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E网

首页 > 精品试题 > 推荐试题

推荐试题

山西省晋中市部分学校2025-2026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分享:杨老师 2025-10-27 下载支付:5点 立即下载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19408月,我在晋察冀军区第一分区三团一营四连任通讯员,加入八路军3个月,我就参加了闻名中外的百团大战。我团主攻的目标是日军驻守的井陉煤矿。

821日凌晨4时左右,我连沿交通壕和敌人展开了争夺战,我随连长韩金铭、四班长小张和卫生员小李,冲进山下的碉堡。碉堡里冒着烟,连长韩金铭打着手电筒,我们看到几具日军的尸体横在地上,其中一具日本妇女尸体旁有一个四五岁的小女孩呆呆地望着我们,我们断定她是这名妇女的孩子。日军还一个劲向碉堡射击,小李不幸中弹,倒在我的旁边,牺牲了。连长马上命令我:杨仲山,快把这小孩护送到营部的救护所去。我把她抱起,迅速地撤离火力交织的碉堡,沿交通壕奔向救护所。

我抱着小女孩,钻进路旁的高粱地,向青纱帐的里边转移,高粱叶上的露水打湿了我们的衣服,我怕小孩着凉,蹲在地上搂紧她,随手摘下高粱叶为她驱赶蚊子。远处枪声停了,天已拂晓,我拿出随身带的干饼给她,干饼硬邦邦的,又没有水,难以下咽,她接过去勉强吃了半块。这么小的年龄,就经历了战争的惊吓,又失去了母亲,让人心疼。

早上7点多钟,见到前边的村子有老乡来往,我拉着小女孩离开潮湿的高粱地,沿大路赶往营救护所。我向营长赖庆尧汇报了护送日本小姑娘的情况。营长当即说,好好照顾她,赶快送往后方,走不动,就用担架抬。

8点多钟赶回连队,继续参加战斗。战友们把日本小女孩母亲的尸体和几具日军尸体在土山上掩埋了。几天后,我在《晋察冀三日刊》上看到军区司令员聂荣臻已派人把日本小姑娘送回日军驻地的消息。我的心里很温暖。非常痛心的是,1941年,连长韩金铭阵亡,姓张的四班长被叛徒打死,在碉堡中营救日本小姑娘的,唯有我是幸存者。

1978年,我从天津警备区某师副政委的位置上离休。1980年,正值百团大战40周年,528日,我从报纸上看到了《日本小姑娘,你在哪里?》的文章及聂荣臻同志手牵日本小姑娘的照片,一眼就认出了这个小姑娘就是自己当年救出的小女孩。我才知道小女孩名叫美穗子。这篇文章发表后不久,日本《读卖新闻》社就在日本宫崎县找到了劫后余生的美穗子。

19807月,应中日友好协会的邀请,当年的日本小姑娘美穗子全家来华访问。聂荣臻同志接见了他们。遗憾的是,我未能与美穗子见面。得悉美穗子的近况,我很激动,当即给她写了一封问候的信,托在日本神户市的朋友转交。神户《每日新闻》率先在1980820日,以醒目的标题,翔实地披露了美穗子被救的经过,还刊登了我的照片。

822日,访华不久的美穗子给我写来一封热情洋溢的回信:

在战火中最初救出我的杨仲山先生,不顾自己的安危,在没有道路的黑暗中、炮火中保护了我幼小的生命,对此实在太感谢您了。”“……我幼小生命的得救,证明你们是崇尚人道主义的,热爱世界和平的,我的全家都为能和这样的人接触感到非常高兴和激动。”“中国人民充满人类爱和宽大友谊之情,使我深受感动。”“我们以此为开端,虽然是微小的力量,但为中日友好尽最大努力。

(节选自《难忘的往事:在战火中营救日本小姑娘》,杨仲山口述)

材料二:

战时的生活,并不都是炮火轰鸣、刀光剑影的场面,也常常遇到一些曲折有趣的事情。这些事情留给人的印象是很深刻的,时间虽然过去了几十年,但一想起来,好像并不遥远。百团大战中,我们部队拯救日本小姑娘的故事,就一直留在我的记忆之中。这是激烈的战火中一个很有意义的插曲

