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E网

首页 > 精品试题 > 推荐试题

推荐试题

河北省唐山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分享:杨老师 2025-07-21 下载支付:5点 立即下载

一、(共12分,每小题3分)

1.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现代社会人际交往中大家都非常注重边界感,对自我边界有清晰感知和维护,对他人领域秋毫无犯。

B. 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有些人往往因为有了好的开端便得鱼忘筌,放松了心态,忽视了细节。

C. 创新需要打破常规思维,创新者需擅长捕风捉影,想人之未想,见人之未见,方能成未有之硕果。

D. 流派众多的诸子学说,浩如烟海的古典史籍,都是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其中颇有一字千金之作。

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国际研究团队在一颗类似太阳恒星周围发现一颗位于宜居带的超级地球,它的质量大约是地球质量的10倍左右。

B. 新高考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多样发展:通过自主选择考试科目,学生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学科组合,更好地发挥自身优势。

C. 由于曹妃甸地理位置独特、自然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经营环境优渥,使其成为京津冀地区重要的滨海休闲旅游目的地。

D. 别里科夫把自己和所用物品都藏在套子里,旨在躲避他所厌恶的现实生活,企盼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为目的。

3. 下列选项中,加点词活用类型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瑟希,铿尔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以膏泽斯民    (《答司马谏议书》)

B. 越国以鄙远 (《烛之武退秦师》)
简能而任之    (《谏太宗十思疏》)

C. 抑王兴甲兵,危士臣 (《齐桓晋文之事》)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阿房宫赋》)

D. 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谏逐客书》)
常以身翼蔽沛公    (《鸿门宴》)

4. 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异乎三子者之撰    撰:理想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爱:吝惜    (《齐桓晋文之事》)

B. 謋然已解,如土委地    委:散落    (《庖丁解牛》)
又欲肆其西封    肆:扩张    (《烛之武退秦师》)

C.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谢:道歉    (《鸿门宴》)
汝其善抚之,使之肖我    肖:像    (《与妻书》)

D. 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   举:施行    (《答司马谏议书》)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判:确定    (《六国论》)

二、现代文阅读(33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北京人话语中有个词叫门脸,其中就包含了四合院大门的意思。门脸如同一个人的脸面,脸面既是别人识别自己的标识,又彰显着自己的个性。在古代,谁家的大门想弄成什么样子,并不取决于自己的偏好,在很大程度上要服从朝廷的规定。朝廷根据人们的身份、地位规定了大门的形制、装饰。

清朝,宗室贵族的地位最尊贵,依照朝廷规定分为十二级爵位,这许多的级别,在住宅的大门上自然有所体现。《大清会典》对贵族府第与宅门形制做了这样的规定:亲王正门广五间,启门三门钉纵九横七。这是什么意思?广五间,就是五开间。中国传统建筑将两根柱子之间的距离称为一开间,正门广五间就是由六根柱子构成五开间的大门,启门三就是中间三间开启为门,左右两间不走门。大门上有纵九横七,六十三颗门钉。郡王府第的大门同样广五间,启门三,但门钉之数是减亲王七分之二,只剩四十五颗。朝廷规定,贝勒、贝子等级别的贵族府第大门均为三间一启,四根柱子构成三开间的大门,只有中间一间走门。

中国古代的人日常起居注重隐蔽。古代的建筑不会进门便是起居之所,总是讲究个遮掩、过渡,如四合院大门前的影壁。说起影壁,大家首先会想到紫禁城内的九龙壁。皇家建筑拥有影壁,百姓的院子也少不了这类建筑附件。影壁虽然属于建筑附件,但也体现着传统文化意蕴。影壁由来已久,古代诸侯府第在大门内筑小墙作屏蔽之用,称为内屏。东汉时期的学者郑玄对此进一步做出说明:礼,天子外屏,诸侯内屏,大夫以帘,士以帷。屏,就是影壁。这句话是说,只有天子有资格在门外建造影壁,诸侯营建影壁就要推至门内,至于大夫、士只能用帘、用布帷屏蔽内外。北京城内留下的传统四合院均为明清时期的建筑,这时候规矩已经不那么严了,不仅官民能建造影壁,且不分内外,于是影壁成了四合院里必不可少的建筑附件。

