的脸冻得又红又紫,狍皮猎装像冰一样贴在身上,让他不住地打着冷战。这几天一直没吃过什么像样的东西,肚子瘪瘪的,两条腿比上了脚绊还要费力,再这么下去,达瓦肯定会被黑棕熊拖垮掉。
这次达瓦独自出猎,只带了猎狗“皮球”,牵了驯鹿托嘎为他驮运行囊,干粮也没来得及准备充足。作为猎人,十七岁的达瓦看上去还稚嫩着呢,他穿的是阿爸列庞戈生前的猎装,与他单薄的身体相比显得过于肥大,那杆斜背在肩上的猎枪快有他的个头高了。达瓦就这么晃晃荡荡地去了,直到隐没在山林里。
在金河流域转悠了两天,如阿妈巴拉杰伊所料,达瓦的背夹里只多了三只瘦瘦的灰鼠子,连个狍子的白屁股都没见到。那又怎么样呢,总之达瓦不想就这么回营地去,他宁愿一个人带着猎狗和驯鹿在林子里闲逛。山岭的春天多好啊,到处都是万物复苏的景象,林地里厚厚的腐殖土踩上去像云朵一样松软,潮湿的空气充满松脂味儿和各种林草发芽的香味儿,沁人心脾,恨不得用碗舀起来喝上一气。
那头黑棕熊是达瓦出猎的第二天黄昏时遇到的。下午的那会儿,猎狗“皮球”忽然警觉不安起来,它先嗅到了一坨黑乎乎的粪便,形状跟人屎类似,从软硬程度看,拉屎的家伙应该并未走远。还有其他的猎人哪?达瓦想着,一边寻找那个人在沿途树干上留下的刀痕(猎人返程标记),除了几棵新折断的碗口粗的树,再没有什么异样。达瓦随着猎狗在黑白桦混交林里穿行,林地里尚有未融化的积雪。这时,前面的“皮球”又传来一阵吠叫,一片煤黑色的雪堆上印着几方硕大的脚印,湿答答的,已辨不清掌纹。达瓦安抚住猎狗,一边持枪向林子外边摸去——远远的,他望到了那个家伙,在密匝匝的灌木丛里隐现着半个身子,达瓦先前以为那是个闲坐的“老猎”正不停地往嘴里塞着什么东西,嗯,应该是舔大拇指上的口烟呢。达瓦放松了警惕,准备上前打个招呼,等他走近些却不由得停下了脚步和呼吸——我的天!那确是位“老爷子”(鄂温克猎人对公熊的尊称)——一头庞然大物般的棕熊,浑身的毛泛着灰黑色,正守着小山包似的蚁丘,用树棍捕食蚂蚁……达瓦生来第一次遇见大熊,一时间心跳如鼓,不过猎人的本能还是让他下意识地端起猎枪,手抖得像风中的树叶,还没等他瞄准,黑棕熊却“忽”地站起身形,张开獠牙大嘴,冲着达瓦的方向瘆人地呼号了几声——“嗷——呜——嗷——呜——”随后噗噜几声响鼻,倏忽之间消失在夕光渐暗的灌木丛林里。
时间仿佛凝固了般的,达瓦好半天才收回魂魄,要不是猎狗在身边狂吠,他还以为刚刚的一切是自己的幻觉。天就要黑下来,达瓦定了定神,决定先趁着傍晚的光亮去找回驯鹿托嘎。
金河在幽暗的山岭间缓缓流淌,不时发出冰排断裂的声响。夜风凛冽,达瓦寻了背风处露宿在河边,借着朦胧的月光,他找来干草垫在岸上,铺好犴皮褥子和狍皮睡袋,几天来第一次点燃了篝火。灰鼠子在跳动的炭火里炙烤,发出滋滋的响声和诱人的焦香味儿。达瓦的脸被映得红灿灿的,随着火光忽明忽暗,他想起三年前第一次随大人们出猎,阿妈将列庞戈的猎装和猎枪拿出来,像端着一盘金子似的递给达瓦,那年他十四岁。
那天傍晚,阿妈特意为第一次狩猎的达瓦点燃了白桦木堆,让达瓦背着猎枪从熊熊烈火中跳跃过去,经过圣洁之火的洗礼,少年达瓦就正式成为一个猎人了。巴拉杰伊用目光抚摸着儿子的头脸和他小小的身躯,“去吧孩子,到山林里去,像你的阿爸一样,打到最多的猎物,当个最好的莫日根(神猎手)……”话没说完,阿妈已是满眼的泪水……是啊,达瓦的阿爸当年是多么棒的猎人啊,身体强壮得像一头公犴,他猎杀的野物比刚入夜的星星还多,那时,列庞戈这个名字像无处不在的风,传遍了大小兴安岭。可就是这么一个“猎神”般存在的人,却在达瓦五岁那年的秋天失踪了。那次秋猎,列庞戈仿佛有什么预感似的,巴拉杰伊那时还年轻,用冬天最冷季节打到的狍子皮给丈夫做了一身崭新的猎装,列庞戈咧着大嘴乐呵呵地试穿了一下,声音洪亮得像口铜钟:“这个给我儿子达瓦留着吧,我还是习惯穿我的旧行装,不怕刮也不怕脏,以后等达瓦长大穿上它,保准带劲儿。”说完,头也不回地和弟弟果佳牵着一长串驯鹿钻进林子里去了。谁能想到这么一个几棍子都打不死的猎人,竟在追撵一头棕熊时出了事儿……
达瓦与“皮球”分食着干巴巴的灰鼠肉,一边想着这些落满灰尘和枯叶的往事——那是怎样的一头棕熊呢?列庞戈阿爸又是怎么遭遇它的,当时到底发生了些什么,让一个最好的猎人尸沉崖底?这些问号打懂事起就在达瓦的脑海里萦绕,他想念阿爸,那是他心中男人的榜样,如今他听到“老猎”们讲列庞戈的故事越多他就越难过。阿爸要活着该多好啊,他会告诉儿子该怎么将这个大家伙一枪毙命,而不是要一个少年独自面对这一切,更要命的是,少年的枪膛里仅剩下两颗子弹……阿爸,我能猎到它吗?达瓦抬头望向夜空,那里正有大半个土黄色的月亮像刚出炉的烤饼似的,散发着焦糊的味道。我一定能猎到它,阿爸,我要证明给你看,达瓦是列庞戈的儿子,是鄂温克最好的“莫日根”!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达瓦只带了猎狗和驯鹿出猎,干粮也来不及准备充分,体现他这次独自狩猎的仓促。
B. 达瓦身穿着父亲的猎装、背着父亲的猎枪,暗含着他对父亲猎人身份的认同与继承。
C. “庞然大物般”的棕熊与“单薄”的达瓦形成对比,两者力量悬殊,暗示狩猎必将失败。
D. 达瓦露宿时垫干草、铺褥子、点篝火等系列动作描写,展现其作为猎人的基本生存技能。
7. 下列对达瓦与棕熊相遇部分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猎狗“皮球”的两次警觉反应,为达瓦发现棕熊埋下伏笔,使情节发展更为合理。
B. 达瓦误将黑棕熊认作“老猎”,源于他对山林中仍有其他猎人活动存在侥幸心理。