在进攻井陉煤矿的战斗里,我们的部队——三团一营的战士们救起了两个日本小女孩,大的五六岁,小的还在襁褓之中。她们的父亲——井陉火车站的日本副站长,受了重伤,经抢救无效殒命,她们的母亲也在炮火中死亡。部队从战火里救起她们的时候,那个不满周岁的女孩伤势很重,经过我们的医务人员及时抢救和治疗,她脱离了危险。前线部队不能带着两个孩子参加战斗,他们请示我如何处理,我答复他们:立刻把孩子送到指挥所来。

当时,我的想法是,孩子是无罪的,应当很好地安置她们。至于究竟怎样办,我考虑,或是由我把她们养起来,或是把她们送回去。我想,如果养起来,激烈的战事不知何时结束,边区的环境不仅艰苦,而且敌人扫荡频繁,部队经常转移,照顾两个小孩子,将有不少困难。再说,两个孤苦伶仃的孩子留在异国他乡,大的五六岁了,已经开始懂事,留下来她很可能会伤感的。她们失去了父母,只剩姐妹二人,不在本国的土地上,将来也会给她们造成痛苦。送回去,爸爸妈妈虽然死了,她们家里总还会有亲戚朋友可以照应吧。想来想去,我决定还是把她们送回去。

半天工夫,部队就派人把两个孩子送到了我的指挥所。我先抱起那个受伤的婴儿,看到伤口包扎得很好,孩子安详地睡着,我嘱咐医生和警卫员,好好护理这个孩子,看看附近村里有没有正在哺乳期的妇女,赶快给孩子喂喂奶。那个稍大些的孩子,很讨人喜欢,我牵着她的手,拿来梨子给她吃。小孩子还挺有意思,开始不肯吃,我用水把梨冲洗了以后,她才接了过去。

把两个孩子安顿下来,我让炊事员做了一盆稀饭,把那个稍大些的孩子拉在怀里,用小勺喂她,孩子就显得不那么拘束了。我问她叫什么名字,她嗯嗯地回答着。翻译在旁边说,她说叫兴子。其实,这个小姑娘叫美穗子。她1980年来我国探望的时候,对我说,在日本话中,兴子的发音和死了的发音相近,当时她很小,问她叫什么名字,她不知道怎么回答,只知道说妈妈死了,翻译就由此认为她叫兴子了。

两个小孩子在指挥所停留期间,这个大一点儿的孩子一直跟着我,常常用小手拽着我的马裤腿,我走到哪里,她跟到哪里。《人民日报》在1980年发表的那几幅照片,就是当时的情景。后来,我安排往石家庄送她们,找了一个可靠的老乡,准备了一副挑子。那时候,挑子要算太行山区最好的交通工具了,翻山越岭,不怕颠簸。我和指挥所的几个同志,担心孩子在路上哭,在筐里堆了许多梨子。

(节选自聂荣臻《大战中的插曲》)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通过钻进高粱地、用高粱叶驱蚊等细节,侧面反映了护送过程的艰难与战士的细致关爱。

B. 材料二中对“兴子”之名误记,以小见大,在体现沟通困难的同时,更隐晦暗示了战争给普通人民带来的创伤。

C. 营长与聂帅下令将女孩送至后方的动机完全一致,都是基于前线战斗激烈、无力保障安全的现实考量。

D. 材料一结尾美穗子的回信,与材料二中“孩子是无罪的”理念形成呼应,共证了救助行为的深远意义。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以“让人心疼”“我的心里很温暖”等心理描写,强化了叙事的情感色彩与真实性。

B. 材料二通过“准备了一副挑子”“堆了许多梨子”等细节,体现了聂荣臻在安置日本小女孩时人性化。

C. 两则材料虽视角不同,但都揭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军队的人民属性与国际主义精神。

D. 相较于材料一亲历者口述的细节,材料二作为元帅回忆录,其叙述的真实性可能因年代久远而有所减弱。

3. 摘编文章的过程中,有同学建议删去材料一中加点的句子,有人坚持保留。下列选项中不适合作为支持“保留意见”论据的一项是(   )