北京四合院的影壁依照位置可分为三类:大门内的影壁、大门两侧的八字影壁、大门对面的跨街影壁。有个成语叫祸起萧墙,什么是萧墙?大门内的影壁即称萧墙。中国人的生活内敛而含蓄,影壁置放在大门内,既是为了遮挡隐私,具有事实上与理念上的安全感,也是一种装饰。

(摘编自韩茂莉《大地中国》)

材料二:

在平面布置上,中国所称的一房子是由若干座这种建筑物以及一些联系性的建筑物,如回廊、抱厦、厢、耳、过厅等等,围绕着一个或若干个庭院或天井建造而成的。在这种布置中,往往左右均齐对称,构成显著的轴线。这同一原则,也常应用在城市规划上。主要的房屋一般地都采取向南的方向,以取得最多的阳光。这样的庭院或天井里虽然往往也种植树木花草,但主要部分一般地都有砖石墁地,成为日常生活所常用的一种户外的空间,我们也可以说它是很好的户外起居室

(摘编自梁思成《中国建筑的特征》)

材料三:

又行了半日,忽见街北蹲着两个大石狮子,三间兽头大门,门前列坐着十来个华冠丽服之人。正门却不开,只有东西两角门有人出入。正门之上有一匾,匾上大书敕造宁国府五个大字。黛玉想道:这必是外祖之长房了。想着,又往西行,不多远,照样也是三间大门,方是荣国府了。却不进正门,只进了西边角门。(宁国府、荣国府)

林黛玉扶着婆子的手,进了垂花门,两边是抄手游廊,当中是穿堂,当地放着一个紫檀架子大理石的大插屏。转过插屏,小小的三间厅,厅后就是后面的正房大院。正面五间上房,皆雕梁画栋,两边穿山游廊厢房,挂着各色鹦鹉、画眉等鸟雀。(贾母居处)

众嬷嬷引着,便往东转弯,穿过一个东西的穿堂,向南大厅之后,仪门内大院落,上面五间大正房,两边厢房鹿顶耳房钻山,四通八达,轩昂壮丽,比贾母处不同。黛玉便知这方是正经正内室,一条大甬路直接出大门的。(贾政居处)

王夫人携黛玉从后方门由后廊往西,出了角门,是一条南北宽夹道。南边是倒座三间小小的抱厦厅,北边立着一个粉油大影壁,后有一爿大门,小小一所房舍。(王熙凤居处)

(摘编自曹雪芹《红楼梦》)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古代,大门是一家的门面,但不能随心所欲建造,形制、装饰很大程度上要符合朝廷规定。

B. 根据《大清会典》的规定,主人身份地位不同,贵族家大门的间数和门钉之数也有所不同。

C. 古制,皇家建筑和诸侯建筑都有影壁,不同之处在于天子可以在门外建影壁,诸侯则要推至门内修建。

D. 左右均齐对称构成显著的轴线是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征之一,这使得建筑可以获取最多的阳光。

6.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根据材料一,《甄嬛传》里果郡王府邸的大门应该是五间,慎贝勒府邸大门应该是三间。

B. 因为影壁最主要的作用是遮挡隐私,所以它就成了四合院里必不可少的建筑附件。

C. 根据文章内容可以推断出,“祸起萧墙”的意思为祸乱发生在家里,比喻内部发生祸乱。

D. 故宫的建筑有明显的中轴线,且成中轴对称,这一点符合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征。

7. 下列诗文能印证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 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王勃《滕王阁序》)