C. 达瓦遇到棕熊时,手“抖得像风中的树叶”,表现其初次面对猛兽时内心的恐惧。
D. 对黑棕熊呼号后“倏忽之间消失”的描写,余味悠长,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8. 请赏析文中画线句。
9. 小说现实与过去交织,这种安排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节选自《答司马谏议书》)
材料二: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辨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熙宁元年四月,始造朝。入对,帝问为治所先,对曰:“择术为先。”帝曰:“唐太宗何如?”曰:“陛下当法尧舜,何以太宗为哉?尧舜之道,至简而不烦,至要而不迂,至易而不难。但末世学者不能通知,以为高不可及尔。”帝曰:“卿可谓责难于君,朕自视眇躬,恐无以副卿此意,可悉意辅朕,庶同济此道。”二年二月,拜参知政事。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诸役相继并兴,号为新法,遣提举官四十余辈,颁行天下。
安石与光素厚光援朋友责善之义三诒书反覆劝之安石不乐。帝用光副枢密,光辞未拜而安石出,命遂寝。
七年春,天下久旱,饥民流离,帝忧形于色,对朝嗟叹,欲尽罢法度之不善者。慈圣、宣仁二太后流涕谓帝曰:“安石乱天下。”帝亦疑之,遂罢为观文殿大学士、知江宁府。
昔神宗欲命相,问韩琦曰:“安石如何?”对曰:“安石为翰林学士则有余,处辅弼之地则不可。”神宗不听,遂相安石。呜呼,此虽宋氏之不幸,亦安石之不幸也。
(节选自《宋史·王安石传》)
10. 材料二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安石与光A素厚B光C援朋友D责善之义E三诒书F反覆G劝之H安石I不乐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则,却,表转接,与《谏逐客书》“今取人则不然”“则”用法不相同。
B. 举,施行,与《鸿门宴》中“杀人如不能举”的“举”意思和用法不相同。
C. 造,往,到,与《五柳先生传》中“造饮辄尽”的“造”意思和用法相同。
D. 寝,停止,平息,与《六国论》“然后得一夕安寝”“寝”意思不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安石认为他跟司马光关系很好,但议事观点常常不一致的主要原因是两个人所持的政治主张不同。
B. 王安石写文章不但速度快,而且写得精彩,尤善议论,并且表达出改变社会和传统风俗习惯想法。
C. 王安石认为治国首先要选择推行政策的方法,应该学习尧舜为政之道,采用简明扼要易操作的手段。
D. 熙宁七年旱灾,百姓饥饿,流离失所,宋神宗因为两位太后哭诉王安石扰乱天下,于是罢了他相位。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2)恐无以副卿此意,可悉意辅朕,庶同济此道。
14. 材料二说王安石“能以辨博济其说”,请结合材料一第二段简要分析他是如何辩驳的。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感石榴二十韵(节选)
唐·元稹
何年安石国,万里贡榴花。迢递河源道,因依汉使槎。
酸辛犯葱岭,憔悴涉龙沙。初到摽珍木,多来比乱麻。
深抛故园里,少种贵人家。唯我荆州见,怜君胡地赊。
从教当路长,兼恣入檐斜。绿叶裁烟翠,红英动日华。
新帘裙透影,疏牖烛笼纱。委作金炉焰,飘成玉砌瑕。
非专爱颜色,同恨阻幽遐。满眼思乡泪,相嗟亦自嗟。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绿叶裁烟翠,红英动日华”运用借代手法,与“绿肥红瘦”有异曲同工之妙。
B. 诗人身处室内,透过窗户看到了石榴动人的芳姿和明媚的颜色,心生无限幽思。
C. 石榴自胡地入中原后逐渐被广泛种植,大路边、屋檐下都有其恣意生长的身影。
D. 诗歌借物抒怀,诗人因远离家乡而对远道而来的石榴产生了一种同病相怜之感。
16. 请简要分析这首诗的叙事特色。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非常重要。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夫子哂之”是因为子路“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华在学习生活中经常有始无终,作为他的同学,请你用《谏太宗十思疏》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来劝勉他。
(3)无论青丝,还是白发等,头发在古诗词中常常作为一种独特的意象出现,表达诗人对人生世事的深刻感悟。如“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4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两年前,欧盟更新的《新食品目录》中,允许把蟋蟀研磨成粉末,用于制作面包、饼干、意大利面等食物。这是一场经过详细测算的食品革命。那些注定要成为食物的昆虫,要以它们的死亡,来改变人类的命运。