A. 这句话渲染了战场的危险氛围,为连长命令“我”护送小女孩离开提供了合理的动机。

B. 这句话真实呈现了战友牺牲的过程,凸显了战争的残酷性和悲剧色彩。

C. 这句话是叙述者的亲身经历,保留历史细节,有助于增强口述史的现场感和真实性。

D. 这句话详细描写小李中弹牺牲的过程,突出了“我”独自护送小女孩时的危险。

4. 两则材料对“营救日本小姑娘”一事的叙述各有侧重。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分析其侧重点的不同及产生这种不同的原因。

5. 聂荣臻元帅为这段故事取名为“大战中的插曲”。请阐释这个题目的深远含义。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老了,现在已经足够老了,白内障正在逐渐地蒙住我的眼睛,我眼前的这些桌子、房子、树木,都在变成一团团的灰色的雾。眼前的这些,它们已在我的眼睛里逐渐地退了出去,我对它们的认识都必须依靠触摸来完成——有时我看见一只只蝴蝶在我的面前晃动,飞舞,它就在我的眼前,①可我伸出手去,它们却分别变成了另外的事物;它们是悬挂着的灯,一团棉花,一面小镜子,或者是垂在风里的树枝

我坐着的姿势有点像眺望,是的,我是在眺望,别看我看不清眼前的东西了,可旧日的那些人和事却越来越清晰。我能看清三十年前某个人脸上的每一条皱纹,我能看清四十年前我曾用过的那张桌子上被蜡烛烧焦的黑黑的痕迹。我坐在蜡烛的旁边打瞌睡,蜡烛慢慢地烧到了尽头,可我一无所知。我甚至没有闻到桌子烧着后焦煳的气味。

我坐在屋檐下。我坐在屋檐下,低着头,低上一会儿,然后就向一个很远的地方眺望。当然,白内障已不可能让我望见远处的什么了,我做这样的姿势却从来都显得非常认真。我的这个动作是模仿一个人的,一个去世多年的将军,这种模仿根本是无意的,直到三个月前我才突然地发觉,我的这个动作和将军是那么地相像。

我越来越多地想到他了。

想到他,我感觉脚下的土地,悄悄晃动一下,然后空气穿过了我,我不见了,我回到了将军的身边,我重新成为了干休所里那个二十一岁的勤务员。

将军的部队装在两只巨大的木箱里。进行眺望的时候,②我再次看见了那两个木箱上面已经斑驳的绿漆,生锈的锁,生锈的气味和木质的淡淡的霉味。

对住在干休所里已经离休的将军来说,每日把箱子从房间里搬出来,打开,然后把刻着名字的一块块木牌从箱子里拿出来,傍晚时再把这些木牌一块块放进去,就是生活的核心,全部的核心。直到他去世,这项工作从未有过间断。

那些原本白色的,现在已成为暗灰色的木牌就是将军的部队。直到现在,我仍然无法说清这些木牌的来历。我猜测这些木牌上的名字也许是当年跟随将军南征北战的那些阵亡将士们的名字吧,我的猜测是有道理的。可后来,我在整理这些木牌的时候,却发现,上面有的写着白马”“黑花马”“手枪,而有一些木牌是无字的,很不规则地画了一些“○”。也许,将军根本不知道那些阵亡战士的名字?

我用这种眺望的姿势,望见站在槐树底下的将军打开了箱子上的锁。他非常缓慢地把其中的一块木牌拿出来,看上一会儿,摸了摸,然后放在自己的脚下。一块块木牌排了出去。它们排出了槐树的树阴,排到了阳光的下面,几乎排满了整个院子。那些木牌大约有上千个吧,很多的,把它们全部摆开可得花些时间。将军把两个木箱的木牌全部摆完之后,就站起身来,晃晃自己的脖子、胳膊、腰和腿,然后走到这支部队的前面。