B. 双阙龙相对,千官雁一行。(白居易《早朝》)

C. 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杜牧《阿房宫赋》)

D. 石刻蛟螭扶绣柱,金盘龙凤走雕楹。(王珪《宫词》)

8. 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中国古代建筑特征,这些特征在材料三中有哪些体现?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遥远的筒子楼

夏鲁平

那时,我家住在我父亲单位分配的筒子楼里,十几户人家,都是自视清高的知识分子。筒子楼的特点是,每家每户共用一条走廊、一个厕所,生火做饭的厨灶全搭建在走廊里,厨具铁架子挤占了走廊一半空间。这样一来,过道就过于狭窄、逼仄了。

筒子楼里的人说话南腔北调,他们来自全国各地,对什么事情都好奇,说话也吵吵嚷嚷。一到做饭时间,走廊里挤满了一群戴着围裙、个头高矮不齐、拥挤忙碌的身影。一通热闹之后,饭菜做好了,人流散去,欢喜的日子就包裹进了自家的房间里。

我们筒子楼里的人最羡慕的,是罗叔叔炒菜的香气。据我母亲讲,罗叔叔炒菜除了用葱花、花椒面、味素、酱油、辣椒这些作料外,很可能得力于他的左撇子。有一段时间,我母亲把罗叔叔用左手炒菜看成是干活不得要领,曾尝试加以纠正,手把手教他。罗叔叔很是虚心,及时采纳了母亲的意见,几次操作后,竟然满脑门是汗,也不会炒菜了。后来得知,罗叔叔只是照顾我母亲的面子,才不得不临时改正一下原有的习惯,属于不得已而为之。

我家有一台半导体收音机,如一块整砖那样大小,镶有蓝白相间的塑料壳。听收音机,是我了解外界的重要工具,也是我们家的精神食粮。罗叔叔家没有收音机,他在走廊做饭、炒菜时,总是支棱起耳朵收听我家里的广播。听到关键处,他停下手里的菜铲,得寸进尺地歪起头,将耳朵凑到我家门口,听得如醉如痴。知道罗叔叔有这一爱好,我母亲就把屋门打开,让收音机的音量顺畅地跑到走廊,跑到罗叔叔的耳朵里。

罗叔叔只是在门帘外面听,无论如何也不越雷池半步,他严格遵守这一规矩,从没打破。听了广播的罗叔叔,对于全国各地的大事小情如数家珍,嘴里也时常挂着北京、南京、重庆,还有我记不住的城市名字。他身处东北长春,却眼望着全中国,视野大开着。

罗叔叔家住着一位老奶奶,是罗婶的母亲。老奶奶户口在湖南乡下,没有城市户口,就没有粮证,她来这里,等于挤占了罗叔叔家的口粮,所以他家的日子比谁家都拮据。罗叔叔每月会抽出一个星期天,将自己乔装打扮成工人或农民模样,鬼祟地走出家门,去黑市上购买粮票。那些日子他是怎样从困境中走出来,不得而知,但他在单位带领大家奋勇攻关,获得两大科研成果奖励,尽人皆知。