据统计,每生产1千克牛肉需要消耗1.5万升水和8千克饲料,而同等重量的黄粉虫仅需4000升水和2千克饲料。更惊人的是,黄粉虫幼虫的粗蛋白含量高达56.58%,远超牛肉的22.3%。
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数据更是戳中环保痛点:全球37%的甲烷排放来自反刍动物,而甲烷的温室效应是二氧化碳的23倍。作为最常见的反刍动物,牛在打嗝放屁时,( 甲 )。
( 乙 ),世界上就会减少大量牛打的嗝和牛屁,温室气体的排放也会因此降低。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数据,到2050年,全球肉类需求将比现在增加约73%,届时传统畜牧业将挤占全球76%的农业土地,消耗49%的淡水资源,这种高耗资源的生产模式无疑将带来严重的生态负担。
伴随着人口以及肉类消费的增长,人类还将面临一场 A 的蛋白质危机。相关研究表明,全球有一百多个国家存在食用昆虫的情况,主要分部在亚洲、拉丁美洲和非洲。一个 B 的事实是,食品工业早已经“偷偷”将虫子作为原料了。比如很多人爱吃的红丝茸蛋糕、草莓味酸奶或樱桃糖果等,这些食物里那抹鲜艳的红色,就常来自一种叫作“胭脂虫红”的天然食用色素。这种添加济其实是由一种寄生在仙人掌上的小昆虫辗碎制成。据相关法律法规,在欧美食品工业领域,这种昆虫提取物早已被允许普遍使用,但消费者显然并不清楚其原料究竟为何物。
据媒体报道,关注环境的欧美明星、健身达人等,( 丙 ),比如“蟋蟀松露巧克力”“黑水虻蛋白手工面包”“蚱蜢风味卡布奇诺”等。昆虫蛋白棒、昆虫意大利面甚至昆虫汉堡开始在欧洲健身俱乐部、网红餐厅中悄然流行。
18.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文中第五段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三处并加以改正。
20. 下列各句中引号的用法与文中加点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1979年,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授予我们“国家发明奖”,表彰青蒿素的发现。(《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
B. 事实上他们并不是随处都用的,要是那样,就成了“万应锭”了。(《说“木叶”》)
C. 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拿来主义》)
D. 在《诗经》里就有“如鸟斯革”的句子来歌颂像翼舒展的屋顶和出檐。(《中国建筑的特征》)
21. 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6分)
2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题。
《红楼梦》一书有不同的书名,如:《红楼梦》,是总其全部之名也。《风月宝鉴》,是戒妄动风月之情。《石头记》,是自譬石头所记之事也。《红楼梦十二支》,则必系金陵十二女子也。《情僧录》,空空道人改名《石头记》为《情僧录》。
请选择其中一个书名并结合材料进行解说,要求紧扣整本书内容和主题。60字左右。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话好好说”,成为塑造“新集体生活”最重要也最急需的一种规则。
以上材料给了你怎样的启示?请结合现实生活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题word版及答案下载地址
微信扫码分享
站长推荐
四川省泸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四川省内江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重庆市主城七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河北省沧州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word版+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湖北省荆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河南省郑州市宇华实验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浙江省宁波市三锋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河南省天一大联考南阳六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湖北省武汉市常青联合体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湖北省武汉市部分重点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卷(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