有时将军也和我聊一些和他这支部队相关的陈年旧事,他选取的不是战争而是一些非常微小的细节。譬如某某爱吹笛子,吹得很好,有点行云流水的意思,只要不打仗了停下来休整的时候他就吹。后来在一次战斗中他的右手被炸掉了,笛子也丢了,他很长时间都不吃不喝,闷闷不乐。他被送往后方医院。两个月后将军又偶然地见到某某,他正在吹笛。因为没有右手的帮助,他的笛子吹得很不成调。他对将军说笛子就是原来的笛子,他用了三天才把它找到。譬如一个战士特别能睡,打完一场战斗,将军一发出休息的命令,他即使站着也会马上鼾声如雷。他脚还特别臭。将军说我原本想让他当我的警卫员来着,可我受不了他的臭脚。③说到这里时将军的声音很细,并且有种笑意。他笑得有些诡秘,他笑起来的样子让他年轻了很多。当时我是想对将军这么说的,我有点冲动——可最终我却没有把它说出来。现在想起来我是应该说的,我在向旧日的时光眺望中看到这一细节的时候,我就跟他说了。将军愣了愣,然后粗犷地笑起来:你这小鬼。

我不是小鬼了,我已经老了。

将军还跟我说过逗蛐蛐、抓毒蛇、吃草根一类的小事,说过某某和某某的一点琐事,他很少跟我谈什么战争。我不知道他为什么不谈。要知道将军一生戎马,经历了无数次大大小小的战争,要知道将军在这无数次的战争中很少失败,要知道他现在指挥的这支木牌上的部队,很可能是在战争中牺牲的将士啊。

在将军去世之后我搜集了不少和将军有关的资料,只要是哪本书上提到将军的名字,我就毫不犹豫地把它买下来。原本我还想把将军的两个木箱也留下来的,后来我想将军比我更需要这支部队。那些木牌,燃烧的木牌,在将军的墓前变成了一缕缕的烟。④它们升腾的样子就像一支远征的部队,我甚至听见了人喊马嘶,听见脚踩在泥泞中的声音,子弹穿过身体的声音。将军会把他的部队带向哪里呢?他重新见到自己的这支部队时,露出的会是怎样的一副表情?

我悄悄地留下了两块木牌,那是两块没有写字的木牌,上面画的是“○”。原来我留下的木牌是三块,那一块木牌上写的是白马。对我这样一个从农村里出来的孩子来说,白马让我感到亲切。不过后来我把白马给将军送了过去,我看见那匹白马从浓烟中站起来,回头望了一眼,似乎还有一声嘶鸣,然后甩下一路嗒嗒的马蹄声绝尘而去。

(节选自李浩《将军的部队》)

6. 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句子①通过描写蝴蝶化为寻常事物的幻觉,细腻表明白内障对“我”视觉的侵蚀,形成了记忆与现实的交错感。

B. 句子②从视觉、嗅觉等多角度描写木箱,斑驳的绿漆与锈迹等细节真实具体,体现“我”对往事的清晰记忆。

C. 句子③通过“声音很细”“有种笑意”等细节,生动刻画将军回忆往事时的温情,凸显其严厉之外柔和的一面。

D. 句子④既是对将军的深切告慰,象征着他与部队的最终团聚,也触发了“我”对自己戎马生涯的回忆。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篇小说与《百合花》颇有相似之处:没有直接表现战争的惨烈,没有突出人物性格特点;节奏舒缓、富有抒情意味。

B. 眺望”在文中多次出现,既连接了勤务员与将军的双重视角,又交织了两人的记忆与情感,在回顾中实现了二者精神上的共鸣。

C. 小说中“我”是叙述者,“我”跨越时间和将军进行灵魂对话,这种写法更便于抒发感情,让读者感受到将军的内心世界。

D. 将军和“我”聊部队的“陈年旧事”,如战士的鼾声和臭脚,不仅增加了小说的真实感和趣味性,也从侧面表现出了将军的真性情。

8. 我”为什么会下意识地模仿将军眺望的动作?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9. 小说的主人公是将军,作者却从“我”的衰老和白内障写起。请简要分析这种写法的好处。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巫马子谓子墨子曰:我与子异,我不能兼爱。我爱邹人于越人,爱鲁人于邹人,爱我乡人于鲁人,爱我家人于乡人,爱我亲于我家人,爱我身于吾亲。

子墨子曰:子之义将匿邪?意将以告人乎?