罗叔叔去南京出了一趟差,回来时,他身穿一套崭新的西装。罗叔叔要调走了。很多人不知道罗叔叔调走的真正原因,我母亲敏感地意识到,罗叔叔这次调动绝非偶然。

有一天,我母亲点燃了走廊里的炉灶火,淘米下锅,加水熬粥,回身进屋给我扎辫子。编完了,我母亲想起屋外那锅粥,拉着我的手打开屋门,准备看一眼锅里的粥,也就在这时,她猛地定住了,牢牢定在那里,因为罗叔叔那只左撇子手,正握着一把大勺子从我家的锅里㧟出米粒,投放在自家锅里。他家的锅也在灶上烧着火,里面翻滚着清爽的米汤。他怎么也没想到这时我母亲会出现。惊诧地定在那里的我母亲,表现出少有的机智,赶紧撤身说:我没看见,我什么都没看见。她还试图展现出宽慰的笑容,可最终没有笑出来。罗叔叔那只左撇子手,就那么握着勺子,不会动了。隔了几秒,他慢慢转身,目光软软地看向我母亲。我母亲极力退缩,加了个摇摆的手势,嘴里不停地说:我没看见,什么都没看见!那时的罗叔叔,我父亲的领导罗志贤,眼里忽然布满了哀伤,他努力地看向我母亲,可我母亲根本不看他,她想的是怎样快速退缩,退缩。罗叔叔的目光猛然低落下来,扑通一声坐在了地上,两手揪起自己的头发,痛哭。他的哭,没有发出一点声音。

我母亲终于缩身退回到屋里,她关上门的工夫,一下把我扯倒了,随之,她的手扣住我的嘴巴,没让我发出一点哭声。对于这事,我母亲后来极为愧疚,甚至是痛苦,这痛苦一点不亚于罗叔叔当时的痛苦。她说:千不该万不该在那时出门,鬼使神差地撞见罗志贤,见到他,又千不该万不该反应过激,我为什么反应那么激烈呢?谁还没个难处,谁还没个缺吃少穿的时候。

我母亲因为没机会跟罗叔叔说出这些话,总像藏着一块心病,一直到晚年,她还念念不忘。我父母时常想起罗叔叔,据去过南京回来的人讲,罗叔叔在那家单位发展得很好,已成为声名显赫的大领导,大得让人可望而不可即,有时报纸上、广播里都能出现他的名字。

当年拆掉筒子楼时,发现地下有一个密室,据我母亲讲,我父亲和罗叔叔曾在密室里一举攻克两大科研项目。多年后我把这件事告诉了罗叔叔的儿子,罗强怔怔地看着我,满眼都是惊奇、惊讶,还有些难以置信。他眯着眼仰头冲着天空眺望,眺望着,滑落出两滴清泪。

(有删改)

9.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由南腔北调的知识分子、科研成果、密室等信息可知罗叔叔是一位保密单位的科研人员。

B. 罗叔叔关心家国大事,爱听广播,但他为了省下买收音机钱,常常在我家蹭听广播。

C. 母亲留下心病是因为当时没有以恰当的方式维护罗叔叔的体面,又没能在事后加以弥补。

D. 罗强的反应说明他对父亲的工作并不了解,眼泪里可能包含对父亲的理解、感动和敬重。

10.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以“那时”开篇,似打开了记忆的闸门,文本既散发着烟火之气,又氤氲着怀旧气息。

B. 小说没有直接说明故事发生的时间,而是用“收音机”“粮证”等具有年代感的事物暗示时间。

C. 作者先交代罗叔叔调离,再说明原因,设置了悬念,有利于调动读者的阅读兴趣。

D. 罗叔叔㧟米粒被撞见这一情节中,以“我”的哭反衬罗叔叔的哭,突出罗叔叔巨大的精神痛苦。

11. 请简要分析罗叔叔这一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

12. 袁枚说“文似看山不喜平”,本文却颇费笔墨描写了筒子楼里平淡的日常琐碎生活,作者这样写的目的何在?

三、古诗文阅读(32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安石少好读书,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辨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

熙宁二年二月,拜参知政事。上谓曰:人皆不能知卿,以为卿但知经术,不晓世务。安石对曰:经术正所以经世务,但后世所谓儒者,大抵皆庸人,故世俗皆以为经术不可施于世务尔。上问:然则卿所施设以何先?安石曰:变风俗,立法度,最方今之所急也。上以为然。于是设制置三司条例司,命与知枢密院事陈升之同领之。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诸役相继并兴,号为新法,遣提举官四十余辈,颁行天下。

安石性强忮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甚者谓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罢黜中外老成人几尽,多用门下儇慧少年。

(《宋史·王安石传》)

材料二:

说者曰:祖宗之法,不当变也。夫祖宗之法,诚不当变。然宋之祖宗,与三代之君何如?以三代之法,不能无弊,而有忠、质、文之变。宋之祖宗,岂有万世不变之法哉?且庆历之初,杜、范诸公已有欲变之者矣。后此又数十年,弊当更甚。当时如吕正献、苏文忠辈,亦尝欲变之矣。

向使安石能待其学之既成,而后出图天下之事,视其可变者变之,不可变者因之,有功则己不尸,无功则又集天下之公议,精思而熟讲之,安见变法之非至理哉?而惜其不能待,故无成也。

(方孝标《王安石论》)

【注】①儇慧:轻薄,聪明。

13. 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安石性强忮A遇事B无可否C自信D所见E执意F不回

14.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以为,认为。与《齐桓晋文之事》中“王以为孰胜”的“以为”意思不同。

B. 诚,确实。与《谏太宗十思疏》中“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的“诚”意思相同。

C. 弊,弊端。与《六国论》中“故曰:弊在赂秦也”的“弊”意思不同。

D. 尸,占有,名词作动词。与《鸿门宴》中“范增数目项王”的“目”用法相同。

15.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安石文章立论新奇,他能以论辩支持自己的观点,敢于按自己的主张办事,有矫正世事的志向。

B. 王安石认为经术可以用来治世,但后世所谓的儒者大抵才能平庸,致使世人认为经术无用。

C. 王安石主张人们的议论不值得忧虑,所以他罢免了老成持重的人,大量启用门下的年轻人。

D. 方孝标认为三代的法度尚且有变化,宋代的祖先比不上三代的君主,宋代的法度也应有变化。

16.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皆不能知卿,以为卿但知经术,不晓世务。

(2)向使安石能待其学之既成,而后出图天下之事。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答白杭州郡楼登望画图见寄

张籍

画得江城登望处,寄来今日到长安。

乍惊物色从诗出,更想工人下手难。

将展书堂偏觉好,每来朝客尽求看。

见君向此闲吟意,肯恨当时作外官。

17. 下列对本诗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白居易外放杭州之时,寄《郡楼登望图》给张籍,此诗是张籍感念友人寄赠的酬答之作。

B. 首联时空对举,“江城”与“长安”形成地理呼应,暗含友人千里寄画的真挚情谊。

C. 从“闲”字可知,张籍从白居易所赠画作中想象到白居易的外放生活是悠然闲适的。

D. 尾联“肯恨当时作外官”运用反问语气,表现出诗人对贬谪遭遇的强烈怨恨与不甘。

18. 本诗是如何夸赞画作精妙传神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题,6分)

19.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六国论》中,苏洵认为六国如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合力向西攻打秦国,就能让秦国君臣连吃饭都难以下咽。

(2)《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认为儒者喜欢争论,尤其在名与实是否相符的问题上,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作者常常将水比作其他事物,来呈现眼中所见的美景,比如“__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__

四、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13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要清晰地说明事理,就要对其有准确、深入的认识。梁思成用文法作比来   ①   ,林庚通过解说木叶来说明其背后的暗示性,他们之所以能做到条理分明、清晰易懂,就因为   ②   。一般而言,事理都有一定的复杂性,仅仅作一般的了解,很难准确把握。要在写作前搜集相关资料,作些研究,深入理解要说明的事理。   ③   ,就越容易将其解说清楚。

在说明事理时,要着重说清其中的关建要素。重要概念、因果关系、事物间的连系、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等,都是说明的重点,把它们阐说清楚,才能纲举目彰。

20.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1. 文中第二自然段有三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加以改正。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5分)

22.请将《登岳阳楼》用正楷字体抄写在方格内,要求:笔画规范、字体端正、书写整洁。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五、写作(60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

——《增广贤文》

历史是过去传到将来的回声,是将来对过去的反映。

——雨果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河北省唐山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微信扫码分享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