巫马子曰:我何故匿我义?我将以告人。

子墨子曰:然则一人说子,一人欲杀子以利己;十人说子,十人欲杀子以利己;天下说子,天下欲杀子以利己。一人不说子,一人欲杀子,以子为施不祥言者也;十人不说子,十人欲杀子;天下不说子,天下欲杀子。是以子之言,杀子之身者也。

(节选自《墨子•耕柱》)

材料二:

桃应问曰:舜为天子,皋陶为士,瞽瞍杀人,则如之何?

孟子曰:执之而已矣。

然则舜不禁与?

曰:夫舜恶得而禁之?夫有所受之也。

然则舜如之何?

曰:舜视弃天下犹弃敝蹝也。窃负而逃遵海滨而处终身欣然乐而忘天下

(节选自《孟子•滕文公上》)

材料三:

楚之有直躬,其父窃羊,而谒之吏。令尹曰:杀之!以为直于君而曲于父,报而罪之。以是观之,夫君之直臣,父之暴子也。鲁人从君战,三战三北。仲尼问其故,对曰:吾有老父,身死莫之养也。仲尼以为孝,举而上之。以是观之,夫父之孝子,君之背臣也。故令尹诛而楚奸不上闻,仲尼赏而鲁民易降北。

(节选自《韩非子•五蠹》)

[注]①皋陶:舜时代的法官,以公正严明著称。②瞽瞍:舜的父亲。③蹝:草鞋。④令尹:楚国官职名。

10. 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窃负而逃A遵海滨B而处C终身D欣然E乐而F忘天下。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于,表比较,与《劝学》“青于蓝”“寒于水”中的“于”字用法相同。

B. 恶,讨厌,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羞恶之心”中“恶”字含义相同。

C. 敝,破旧,与《送东阳马生序》中“缊袍敝衣”中“敝”字含义相同。

D. 躬,这里指人的行为,与《出师表》中“躬耕于南阳”中“躬”字含义不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巫马子首先表明自己反对“兼爱”,继而通过一种由远及近、由人至己的排比式陈述,阐明了自己所持的“爱有差等”的观点。

B. 墨子并未直接批驳,而是通过归谬法,揭示了巫马子主张内在的逻辑悖论:无论大众是否赞同这种主张,都会给他带来杀身之祸。

C. 孟子认为,舜作为天子,不能干涉皋陶执法,但舜可以选择放弃天子之位,背负父亲逃走,以保全天伦之乐。

D. 韩非子借“直躬告父”和“鲁人逃战”两则故事,证明了儒家推崇的忠孝之道在现实中具有内在统一性,值得效仿。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一人不说子,一人欲杀子,以子为施不祥言者也。

2)故令尹诛而楚奸不上闻,仲尼赏而鲁民易降北。

14. 面对“瞽瞍杀人”这一法律(公义)与孝道(私德)的冲突,孟子为舜设计了“窃负而逃”的方案。这和材料一中巫马子的观点在本质上有什么相似之处?韩非子是否会赞成这一方案?结合材料三阐明理由。

(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池上

白居易

袅袅凉风动,凄凄寒露零。

兰衰花始白,荷破叶犹青。

独立栖沙鹤,双飞照水萤。

若为寥落境,仍值酒初醒。

昼居池上亭独吟

刘禹锡

日午树阴正,独吟池上亭。

静看蜂教诲,闲想鹤仪形。

法酒调神气,清琴入性灵。

浩然机已息,几杖复何铭[]

[注]刘向曾在杖上刻铭文,以有杖不任为喻,劝谏君王勤于政事、任用贤能。

15.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两首诗均从视觉与听觉角度描写池上景色,营造出不同意境。

B. 两位诗人都借助池边所见景物寄托情怀,表达了不同的人生感悟。

C. 白诗通过“凉风”“寒露”“衰兰”等意象突出秋池冷寂,意境凄清。

D. 刘诗“静看”一句,借蜜蜂的习性,体现了诗人对勤勉品格的推崇。

16. 两首诗都写了诗人在池边的所见所思,但情致完全不同。请结合两首诗的内容分析,哪首更接近“儒家池”,哪首更倾向“道家池”,并简要说明理由。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

1)某中学将教学楼命名为“任重楼”,这个命名化用了《论语》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

2)有些同学在学习中一味追求刷题数量而忽视对知识的深入理解,这种舍本逐末的行为违背了《大学之道》中阐释的学习原则:“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3)“自知之明”是我们经常使用的成语,其思想源头可追溯至老子。他在《道德经》中通过对比,阐述了“智”与“明”的区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孔子殁后,儒家以鲁国为中心,向着列国遍地开花,南到温暖湿热的吴国楚国,北到寒风凛冽的燕国晋国,   ①   能看到儒家开枝散叶的情景。(   ),他们虽然未必喜欢孔子思想给统治者设定的那些君君臣臣的条条框框,但是儒家的这帮读书人对礼乐知识了解得多,这还挺管用的。谁家没个婚丧嫁娶?那婚礼怎么安排丧礼怎么布置有了儒家就可以了,他们总能引经据典地给你说些门门道道出来。

在鲁国的一处儒家私学——或许是子游氏的门下,也或许是孔子其他弟子的门下,一个学生愤然丢掉了手中的书简,这个人就是墨翟,后世称之为墨子。他的身世很神密,没有人说得清楚他究竟来自哪里,甚致墨翟也未必是他本来的名字。他曾是一名匠人,手艺好的赛过鲁班,但身份低微,后来败师儒门,实打实地靠着读书改变了命运,获得了的身份。

孔子死后,这个世界并没有变好,   ②   变得越来越糟了。而儒家这个时候在干什么呢除了像子张子游曾参这样的大儒之外,墨翟还看到了许许多多的小人儒有人把儒学当作是自己的一份工作,每天在典籍章句上耕耘,做些鸡蛋壳上雕花的工夫有人则迎合统治者的喜好,为君王钻研礼乐文章的细节,帮统治者们研究如何优雅地做一个贵族。儒者的功业,成为了满足统治者奢侈欲望的工具,完全忘记了孔子当初君子不器的教诲。这些人所做的事情,当然不能代表儒家思想的精义,   ③   也说明儒家思想在施行中的确存在问题。也许就是从此之后,墨翟下了一个决心——他要创立自己的学说。

18. 将下列语句填入文中括号内,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儒家是受到列国统治者欢迎的                                                                                         B. 统治者欣赏儒家的礼乐知识

C. 儒家学说受到了列国统治者的推崇                                                                                         D. 儒家弟子频繁出入各国宫廷

19. 下列最适合作为选文题目的一项是(   )

A. 《儒门逆子:墨翟的滴血叛离》                                                                                         B. 《匠人墨翟:从卑微匠人到士人身份》

C. 《墨翟叛儒:从儒门弟子到墨家始祖》                                                                                         D. 《儒墨之争:两种思想的碰撞》

20.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关联词语。

21. 选文第二段中有多个错别字,请找到其中三个并改正。

22. 小人儒”是作者自造的新词。请结合《〈论语〉十二章》中的相关语句,解释这个词的含义。

三、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百团大战期间,八路军战士杨仲山在战火中救出日本小女孩美穗子,聂荣臻元帅对其悉心照料并最终派人送归日方。1980年,美穗子访华,深情致谢,称这充满人类爱和宽大友谊之情,并表示要为中日友好尽最大努力

材料二:历史警示我们,人类命运休戚与共,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只有平等相待、和睦相处、守望相助,才能维护共同安全,消弭战争根源,不让历史悲剧重演!

——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当今世界,地缘冲突加剧,和平与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历史的回响与现实的交织,促使我们深刻思考。

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校文学社举行“牢记历史,守卫和平”主题征文活动。请你给美穗子的后代写一封信,表达你对历史的认识、对和平的珍视以及对未来的期望。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山西省晋中市部分学校2025-2026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微信扫码分享

留言评论